《宗門法眼─公案拈提》(第二輯)

【作者】 平實導師

【出版日期】1998年7月

【書號】957-98597-6-0

【開本】32開,472頁

【定價】NT$500 / 輯

  • 書籍簡介

  • 序言

  • 內容試閱

繼《禪門摩尼寶聚》之後,以更細膩更深入之筆觸,再再列舉實例,不但闡釋土城廣欽老和尚之悟處﹔並直示這位不識字的老和尚妙智橫生之根由,繼而剖析禪宗歷代大德之開悟公案,解析當代密宗高僧卡盧仁波切之錯悟証據,並例舉當代顯宗高僧、大居士之錯悟証據(凡健在者,為免影響其名聞利養,皆隱其名)。藉辨正當代名師之邪見,向廣大佛子指陳禪悟之正道,彰顯宗門法眼。悲勇兼出,強捋虎須﹔慈智雙運,巧探驪龍﹔摩尼寶珠在手,直示宗門入處,禪味十足﹔若非大悟徹底,不能為之。禪門精奇人物,允宜人手一冊,供作參究及悟後印証之圭臬。

2007年起,凡購買公案拈提第一輯至第七輯,每購一輯公案拈提,皆贈送本公司精制〈超意境〉CD一片,市售價格280元,多購多贈。

自 序

有老居士云:「更有甚者,把公案故事拈提出來,加以評唱,所謂拈古。現在也有禪者做這樣的事;古時候的祖堂錄、虛堂集、碧岩錄等都是。你若是大徹大悟了,根本不必去看那些東西。」居士又批評公案禪是葛藤禪,更舉大慧宗杲禪師火焚其師克勤圓悟禪師所著碧岩錄之事例為証;不知大慧此舉之用心良苦,亦不知碧岩錄之去人葛藤、著著指向真心。凡此皆因錯悟,與公案拈提不能相契,故有此說。真悟賢聖若讀碧岩錄,必定拍案叫絕、擊掌稱善,豈況毀訾?觀乎重刊碧岩錄諸跋中法師居士之言可知。茲摘眾跋之片段以為明証:

「圜悟老祖居夾山時集成此書(碧岩集),欲天下後世知有佛祖玄奧,豈小補哉!老妙喜(大慧宗杲)深患學者不根於道,溺于知解,由是毀之。謂其父子之間矛盾,可乎?」

「圜悟禪師評唱雪竇頌古一百則,剖決玄微……。後大慧禪師因學人入室下語頗異,疑之;才勘而邪鋒自挫,再鞠而納款自降曰:『我碧岩集中記來,實非有悟。』因慮其後不明根本,專向語言以圖口捷,由是火之,以救斯弊也。然成此書,火此書,其用心則一,豈有二哉!」

真悟者若讀証悟者所拈公案提示,必定神契冥符,引為知音;若讀碧岩錄,必定擊節讚賞,哪堪拒斥?平實悟後兩年,讀碧岩錄時,深然大慧火書之舉,恐密意盡洩,正法隨滅。唯查台灣大陸曾讀此書之人甚多,迄今未見有弊;反因此書之住世,而使錯悟之人心存顧忌了不致太過自負而自誤誤他,未嘗非善。

後見顯教密教錯悟諸師誤導禪和,日益嚴重,難以對治,乃轉而支持公案拈提;更效圜悟大師作略,繼繕公案拈提,以摧諸方邪見,藉顯宗門正見,用報千年前親承圜悟古佛指授深思。

二者諸有謬執般若中觀見者,錯會阿含般若經旨,責禪宗祖師為自性見,每將錯悟真悟諸師相提並論,實屬不當,故宜區分真悟錯悟之差別所在,此則應作公案拈提以示。至於假藉阿含及般若中觀知見,批評禪宗為真常唯心系或自性見者,彼等不解真悟祖師之悟處及見地,豈唯尚未明見大乘道,亦乃未見二乘道,不明二乘法中密意、不明般若中觀密意,名為未見道之凡夫,何得稱為大乘真正道者?此諸人等之般若見、中觀見、無常無我見等漏失,筆者已於《真實如來藏》一書中詳述,茲咯表不述。

三者本書原輯一百則,於一九九八年元月底動筆,迄三月十日圓滿百則拈提。唯鑒於篇幅之鉅、倍於第一輯,恐初機學者望而生畏,乃將末二十則移入第三輯中,此輯印行八十則,與讀者見面。筆者於第一輯中曾許諾:將於第二輯中例舉錯印証之公案,遂有一九六則魯祖面壁、一九七則行婆冤苦、一九八則馬祖梅熟、一九九則南堂不是,共四則公案之舉示,然因改編入第三輯中,故此輯中之錯印証公案,僅餘靈雲桃花、天然知寒等二則。至於寒山拾得公案五則,及蜀郡袁煥仙鹽亭明暗公案等,悉皆一併移入第三輯中,且俟來年再與讀者見面,合先敘明。是為序。

菩薩戒子:蕭平實 序

於西元一九九八年季春

參話頭的目的不在於變五俱意識為獨頭意識。謂祖師之証悟,多在五俱意識情況中悟,於獨頭意識中悟入者極少。唯有參至見山不是山--坐中五識不觸五塵--方至獨頭意識境界,此乃平實坐悟所歷過程;然悟後深知坐中參究歧路極多,欲悟甚難,故常訶止同修,禁止坐中參究。

若非坐中參究之見山不是山境界,必是五俱意識,五識同時現起接觸五塵,然意識多分在話頭上,少分在五塵上,故常忽略五塵境,非無五識與意識俱起。行者若真証悟,便知此理,便知參話頭之目的,非欲變五俱意識為獨頭意識。

又:學人無論是在獨頭意識或五俱意識之狀況下,若因善知識之棒喝而悟得真心時,其獨頭意識或五俱意識必與真心同時並存。妄心意識從來不曾掩蓋真心﹔不論已悟未悟,真心皆與靈知意識同時並存,非將靈知意識粉碎消失而後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