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正德老师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

【书号】957-28743-8-1

【开本】32开,全书共5章,279页

【定价】NT$200 (由正觉同修会购赠─索取方式请参考“读者服务”)

  • 书籍简介

  • 序言

  • 内容试阅

  • 本书目录

佛法甚深极广,般若玄微,非诸二乘圣僧所能知之,一切凡夫更无论矣!所谓一切証量皆归净土是也!是故大乘法中“圣道之净土、净土之圣道”,其义甚深,难可了知﹔乃至真悟之人,初心亦难知也。今有正德老师真实証悟后,复能深探净土与圣道之紧密关系,怜悯众生之误会净土实义,亦欲利益广大净土行人同入圣道,同获净土中之圣道门要义,乃振奋心神、书以成文,今得刊行天下。主文279页,连同序文等共301页,总有十一万六千余字,成本价200元。

平 实 导师 序

正德居士所造《净土圣道》一书,对于净土与圣道之关系,有极为精辟之阐扬,令佛法净土门与圣道门之精义,显示于净土行者之面前,将对净土与禅宗一切行者产生极大之利益,消除净土与禅门行者以往对净土真义、净土内涵之误解,提升大众对净土一门之正知见。是故正德居士将其所著《净土圣道》一书之初稿示余,以邀余之序文,读后生大欢喜,乃造此序略抒管见,以申余之所见及所喜焉。 

古来多有净土宗祖师教导学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者,然而彼诸祖师所说之语,常有误导众生之处,譬如倡言:“生西之后即是已经脱离三界生死。”然而事实则非完全如是,谓生西之后尚非完全等于已出三界生死轮回故;此谓一般净土行者若得果遂往生极乐之愿者,大多为中品中、下生,间有上品下生及下品三生者。此意乃谓:以往净土行者真能了知大乘菩提义理者极少,多属被诸净土大师所误导,而将解脱道之修行法理,误认为即是大乘菩提法者;是故大多难以取证上品之中生与下生品位,而成中品中下生之往生者,生西之后唯能取证二乘所证之解脱果,不能证得佛菩提果。或者多属误认行善即是佛法者,便以为世世行善而不取无余涅槃者,即是修行大乘佛菩提;如是等人虽有大乘种性,却因善知识之误导,以致不能如实了知大乘之真实义,而以乐于行善、利益众生之大乘种性,在知见不足之情况下,成为上品下生者。如是等品往生者,皆不能甫生极乐之后便立即出离三界生死,皆须住于极乐世界闻法熏习,多时进修之后,方能取证解脱果,佛菩提之见道则需待时久矣。 

如是净土行者,亦是修善止恶之大乘行人,却因久被净土宗古今善知识误导故,往往不慎误犯大妄语业,自称可以生西之后即得解脱;却不知生西之后,其实仍然不离三界中之有为境界相,仍有十八界法中之一一界,仍是三界中境界。只因蒙受弥陀世尊之大慈大悲摄受故,暂得免除三界中之生死轮回果报;如果不是中品上生或上品上生者,生西之后皆未能立即出离三界有为生死,仍在三界境界之生死法中,需依弥陀世尊之摄受,方得寿命无量,暂得无死,然后缓缓进修佛菩提道。 

必须是中品上生或上品上生者,往生之后始能立即断除分段生死(初地无生法忍之智慧可以断思惑而故意不断之,留惑润生,故亦方便摄在已断分段生死位中),其余皆待闻佛说法之后,多时进修以后,方能断除思惑,方是真实已出三界生死者。此一事实,净土宗祖师古来多有不知者;是故彼诸开示,多有误导众生之处;今者正德居士于此事实多有阐释,凡我净土行者读已,当可即时改正,因此或可速入净土之圣道门中,成就净土之圣道。 

二者,日本之本愿念佛法门,传来台湾已久,多有道场信受弘扬之者;然而本愿念佛法门之见解,始从创宗之法然“上人”(源空)时起,便已处处曲解净土三经,使令净土三经所说之净土易行道,被广泛扭曲;由于广被扭曲故,便将使得信受其说之净土行者,下堕成为下品生人;或者成为懈怠之净土行者,难与净土门中本有之圣道门相应。乃至法然、亲鸾二人贬抑净土门中之圣道门,高抬日本净土门中之下品往生者之证境,与经中佛语相违,已令净土真宗所弘法义成为虚妄说。 

又因净土真宗极力排斥净土门中本有之圣道门,乃至加以无根之诽谤,已成就诽谤方广正法之大恶业,成为极乐世界弥陀世尊所不摄受之一阐提人;如是,心求往生而修净土真宗之法,修学以后却必须下堕三途,成为弥陀世尊所不摄受之人,乃是大可怜悯者。而此受害之原由,却是因于修习日本之本愿念佛法门所致;如是以善因而得恶果,实属世间最大之悲哀,余人既已知之,宁无善念而欲救之?由是缘故,正德居士造此《净土圣道》一书,揭橥正见,此对日本传来之本愿念佛法门之种种邪见,令诸净土行者悉能了知,速谋补救之道,非唯可令净土真宗行者免除下坠之恶业,可以消除障碍生西之恶业,兼可提升生西之品位,真乃功德无量,正应极力赞叹而广流通,以利众多净土门中之修学者。 

三者,圣道门之净土义,与净土门之圣道义,自古以来,常有错说妄解者,凡此错解妄弘者,皆肇因于圣道门之内涵未曾如实理解,多所误会;亦肇因于净土之真实义涵不能如实理解所致,是故古来净土祖师非议禅宗圣道门者,以及禅宗祖师非议圣道之净土门者,比比皆是,造成佛教内部之互诤互斗,亦令学人心生疑惧,不知何适。然而净土门既是佛经中所说者,圣道门亦是佛经中所说者,法本是一,则分宗分派之后,应唯有高下广狭之差别,而不应有所互异;若是互有大异而不能融合者,当知彼二门中,必有一门法义行门错误,或是二门之弘传者俱堕误解之中,是故导致二门互争之状况,令二宗学人各执其是、非其所非。 

如是,自古以来,欲求禅净圆融者,即难可得;所幸十年来之台湾地区,由于倡导禅净双修之道场渐多,渐成共识,禅净二宗互争之状况已有改善;然而至今仍不能加以如实之汇通,何况能圆融之?由是缘故,余于公元一九九六年夏,宣讲《禅净圆融》,后亦整理成书而流通之,欲整合禅宗与净土宗之宗义,欲合禅净为一门之法;以此为始,渐渐整合各宗,欲令回复 释迦世尊住世时之唯一佛乘正法:不分宗派,皆令回归唯一佛乘正法。不乐再见唯一佛乘正法,被分宗分派而使正法渐渐成为分崩离析之状况,将使今时后世学人更难修证大乘正法。 

由因欲将分崩离析之现时佛教纷乱状况,回归一佛乘之正法内涵,是故乃有《宗通与说通》一书之出版,又以《邪见与佛法、心经密意…》等书,欲求达成此一目标。若此目标得能达成,则此后修学佛法之学人,皆可迅速而且正确了知佛道之内涵,皆可正确了知二乘菩提互相之关系,则欲修学佛道者,皆可事半而功倍。今观正德居士之《净土圣道》一书,能将禅宗圣道门与净土宗之净土门融和、结合为一门,正可大利禅门学者同生净土而得增上果证,方可大利净土行者同证圣道而得增上生西品位,乃是两利之举,亦可传之后世、久远广弘,广令后世学人皆得大利,读之不禁大喜,因抒管见,宣余所见。普愿天下佛法学人,皆得因于此书所宣之胜妙正理,同得大利。如是抒发管见已,即以为序!

佛子 平实 敬序

公元二00三年立秋

菩萨依妙观察智,于一切有情中,观其自心如来藏皆同一性——离见闻觉知(不与六尘相到故)、离思量性(从不作主故)、能了知众生心行(为众生造一切业故)、无我性(不了知自身故)、非有性(无形无色无十八界故)、非无性(具十八界种、三界六道种、世间出世间种故)、无智性(离见闻觉知故,不入法尘境故)、无无明性(离思量执著性故)、无增减性(不可分割合并故)、不生性(从来不灭故)、涅槃性(法尔如是故,不生不灭故,恒住寂灭境中)、清净性(随七转识于六尘中运行,而自身不于六尘起任何贪厌取舍)、不来性(本不生故)、不去性(永不死故)、不异性(六根六尘六识由藏识生故)、不一性(藏识自心非即十八界故,现见其性非一故)、无所得性(离六尘取舍故)、无所失性(本来无所得故)、离四相性(不了知我人众生寿者故)、离断常性(体恒不灭故非断,种有熏习之用故非常)、是出世间性(三十七道品依藏识方能生故)、是一切智性(解脱果依藏识方能証故)、是种智性(蕴含一切种)、是无作性(不起贪憎及思量性故)、是无住性(不著一切法故)、是菩提性(三乘菩提之根本故)、是轮回性(体永不灭,贯通三世)、是圆觉性(世世能生见闻知觉性乃至佛地四智圆明故)。

目 录
  • 平实导师 序 ………………………………1
  • 自 序 ……………………………………7
  • 第一章 绪言 ………………………………1
  • 第二章 净士之阐释 ………………………6
  • 第三章 西方极乐净士之圣道门……………23
  • 第一节 九品往生略述 ……………………23
  • 第二节 信者与疑者之往生果报 …………36
  • 第三节 谤大乘、谤正法者不得往生极乐 74
  •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104
  • 第一节 选择本愿念佛之真相……………104
  • 第二节 评本愿念佛之教…………………110
  • 第三节 评本愿念佛之行…………………127
  • 第四节 评本愿念佛之信…………………157
  • 第五节 评本愿念佛之証…………………183
  • 第六节 回应杨仁山居士之阐教声明……209
  • 第五章 圣道门与净土门互相含摄 ………220
  • 第一节 圣道门之易行道与速行道………220
  • 第二节 净土法门行门之易行与速行……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