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觉教育基金会

【出版日期】2008年6月

【书号】

【开本】64开

【定价】免费结缘(索阅方式请参考「读者服务」)

PDF下载
内容简介

前言

数十年来在台湾号称最清净,号称从来都不传、不修双身法的西藏密宗黄教,是否真的如同他们对外宣称的那样清净?是心口如一或是心口不一?在本书中将会提出事实证据,让您可以一探究竟;并且可以在您的家人或朋友正在或将要修学西藏密宗时,能确实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预防可能发生身心被严重伤害的事件,这就是本书写作的目的。

在西 藏密宗的修行之中,最终且最究竟的法门称为“无上瑜伽”。现今西藏密宗的代表人物──达赖喇嘛,在许多公开演讲的场合和出版品中,也一直极力宣扬“无上瑜伽”。例如他在《藏传佛教世界》(陈琴富译,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86年8月出版)中说:“密乘的奥义最完整地表达在无上瑜伽的教义及修行之中。”达赖喇嘛认为“无上瑜伽”可以最完整地代表西藏密宗的教义和修行。但是什么是“ 无上瑜伽”的真正修行内容呢?藏密黄教的创教祖师,也就是达赖喇嘛的祖师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法尊法师译,释印顺润文,妙吉祥出版社,75年8月出版)中,非常清楚地说: 尔时续部之名亦曰笑续、视续、执手或抱持续、二相合续,共为四部。……事行瑜伽及上瑜伽四续部者,以笑视抱持二合执手而表示之。如是事续等中有以诸尊顾视显示智慧方便随贪。有以欢笑,有以执手,有以抱持,有以二合。

也就是说“密续”中所谈的密宗道修行,从初学阶段到最后阶段,总共就是“事续、行续、瑜伽续和上瑜伽续”四部,全部都是在谈男女两性关系:从一开始的微笑、互相凝视,进而相抱,以致于最后的男女二根相合。这就是西藏密宗最主要的修行内容。而其中最后的第四部,称为“二相合续”“上瑜伽”等,就是密宗道的中心思想和最究竟修行方法──“无上瑜伽”“无上瑜伽”真正的修行内容,是不折不扣的印度教性力派Tantrism 男女双身修法,也称为坦特罗Tantra 或谭崔。西藏密宗和印度教性力派的渊源可以由印度教性力派的“密续”梵文名称为tantra,和西藏密宗的“密续”梵文名称tantra 完全一样而得到印证。

西藏密宗的起源,是在西元第八世纪的时候,由西藏密宗各派共同教主莲花生, 从印度经尼泊尔进入西藏开始。他引进许多使用佛教名词的印度教性力派之教义,自此西藏密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才大致确定下来──以印度教性力派“双身法”为根本。虽然西藏密宗的共同教主为莲花生,但是真正教派的成立,则是由后来的阿底峡在第十一世纪初创立了噶当派。其后又陆续出现了萨迦(花派)、宁玛(红派)、觉曩、噶举(白派)、格鲁(黄派)等教派,格鲁派虽然是最晚出现的教派,但却后来居上,统一了西藏。

格鲁派由 宗喀巴在十五世纪初以噶当派为基础所创立。这一派因为身穿黄色衣帽,因此又称为黄教。宗喀巴以“活佛转世”的说法,建立了宗教领袖“达赖”“班禅”的继承制度。后来在十七世纪的时候,达赖五世以高明的政治手腕,借用蒙古军的强大武力做后盾,统一了西藏的各个宗派,并建立了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系。也因此导致黄教“达赖喇嘛”成为西藏密宗的代表人物,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达赖喇嘛十四世。

西藏密宗虽然繁衍成黄、红、白、花等教派,但其修行内容都延续莲花生的基本教义。各派间虽稍有不同,但以印度教性力派为本源的根本教法并没有差别;只有觉曩派以双身法表相掩护而暗传如来藏他空见,实际上并不弘传双身法(被达赖五世消灭后重新刻版指为亦传双身法)。在诸多双身法的教义中,又以黄教的创教祖师宗喀巴算是集大成者。宗喀巴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阐明西藏密宗修行的次第,成为黄教的根本圣典。《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主要在介绍西藏密宗的基本观念,偏重在理论方面,并假借佛教的许多经论文字,扭曲意涵而为《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内涵铺路;而其后半部之止观双运等法,仍然是男女合修的双身法;只是多用暗语来说,语意隐晦,故世人读之多不能理解。《密宗道次第广论》则在介绍西藏密宗的修行次第与中心思想,偏重在实修方面;从生起次第就开始为双身法作准备。而其中实修的最究竟方法就是“无上瑜伽”之双身法。黄教从十五世纪的宗喀巴极力弘传双身法,到目前的达赖喇嘛十四世,虽然已历经五百多年了,其基本教义中以“无上瑜伽”双身法为中心思想和最究竟之修行方法的本质并没有丝毫改变。

另外本书在后续引述西藏密宗修行内容时,由于西藏密宗修行的本质,难免会有一些淫秽不雅的字句出现,在此特别请读者体谅;因为西藏密宗本来原文意涵就是这样,这些都是为了要如实显现西藏密宗修行真相的必要引证和说明;若不如实引证说明出来,则将失掉公信力,读者也将无法实际了知西藏密宗的真义。另本文在举证西藏密宗祖师、喇嘛、上师的著作内容时,原引用文字使用〔隶书〕字体标示,本文作者注解用(明体)字来标示,如果是原引用文章中已经有的注解,将用〔原注:〕标示,如果是编辑者所加的注解,将用〔编案:〕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