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實導師

【出版日期】參見 

【書號】參見  

【開本】平裝 / 365頁 / 32k / 普級 / 單色印刷

【定價】NT$300 / 輯

新書快訊

延伸閱讀《楞嚴經》下載 楞嚴咒下載

  • 書籍簡介

  • 自序

  • 內容試閱

  • 詳細資料

新書快訊介紹 新書快訊介紹

楞嚴經係密教部之重要經典,亦是大乘佛教中普受重視之經典;經中宣說明心與見性之內涵極為詳細,將一切法都會歸如來藏,亦闡釋佛菩提道修學過程中之種種魔境,以及外道誤會涅槃之狀況。然因言句深澀難解,法義亦復深妙寬廣,學人讀之普難通達,是故讀者大多誤會,不能如實理解 佛所說之明心與見性內涵,亦因是故多有悟錯之人引為開悟之証言,成就大妄語罪。今由平實導師詳細講解之後,整理成文,以易讀易懂之語體文刊行天下,以利學人。

《楞嚴經講記》是依據公元二○○一年夏初開講《楞嚴經》時的錄音,陸續整理為文字編輯所成,呈獻給讀者。期望經由此經的講經記錄,利益更多學佛人,藉以生起對大乘法教的仰信,願意景行景從而發起菩薩性;亦藉此書熏習大乘法義,漸次建立正知正見,遠離常見外道意識境界,得斷我見。同時可由深入此書中所述法義的如實理解,了知常住真心之義,得離斷見外道邪見;進而可以明心證真,親見萬法都由如來藏中出生,成為位不退之實義菩薩,親自觀察所證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絕非常見外道所墮之神我。並能現觀外道所墮神我,實由其如來藏所出生之識陰所含攝,不外於識陰範疇。乃至緣熟之時可以眼見佛性,得階十住位中,頓時圓成身心世界如幻之現觀,不由漸修而成,一時圓滿十住位功德,或能得階初行位中,頓超第一大阿僧祇劫三分有一。如是利益讀者,誠乃平實深願。

然而此經之講述與整理出版,時隔九年,歲月淹久,時空早已轉易;當時為令學人速斷我見及速解經中如來藏妙義而作簡略快講,導致極多佛性義理略而未說,亦未對部分如來藏深妙法義加以闡釋,已不符今時印書梓行及流傳後世之考量,不符大乘法中菩薩廣教無類及顯示勝妙真如佛性義理之原則。是故應當加以深入補述,將前人所未曾言之如來藏深妙法義中,可以梓之於文者,以語體文作了大幅度增刪,令讀者(特別是已悟如來藏者)得以前後再三閱讀思惟而深入理解經義。由此緣故,整理成文之後,於潤色之時特地作了補述及大輻度增刪,令讀者得以一再閱讀深思而理解之,藉以早日轉入菩薩位中,遠離聲聞種性;並能棄捨聲聞法義之侷限,成真菩薩。此外,本講記是正覺同修會搬遷到承德路新講堂時所講,當時新購講堂之錄音設備尚未完善,更無錄影設備,是故錄音時亦有數次漏錄情況,只能在出版前另以語體文補寫,一併呈獻給讀者。

大乘經中所說法義,單說如來藏心體者,已經極難理解,是故每令歷代名聞諸方之大師難以理解,更何況《楞嚴經》中非唯單說如來藏心,實亦兼涉佛性之實證與內涵。如來藏心體對六塵離見聞覺知,而如來藏的妙真如性─佛性─則對六塵不離見聞覺知,卻不起分別,亦非識陰覺知心之見聞覺知;欲證如來藏心體及眼見佛性者,修學方向與實證條件差異極大,苟非一一實證者,縱使讀懂此經文義,亦無法實證之。何況此經文句極為精鍊簡略,今時人之文言文造詣亦低,何能真實理解此經真義?而欲證知經中所說如來藏心與佛性義,欲求不起矛盾想者,極難、極難矣!特以佛性之實證、內涵、名義,古今佛教界中所述紛紜,類多未知佛性、或未實證眼見佛性現量之凡夫所說者;如斯等人或讀此經,必然錯會而誤認六識之見聞知覺性為常住之佛性;以是緣故,亦應講解此經而令佛教界廣為修正舊有之錯誤知見。

然而此經中有時亦敘述如來藏具足令人成佛之體性,如同世親菩薩所造《佛性論》之意涵,並非《大般涅槃經》中 世尊所說十住菩薩眼見佛性,亦非此經中所說佛性─妙真如性─現量境界之實證真義;由是緣故,凡未親證如來藏又未眼見佛性者,往往誤會此經中所說十八界六入等境界相即是佛性境界,墜入六識之見聞知覺性中。是故九年前講述此經時,已依此經所說佛性真義而略述之,並依此經所說第二月真義,略加旁述佛性之理;然未盡說,預留讀者將來眼見佛性之因緣,故已隱覆佛性密意而略述佛性之義。藉此覆護佛性密意之宣演佛性方式,促使讀者將來明心之後更有眼見佛性之因緣,得以漸次成熟;或於此世、或於他世,得以一念相應而於山河大地之上,親見自己的佛性,頓時成就世界身心如幻之肉眼所見現量境界,不由漸修而得,一念之間頓時圓成第十住滿心位之身心世界如幻現觀。

又,地上菩薩由無生法忍功德所成就之眼見佛性境界,能由如來藏直接與眾生心相應;雖然凡夫、賢位眾生之心仍不知已被感應,但地上菩薩往往已經於初次相見之時,即已感應其如來藏所流注之種子,由此而知彼眾生往世曾與菩薩結下善緣或惡緣。未離胎昧之已入地菩薩眼見佛性時,具有如是功德,故能由此直接之感應,作出對彼凡夫位、賢位等菩薩應有之開示與因應,此即是三地以下菩薩隨順佛性以後,在無宿命通、天眼通之情形下,仍能妥善因應眾生根性之緣由所在。如是,諸地菩薩於眼見佛性之後所得智慧,迥異十住菩薩之眼見佛性境界智慧,非十住位至十迴向位菩薩所知。一切未眼見佛性而已明心之賢位菩薩,更未能知此。

至於尚未明心而長處無明長夜中之意識境界凡夫菩薩,更無論矣!皆名凡夫隨順佛性。聲聞種性僧人及諸外道,總將識陰六識之見聞知覺性錯認為佛性,據以誣謗十住菩薩之眼見佛性境界,何況能知諸地菩薩所隨順之佛性智慧境界?唯能臆想而妄加誹謗爾。然諸佛所見佛性,又異於十地、妙覺、等覺;謂諸佛眼見佛性後,成所作智現前,能以五識各自流注而成就無量利益眾生之事,化身無量無邊,非等覺及諸地菩薩所能臆測。故知眼見佛性者,層次參差不一,各各有別,少聞寡慧者並皆不知,乃至已經眼見佛性之十住菩薩仍不能具知也!如是眼見佛性境界,則非此經之所詳述者;故我 世尊已於別經再作細說,以令圓滿化緣,方得取滅而以應身方便示現進入涅槃。如斯佛道意涵,深邃難知,苟非已有深妙智慧者,難免誤會而成就大妄語,或因難信而生疑,以致施以無根誹謗,未來捨壽後果堪憂;是故平實於此序文中預為說之,以警來茲,庶免少聞寡慧凡夫閱後惡口謗法,捨壽之後致遭重報。

此外,時值末法,每有魔子魔民身披佛教法衣演述常見外道法,轉易佛門四眾同入常見外道、斷見外道知見中;更有甚者,身披法衣而住於如來廟堂之中,實行印度教外道性力派─坦特羅「佛教」─譚崔瑜伽男女雙身合修之意識貪觸境界,夜夜乃至白晝公然宣淫於寺院中,成為彼等眾人寺院中的公開祕密,唯獨淺學信徒不知爾。如是邪說邪行,已經廣行於末法時代之學密佛教寺院中,台灣海峽兩岸亦皆已普及,極難扭轉其勢,豈符 世尊法教真義而不違 佛製戒律?身披僧衣而廣行貪淫之行,墮落識陰境界中,豈能相應於真心如來藏離六塵貪愛之清淨境界?眼見如斯末法現象,平實不能不喟嘆末法眾生之福薄:屢遇如是宣揚外道法之邪師而不自知,更隨之暗地實修雙身法而廣違佛戒,日日損減自己每年布施眾生、供養三寶所得福德。

更有甚者,一心追隨邪師而認定邪法為正法,不知邪師每每身現好相,佯為實證及清淨之人;學人由無明所罩故,以護法之善心而與邪師共同造下破法之愚行,將了義勝妙之正法謗為外道神我、外道自性見;亦將弘揚正法之賢聖謗為外道、邪魔,坐令邪師勢力增廣,導致邪法弘傳益加普及。是則因於無明及名師崇拜,以善心而造惡業;然猶不能自知真相,每以壞法謗賢聖之惡行得以成就,而沾沾自喜為護法大功焉,實可憐憫。今此經中,佛陀對此廣有開示,讀者若能摒棄以前追隨名師所聞之先入為主觀念,客觀地深入此書中,一一比對佛語而能深細檢驗;然後一一加以深思,並依本經所說蘊處界功能本質及生滅性之現量加以現觀,即可遠離既有之邪見而轉入正知正見之中;若能正確了知之後,益以正確之護法善行而積功累德,何愁此世無有實證如來藏而悟入大乘菩提之機緣?乃至福厚而極精進者,亦得眼見佛性而圓滿十住位之世界身心如幻現觀。

末後,令平實不能已於言者:對於中國佛門中已存在百年及密宗已存在數百年之宗喀巴外道法因緣觀及菩提道次第,亦應由此經義而廣破之。謂百年來常有大法師遵循日本學術界中少數人的錯誤觀點,一心想要以學術研究所得取代佛法特重實證的經中教義;而日本近代此類所謂佛學學術研究者,本質仍屬基督教信仰者急於脫亞入歐而提升日本在國際上之學術地位,想要與歐美學術界分庭抗禮;於是出之以嘩眾取寵方式而極力批判佛教,冀離中國佛教而且上於中國佛教,於是乃有批判中國傳統佛教如來藏教義之舉──三十年前日本「批判佛教」學派於焉誕生。於是專取四阿含文字表相法義,並扭曲四阿含法義,宣演外道六識論為基調之因緣觀,取代佛教四阿含所載八識論之因緣觀,自謂彼之謬論方屬真正佛法,主張一切法因緣生故無常,誣指中國傳統佛教如來藏教義為外道神我。然而,如來藏屬第八識,能出生外道神我,而法界中亦無一法可破壞之,此是一切親證如來藏者皆可現觀而證實之現量;外道神我則屬第六意識或識陰六識,被如來藏所生,乃生滅法;一主一從,二者天差地別,焉可等視齊觀?由此證知日本?穀憲昭、鬆本史朗創立批判佛教之學說,純屬無明所言戲論,並無實義。

六十年來台灣佛教則由印順及其派下門人,奉行印順源自天竺密宗之宗喀巴六識論應成派中觀,採用基督教信仰者反對實證之西洋神學研究方法,曲解四阿含中所演八識論因緣觀正理,刻意否定中國禪宗法教之如來藏妙義,貶為野狐禪及外道神我;藉此表相建立其不落「俗套」而異於傳統佛教之「超然、不迷信」假象,然後佛光山、法鼓山、慈濟追隨印順而奉行之。然而印順派之思想本質,乃外道六識論之因緣觀,近承日本不事修證之學術研究學說,遠紹宗喀巴、阿底峽、寂天、月稱、佛護等六識論諸凡夫論師;謂彼等因緣觀外道如是主張:純由根、塵作為因緣,即能出生六識:不必有本識如來藏持種,隻藉六根六塵作為因緣即能出生六識。又主張意識常住不壞,公然違背聖教。如是外道因緣觀,全違法界現量─違背現象界中可以現見之事實─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之事實,全違龍樹中觀之教示。

而印順派所闡釋之因緣觀、應成派中觀,正屬龍樹所破之他生共生之外道因緣觀;復又違背四阿含中處處隱說、顯說之八識論因緣觀──由第八識如來藏藉所生根塵為因緣,出生識陰六識(詳見拙著《阿含正義》七輯之舉述),本質正屬外道六識論邪見之因緣觀。今此《楞嚴經》中更出之以五蘊、六入、六界、十二處、十八界皆屬如來藏妙真如性所出生之深入辨正,以九處徵心八還辨見之細膩法義,令知「識陰六識不能自生,根不能獨生識,塵不能獨生識,根塵不能共生識,虛空不能無因生識」等正理,完全符契四阿含諸經所說義理,而更深入闡述正義。如是深入辨正已,阿含聲聞道所述佛門因緣觀正理即得以彰顯,突顯佛門八識論因緣觀異於印順及宗喀巴之外道六識論因緣觀所在,則佛門學人即可遠離外道因緣觀邪見,疾證聲聞菩提乃至佛菩提,終不唐捐諸人一世之勤修也!

佛法特重智慧,是故成賢證聖而入實義菩薩位中,世世悅意而修菩薩道;或者捨壽後速入三塗永為凡夫而受苦難,多劫之中常與真實菩提絕緣,世世苦修仍不得入門,茫然無措;如是二類迥異之修學果報緣因,端在當前一念之中:是否願意客觀分辨,及實地理解諸方名師與平實所說法義之異同所在,不依道聽塗說而盲從之,實即憑以入道或下墮之樞紐及因由也!願我佛門四眾弟子皆能冷靜客觀而深入比較及理解,然後理智而不盲從地作出抉擇。審能如是,則此世即已建立修學佛道之正確方向;從此一世開始,佛道即能快速而悅意地修學及實證,非唯永離名義菩薩位,亦得永斷三塗諸惡因緣,真成實義菩薩,何樂不為?

此書既然即將開始潤色而準備梓行,於潤色前不免發抒感想、書以為文;由是而造此序,以述平實心中感慨,即為此書印行之緣起。

佛弟子 平實 敬序於竹桂山居

時值公元二○○八年 春分

第十五輯-摘錄精華篇

【阿難即從坐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併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講記:阿難隨即從座位起身,因為已經聽聞 佛陀的開示與教誨,頭頂禮敬而且欽奉憶持於自心之中不會失去了,就站在大眾之中重新再向 佛陀稟白說:「如同佛陀所說五陰法相之中有五種虛妄,眾生當作是本有的能知之心,我們這些人平常未曾親蒙如來作出這麼微細的開示。而且這個五陰區宇是應該同時一併銷除呢?或者是從色陰開始次第銷盡到識陰區宇?而這五重區宇,又是到達什麼地步才是究竟銷盡的邊界?惟願如來發起及宣揚出大慈之心,為這個法會中的大眾清明心眼,也把這個開示留給末法時世的一切眾生作為將來修習佛菩提時分辨真偽的慧眼。」佛陀就告訴阿難菩薩說:「精微真實勝妙的真覺光明,是本有的知覺而圓滿清淨的,不會停留於有死生的五陰以及種種塵垢之中,種種萬法乃至虛空都是因為虛妄想的緣故所生起的。這個元來就在的本有知覺勝妙光明真實的萬法之精,眾生卻由虛妄想為藉緣而發生各種三界中的器世間,猶如演若達多迷失自己的頭而妄認外影為自己的頭一般,向外尋求五陰及世界的來源。而眾生的這些虛妄想本來就是無因生起的,是於虛妄想之中錯誤地建立,而說五陰的出生純粹是因緣性;若是迷於因緣、不懂因緣法的人,就宣稱五陰的出生是自然性;而那個無邊的虛空性,猶是真正從虛妄想中幻生的,不是實有虛空性。這些凡夫或外道們所說的因緣生、自然生,全都是眾生依虛妄心想錯誤認知而作的測度。阿難!因為知道五陰與世界是以虛妄想作為因緣所生起的,所以為大眾解說虛妄出生的因緣;若因為虛妄本來就不存在,就為大眾解說虛妄因緣其實是本來就無所有,何況是對不知因緣也不知道虛妄想而推給自然性的人呢?由於這個緣故,如來才會為你們發明說:五陰出生的本因同樣都是基於虛妄想,你們的身體則是先因父母的虛妄想才能出生的,然而你們的心如果沒有想─沒有了知─就不可能來到父母的了知境界中傳接生命了。」

阿難聽完 世尊的開示以後,又為末世大眾提出請問,讓大眾明白:世尊是特別為大眾作了這些開示。因為對五陰和如來藏妙真如性之間的關聯,像這樣作出非常詳細的開示,這是 佛陀在其他的經典中都不曾講過的,只有在這部《楞嚴經》中才作了這樣詳細而全面性的完整開示。大家應該因此而感恩戴德,不要辜負了 世尊的大慈大悲,當然也就應該遵照 世尊的咐囑,一起救護末法時世的學佛眾生。阿難又為大眾請問:「又此五陰為併銷除?為次第盡?」又進而請問說:這五重的五陰區宇,是應該修到什麼境界時,才算是每一陰已經破盡?由此可見阿難菩薩是如何為後世末法學佛眾生著眼了。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精真妙明」的如來藏與祂的妙真如性,是本來就清淨而不是修行以後才清淨的;而真心如來藏的知覺也是六塵外的知覺,並且是本來就有的知覺,不是受生出胎以後才有的見聞覺知中的知覺,所以稱為本覺。這個本覺是不會被六塵中的貪瞋癡所汙染的,也不會停留於生死及塵垢中而被拘繫;卻能出生萬法,乃至虛空也是眾生因為妄想而生起於覺知心中,而這虛空一法卻隻是如來藏所蘊含的萬法中的一法而已。

「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不懂佛法的人,總是認為佛法所說就隻有四聖諦與因緣法,迷於正因,就不知道佛法是在探究萬法的本源,所以外於如來藏或否定如來藏之後而說佛法,於是誤認為一切有情及世界山河,全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這些人都是迷於自己本來就存在的頭,卻因為一直都是向外瞧而不懂得反觀,所以看不到自己的頭所在,然後就如同演若達多一般迷頭認影,向外到處求索自己原本就已經存在的頭──萬法的本源。眾生也是一樣,迷於自己本就存在的如來藏與佛性,向外法五陰之中遍尋不著常住法,於是不信有如來藏,也不信有佛性可以眼見,更不信未來世有佛性可以使自己發起成所作智;於是就在虛妄想之中建立萬法因緣生、因緣滅的理論,這就是被無始無明所迷惑而妄行建立因緣性,稱為「於妄想中立因緣性」,然後就正式排除實相法如來藏與佛性本覺。

「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迷惑於因緣法而不懂因緣法的愚癡眾生,乾脆說眾生的五陰與山河大地的出生,都是因為自然性,全都是自然而然就自動出生的,於是成為自然外道。若是依於法界實相來說,不論是否定萬法生因的如來藏,而認定萬法因緣生、因緣滅的人,或是認定萬法是自然生、自然滅的人,全都是依凡夫眾生虛妄的覺知心想像而生起的錯誤認知與執著,並不是真實佛法的所說與所證。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知道五陰是無明虛妄想以及虛妄造業而生起的,就為他們解說各種會促使五陰生起的虛妄因緣。然而虛妄想和虛妄所造的種種業,其實本就虛妄而不存在;真實存在的還是如來藏和祂的佛性──妙真如性,因此菩薩證悟後都說虛妄的因緣法其實本來就不存在,都是由於不知實相而單在現象界中觀察五陰的由來,才會說五陰是因緣生、因緣滅。世尊說這一類人都是迷於因緣法的人,因為 世尊在四阿含中所說的因緣法,其實都是依入胎而住的「識」─本住法如來藏─而說的,如來藏才是眾生五陰與世界的生因;如果沒有能夠入胎而住的本識如來藏,就不可能在母胎中藉父母為因緣而出生色陰,也不能再藉色陰而出生識陰六識,自然也就沒有受想行三陰的出現與存在了。眾生都執著於自己的了知性─想─識陰的了知功能,因此而產生了錯誤的見解;所以五陰的出生與壞滅,本來都是緣於眾生的虛妄想,以及虛妄想所緣的覺知心的了知性──想;若是滅除了知性──想,虛妄想即不可能出生,更不能來到父母了知性存在及運作的當下來受生。一定要有虛妄想而想要保持五陰了知性的存在,才會來父母之想中受生;這時若是沒有了知性──想,父母也不可能和合,而自己也不可能來入胎,所以說:「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想習?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細微精想。」

講記:「如同我先前所說,由於心中想著酸醋的味道而使口中有唾涎出生,由於心中想著登上很高的懸崖而使足心有酸酸的感覺生起來;然而懸崖並不是真實有,酸醋之食物也沒有真的來到自己的口中,那麼你的身體如果不是由虛妄的種種法合成的,口水又如何能夠因為醋梅等食物的虛妄談論而生出來?由於這個緣故,應當知道你們現前的色身,就稱為由堅固性所出生的第一種妄想。

就從這個我所說的麵臨高處而了知的心,能夠使你的身形真實領受到酸澀的感覺,這種色身上的酸澀感覺則是由於有想─有了知性─而使受出生了,因此而能觸動色法的身體;所以你如今現前身體有所順益或違損,順違等二種情況同時可以顯現而不斷運行,這就名為虛明性而不是物質性的第二種妄想。

由你的憶念與思惟審慮,來使用你的色身;而色身並非思慮憶念的心法一類,你的色身卻又為何會因為覺知心隨時生起的念頭所使喚、而在種種六塵中攝取影像呢?當覺知心生起時就會有六塵等有色諸法被攝取,而能夠與覺知心中的作意或欲望相應;這個了知性在清醒位中就是能知的心,睡著以後就成為種種夢境中的心;那麼就在這個狀態下由你的了知性與作意,搖動了虛妄法中的五塵中的種種情境,這就名為想陰融通色法的第三種妄想。

時時變化的真實理是永遠都不會停住不動的,行陰則是不斷持續運作而暗地裡都在變移著,所以指甲漸漸增長而頭髮也逐漸在出生;隨著日月的消逝,氣力緩慢地銷減而容貌也緩慢地變皺;這樣子從白天到晚上不斷地互相接替著,然而大眾卻從來都不曾覺知或領悟到這個行陰;阿難!這個行陰若說不是你自己,又如何會在身體上有種種暗中的變遷?如果因此就說這個行陰必定是真實的自己,那你為何無法在念念之中就覺察出來呢?那麼你身中發生的種種不同的行陰,一直都是念念變化而不曾停住,就名為幽隱難覺的第四種妄想。

而且你的識陰覺知心處在很精明、澄湛而不搖動之處,就把這個覺知心名為恒常不壞的話;但這個離念靈知處於身中運作時,卻都不能出離於見聞覺知之外;如果說這個離念靈知確實是精明的真我真實心,就應該不容許會熏習各種虛妄法,卻是什麼原因而使你們曾於昔年看見某一種奇物,經歷了許多年歲以後都不曾再憶想它,而且連自己已經遺忘那個奇物以後都還不曾發覺自己已經遺忘它了;又於後來忽然重新再目睹以前所見過的異物時,為什麼卻發覺自己的記憶仍然那麼清楚分明,從來就不曾遺失了這種記憶?那麼這個精明而了了能知的澄湛不搖之中,念念都在受熏著種種虛妄諸法,你對此又有什麼籌量與打算呢?難道還要把祂認定為真實的自我嗎?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澄湛了知的心並非真實常住心,猶如急流的大江之水,遠望猶如恬靜不動一般;其實是流得很快而不能從表麵上看得出來的,並非是沒有在流動;但是話說回來,如果不是有覺知心的根元,又怎麼可能會受覺知心的熏習呢?假使不是把你的六根修到互用而且可以隨意和合或分開,這一類識陰的虛妄想就不會有滅除的時候;所以你現在於見聞覺知之中串習或多或少的種種法;那麼這個澄湛了知的內心中的罔象虛無,就是第五種的顛倒細微精明的了知。」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每一人都是由於有了知性,才有可能會出生五陰。既有了知性存在,就會與色身互動了;所以想到酢梅時,口中就會覺得有酸味而使口水自然出生了;每當想到以前所攀附過的懸崖時,足心就會酸澀。然而心中設想酸梅與懸崖時,酸梅並沒有來到自己的口中,而自己也沒有去到懸崖上站立;一定是因為色身與覺知心可以有所互動,而覺知心與這些互動的世間諸法,必然全都是虛妄一類的法性,才可能互相影響。「倫」是某一個種類,「虛妄通倫」是說全都是與虛妄性相通的種類。正因為覺知心與色陰都是虛妄性,才有可能熏習這些虛妄法而產生了如來藏心中的記憶;所以後來隻是回想以前所吃的酸梅與所攀附過的懸崖時,覺知心雖然並非物質,還是可以使物質的色身產生回應。而真實心是不可能熏習這種虛妄法的,隻有覺知心與色陰才能熏習這些虛妄法,所以這個功能其實是緣於色陰的「堅固第一妄想」而來的。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在這個「臨高想心」的舉例說明中,大家都可以領會到:隻是非物非色的覺知心的想像,就能使物質性的色身確實領受到足心的酸澀。這其實是因為覺知心有所領受而產生的,所以覺知心能夠動發物質性的身體功能。於是由於心中大喜或大瞋,就會使色身產生或順或違的受益或損害的情況發生,這正是受陰虛明妄想所產生的。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使」是運用或促發的意思,如同一般人說的「使喚」的意思。當覺知心中憶念與思慮時,就可以促使色身產生反應;然而色身並非無形無色的心等一類,也不是覺知心所想像或思慮的非色一類,卻可以互知互動;所以當覺知心想要了知色塵像時,色身就會依照覺知心的需要而將色塵像攝進來讓覺知心了知。這個覺知心與色法的色塵影像,並不是同一類的法性,覺知心是心,無形無色;色身與色塵影像都是色法,並不是心,卻可以互相融通;不論是在清醒位或夢中,覺知心都可以和色法相應,這就是想陰了知性所產生的融通妄想,這是第三種妄想。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每一個人的色身都是每天暗中不斷變化著,不曾停止過;譬如指甲的生長,頭髮的生長一般;成年以後,大家也都同樣一日又一日漸漸銷減了精氣,而容貌也每天都日漸在增加皺紋之中;可是大家都沒有辦法在每一剎那中觀察出來,這一定是有一個大家所不知道的真實心在運作著,因為這確實不是覺知心所運作出來的。然而這也隻是一種現象,不能說這種現象就是真實心。而這一類的心行其實是每一個人在每一時刻都潛移密化著,從來不曾停止過;這樣的身行行陰是與覺知心的行陰同樣都念念不停地運作著,這就是第四種很幽隱的行陰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每一個人身中都有真實法如來藏與虛妄法五陰同時並存,同時共同在運作著;真實法不會熏習世間萬法,不會改變其永遠如如不動的法性,所以永遠學不會世間萬法;能熏習的永遠都是虛妄心,而虛妄心永遠不會變成真實法,因為真實法是本來就真實,不是經由修行以後才變成真實法的。真實法是函蓋虛妄法的,也是遍於一切法中,不會被侷限在虛妄的見聞覺知之中;而錯悟大師們自以為真實法的澄湛不搖的離念靈知心,卻被侷限在見聞覺知心中,隻能了知六塵及六塵中的諸法,無法了知以及運作六塵以外的諸法,譬如剛才所說的日運月移而日漸生長以及老化的種種行陰;也不能記憶很久以前的種種事情,總是忘了很久以後,又突然從真實法中記憶起來。所以真實法是遍於一切法中,不受限於見聞覺知之中,由此可見離念靈知心隻是識陰,每夜中斷而不存在,又怎能夠記持一切所曾熏習的種種法呢?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想習?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細微精想。」世尊特地向阿難以及大眾說明:識陰修除語言文字妄想以後,與定相應時雖然可以澄澄湛湛,看來似乎是不搖不動的真實心;其實隻是如同河麵很寬的急流水一般,看來水麵是平靜無波而似乎沒有在流動,其實流得很急,因為寬廣而不容易看見水流得很快。同樣的道理,識陰六識就如同急流水一般,非常快速而平靜地運作著;即使是住在定中一念不生時,也一樣是快速在運作著,所以同樣是剎那剎那都在了別的;而識陰就在這樣快速運作的情況下,藉用如來藏的妙真如性─佛性─了知性,來領受種種六塵中的世間法熏習;於是就使佛性─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分出六個部分而分別在六根之中熏習種種世間法。這必須要經由如來藏金剛三昧的熏習與實證,再以遠離六根功能的執著而住於自心內境,以「反流全一」回歸佛性的方法,歷經百劫勤加修習而修持靜慮,才能達成「六根互用合開」的妙覺菩薩的功德,「識陰區宇」的種種妄想才有可能滅除,這才是識陰的邊際。要這樣實修,才能滅盡識陰的「顛倒細微精想」,成就妙覺菩薩六根互通的「識陰盡」境界,然後才能進而成就究竟佛果。

  • 第一輯【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書號】 978-986-6431-04-3
  • 第二輯【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書號】 978-986-6431-05-0
  • 第三輯【出版日期】2010年03月 【書號】 978-986-6431-06-7
  • 第四輯【出版日期】2010年05月 【書號】 978-986-6431-08-1
  • 第五輯【出版日期】2010年08月 【書號】 978-986-6431-09-8
  • 第六輯【出版日期】2010年09月 【書號】 978-986-6431-10-4
  • 第七輯【出版日期】2010年11月 【書號】 978-986-6431-11-1
  • 第八輯【出版日期】2011年01月 【書號】 978-986-6431-13-5
  • 第九輯【出版日期】2011年04月 【書號】 978-986-6431-15-9
  • 第十輯【出版日期】2011年06月 【書號】 978-986-6431-16-6
  • 第十一輯【出版日期】2011年07月 【書號】 978-986-6431-17-3
  • 第十二輯【出版日期】2011年09月 【書號】 978-986-6431-22-7
  • 第十三輯【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書號】 978-986-6431-23-4
  • 第十四輯【出版日期】2012年01月 【書號】 978-986-6431-25-8
  • 第十五輯【出版日期】2012年03月 【書號】 978-986-643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