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詳說禪宗看話頭的詳細方法,並細說看話頭與眼見佛性的關係,以及眼見佛性者求見佛性前必須具備的條件。本書是禪宗實修者追求明心開悟時參禪的方法書,也是求見佛性者作功夫時必讀的方法書,內容兼顧眼見佛性的理論與實修之方法,是依實修之體驗配合理論而詳述,條理分明而且極為詳實、週全、深入。

第一章 佛性的本質──佛性不是六識的知覺性

第一節 佛性是第八識的本覺之性

本書所說見性的意思,是說禪宗的重關──證悟看見佛性,是《大般涅槃經》說的十住菩薩眼見佛性。這不是明心時看見如來藏具有能使人成佛的自性,更不是指眼識的能見之性。佛說諸菩薩所證的佛性有四種層次:凡夫菩薩所知道的佛性、未入地的十住菩薩所證的佛性、已入地菩薩所隨順的佛性、諸佛所運作的佛性。本書所說的見性──眼見佛性,乃是指十住菩薩以肉眼看見佛性。以下將針對末學所知,略說佛性的本質。

凡夫所知道的佛性是識陰六識的自性──能見之性、能聞之性、能嗅之性、能嚐之性、能覺之性、能知之性。未入地菩薩所見的佛性是第八識的本覺,平實導師依《楞嚴經》的意涵說為「覺精」,即是第八識的見分,與六識的見聞覺知等六種自性同時同處並行運作。地上菩薩所證的佛性,則不是末學目前所知道的內涵;而諸佛所運作的佛性,更不是末學所能想像於萬一。稍後會將 平實導師於諸法寶中有關四種不同層次的佛性開示,舉出來為讀者解說。

這本書中所說的見性,是以父母所生眼,親眼在山河大地上,也在虛空中看見自己的佛性;這種證量,自古以來就很少有人可以證得,到了末法時代的今天,要實證眼見佛性則更加困難;雖然如是,但在正覺同修會中卻仍然有人可以實證,實在是難以使人相信,所以必須先舉述 世尊聖教作為證明,譬如《大般涅槃經》卷八〈如來性品〉中的記載:【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見?」佛言:「迦葉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

白話翻譯如下:

迦葉菩薩向 世尊請問說:「世尊!佛性是這麼微細,所以很難了知,為什麼世尊竟說肉眼能看得見佛性呢?」佛回答說:「迦葉善男子!這好像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實際境界,也不是二乘聖人聲聞緣覺所能夠知道,但因為二乘聖者相信契經中佛所說的緣故,才能夠了知確實有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

在這段經文中,佛陀告訴迦葉菩薩,佛性很微細而難以了知,一般人只能依經中 世尊的開示而知道佛性可以肉眼看見。就如同二乘聖者雖然已經實證聲聞解脫果,卻仍然無法了知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一樣,只因信受 佛所說法的緣故,所以知道有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存在。就像這樣子,佛性雖然微細,卻仍然可以由有緣人所看見。因此,還沒有眼見佛性的菩薩,應該相信佛語,努力進修而求有朝一日能實證眼見佛性的境界,對 佛所開示眼見佛性的境界,不該有絲毫懷疑而不信受。眼見佛性時一定會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見自己的佛性非常真實,自己親自證明佛性是常住不壞的(因為菩薩是永遠不會滅盡十八界而入無餘涅槃的);由佛性的常住不壞,觀察出沒有什麼法可以滅掉諸佛菩薩和自己的佛性;在親眼看見佛性是如此真實時,眼見之下,世界山河顯得無比的虛幻,自己的五蘊身心當然也就更加的虛幻不實了。由此緣故,在眼見佛性的當下便成就了如幻觀,不必再觀行就可以獲得菩薩道五十二階位中第十住位的智慧與解脫功德受用。

根據 平實導師書中所開示,已入地菩薩所悟的佛性功德,在初地滿心時可以親見自己所看見的六塵境界,全都是由自己的如來藏所變現,所見的六塵境界都不是外相分的六塵,只是看到自己的如來藏以佛性顯示出來的六塵,不是真的看到身外的六塵境界。猶如鏡子面對色塵境界時,可以如實反射映照出一模一樣的色塵來;真心如來藏也是一樣,面對外面的六塵時,會藉六根來反射而映照出一模一樣的六塵境界,讓有情的覺知心可以接觸了知,這是初地滿心菩薩所證得、所隨順的佛性。如是境界,即是猶如鏡像觀的成就。

二地滿心菩薩所悟的佛性境界,能改變自己的內相分;是因為他證得猶如光影的現觀,是觀察自己的意根和識陰六識都是自己的如來藏變化而出生的;當自己的七轉識本質開始變化時,自己的如來藏所變生出來的內相分就會跟著改變;當二地菩薩修到滿心位時證得這種現觀,就知道要如何改變他自己的種子,所以內相分就跟著改變了,這種現觀稱為猶如光影。乃至三地住地心菩薩能改變別人的內相分,就更不是我們所能想像與了知的;四地至六地以及七地至十地諸菩薩所證的佛性境界,我們根本就無法思惟或揣測,當然也就無從說起了。至於究竟佛地隨順佛性的功德,根據經中記載,十方如來眼見佛性成佛時,能夠發起成所作智,因此諸佛的每一個識、每一個心所法,都能自行運作而隨緣應物,與十方一切有緣眾生感應;這種境界不但是我們所無法了知的,也非十地、等覺、妙覺菩薩之所能知,當然更不是末學所能敘述的了。所以本書所闡述的範圍,除了詳述十住滿心位菩薩眼見佛性的境界之外,還包括一切想要親眼看見佛性的人,應該如何準備、如何修行,才能逐次具足見性時所應具備的條件。

關於佛性,有很多人誤會;大多數的人都會把識陰六識的自性當作是佛性,所以還是凡夫。但佛性其實不是見聞覺知性,因為見聞覺知性只是識陰六識的自性,只是識陰六識的內我所、是六識心的心所法所顯示出來的功能,而不是「眼見佛性」中所說的佛性,所以佛性不是識陰六識的見聞覺知性。平實導師在書中如此說:【那麼佛性的無所住又是怎麼說?佛性和見聞覺知的體性是在一起的,「祂」無分別又非無分別,你們聽起來就會像在繞口令一樣,可是當你證驗到佛性的時候,你才會知道我講的話確實不是繞口令。但是這個部分最難解釋,很多人知道佛性的名義究竟是什麼?可是卻看不見,因為沒有功夫與慧力,也欠缺福德;沒有功夫的人,參破佛性的名義時,就會落到妄覺裡面去,就是這樣!可是佛性的本身並沒有所住,沒有所住之中又有祂的功能差別,那個功能差別又不能說祂完全無所住,如果說祂完全無所住,那不就跟木塊、石頭一樣了嗎?然而祂不是啊!祂是有情啊!所以佛性的無所住,應作如是觀。】(《大乘無我觀》頁100)

這個真的很難解說清楚,只有親眼看見佛性的人,才會瞭解 平實導師這一段話所說的內涵究竟是什麼;還沒有親眼看見佛性的人,是很難瞭解的。

佛性其實就是第八識的見分,可以簡稱為「如來藏的本覺之性」;平實導師在近日出版的《楞嚴經講記》中,曾經引述 世尊的開示而說佛性是「覺精」,也就是本覺的精明之性。已明心的讀者們如果想知道更詳細的解釋,可以請閱《楞嚴經講記》詳細閱讀思惟,當可進一步了解此中妙義。在這裡,末學先以本覺之性來指稱佛性,也就是游正光老師書中所說的「佛性是第八識如來藏的見分」。吾人假使想要瞭解如來藏的見分,也就是想要瞭解佛性之前,應該先了解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的意涵,才不致於誤會「如來藏的見分」的意思,以免落入識陰六識的自性中而不自知。但這四分有不同的層次差別,我們就先從為一般菩薩所說的二分說起。

首先說見分與相分。相分是指六塵的境界以及自己的色陰,是第八識如來藏所出生的內相分六塵以及色身五根,也就是百法明門中所說的色陰等十一法;但在這裡主要是從六塵來說相分,不說到五色根也是如來藏的相分。因為相分是我們的覺知心所接觸(看見)的六塵法相,所以稱為相分。因為有被見的六塵法相等相分,就一定同時會有能看見相分的能見者,也就是見分,所以見分是指能看見相分的覺知心等功能。有了能見的見分與所見的相分,才能使我們在人間生活及存在。這個相分是境界,見分就是能知能覺。為了讓行者更加了解二分的意思,接下來還要再從十八界的角度來詳細說明,幫助大眾確實理解二分的意思。

我們的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塵、和六識。也就是說,十八界中有十一個法是相分,就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加上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以及五塵中顯現出來的法塵(又名法處所攝色),這就是色陰全部。色陰全部都屬於相分,因為可以被我們的覺知心所看見,全都是有相之法,稱為相分。因此,相分是指我們人類自己的十八界內的五根、五塵和法處所攝的五塵中的色法。相對於被接觸(被看見)的色法等相分,十八界法中剩下的七個法,也就是意根及識陰六識,都是能覺知這些相分的心,就稱為見分,因為這七識心都是能見者。

以上是從最簡單的二分所作的說明。在這當中,見分又可以再細分為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當見分再細分為三分的時候,就與相分合稱為「四分」,而不是只有二分了。七識心見分,簡單的區分為三分,也就是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首先說明見分。見分,是指七轉識自己,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以及意根末那識;這七識心合在一起時,能覺知、能見、能了別六塵諸法,故名見分。把這個見分細分為三分來說見分時,是說見分對相分有能夠見聞覺知的功能,故有人類的見聞覺知心的功能運作,對於所接觸的色陰等境界相能夠去加以領受,這就是唯識學中通稱的見分。當七識心的見聞覺知性在運作的過程中,能夠知道色陰等境界相的時候,很清楚知道自己所領受的相分境界,不會錯亂。譬如看到黃色時知道那是黃色,不會誤認為是青色,這就是有自證分;又如聽見父親的聲音時,知道那是父親的聲音,不會誤認為是母親的聲音;能夠當下確定是父親無誤,這就是自證分。由於能夠確實知道所見所聞的相分,沒有誤會,也就是對境界相了了分明;即使當時是離念的了了靈知,心中都沒有語言文字出現,但已經分明知道自己的所見所聞的內容,沒有錯亂與無知,就是自證分確實存在的具體表現。也因為我們人類有這個自證分,所以在相分境界出現時,就會有適當的反應出現;但我們人類與畜生的最主要區別,就是人類會反應出人類應有的行為,而畜生則會反應出畜生應有的行為。譬如人類看見人類時,不是像畜生一樣覺得自己與人類不同;而畜生看見人類時,會覺得自己不同於人類而產生了自己不如人類的感覺。

以上所說的是自證分,因為有自證分的存在,就一定會有證自證分的出現。所謂證自證分,就是指意識起念去檢查、反觀自己是否住於六塵萬法中?是否正在領受六塵萬法之苦樂?能了知覺知心對六塵萬法之反應是強或弱,能反觀自己對六塵萬法中的境界,是住在想要繼續或想要停止的意願中;也能反觀自己對所住的境界相是否確實了知,這就是證自證分的功能。因此,證自證分就是反觀而確認自己確實對境界有所了知,確實住在那些境界之中,這種反觀而作自我檢查的功能,就稱為證自證分。有了這三分,也就是有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七識心的功能便具足了;如果把這三分合起來說,就簡單稱為見分,因此當我們說有情有二分時,這二分中的見分,就是在說有情的見聞覺知心。

瞭解以上所說的二分與四分,就能比較容易瞭解如來藏的本覺,也會清楚我們為何要把佛性說為如來藏的見分;知道了如來藏的本覺就是見分,就比較容易知道參究佛性的方向了。但是末學想先向讀者建議:當您眼見佛性的條件還沒有成熟時,請千萬不要急著參究佛性的答案,以免耽誤自己的道業。因為即使參出來也沒有用,一定是看不見佛性的,會成為解悟佛性而沒有十住位如幻觀的親證功德;不如先全面瞭解佛性及見性所需的條件以後,確實去履踐,依著善知識的教導,一步一步去努力實修,才能在因緣成熟時,於善知識的引導下親眼看見佛性,確實成為第十住位滿心的菩薩。

博客來網路書店金石堂書局墊腳石書局誠品書局三民書局PChomemomo 等網路及實體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