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實導師
【出版日期】參見 詳細資料
【書號】參見 詳細資料
【定價】NT$300 / 輯
延伸閱讀《不退轉法輪經》經本
內容試閱
書籍簡介
自序
詳細資料
經文:【時二菩薩白佛言:「世尊!釋迦牟尼佛說法為最甚難。」佛言:「釋迦牟尼佛說法實為甚難。」善音、善聲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快得善利,不生如是下劣惡國。」爾時佛答二菩薩言:「莫作是語,當疾捨離。」善音、善聲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令捨是語?彼惡世中說此法難,以是故,我等今者不生喜樂。」佛言:「於此世界二十億那由他劫修諸善根,不如娑婆世界於一食頃與諸般若波羅蜜相應,令一眾生歸依三寶受持五戒,遠離聲聞、辟支佛心,使發無上菩提道意,甚難於彼二十億那由他劫者;況復有能勸人出家讚歎功德,廣為說法令出三界,作如是教、逮得己利,修習善法入諸禪定;何以故?此諸眾生,多為煩惱之所濁亂。」】
講義:上週最後一段,兩位菩薩請問 善住光華開敷如來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說三乘法?」佛就告訴他們說:「因為娑婆世界眾生的心比較下劣,不能直接宣說唯一佛乘,所以要分成三乘;等到因緣成熟了,再從二乘菩提引入大乘菩提中。」
由於有人是從這一部《不退轉法輪經》開講,才來正覺聽經的,我還是得要稍微說明一下:諸佛世界不是全都像我們娑婆這樣的世界,於五濁惡世而有 佛來降生示現,這是很少數的狀況;必須有大慈大悲,還要往昔有大願才作得到,因此到這裡來說法時就不同於純一清淨的佛世界。在純一清淨的佛世界中,直接就是向大乘佛法修學,所以該如何修?從十信位開始;諸佛就從十信位開始講起,然後講初住位,講二住、三住位,一直到七住、八住等,直接講到佛地去。那諸位不用替他們發愁說:「這要聽到什麼時候才能聽完?」因為那種純一清淨世界,人壽很長,動輒十萬歲、二十萬歲、五百萬歲……,因此可以慢慢講。
如果在這裡就不行!在娑婆世界若是這樣講,而且要具足宣說時,老實講,整整八十歲還不夠!那麼這裡的世界與眾生由於五濁的緣故,特別是命濁和見濁,所以不能直接就開講「唯一佛乘」,必須要藉著二乘菩提,佐以人天善法一起來宣說,讓大家可以親自體驗:確實可以出離三界解脫生死苦。當大家那樣實證了,然後有信心,如來所說莫不信受,這時候才可以教他修學大乘菩提。
這等於是把很長的修證時間,包括聞、思、修、證四個階段濃縮在幾十年裡面完成,就必須分成三乘菩提來宣講;這也是不得不然,因為這裡的眾生有五濁的因緣,就得如是。但是從他方世界的佛弟子們來看,如果剛開始只看到表相,他們會覺得奇怪:佛教的修行明明就是一個大乘菩提,就是佛菩提道呀!為什麼還要分成三乘來講?看來這娑婆世界的 世尊未免也太辛苦了吧!然後一定對娑婆世界不歡喜。而且事相上也令人不喜,因為這個世界是污濁、不清淨的。這兩位菩薩直接想到的,就是這個道理,但他們沒有想到背後的緣由。
語譯:【所以這兩位菩薩就向善住光華開敷佛稟告說:「世尊!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說法,那是最為困難的事啊!」佛答覆他們說:「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說法確實很困難。」善音、善聲兩位菩薩就稟白善住光華開敷佛說:「世尊!我們兩個人如今覺得好快樂!真是得到了最好的利益,因為我們沒有出生在那種下劣的國度。」這時候善住光華開敷佛就答覆他們兩位菩薩說:「你們不要講這樣的話,應該把這樣的想法趕快棄捨。」這時候善音、善聲兩位菩薩又稟白佛陀說:「世尊!到底是什麼緣故,您要叫我們捨掉這樣的話?在那個五濁惡世裡面,演說這個佛法是那樣的困難,由於這樣的緣故,我們如今對那個國度沒有產生歡喜心、快樂的心。」那位佛陀就告訴他們說:「我們在這個世界經過二十億個那由他劫來修行、修集各種的善根,不如在娑婆世界只要在吃一頓飯的時間,能跟般若波羅蜜相應,而能夠使一個眾生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並且遠離聲聞心和辟支佛心,使他們發起佛菩提道的無上道意,我說的『甚難於彼二十億那由他劫』還有其他的意思;是說何況是還有人能勸別人出家、讚歎出家的功德,廣為眾生說法而度他們證得出離三界的解脫果,作這樣的教導、而讓眾生能夠得到對自己有利益的事,而且能修學、熏習各種善法,進入各種禪定的境界中;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一些娑婆世界的眾生,大多是被煩惱所污濁、所擾亂的緣故。」】
講義:諸位現在有沒有覺得說,生在娑婆世界很好?別光只是笑啊!有就說有嘛!(眾答:有!)對啊!大家都沒想到這一點。他們那兩位大菩薩就沒看到這一點,只看到表相,就說:「哇!在娑婆世界那裡當世尊,太辛苦了!」沒想到 善住光華開敷佛馬上勸令他們:「趕快把這種話捨棄!」就是要他們收回。但他們一時不懂,所以認為說:「在那五濁惡世裡面,在那裡為眾生說法太難了!所以我們不想要去那裡。我們對那裡連想都不想!所以對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不生喜樂。」沒想到 善住光華開敷佛就告訴他們:「你們大眾在這個淨土世界二十億個那由他劫,」不是二十億劫喔!是二十億個那由他劫,「修諸善根,還不如在娑婆世界吃一頓飯的時間,在那麼短的時間跟各種智慧到彼岸的正法相應。」
想想看哪:在那裡修行求開悟需要多久呢?但在這裡開悟真的是一頓飯的時間而已啊!(大眾笑…)對吧?「禪三」四天三夜,跟我吃飯就悟了,就這麼一頓飯哪!然後過堂以後的小參,監香老師說:「欸!你怎麼就會了?」很驚訝問他,因為過堂前小參時都還不會呢!他就說:「我在過堂的時候,導師說怎麼樣、怎麼樣啊,我就會了!」真的是「一食頃」。可是你如果在純一清淨世界,諸佛如來不太用教外別傳的法指導,就純粹說法。那你如果熏習很多了(說真的,真的要熏習很多),然後才在聞法或日常生活中一念相應,才能悟入。
有時候想一想說,在娑婆世界追隨 釋迦如來,真幸福啊!真的叫作「化長劫入短劫」,因為 世尊不是只有宣講大般若的義理,當祂宣講摩訶般若的過程中,因為那要講很久,那麼大家追隨聽講的過程中,在講經以外的時間,有時 世尊就會給予機鋒。如果 世尊給了機鋒大家都不懂,有時菩薩就來幫忙。我講過很多遍 世尊跟天帝釋提桓因的例子。比如有一天走在路上,世尊突然撿了一根樹枝,就在地上畫一個圈圈,然後就說:「此處宜建梵剎。」說這個地方,很適合建立一所清淨的寺院。大眾當時並不瞭解,釋提桓因正好來奉侍 如來,他聽了就去路邊摘了一根草,往那畫圈的沙地上一插,隨即合掌稟告 世尊:「梵剎建竟!」說一所清淨的寺院已經蓋好了。當下會的就會了,還不用「一食頃」,多快!可是你若在純一清淨世界,跟著諸佛如來學佛,那是好整以暇為你演說諸經;然後你何時相應,就是你自己的事情。
所以在那裡「修諸善根」,善根有五個:信、進、念、定、慧。從信根到慧根五個善根,那你得要慢慢聽經,聽很久以後,終於從信根發展到慧根;然後再從五善根發展成信力、精進力乃至慧力,那時候你才能悟入般若。所以在那一種純一清淨世界,二十億個那由他劫修集各種善根,不如在娑婆世界努力修行於吃一餐飯的時間與般若相應。如果是純一清淨世界的菩薩聽到我這裡講的,還沒有聽到後面,他們會想:「你們娑婆世界的飯有什麼好吃?(大眾笑…)那是不清淨的食物!我們才不稀罕!」欸!等到我繼續講下去,他們可後悔了;因為在這裡吃一餐飯,有很多的因緣可以讓你悟入。雖然那飯都是土長出來的,不清淨!尤其長出來的過程都還澆糞,或是由糞等不清淨的物質製成的黑顆粒肥料幫助生長的;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吃土長大的,但是吃這一頓飯往往就能夠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當你和「般若波羅蜜」相應了,你就跟「布施波羅蜜」相應,也跟「持戒波羅蜜」相應,乃至跟「靜慮波羅蜜」相應;每一度都通,這就是「與諸般若波羅蜜相應」──每一度裡面都有般若。如果在純一清淨世界,那你就慢慢等吧!反正你能活二十萬歲或是活無量歲,不急啊!不但諸佛如來這樣想,學的人也會這樣想:「我這一生目前活了十萬歲,那我未來還有十萬歲或無量歲可以活,急什麼?」諸菩薩也會這樣想說:「眾生就是這樣想的,就慢慢悟吧!」那時 如來當然也不用急,反正還有十萬歲或無量歲可以活,急什麼?可是在這裡,佛菩薩就不這樣看,要適應這裡的眾生。想一想:如果你這一世活一百歲,現在已經六十歲了,那不幫你快一點悟入不行!所以呢,就有許多的方便施設來幫助你。那麼這樣一來,你是要去活在那二十萬歲之時,還是活這一百歲?啊!你們都是要活這裡的一百歲喔?
對啊!比如我早期講「禪淨圓融」,可以說是佛教界第一次有人提出來:速行道與緩行道、易行道與難行道,以前沒有人講啊!所以生在這個娑婆世界,有很多的因緣可以證悟;不過這麼「一食頃」,就能「與諸般若波羅蜜相應」。如果「與諸般若波羅蜜相應」,每一度都是三輪體空,六度就通了;那麼布施時三輪體空,當你從所證的如來藏來看「布施」這件事,既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受施的人,也沒有布施這回事。同樣的道理,你從如來藏來看「持戒」這件事,沒有持戒的人,沒有持戒的對象,而且也沒有持戒這件事;所以布施這件事,也沒有所謂對眾生無畏布施的事,也是三輪體空。乃至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莫不如是,全都三輪體空;這時候就叫作「與諸般若波羅蜜相應」,六度全都是波羅蜜,不是只有般若才叫作波羅蜜。
這時候有慧眼,悟後繼續作觀行,越來越深入;從如來藏的各個別相去觀行,有很好的別相智了,可以出來教導有情;本來只是一個很平凡的人,看起來也沒什麼;沒想到這一悟了,說法滔滔不絕,連聲聞阿羅漢都聽不懂,這時候可以度人了。度人的時候,大家只有仰慕你的分兒,沒有質難的資格!這時候要教導一個眾生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不為難事;眾生看到你這麼有智慧,他們很仰慕,希望自己也能到達這個境界。那他們跟著你修學,你教導他們說:「你們要先歸依三寶,得是個佛弟子才成;如果是個外道,我不幫你實證,因為這是如來家中最尊貴的珍寶。」那時你叫他們歸依三寶,他們就歸依啊!歸依之後你跟他們說:「這樣還不能證得這個智慧境界,條件還不夠!你們得要再受持五戒。」他們聽了,就乖乖受戒。五戒受持久了,天天習慣了五戒,你仍繼續教導他們:「這個法是菩薩法,如來不傳給聲聞阿羅漢的。你們如果想要得這個法,先把聲聞法、緣覺法學好了,但是不能落入聲聞心、辟支佛心,得要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也就是叫他們發「四宏誓願」。他們聽了,也就乖乖去發心了。
我們現在三歸依時都叫大家要發四宏誓願,儀軌中就已安排好了,但古時不是這樣的。古時三歸是由信眾聞法之後,自行在佛前胡跪合掌說:「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如果女眾就說「為優婆夷」),盡形壽受持五戒。」以前是這樣的,沒有儀軌,就自己在佛前這樣長跪合掌,或者胡跪叉手,自己宣誓,同時要自己受五戒;這樣說完就是佛弟子了。但現在不一樣,三歸時的儀軌就把這四宏誓願也放進去了。
但以前是三歸之後繼續學法,學聲聞法、學緣覺法、學菩薩法;等到有一天,他想要實證了,就叫他發「無上菩提道意」,也就是發「四宏誓願」。那時候「佛道無上誓願成」得發了!可是單發這一願不作數,還得要其他三個願一起發。發了這四個大願,表示他將來證得羅漢果的時候,不可以入無餘涅槃。如果發了四宏誓願,證羅漢果就想要入涅槃了,任何菩薩都會趕來,在他入涅槃前打他巴掌,要把他打醒;然後就質問他:「佛道無上誓願成,你要自食其言嗎?還有很多煩惱你沒有斷,你不斷嗎?還有很多法要學,你不學嗎?還有很多眾生等著你度,你不度嗎?四宏誓願忘了嗎?」這時候他就會清醒,再也不入涅槃了。所以在大乘法中,三歸依之後,沒有誰可以再入無餘涅槃;如果入涅槃,那就叫作言而無信、出爾反爾,也等於拿刀子割自己的肉吃一樣的愚癡。
所以當他發起「無上菩提道意」,菩薩道的陣容又增加了一分,這只有在娑婆世界才容易辦到。你如果是在純一清淨的佛世界,在那種淨土世界,要叫一個人發「無上菩提道意」並不容易,因為人壽很長。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留意到,釋迦如來為我們說法時有舉出很多世界,也舉出某一些聖弟子被祂授記將來成佛。其他的清淨純一世界中,眾生的壽命很長,但是正法流傳的時間往往等於眾生一世的壽命就沒有了,不是像我們的世界可以流傳好幾世或好幾倍。我們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末法是一萬年,但人壽不過百歲,那真的是很多倍。可是那種純一清淨世界,假使佛壽十萬歲,捨壽入涅槃之後,正法繼續住世十萬歲,然後就沒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壽十萬歲的日子過得很安逸,人們不太會跟解脫之法相應,大家覺得日子很好過。那麼這一世十萬歲過完了,下一世照樣十萬歲這麼好過,大不了減一歲,那有什麼關係?沒什麼關係呀!所以那一些與正法有緣的人捨報之後,他們最多再來一世,就不再來了!追隨諸佛去了!所以正法住世就等於那個地方、那個世界人的壽命一倍而已;不過話說回來,即使一倍,也比我們一萬一千五百年多很久了,所以你要叫他學佛很困難!因此你要叫他們發「四宏誓願」並不容易。
〈信行品〉第二
經文:【爾時世尊說是偈已,阿難白佛言:「如來今為文殊師利轉不退法輪?」作如是問。佛言:「如是!如是!」阿難復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轉不退法輪耶?」佛言:「如是!如是!阿難!如來實轉不退轉法輪。」阿難復白佛言:「如來云何方便說於信行、法行如是八輩: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是諸人等,如來皆為顯示菩薩法耶?何故復言『為下劣眾生出五濁世不解大乘,如來自在成就方便,見諸眾生大心者少,多懷下劣,是故世尊知其根性,開示佛法方便濟度,以無量善法教化眾生,令滅諸苦得盡生死,離諸衰惱令住正道證無為涅槃,乃至使得一切種智』?」】
講義:現在進入〈信行品〉。信行就是對 如來所說的法,從深心之中生起了大信,因此而有信行的種種法相出現。所以接著說:
語譯:【這時世尊說完這一首偈以後,阿難稟白佛陀說:「如來今為文殊師利轉不退法輪嗎?」阿難向如來發出這樣的問話。佛陀說了:「如是!如是!」阿難又稟白佛陀說:「世尊!如來如今真的要轉不退法輪嗎?」佛陀說:「就像是這樣!就像是這樣!阿難!如來真實的要運轉不退轉法輪。」阿難又稟白佛陀說:「如來要怎樣以方便來解說於信行、法行等八輩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這一些人等並非菩薩,如來全都要為他們顯示菩薩法嗎?是什麼緣故又說『為了下劣眾生出生於五濁惡世而不能理解大乘,如來已得自在而成就方便善巧,看見諸多眾生發大心者很少,大多心中懷著下劣之心,由於世尊了知他們的根性,所以開示佛法而方便救濟及度化他們,以無量的善法來教化眾生,使他們滅除諸苦而窮盡生死,遠離種種衰惱而使他們住於佛菩提正道中,證得無為性的涅槃,乃至繼續進修而使他們證得一切種智』?」】
講義:這一段經文有點意思。以前大乘經典沒什麼人要註解,偶爾註解的時候也都只是依文解義,無法理解其中真實的意旨。但是我們清楚知道:這一部經叫作《不退轉法輪經》,所以 世尊說偈完了,阿難立刻稟白 佛陀說:「如來於今是為文殊師利運轉不退法輪嗎?」講經一定要有合適的對象,並不是面對任何人都可以講,所以想要講經的人,必須在這一些經典上面多所研考、求證,並且加以核實;所以〈信行品〉講的當然是為大眾產生信行而演說的。
那麼阿難就是向 佛提出這樣的請問,而 佛陀答覆說:「就像是這樣!就像是這樣啊!」那阿難又重新再稟白 佛陀說:「世尊!如來今轉不退法輪耶?」說 如來是不是現在就真的要運轉「不退法輪」呢?佛陀答得很爽快:「就像是這樣!就像是這樣!阿難!如來真實要運轉不退轉法輪。」阿難又再次稟白 佛陀說:「如來是怎麼樣方便為大眾演說於信行和法行等八輩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這一些人等,如來都為他們顯示菩薩法嗎?」這就有問題了!如果只講一切聲聞法,沒有大乘法的內容,那就不需要施設三乘菩提了;可是現在明明施設了有三乘菩提,但三乘菩提的修證中就有這六種人,所以 如來就為這些佛弟子眾來顯示菩薩法。
但是又因為什麼樣的緣故?重新又說:「為了下劣眾生出現在五濁惡世中,而不能理解大乘法,如來是大自在者,成就方便,見諸眾生大心者少,多懷下劣,」而這些人看來都是聲聞人,如何能幫他們取證「不退法輪」呢?所以 世尊知道他們的根性,「開示佛法」時以「方便濟度」,就「以無量善法教化眾生」,使得大眾可以滅除種種的苦而可以了盡生死,離開了各種的衰惱,使得他們住在正道之中,證得「無為涅槃」,乃至使他們未來也能得到佛菩提中的「一切種智」。
這意思是說,在十方世界的諸佛菩薩們,他們都知道眾生是胸懷聲聞菩提,想要實證聲聞菩提,所以有須陀洹到阿羅漢的果位。那麼須陀洹到阿羅漢的果位,各自都有「向」與「果」,所以成為四雙八輩。這四向四果稱為八輩,就成為聲聞人與辟支佛兩大類;而這些人 如來都要為他們顯示菩薩法嗎?這是一個重點。現在這個重點提出來了,又接著再問:「是什麼緣故?」又說:「為下劣眾生出於五濁惡世中不解大乘?」而 如來自在地成就了各種方便法,卻是看見諸眾生們發大心的人很少,心中大部分懷著下劣的心態,所以 世尊知道他們的根性,就為他們各自施設不同的次法。
這時候是為所有聲聞人的根性來開示佛法,而作出各種方便來濟度他們,因此 世尊就以無量善法來教化眾生,使得眾生可以滅除種種苦而得盡生死。盡生死之後,離開各種衰微煩惱,使得大眾住於正道之中,都能證得無為的涅槃,「乃至使得一切種智」。修學佛法最怕的是沒有依照佛道的內涵與次第去修學,直接就想證悟佛菩提;像這樣證悟的人,他們的次法都不具足,很難轉依成功。而這樣的人和所謂的證悟,其實也只是知識而已,他並不是真實地實證了。所以才必須要教化眾生依於信行而努力修行,最後可以「證無為涅槃」,乃至於使得大眾最後都能證得佛地「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如來地的果證,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中含藏著一切法的功能差別,此時已經具足親證了。這一切法都能夠親自證實,到最後無所不知,那時就成佛了,稱為「一切種智」。如果他還沒有證得「一切種智」,就只能證得道種智。道種智是諸地菩薩乃至妙覺菩薩之所修證。下至三賢位,當他進入第七住位,成為位不退菩薩之後,他證得的也是「無為涅槃」,這時的般若智慧都還不是諸地的道種智,所以 世尊為大眾解說聲聞法,加上緣覺法,最後再引入大乘法中;這就是 如來的「自在成就方便」而施設出來的利樂有情的次第與內涵。下一段:
經文:【爾時世尊告阿難言:「菩薩摩訶薩為無量無邊眾生,令生信解佛之知見,及無數諸佛所知之法,無色乃至受、想、行、識,無染無著,是名信行。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能信如來一切法空,作如是解,亦復名為菩薩信行。菩薩摩訶薩信佛智慧,心生欣樂;云何智慧?都不見法,以不見故名為信行。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不染五欲,不捨信心,是名菩薩信行。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以不思議法施諸眾生,猶如如相。』能信如是不思議法施者,是名菩薩信行。菩薩摩訶薩以歡喜故,能捨己身而不厭足,於一切處不生嫉恚,所作之施皆悉迴向,作是迴向已,而亦不取菩提之相;以不壞故,是名菩薩信行。」】
語譯:【這時候世尊告訴阿難尊者說:「菩薩摩訶薩為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使他們生起信解諸佛實質之知見,以及無數諸佛所知之法,是無色乃至無受、想、行、識,無染無著,這樣具足信心的人名為信行。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能信如來一切法空,作出這樣的勝解,亦可以名之為菩薩信行。菩薩摩訶薩信受諸佛所得的智慧,心中生起歡欣與愛樂;這到底是什麼智慧呢?第八識的境界中都沒有看見法,由於看不見的緣故稱之為信行。此外,阿難!菩薩摩訶薩不染著世間的五欲,不捨離對三寶的信心,這樣叫作菩薩的信行。菩薩摩訶薩又生起這樣的念想:『以不思議法布施給眾生,猶如真如的法相一樣。』能信受像這樣的不可思議法施的人,這個人就稱為菩薩的信行。菩薩摩訶薩以歡喜的緣故,能夠捨棄己身而不厭足於內財之施,於一切處都不產生嫉恚,所作之施全部都迴向成佛,作了這樣的迴向以後,同時也不取菩提之相;由於不壞信故,這就稱為菩薩信行。」】
講義:「如來如今為了文殊師利轉不退轉法輪嗎?」這是阿難所問的。但是 佛陀答覆說:「當然是這樣啊!當然是這樣啊!」阿難再度稟白 佛陀說:「世尊!如來現在真的想要運轉不退轉法輪嗎?」佛陀再度表示說:「就像是這樣!就像是這樣!阿難!如來真實要運轉不退轉法輪。」那麼這時候 世尊就開示給阿難尊者知道,說菩薩摩訶薩為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促請 世尊為眾生「轉不退法輪」,要使他們產生了「信解佛」的知見。那麼佛到底是什麼?是有情、或者非有情?諸位想想看:到底是有情、還是無情?(眾答:非有情、非無情)喔!你們很厲害!非有情、非無情。這是信行成就的第一步。
那麼為了一切眾生可以信解佛地的所知以及所見,因此要教導聲聞、緣覺法。假使一開始就弘傳大乘之法,在人間都沒有佛法存在的前提下,這樣弘法是不會成功的;一定要先讓大家可以實證二乘菩提,證二乘菩提之後,再讓大家隨從 如來聽聞各種成佛之法,而成佛之法第一就是要修「信行」。修「信行」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能修「信行」,先由二乘菩提的實證之後,再來告訴大家無數諸佛所知之法;換句話說,諸佛所知的法很多,但可以歸納起來,就叫作三乘菩提。在修證二乘菩提的有情中,所修證的蘊處界諸法、五陰諸法的解脫智,都不可能久存於人間,但是卻必須要讓他們能夠實證二乘菩提,獲得解脫的智慧與功德,才能進修佛菩提道。因此為了讓眾生信解諸佛的所知、所見,以及無數諸佛所知的法,其中沒有色陰乃至沒有受、想、行、識陰,如是無有染污、無有執著,如是信者的修行便叫作「信行」。
接著來談第二種「信行」。「菩薩摩訶薩能信如來一切法空」,作出這樣的勝解,這也就名為「菩薩信行」。為什麼菩薩摩訶薩要能信受 如來的境界是「一切法空」呢?如果不是「一切法空」,顯然他會落入蘊處界入等三界法中,連二乘菩提都沒辦法實證;如果他能夠觀行,確認自己的色、受、想、行、識五陰其實都是「一切法空」,能夠產生這樣的勝解,這也叫作「菩薩信行」。菩薩摩訶薩相信諸佛的智慧,心中生起了歡欣和快樂,也想要實證諸佛的智慧;但他們到底信受諸佛的甚麼智慧?就是諸法實相的智慧。一切諸法與實相並存,不是虛相;如果沒有實相而只是蘊處界入等法空,這只是虛相,那麼這個法就不需要修證了。那諸佛的智慧因為是實相,所以能讓人心生歡欣與快樂。
那麼 佛的智慧到底是說什麼?是說從來都不見一法!由於不見的緣故,所以說為「信行」。所以你依於 如來所證第八識的境界來看待諸法時,這諸法都不存在了,要這樣信受才叫作信行者,卻又無妨諸法同時繼續存在。那麼這樣的智慧到底是什麼?是說「都不見法」。全部都沒有看見任何一法,竟然說這叫作「信行」!有點怪吧?其實不怪!因為「無名相法、無分別法」的第八識如來藏的自身境界中,從來都沒有這些法,所以「都不見法」;由於不見的緣故,就稱為「信行」。
接著 世尊又說:「阿難!菩薩摩訶薩不染五欲,不捨信心,是名菩薩信行。」現在層次越來越低了,說菩薩摩訶薩不染著欲界中的五欲,但也不捨棄對諸佛所知、所見的信心,這個就叫作菩薩的「信行」。菩薩摩訶薩又作出這樣的念想:「『以不可思議的佛法布施給所有的眾生,而這些所布施的佛法仍然猶如真如之相。』能夠信受像這樣不可思議的佛法布施的人,這便叫作菩薩的信行。」
又說:「菩薩摩訶薩以歡喜佛法的緣故,能捨棄自己色身而不厭惡未來繼續捨身,對於此類內財的布施不會產生厭惡或滿足,並且於一切處所中的布施都不生起嫉妒或者瞋恚,他所作的各種布施全部都迴向佛菩提,作了這個迴向之後,同時也不取菩提之相;」所以說:「在佛法中實證的人,不但是這樣捨棄己身而不厭足,對一切處所也都不生起嫉妒與瞋恚;而他把所作的各種布施全部都作了一定的迴向,就是迴向佛菩提;所作的這些布施,迴向之後也不去記取菩提之相。」大乘菩提的證悟通常一個月之內就過去了,所以一個月之內會去多方探尋:所證的真如有什麼樣的特性?但是如果他悟得很深,才過去幾天,他就忘光了;但是要用的時候,隨時就拉上來,這就是證悟的菩薩所修的「信行」。
那麼當他對於一切處不生嫉恚時,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而不生嫉恚?因為他認為:我證悟後必須要轉變自己,依附於這個真如心;所以他這樣子迴向佛菩提之後,也不取菩提之相,因為菩提無相。雖然「無名相法」如來藏有真如的法相,但是真如無相,而且在迴向之後,菩提的法相也真的不存在,所以說:「作是迴向已,而亦不取菩提之相;以不壞故,是名菩薩信行。」所以菩薩證得第八識之後,轉依成功了,他就把所有的諸法打包起來,放在腦袋裡;想要用了,隨時提出來用;不想要用時,就把它包著,可以進退俱利。所以菩薩證悟之後,在世間法上的修行、作為,並沒有什麼可議之處,而是完全順從於真如的法相,所以「猶如如相」;像這樣因為永遠不毀壞的緣故,這就稱為菩薩的「信行」。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二
〈聲聞辟支佛品〉第四
經文:【阿難言:「云何如來世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須陀洹?」佛言:「須陀洹者,所謂入聖道流,名不思議佛法。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修,不見道及所修道,度一切相,流注佛法非色非生,於一切法無著,一切法無處,一切法無緣,一切法無住,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不成就。菩薩摩訶薩若到是道,得堅精進、堅勢力、堅智、堅慧,不生懈怠,安住寂滅,乘如實道,救護眾生最勝無上;不取是道,亦復不住;修如是道求一切法,而無所得;不沒不動,無住想,無道想,無世間想,無佛想;悉皆平等無諸蓋障,智行境界無所罣礙;於一切法及諸邪見住平等相,開佛知見示深法門,分別身見出過我想,是名須陀洹。」】
講義:現在進入《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二,首先開始的是〈聲聞辟支佛品〉第三,但我們要把這一品改為第四。想來,我們也講得夠快,已經進入第四品了。
語譯:【阿難說:「什麼是如來世尊為諸菩薩摩訶薩所說的須陀洹呢?」佛陀說:「須陀洹這個名號,所說的就是已經進入聖道之流,名為不可思議的佛法。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像這樣子修證,所證是沒有看見修的方法以及應該走的道路,度過了一切的法相,所流注出來的佛法不是色法、也不是有生之法,對於一切法都沒有執著,一切法也都沒有處所,一切法也沒有所緣,一切法也都沒有住處,一切法全部無所有,一切法都不成就。菩薩摩訶薩如果到達這樣的路途,得到了堅定的精進、堅固的勢力、堅固的智、堅固的慧,不產生懈怠,安住於寂滅中,搭乘著如實之道,來救護一切眾生,就是最殊勝的無上大法;然後不取這樣的道路,也不住於這樣的道;修這樣的道來求一切法,而竟然無有所得;就像這樣子不沉沒也不搖動,沒有安住的了知,沒有道路的了知,也沒有世間的了知,更沒有佛的了知;全部都平等而沒有各種覆蓋或遮障,智慧所行的境界無所罣礙;於一切法乃至於各種的邪見中都住於平等相,為眾生開示佛的知與見,並且演說了深妙的法門,也為眾生分別身見,但是卻超出和越過了五蘊等我的了知,這樣就稱為須陀洹。」】
講義:現在也許有人想:「糟了!得這樣才叫作初果人,那我們怎麼辦哪?」別擔心啦!因為這個須陀洹是通教的須陀洹,只要你常常有機會去打禪三,打上十次你就會了!有什麼問題?禪三只要打上十次,考不過去就用棒子打也把你打過去,有什麼難哉!怕的是上山的機會不夠多。可是要老實說,假使咱們不幫助,上山二十次也過不了,這是事實啊!但是初果須陀洹是你上山後,在證悟之前就得要證得的。有的人上禪三,上了五次、八次,結果竟然還沒有斷我見;但有的人只要上一次就斷了,所以每一個人的狀況各不相同,千差萬別。
但其實斷了我見,證得初果,那也是聲聞教裡的初果,或者叫作三藏教的初果;之後就要邁開步伐,繼續追求第二個初果。聽到這裡,一定有人想:「嗄?還有第二個初果?」有啊!叫作通教初果,因為菩薩摩訶薩證悟如來藏之後,他所證的法可以通聲聞法,也可以通別教菩薩的法,但所證只是般若的總相,所以通教初果是要再證如來藏的,否則只是三藏教的初果。那麼這一個通教初果證得了,就是 如來說的這個模樣;說這樣的一個初果人:「須陀洹者,所謂入聖道流,名不思議佛法。」
通教初果是進入聖道之流,對凡夫而言、對聲聞教的初果而言,他確實是聖人;但是若從別教來講就不算聖人,因為他只是進入聖道之流,還在賢位中。譬如這條路上走的都是聖者,你還沒有成為聖者,但已經允許你進入這裡面跟他們一起行走,就是「入聖道流」;這個說法跟聲聞教有點不同,聲聞教說的叫作預流。「預流」就是說預先把你算是聖人,你就進入聖人之道來走吧。但這個聲聞教中的預流聖人進不了通教菩薩果,因為這裡的「入聖道流」,講的是大乘聖人的聖道,那得要證得這個如來藏而且要轉依成功才行。雖然說他已經進入聖道之流了,還不算聖人;即使如此,他的所證已經叫作「不思議佛法」,因為這個法不是二乘聖人所能猜測,所以這個法叫作「不思議佛法」。
可憐的是,這個「不思議佛法」到了二十世紀末,特別是二十世紀最後的一百年時,被一般佛教界罵作自性見外道,你看多冤枉!這是「不思議佛法」,竟然被他們罵作「自性見外道」;直到邁入二十一世紀,又走了幾年之後,佛教界才終於不罵第八識妙法是自性見外道了,終於認定如來藏才是真正的佛法。你看我們費了多少脣舌、寫了多少書把正法流通出去,才到達這個狀況。所以「不思議佛法」,表示這個法是很難理解的;如果很容易理解,就應該所有大學的哲學系教授,包括國文系教授都應該讀過佛經就悟了。
你們不要覺得奇怪呀!因為在我們正覺弘法之前,好多大學教授都認為他們已經悟了;有的大學教授甚至還寫佛法的書,印出來流通,還寫得不少。沒想到正覺出來弘法以後,他們才知道自己悟錯了,連專業修行的釋印順都如此,由此可以想見這個如來藏妙法,真正要稱為「不思議佛法」,因為祂不是用意識思惟想像所能了知的。以此緣故,如果菩薩摩訶薩能這樣子修行,他就可以「不見道及所修道」,因為第八識真如的境界中沒有「道」,也沒有「所修道」可說。
成佛之道,《華嚴經》講得很清楚,或是在《十地經》、《解深密經》也都講得很清楚,再不然律部的《菩薩瓔珞本業經》、《優婆塞戒經》也講得很清楚。但是這個「道」分明擺在那裡,末法時代的大師們全都看不見!可是哪一天等你證悟了以後,人家來問你成佛之道,你也是說:「什麼道?根本就沒有道!」因為祂的境界中真的沒有道。那個成佛之道所講的「道」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下的,所以到這個地步,你說:「我沒有看見什麼道!」那麼再請問你說:「應該要怎麼修?」你說:「我也不懂得怎麼修!因為『不見道及所修道』。」人家問說:「那你這樣講,怎麼稱為善知識?我跟著你,又怎麼樣修行?」你就說:「便如是修。」
怪吧?這一講,好像越來越玄了!其實不玄,只要你證了,祂就是你手裡的,一點兒都不玄!善知識怎麼說你就怎麼悟,悟後看如來藏很清楚,所以 如來說:「如觀掌中菴摩羅果。」祂是清楚分明的,但是你轉依的境界中卻「不見道及所修道」;到這個時節,才說是「度一切相」。在一切相中,你所看見的一切莫非如來藏,再無二法,所以說度到無生無死的彼岸,就是這麼一剎那,就這麼一念就度過了。因為當你證悟之後發覺,自己生也在如來藏中生,修道也在如來藏中修道,乃至未來成佛還是在如來藏中成,所見一切莫非如來藏,當然就度過一切相了。
講白一點,譬如看三界相好了!看現在每一個「人」全都在各自的如來藏裡面,欲界天呢?也在他們自己的如來藏裡面;那色界天人、無色界有情,也同樣在各自的如來藏裡面。有人想說:「你講的都是天跟人,那三惡道有情可能不是吧?三惡道那個境界是那麼差,心地是何等的染污,怎麼也會在清淨的如來藏裡面?」可我告訴你:「都一樣!都在各自的如來藏中。」因為如來藏可以圓滿成就一切染淨諸法,所以造作五逆十惡成一闡提的人,墮了無間地獄、阿鼻地獄受苦的時候,也是在他們自己的如來藏裡面受苦,一切莫非如來藏。因為一切相,就是如來藏相,莫非如來藏所生所顯,這樣你就「度一切相」了。
所以說「度一切相」不難,難的是如何度。你得要去證如來藏,證得了,你去現觀,果然如此!這時候可以有能力開始為人少分說法了,所以這時候開始「流注佛法」;這時候一天到晚都在思惟佛法,這個法、那個法不斷地冒出來,很多的法一直冒出來:「喔!原來如此!當初我就聽不懂,現在知道了!」然後明天又突然想到某一個法:「喔!原來如此!以前不懂,現在知道了!」這就是「流注佛法」,之後也開始為人說法了。
可是自己流注出來的佛法,為人演說的佛法卻是「非色非生」。一切佛法都不是色法,色法都只是暫時而有;但是等你證悟之後,你卻一反常態,反過來說:「一切色法不生不滅。」欸!很奇怪吧?既然不生也不滅,你可以說有生嗎?不能!既然不生不滅,也不能說它有滅;因為是不生不滅的,所以非生;因為只是不生滅的如來藏所變化的色法在生滅不住,但一直都會存在著。你所說出來的,自己「流注佛法」所見到的,過去、未來生生世世每一世的色法都是如來藏,無二無別;既然都是如來藏中的法,當然「非色」、當然「非生」。
就好像一面明鏡,裡面永遠都有影像,你不能叫一面明鏡說:「欸!你不可以有影像!」怎麼辦?影像就是明鏡中的一部分,你總不能到了鏡子專賣店,告訴老闆說:「老闆!我要買一面鏡子,沒有影像的。」老闆一定罵你說:「那你別家買去!」因為那就不成其為鏡子了。如來藏就像明鏡一樣永遠都有五陰身的影像,這時候影像歸鏡子所有、歸如來藏所有,當然影像就跟著鏡子如來藏不曾有生;因為有鏡子以來,影像就在了,所以「流注佛法非色非生」。
這時候看一切法,莫非是如來藏;既然一切法都是如來藏,還需要執著嗎?所以從此開始一味平懷,因為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大家都一樣,有什麼可傲人之處?看見所有的有情就是平等、平等了。所以你如果養了一隻天竺鼠當寵物,養了一隻八哥,你看牠們就跟自己一樣,五陰有所不同是因為業報的關係,而本質上沒有差別,同是如來藏,所以這時候「於一切法無著」。無執著之後,你會探討:「為什麼我於一切法無著?」因為「一切法無處」,一切法全都依如來藏而有,但如來藏無形無色沒有處所,只是為了實現業報因果,所以讓我們有這個色身;而如來藏從來沒有處所,既無處所,那你就不能夠說如來藏有處所;如來藏既然無處所,祂所生的一切法也就無處所。
接著說「一切法無緣」。還沒有證悟之前,總是要不斷地攀緣,特別是要去尋求善知識依止,所以總是想方設法廣結善緣,看有沒有機會能夠遇到善知識;可是等你證悟以後,你說:「原來一切法無緣,因為一切法本來就在自己身上,不需要向外去作任何攀緣。」這時候現前看見一切世間法都在自己身上,一切的佛法也都在自己身上;既然在自己身上,所以反求諸己,這樣看待一切法時,就可以無所住了。
因為如來藏無所住,在無所住當中,無妨出生了五陰,而讓五陰有所住,可是如來藏依舊無所住,那你就轉依於無所住的如來藏,因此觀察到生命最後的最重要目標就是成佛;因為諸佛如來是一切生命的究竟地,一切生命的最究竟位就是如來,而你實證了,知道自己遲早有一天會成佛,因為成佛之道已經在你面前展開了。但成佛之道的實修就是要親證及歸依如來藏,而歸依如來藏的時候發覺如來藏於一切法都無所住,那你自己就不必在世間法上努力追求,保持著那樣原有的規模,繼續去作你該作的事;有所得就用來增進自己的道業,這個過程中,對一切法就無所住。
可是你推究「一切法無住」時,知道能這樣無所住的原因,卻是因為「一切法無所有」。想想看,出生以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在當學生。對吧?都在當學生!當到後來,也許當了大學教授,可是來到正覺學法時還是當學生。你來到正覺當學生的時候,親教師卻告訴你說:「你來正覺不是要當學生,是要當『學死』。」這一聽說,心中好生納悶:「嗄?來這裡是要學死喔!」親教師當然告訴你:「來正覺就是要學死啊!看怎麼樣好死。因為你要了生脫死,就是要學死。」
如今證悟後,這時可以觀察了:「一切法生也在如來藏中生,死也在如來藏中死,那到底一切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原來全都是生滅無常,都只是明鏡中的影像而已。那我要問諸位了:「影像是真?或者明鏡是真?」是明鏡啊!你總不會說:「影像是真的,明鏡是假的。」你一定說:「明鏡才是真的,影像是明鏡的附屬品。」同樣的道理,五陰出生也在如來藏中出生,五陰死了也在如來藏中死,五陰就是一切法;那麼既然生也在如來藏中,死也在如來藏中,請問:「在生與死當中的一切法,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當然是假的啊!所以說「一切法無所有」。
那麼既然「一切法無所有」,請問諸位:「聖人是真的、還是假的?」答得這麼心虛!(大眾笑…)聖人也只是個名詞施設,因為他得解脫,所以把他叫作聖人。那麼再請問:「聖人是不是人?」一樣,答得這麼虛!(大眾笑…)聖人是人作的啊!但是當他成為聖人以後,他有多長了一隻胳膊、或是多長了一隻腳,有沒有?沒有嘛!換句話說,從他實證如來藏後的見地來看一切法時,沒有一法成就,包括自己成為聖人這件事也不成就;因為聖人只是個假名設施,所以「一切法不成就」;但「一切法不成就」,不代表沒有一切法。就好像說:「明鏡中的影像不成就,不代表明鏡沒有影像。」道理是一樣的。接著 世尊又開示說:
「菩薩摩訶薩若到是道,得堅精進、堅勢力、堅智、堅慧,不生懈怠,安住寂滅,乘如實道,救護眾生最勝無上;」菩薩摩訶薩如果到達了道,也就是說,他已經走上正道,從此以後不會再懈怠了;所以「得堅精進、堅勢力、堅智、堅慧,不生懈怠」,但為什麼他悟後開始精進,叫作「堅精進」?因為他不會退轉於道,絕對不會棄捨。如果會退轉於道,表示他悟得不真切,那是人家送給他的,否則他絕對不會退轉;從此以後精進地修行,你叫他說:「從此以後,把佛菩提道放著,吃喝玩樂去!」可是他放不下,吃喝玩樂對他來講,已經不是重要的事了,所以「得堅精進」。
經文:【佛告阿難:「我今復說菩薩摩訶薩阿羅漢。滅一切行,修佛所行,捨諸有為,而能成熟一切眾生,亦斷一切眾生苦惱,是名阿羅漢。不得眾生相,亦不得苦惱相,是名阿羅漢。滅諸取著,住於無相;知諸法空,離一切相,悉無所有;除諸眾生一切妄想顛倒癡惑,了達空法不可思議;是阿羅漢得不思議菩提,成就如是法,故名阿羅漢。如過去諸佛所應說法,未來、現在一切諸佛亦如是說,無有戲論,具足清白,演說真實菩提之法,名阿羅漢。安立眾生住菩提道,無所取著,名阿羅漢。應行諸波羅蜜慈,得佛大慈,滿足眾生無相之慈,亦能安立一切眾生;如是修慈無所分別,不取眾生及以慈相,名阿羅漢。為一切眾生說法,而於諸法都無所取,若能如是,名阿羅漢。分別顯示根、力、覺、道,於諸眾生無染無著,名阿羅漢。善知一切眾生心行,發起菩提,能如是者名阿羅漢。演說一切有為諸行而不取著,名阿羅漢。亦為諸餘一切眾生,說無著行、無取行,作如是說,名阿羅漢。遊諸佛國,心無去相;悉到佛所,以無相智如佛而見,名阿羅漢。若能如是成就佛國,具足諸功德,亦名不思議平等無垢清淨福田、空行福田、阿鞞跋致福田、第一清淨無女人相福田、離諸結使貪欲福田、如佛證知能盡一切蓋障福田、摧伏諸魔塵勞福田、悉制外道邪見福田、一切福田、莊嚴福田、離於一切怖畏福田、無諍福田、寂滅福田、神通福田、最勝福田、無窟宅福田、無盡福田、具足菩薩所行福田、得佛自在最上福田、佛所護持福田、變化福田,以是法印印諸眾生,令得安樂巧說福田;一切瓔珞莊嚴佛界,決定涅槃寂滅福田,亦於一切福田中上;成就如是福田,能知一切法不生不滅,名阿羅漢。除諸染著,見來瞋者而心不惱,名阿羅漢。於一切法不取其相,名阿羅漢。滅除習智,修最上智而能速證,名阿羅漢。以是威儀建立菩提,菩提勢力名阿羅漢。如是菩提亦名不思議,不思議者亦名不動;如是不動,能令無數億種眾生,安立菩提,無所取著,皆住平等,同於壞相無所有相,知一切法皆入菩提,住無所住,名阿羅漢。」】
語譯:【佛陀告訴阿難說:「我如今接著再演說菩薩摩訶薩阿羅漢。滅除一切行,修學諸佛之所行,捨離一切的有為,而且能成熟一切的眾生,也斷除一切眾生的苦惱,這樣名為阿羅漢。在他身上找不到眾生相,也找不到苦惱相,這樣名為阿羅漢。滅除了種種攝取的執著,住於無相;了知諸法都是空性,遠離一切世間相,全部都無所有;除滅諸眾生心中一切的妄想顛倒愚癡和迷惑,了達空這個法的不可思議;這樣的阿羅漢得到不可思議的覺悟,成就像這樣的法,所以名為阿羅漢。猶如過去諸佛所應說的法,未來、現在一切諸佛也像是這樣子演說,沒有戲論,具足清明鮮白之法,演說真實不虛的覺悟之法,名為阿羅漢。安立眾生住於佛菩提道,而心中沒有任何的攝取或執著,名為阿羅漢。應當行於各種波羅蜜的慈心,得到佛的大慈,滿足眾生無相之慈,也能安立一切的眾生;像是這樣來修慈而無所分別,不取眾生相以及慈心之相,名為阿羅漢。為一切眾生演說佛法,而於所有的法都無所取,如果能像是這樣,就稱為阿羅漢。分別顯示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分,於各類眾生都沒有污染、沒有執著,名為阿羅漢。善於了知一切眾生心行,發起菩提,能像是這樣的人名為阿羅漢。演說一切有為諸行而沒有攝取或執著,名為阿羅漢。也為所有其餘的一切眾生,演說無著行、無取行,作這樣的說法者,名為阿羅漢。遊行於諸佛國土,心中卻沒有去相;一一皆到諸佛的所在,以無相的智慧如佛而見,名為阿羅漢。如果能像是這樣子成就佛國,而具足了種種的功德,也名為不思議平等無垢清淨福田、又名為空行福田、不退轉福田、第一清淨無女人相福田、離諸結使貪欲福田、如佛證知能盡一切蓋障福田、摧伏諸魔塵勞福田、悉能制伏外道邪見福田、一切有情的福田、莊嚴福智的福田、離於一切怖畏的福田、無諍的福田、寂滅的福田、神通的福田、最殊勝的福田、無窟宅福田、無盡的福田、具足菩薩所行福田、得佛自在最上福田、佛所護持的福田、變化的福田,以這樣的法印來印定所有的眾生,令眾生皆得安樂而巧辯宣說的福田;一切瓔珞都用來莊嚴諸佛法界,成為決定涅槃寂滅的福田,也是在一切福田之中的最上勝者;成就像這樣的福田,能了知一切法不生不滅,名為阿羅漢。滅除各種的貪染執著,看見有人來生起瞋恚而他心中沒有惱怒,名為阿羅漢。於一切法都不攝取其法相,名為阿羅漢。滅除各種習氣或者熏習的各種智慧,修學無上的智慧而能快速證得,名為阿羅漢。以這樣的威儀來建立他的覺悟,覺悟佛法的勢力就稱為阿羅漢。像這樣的菩提也稱為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意思也叫作不動;像這樣子不動,能使令無數億的眾生,安立於佛菩提中,而無所執取貪著,全部都住於平等心中,他的心性是同於壞世間相和無所有相,了知一切法都入佛菩提之中,所以他住於無所住,名為阿羅漢。」】
講義:佛陀告訴阿難說:「我如今繼續來解說什麼是菩薩摩訶薩中的阿羅漢。」接著就說明:「滅一切行,修佛所行,捨諸有為,而能成熟一切眾生,亦斷一切眾生苦惱,是名阿羅漢。」佛陀提出的這個說法,定義非常明確,第一個要點就是「滅一切行」,所以阿羅漢一定要「滅一切行」;無論從二乘菩提、或從大乘菩提來說都得要滅。可是有的人也許想:「即使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阿羅漢們同樣也都有行啊!何曾滅了任何一行?不說阿羅漢們,就說如來好了!日中一食,不也是行嗎?下山托缽不也是行嗎?那為什麼阿羅漢得要滅一切行?」這就是說:心有所斷、也有所證,所以說他「滅一切行」。
從表面上來看,阿羅漢們有身行、口行、意行,不然如何向 佛請法?又如何與同修之間互相溝通?但是雖然表面上看來有這三種行,實際上並沒有行;因為他已經滅盡了,所以說他是「不受後有」的人。如果凡夫看著他們有身、口、意行,而聽到說他們沒有一切行,就跟著講:「我跟阿羅漢一樣,我也沒有一切行,因為我修得離念靈知了。」這就好像有個人擁有幾十億元的身價,有一天出家了,全部財產一朝頓捨,全部都捨棄了,孤身寡人一個人出家了。另外有一個人,他擁有個破房子、一點點現金,可是他也跟人家說:「我也是可以捨棄一切我所的,我跟他一樣。」但其實不一樣。人家是從心裡頓捨,可是他對那一點點財產還抓得牢牢的,所以記得很清楚財產的數目。也就是說,阿羅漢一定「滅一切行」,因為他是每一世都可以入無餘涅槃的,這才是菩薩阿羅漢。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呢,他既然稱為菩薩阿羅漢(不是二乘阿羅漢),所以他得「修佛所行」。所以 如來作什麼,他得要跟著 如來一樣去修、去作。這個「修佛所行」是菩薩阿羅漢之所必為,他不可以免掉這個部分。所以 如來下生人間,不為自利,只為利他,因為 如來的一切都是無功用行了;在人間修任何福德、修任何智慧,對祂自己都無所利益,因為祂在福德與智慧上面都已經究竟了;可是卻得要來人間,純粹是利他,這就是 佛的所行。那麼他是菩薩阿羅漢,不是二乘阿羅漢,目前的證量也還不是無功用行,所以他也得「修佛所行」,因為他最後想要成佛啊。
第三個條件:「捨諸有為。」他的身、口、意行全然不落入有為法中,這是阿羅漢「滅一切行」所表現在外的狀態。如果有人宣稱成為阿羅漢了,卻一天到晚跟弟子們訴苦:「師父都沒錢用了!米缸裡也沒米了!」明明米缸裡滿滿的,他先挖掉大部分去偷藏起來,再訴苦說只剩下那麼一點點;明明錢就夠用,他老是抱怨錢不夠用,這還叫阿羅漢喔?所以菩薩阿羅漢「捨諸有為」,因此絕對不貪身外之財。如果他繼續貪著身外之財,一天到晚告訴徒眾們,暗示他們要來布施、要來供養;可是他其實用不了那麼多,也吃不了那麼多,那他就是貪,就不是阿羅漢,因為他落在有為法裡面了。這樣有三個條件了。
第四個條件:「而能成熟一切眾生。」那什麼叫作「成熟」?就是要教導眾生:該斷的斷、該證的證。佛法跟聲聞法不一樣,聲聞法是以斷為證,只要斷了那個煩惱就是證;可是大乘法不是這樣,要斷二乘人所斷的那一些煩惱之外,還得有所證,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要證真如。所以大乘法方面的修學,一定要有所斷,就是煩惱斷;然後要有所證,叫作證真如、證佛性;所以從七住真如、十住真如、十行真如、十迴向真如、初地真如,一直到佛地真如;各個階位有不同層次的真如要去實證,這是大乘法異於二乘法之處。所以必須有斷、有證,這樣才是真正的「成熟」。如果煩惱都不能斷,表示這個人還沒有「成熟」;沒有「成熟」之前,你幫他證真如就會出事;保證出事的,因為他的煩惱還沒有斷。所以在大乘法中斷與證是相對的,在二乘法只講斷,斷就是證;但大乘佛法中有所斷,也要有所證,是相對的;對眾生要能這樣教誡、教示,才能說是「成熟一切眾生」。
「教誡」就是讓眾生去斷煩惱,勸誡說:這個煩惱不可以生起、這個事情不可以作……,這都屬於教誡。「教示」呢,就是該證的真如或是佛性,應該要怎麼修?怎麼樣去證?這叫作教示,或者說開示;這兩個層面都教導了,才叫作「成熟一切眾生」。可是「成熟」眾生的過程中,這菩薩阿羅漢為大眾開示了:你要斷什麼煩惱,然後要證什麼真如。開示完了,大部分人也作了,可是少數人沒有辦法依止,無法信受奉行,於是陽奉陰違,表示他們的善根尚未「成熟」;於善根尚未「成熟」之前,千萬不能幫他們實證。
我們以前就是這樣,眾生善根還沒有「成熟」時就幫他們實證了;然後有的人一年兩年退轉了,有的人三年五載退轉了,乃至有人遲至十幾年才退轉的;這表示他們的五善根尚未成熟,所以幫他們實證是不應該的。但有的人很會偽裝,所以他來到善知識面前百依百順、絕對地恭敬誠懇,可是背地裡他是另一回事,那我們就要小心去觀察。就像大陸這兩年退轉的那兩、三個人或臺灣的琅琊閣等人一樣,我們沒有從側面再加以深入瞭解,看到他們來到臺灣的表現,說這樣的人很不錯,於是幫他們證悟後就出事了!所以未來我們度人,一定要從側面再觀察:究竟他們的善根「成熟」了沒?善根如果尚未「成熟」,就沒有資格證真如。
善根有沒有「成熟」?其實只要側面求證一下就知道了。比如說:有個人固執己見,你跟他講道理講不通,他一定要跟你爭個輸贏,這叫作「見取見」;他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而且自己比別人優越,根本不聽人家說明,你為他解釋什麼都沒用,這就是「見取見」;那這樣的人,善根尚未「成熟」。所以身為菩薩阿羅漢當然必須善根成熟,因為菩薩須陀洹就必須具備這一點了,要善聽人言。人家講什麼,他願意傾聽,然後再去作判斷。可是這個人不一樣,他堅持己見,而且一定要爭到贏;這樣的人將來悟了一定出事,因為他的善根還沒有「成熟」。
所以善「能成熟一切眾生」的菩薩阿羅漢,一定要能教誡眾生,好好去斷除煩惱,也要同時開示第一義諦。換句話說,解脫道的法、佛菩提道的法,全部都要開示。如果眾弟子們哪一些煩惱斷不了,他就要提出教誡,告訴他說:「你這樣是犯戒,而你這個犯戒就叫作什麼煩惱。」要告訴他,所以要有教誡、要有教授。教授是教導法上的,教誡是教導他如何斷煩惱以及沒有斷的時候,就當面訶責他、當面要告訴他:「你這個是什麼煩惱。你還沒有斷,得要趕快斷。」這樣子有教授、也有教誡,才是真正在「成熟一切眾生」。
第五個條件:「亦斷一切眾生苦惱。」有教授、有教誡了,可是這個學人煩惱很多,所以他修道修得很苦惱,那就要在教誡上面,作另一個層面的加強;要依二乘解脫道之理告訴他:「五蘊無常無我、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不要落在我與我所裡面。」當他不在我與我所上用心時,他的煩惱就漸漸減輕了,所以他漸次去遠離那些煩惱,最後把煩惱斷除,他的善根也就成熟了。所以菩薩阿羅漢要有這五個條件。要當菩薩阿羅漢並不容易,因為要律己利人。「律己」就是自己要先斷一切行,永遠不落入有為法中,這是律己。然後要教誡學人、也要教授學人,才能「成熟一切眾生」,也才能「斷一切眾生苦惱」;如來說這樣子「是名阿羅漢」,所以這是菩薩阿羅漢基本的條件。
那麼表現在外,當然有其他的行相,所以 世尊又說:「不得眾生相,亦不得苦惱相,是名阿羅漢。」菩薩阿羅漢如果一天到晚落在眾生相裡面,那他想的都是世間法,所以他的所思、所行都跟眾生一樣;眾生心裡面想的是色、聲、香、味、觸,他想的正是一樣;眾生心裡想的財、色、名、食、睡,他想的也是一樣,無異於眾生,那就是眾生相,不是菩薩阿羅漢。眾生很怕死,他也很怕死,不是為了事情還沒作完而不肯死,而是他真的怕死。
但眾生有很多的行相,譬如說,聽聞到大乘佛法,心中有所疑,疑根不斷;他同樣對大乘法有疑,這都是眾生相,依此類推諸位就懂。所以有眾生相的時候,就算讓他當上了法主,他會要搞什麼第一。比如說:「我們道場在佛教界中是學術研究上的第一。」「我們是寺廟最高的第一。」「我們是寺廟最多的第一。」「我們是救濟眾生中的第一。」「我們是信眾最多的第一。」依此類推,求某種方面的第一,就是落入眾生相中。我們有沒有主張過說:「我們正覺是法上第一。」從來沒有,證了真如法,轉依成功之後就沒有「第一」這回事了。有第一就是落在人我上,落在五陰中;然後從五陰來看時,我到底是排名第幾?那就是眾生相中的外我所了;所以「不得眾生相」是表現在外的一個狀態。
經文:【佛告阿難:「聲聞法施不可思議,得證是道名不思議,以是不思議法施能生菩提;何以故?種子相似生故。無果為果,非財施所得;從聞信解,名為聲聞。財施微少,法施為上,如是法施不嫉於他,亦無施想,不著是施;譬如幻化,無所分別不生願求,不取施想無願求故;阿難當知!如是施者成就菩提,從聞信解,名為聲聞。盡一切相離諸結使,出過聲聞一切僧上,發大音聲演說佛法;何以故?得具足聲,出過一切諸音聲故;出是聲已令聞佛法,知諸聲相非一非異,成就正信,說法無二亦非不二;聞如是法,名為聲聞。」】
語譯:【佛陀告訴阿難說:「聲聞的佛法布施不可思議,得能實證這樣的道就名之為不可思議,以這個不可思議的法布施,能幫助眾生生起覺悟;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種子前後三世相似而出生的緣故。以沒有果作為佛法實證的果,這個並不是財物布施的所得;從聽聞而產生信受和勝解,名之為因聲而聽聞。財物布施的功德微少,佛法的布施功德為最殊勝,像這樣的佛法布施不嫉妒於他人,也沒有布施之想,也不執著這樣的佛法布施;譬如本無而幻化出來之物一般,沒有所分別也不產生願求,不執取布施之想,因為沒有願求的緣故;阿難應當知道!像這樣法布施的人成就了覺悟,從聽聞而信解,就名之為聲聞。究竟滅盡一切相而離了各種的結和五利使等,超出而且越過了一切聲聞僧的究竟法,發出大音聲而演說佛法;為何這樣呢?能具足一切音聲,而超出和越過一切諸音聲的緣故;發出這樣的音聲以後令眾生得聞佛法,了知各種音聲的法相非一非異,成就了大眾的如實信心,說法沒有二法、也不是不二法;聽聞像這樣的法,名之為聲聞。」】
講義:現在「聲聞」有另一種定義了。佛陀告訴阿難說:「聲聞的法布施不可思議,而能夠證得這種道的人也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說,佛法流傳於人間都必須因聲而聽聞,無有不因聲而聞者,所以說「聲聞」這個法不可思議。不曉得諸位還記不記得?以前我們講《楞嚴經》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之中,文殊菩薩評論最殊勝的法門是什麼?觀世音菩薩的……(眾答:耳根圓通法門。)是耳根圓通啊!因為這個世界的有情耳根很利。耳根很利所以能藉由聽聞音聲去瞭解什麼是佛法。
如果到二禪天,那天主用光的變化來說法,在人間要怎麼理解它?難了!所以整個欲界中,最厲害的法門就是耳根圓通;但是到末法時代,大家都把耳根圓通給誤會了!所以在我出來弘法之前,所謂「耳根圓通法門」都叫你要聽聲音;然後說那聲音左耳進來、右耳出去;右耳進來、左耳出去,要把它流掉等等,其實全都誤會了;所以「入流亡所、聞所聞盡」,不是他們講的那個道理。真要瞭解那個道理,去讀我的《楞嚴經講記》吧,這裡就不重講了。也就是說,眾生必須經由善知識說法的音聲,可以聽聞到許多的法進入他心中,然後把煩惱邪見流掉,這得要藉由耳根的運作才辦得到;如果不是耳根的運作,根本作不到。
可是眾生聽聞音聲之後,前提是那個音聲必須是正確說法;如果他那個說法是錯誤的,聽了也叫作白聽,因為對他的修道、或者見道都無所助益,而且有害。所以藉由音聲的聽聞,瞭解蘊處界等法、乃至蘊處界衍生出來的一切法;這一些法聽聞之後,懂得這些都是假的,全都是生滅法,所以不復再議,然後就把它流去!流去之後還有一個能流的、所流的;這個能流的、所流的也要把它流去,一直進修到「聞所聞盡」,這才是真正的「耳根圓通」。「聞所聞盡」之後,就得去證實相法如來藏,耳根圓通講的是這個道理;不是叫你去海邊聽海潮音,然後聲音流進來就把它流出去;又不是修定,耳根圓通法門不是修定的法門。
所以這樣的音聲法門是「不可思議」的,唯有實證的善知識才能講出這個道理;所以說菩薩始從須陀洹、末至阿羅漢,都必須用這樣的音聲,讓眾生聽聞來作法布施。所以用音聲來作法布施,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所說的內容難以理解,唯證乃知;在難以理解之中,大眾聽聞善知識的宣說,付諸於實修,然後終於實證了,這叫作「得證是道」。「得證是道」的人就知道為何「不可思議」,因為從世俗法來講,你所證的如來藏很難令人信受;從實證後你所得的智慧來講,也令人難以思議,所以說「得證是道名不思議」。
這個法確實難可思議!想想看那麼多的大學教授,而且是哲學系的教授,他們讀經文讀過多少遍了依舊不懂;你也不能夠說他們有文字障,因為他們都當上大學教授了,不可能有文字障,可為什麼講出來的就錯?因為這個法「不可思議」,不是用意識思惟、體會、研究、分析所能夠理解的。然而有人經由善知識的「聲聞」之師所教,付諸於實修,終於實證了,所以說他「得證是道名不思議」。
有時候我們都會想:「要讓眾生實證這個法是多麼困難。」這是我弘法近三十年得到的體會。可是當年我剛出來弘法,我說:「這個太簡單了!就這樣而已。」但是對我而言是很簡單的事,對眾生而言,卻是非常困難的事。難,不是難在幫他實證;要幫人實證,方法廣有多端,並不難!難在如何使他實證以後心中無疑,這才是問題。所以我們這六、七年來,禪三就增加了很多考題:七個題目細分下來,那是十幾個題目。你們要能夠通過那些考驗。通過那些考驗,就等於你們開了十幾張的保單給我,那個保單叫作「保證不退轉單」。如果這樣考過了還能退轉,我說那叫作天才;因為從正面證實這個心就是如來藏,再從反面證實意識心、妄心都不可能是這個如來藏,也證明不是常住法;正反兩方面都證明了,總共細分下來是十幾題,這樣還能退轉,那真叫作「天才」!當然啦!這個天才要加個上下引號;所以說這個法度眾生的結果發覺,確實不可思議!讓眾生實證而不生疑,確實很難。
接著就說「以是不思議法施能生菩提」,換句話說,眾生如果想要覺悟佛菩提,必須要經由善知識以這樣的「不可思議」的法布施,然後才能產生覺悟的結果。菩提就是覺悟,所以想要產生覺悟的結果,必須要聽聞善知識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宣說這個妙法,熏習到心中信了,然後實修,才可以實證。但多聞熏習之後,為何能信?是因為有勝解;所以來聽經,一定要詳細地聽,要讓自己有「勝解心所」;如果沒有聽懂,就要多聽幾遍、聽到懂,終於瞭解:「喔!原來如此!」有勝解了,然後才可能如實付諸於實修,這樣最後才是「能生菩提」,也就是產生覺悟的結果。
但是這個覺悟的結果是當生就能得嗎?不見得啊!所以當生證得的通常都會退轉,這很正常!每一個人都曾經退轉過,不是只有那些退轉的人,諸位往世也曾退轉過,我個人無數劫前也曾退轉過;乃至舍利弗、淨目天子、王子法才,他們都曾退轉過,這都是正常的事,因為這個法「不可思議」。當你找到如來藏的時候,疑惑一大堆,甚至於有的人叫作「滿天烏雲」,他其實不信受這個就是如來藏;本來以為如來藏很玄、很妙:「我要是能證得如來藏,就能飛天遁地了。」結果是這個很平實的心。「嘿!怎麼可能?」所以能悟入並不容易,但是悟入以後不退轉更不容易。
如來也點出關鍵來,告訴我們說:「縱使今生不能得悟,多聞熏習也是好的,因為功不唐捐。」所以 如來點出來說:「何以故?種子相似生故。」你這一世聽聞妙法,也許悟不了;再經過十百千次聽聞、繼續聽聞,每一世都聽聞,叫作「串習」;串習到最後,有一生實修之後就可以覺悟了。那有的人這一世證悟,其實他往世已經悟過了;有的人這一世證悟,是往世十百千生不斷地串習,而且是在六住位不斷地串習,所以今生初次得悟。以往多聞熏習開始的時間,每一個人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等視齊觀;有時候某甲接引了某乙進來,這某乙進了同修會,三年五載悟了而且不退轉,可是某甲自己經過十年了還沒悟,但不能因為這樣就說:「我不白接引人了嗎?」其實沒有白接引人,因為這一世某甲接觸這個法的因緣比較早;某乙這一世接觸這個法的因緣比較晚,但某乙往世已經悟過了,只是因為胎昧所以忘記了;那他一進同修會來,很快就悟了,所以不能只看表相。
這就是說,前後三世的種子固然不同,但是「相似」;講到這個道理,就要講到自作自受、異作異受。還記得《優婆塞戒經講記》咱們講過這個道理。前世的五陰作了某些事情,導致這一世的五陰承受那個果報;可是前一世的五陰與這一世的五陰並不相同,所以叫作「異作異受」,就是不同的人作了,由不同的人來領受果報;但「異作異受」的當下,又是「自作自受」,因為五陰身心上,現前可得的意根以及如來藏是從前一世來,前後世是同一個意根與持種心如來藏。
前世修了佛菩提業,因緣成熟了,這世得以證悟;但前一世的五陰身心畢竟不是這一世的五陰身心,卻是同一個如來藏、同一個意根在前世五陰身心造作的時候留下了種子;而這些種子留在如來藏中,來到這一世又繼續流注出來;可是前一世落謝後的種子到這一世流注出來時,畢竟不是上一世的種子,所以「相似」而說為「異作異受」。但是上一世的如來藏和意根轉生到這一世來,繼續出生了五陰身心,又來領受前世造作的異熟果報,所以又叫作「自作自受」。也就是說,種子與五陰是前後世不同的,但是前後三世的種子卻是「相似」的;你不能夠說它是同一個,也不能夠說它是兩個,所以叫作「自作自受、異作異受」;所以這兩句是要合在一起來講的,不能把它切割開,所以說:種子相似生故,名為異作異受。
如果有人說:「既然如此,下一世的我又不是這一世的我,這五陰根本不同,只有個意根相同;可是意根又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自己領受什麼苦,除非跟意識同在一起;既然是這樣,那麼我造作惡業也無所謂,反正是後世別人來領受嘛!」對吧?為什麼不點頭?(大眾笑…)不對喔?五陰真的不同啊!來世是來世的五陰,不是這一世的五陰!可是來世另一個五陰在受苦的時候,你想想他是怎麼受苦的?如果換到自己身上呢,那還是受不了的喔!如果這樣想的話,還是不能造惡業;就好像說,我這一世叫作王五,我上一世叫作李四;好在前世李四沒有造惡業,我這一世王五免於領受惡業的苦異熟果;那這麼一想就說:「那我還是別幹惡業,免得下一世趙六要受苦。」那趙六受苦的時候,意根是同一個、如來藏也是同一個,所以還真的叫「自作自受」;但是在自作自受當中,卻又同時是異作異受。所以前後三世種子相似而生,看來同樣是種子,其實不同;種子相似,但仍然是自己如來藏的種子就這樣流注出來,因此行善者有後世好的異熟果報;造惡者有後世不好的異熟果報,所以說「因果報應,昭昭不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有佛菩提智慧的人都可以現觀,自己無始以來每一世的五陰,都是在自己的如來藏裡面造業,當然那些業的種子不會散失。那這樣子就瞭解了,當你對這個因與果有所瞭解,生起了勝解,就可以有所實證;付諸於實修以後,有一世終於實證了,自己有了現觀;有現觀之後再加以檢查,重新再作確認的現觀時還是這樣;這時候就不叫現觀了,就稱為「諦現觀」;於是死心塌地信受到底了,因為是「諦現觀」。
可是這時候說你證果了,到底有沒有果可證啊?這不像天神界玉皇大帝誥封某一個天神說:你叫作什麼神。佛法的證果沒有誥封這回事,因為無果可證。真實的證果,無果可得,所以說「無果為果」。世俗人總是說:「我如果證果了,就可以怎麼樣。」殊不知證得的果位越高,其實是捨離越多。諸位想想:剛證悟的時候叫作「人無我」,可是到達佛地究竟的無我的時候,是加上個「法無我」的圓滿;五蘊身心無我,進修到最後連一切法都無我,那不是捨更多嗎?所以「無果為果」才是正確的。
如果有人說:「我實證了什麼,所以我開悟了。」那他就是沒有開悟!實證了如來藏以後,是把自己徹底殺了,再也不信自己這個五陰身心有哪一分是真實有,這樣才叫作證悟。所以我有時開玩笑說:「證果就是徹底自殺,把自己身心內外完全否定。」所以說「無果為果」。那這種果報不是財物布施之所得,所以《六祖壇經》告訴大家說:「作財物的布施,來世還得財物上的果報;可是作佛法的布施,不單是財物的果報,而且是有自受用的功德,再加上他受用的功德。」所以實證了佛法有智慧,但如果想要把財物布施當作是佛法的實證,像慈濟那樣,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六祖早就講清楚了,所以這裡說:「無果為果,非財施所得。」財施只是證這個「無果為果」的基本條件之一,而財施的本身不能證果,否則所有在初住位修行的那一些人早都該證悟了;因此修行布施的人還要繼續修持戒、精進,一直到般若度,到般若度圓滿了才能實證般若。
經文:【爾時阿難即為大眾百千萬億眾生故,以佛神力令自心知、亦知他心,問文殊師利言:「如是大眾百千億等,聞諸羅漢作是說已,皆生疑惑,唯願文殊為我分別說其因緣。」爾時如來默然而住。文殊師利告阿難言:「是不退轉地菩薩,見諸大德因緣,故作如是說。」阿難言:「文殊師利!不退轉地是菩提耶?」文殊師利答言:「如是!如是!不退轉地是諸大德菩提。」阿難問言:「諸尊者何故作如是說?」】
語譯:【這時候阿難就為大眾百千萬億眾生的緣故,藉著佛陀的神力令自己了知、也能了知他人心中所想,他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像這樣子大眾有百千億等,大家聽聞諸阿羅漢們作了這樣的說法之後,心中全部都生起了疑惑,如今只有一個希望、盼望您文殊菩薩為我作這些道理上的分別,把這裡面的因緣為我演說。」這時候如來依舊默然而住。文殊師利菩薩告訴阿難說:「這一些不退轉地的菩薩們,看見諸位大德的因緣,所以作出了這樣的說法。」阿難就問:「文殊師利!不退轉地就是菩提嗎?」文殊師利菩薩答覆說:「就像你說的這樣!就像你說的這樣!不退轉地是諸位大德的菩提。」阿難就問:「諸位尊者又是什麼緣故作出這樣的說法呢?」】
講義:所以想要當佛也不輕鬆,因為要能知諸眾生心;如果眾生心在想什麼而他不知道,就沒資格當佛。所以末法時代很多的佛,連真如也不懂,連三縛結也不懂,就宣稱自己是佛,這就怪了!其實不怪,那一些「佛」都叫作凡夫,因為 彌勒菩薩還沒有來人間成佛以前,就不會有誰真的成佛了。就算有佛來示現,祂也不會以佛地的功德來示現,祂可能以八地、九地,可能以七地、三地的身分來示現;因為佛示現在人間不是小事,要有各種因緣條件的配合。如果是為度少數人,這一些人跟某一尊佛有緣,而祂有空閒就前來示現,因為有的世界人壽很長,那麼在這裡只要幾十年就可以了,最多不超過一百年,所以祂可以來示現;但不會示現為佛,因為度那少數一些人,幾十年就能度他們,祂不會示現為佛。
這時候 佛當然都知道,接下來要幹什麼?佛是法主,其實都安排好了,這些大菩薩們、阿難以及舍利弗等阿羅漢菩薩們,早就知道要幹什麼,因為追隨 如來已經無量數劫了,當然知道,而且也知道各自要作什麼,佛以他心通一個一個都通知好了,他們到時候就照本宣科。所以這時候由阿難來問 文殊師利:「像這樣的大眾有百千億等,他們聽聞諸阿羅漢作出這樣的說法以後,心中全部都生起疑惑,我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請文殊師利菩薩為我分別一下,讓我了知這舍利弗等大菩薩們,他們這樣說的道理是什麼。」其實阿難真的不知道嗎?他也是明知故問,因為他一直都當 佛的侍者,一尊佛又一尊佛這樣聽聞過來,早就聽過了,所以他是為大眾而問,文殊師利當然配合演出,所以他就說:「這些不退轉地的菩薩,因為看見諸位大德的因緣,所以才故意這樣講的。」
不退轉,不退轉共有五種不退: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不退。那麼《菩薩瓔珞本業經》有說,菩薩在第六住位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修到最後般若正觀現前。正觀現前好不好?好還是不好?(有人答:好。)好?不一定欸!不一定好,真的不一定好,因為有但書,所以 世尊又說:「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所以常住不退有前提,他願意被諸佛、諸菩薩、善知識所攝受;不願意被攝受就退,退轉的人會怎麼樣?如來說:「若一劫、若十劫退菩提心,」乃至「千劫之中無惡不造。」無惡不造的結果是怎麼樣呢?對啊!依戒律來講就叫作「不起、有墮」,不起就是善根不會再生起了,有墮就是死後會下墮。從人間下墮要到哪裡去?不會下墮在人間,當然就是三惡道,就看犯得重與輕來確定來世的去處。
因此說,位不退都難了,所以如果無法在第七住常住不退,譬如說否定第八識的證悟,說這個不叫證悟,不叫般若正觀現前,而說思惟三無性才是證真如的現觀,那就是否定正法,那就「不起、有墮」,因為第八識正法才是最重要的宗旨。譬如說佛教為什麼能夠成立與存在?是因為正法,如果正法被否定了,那就是最嚴重的罪,很簡單。那麼不退有這五種,三賢位要到第七住位開始叫作位不退,六住以下都稱為有退,不是不退菩薩。那麼到入地以後,那叫作行不退,八地開始叫作念不退,如來地是究竟不退。但是在唯識學中,究竟地有三位—等覺、妙覺、如來—都叫作究竟地,都叫作究竟不退。
現在 文殊師利菩薩說這一些不退轉地菩薩,如果是三賢位的不退轉菩薩,叫作不退轉住;從不退轉住開始是不退轉行、不退轉迴向,但是都歸類為不退轉位,不能稱為不退轉地。表示舍利弗這一些大菩薩們都是地上的菩薩,不是三賢位的菩薩,因此稱為不退轉地菩薩。他們看見在座有許多大眾有證悟的因緣,所以就說了那些看來不合邏輯的話,但 文殊菩薩知道為何這麼說的原因,所以答覆說:「見諸大德因緣,故作如是說。」
那麼既然 文殊說他們是不退轉地菩薩,阿難就特地為大家問了一下:「不退轉地是菩提耶?」說不退轉地是從佛菩提來講的嗎?文殊就說:「如是!如是!不退轉地就是諸位大德的菩提。」所以表示舍利弗等人是不退轉地的大菩薩們,在座也有許多人未來將會成為不退轉地的菩薩。你看,如來說一場法能利樂多少有情?
所以弘法到今天,我都覺得自己好差好差,增上班得不退轉的也不過六百人,還有一些人正要退轉中,唉!真是太差了。如來這一部經講下來,多少人得無生忍,多少人發菩提心,那還都是其餘的小事,有很多人會得無生法忍,這才是大事。所以我們要跟 如來比的話,只能說為枝末。但是你要成佛,總得有個開始;就像 如來在人間建立三寶僧團也有個開始,所以先對一位居士說了法;居士證果之後,接著就是對五比丘,也不過五個人,但總是有個開始。我們一樣有開始,有開始就好,就怕沒有開始;所以我們會裡,你看親教師們也沒有領薪水,也沒有領車馬費,全都是義務的,他們來上課還要自己花車資,但是已經開始攝受佛土了,這就是一個開始,大家藉這個因緣繼續行菩薩道。
阿難聽了就問,當然要回到原來的主題問:「諸位尊者是什麼緣故作出了這樣的說法?」因為這樣的說法是很奇怪的事,要「具足五逆」,然後還要把無量眾生斷了命根;斷了命根以後,教他們都能證菩提、都能「入無餘涅槃」;這真的很奇怪。這時候,我們來看 文殊師利菩薩怎麼回答:
經文:【爾時文殊師利語阿難言:「無明為母,從行生愛;究竟滅盡,悉除怨害。倒想為父,離於顛倒,除滅欲愛。作阿羅漢堅固不壞,盡凡夫想及以僧想;壞是想故,能修一切無壞法想。乃至不取如來之想,習學無生,究竟永離。尊者阿難!諸大德作如是說:『我今云何具足五逆?』何以故?無來去想,是故名為具足五逆。又,阿難!言何者為五欲?是諸比丘,知於五欲如夢、如幻、如水上泡、如呼聲響,如是智慧具足。云何具足智慧不增不減?云何五欲亦不增不減?何以故?如是五欲究竟無體無相,如實知已,即五欲相得證智慧,是故名為具足五欲。以是義故,諸大德作如是說:『我今具足五欲。』」】
語譯:【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告訴阿難尊者說:「無明就是母親,從諸行之中出生了貪愛;究竟滅盡了,無行以後,就把所有的怨家災害滅除了。顛倒想就是父親,離開了各種的顛倒想,也就除滅了諸欲的貪愛。如果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心裡想阿羅漢果是堅固不壞的,那麼滅盡了凡夫想以及僧寶之想;毀壞了這樣想的緣故,就能夠修證一切無壞法之想。乃至於不取如來之想,習學無生之法,到達究竟的地步而永遠捨離。尊者阿難!諸位大德他們這樣子說:『我如今要怎麼樣具足五逆?』為什麼呢?於五逆之中沒有來去之想,由這個緣故就稱為具足五逆。此外,阿難!說什麼是五欲呢?這一些比丘們,知道五欲猶如夢境、又猶如幻化、如水上暫有的泡沫、猶如呼喚的聲響,像這樣子智慧具足。什麼叫作具足智慧而不增不減?什麼叫作五欲也不增不減呢?為何這麼說呢?像這樣的五欲從究竟地來看,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體,也沒有什麼法相可說,如實了知這個道理以後,就在五欲的行相當中得到了所證的智慧,由於這個緣故,所以名為具足五欲。由於這個道理的緣故,諸位大德就這樣子說:『我如今具足五欲。』」】
講義:這裡講的「無明為母,倒想為父」,這跟《楞伽經》講的有一點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楞伽經》裡面說「無明為父,貪愛為母」,但這裡有不同的說法,是說無明是一切有情的親生母親,諸位想想看是否如此?有時候說「無明為父,貪愛為母」,所以出生了這個五陰,道理是一樣的。但是這裡說無明為母,那麼無明是母親就表示無明跟眾生最相應,時時刻刻都跟眾生同在一起,所以眾生才會不斷的出生,猶如母親一樣。
無明有兩種,就是無始無明、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屬於煩惱障,無始無明屬於所知障,所知障函蓋煩惱障。所以《勝鬘經》也說,一念無明等無明叫作四住地無明,以無始無明為最大,因為一念無明也是無始無明中的一部分,所以煩惱障是所知障所攝,是所知障裡的一部分,但是為了解脫道的實證,就把它分離出來叫作煩惱障,叫作一念無明。
所以無明就函蓋了所有的不如理作意,以無明為母就會有種種行不斷的出現。行就是無明的具體表現,除非你依無分別智或者依解脫智為出發點,然後去作任何事情,那才叫非無明,否則都是無明所行。但是無始無明有時候會以一種很奇特的模式表現,譬如說你們來學法,在正覺學法最有名的作功夫就是無相拜佛,要作無相念佛的功夫;可是學上兩個月,後來有時會一兩週就是無法拜佛,老是不想拜佛,心裡想著就是要出去走一走。出去走一走到底要幹嘛?也不幹嘛,不貪不瞋、不煩不躁,但就是要出去走一走,不為什麼。這就是無始無明的具體表現,沒有目的,就是要出去走一走,所以無明會有很多狀況出現。
一般人常常會說:「沒辦法呀!我們家裡那位老人家就閒不住啊!」有沒有聽過?常常聽過,他年紀大了又不必賺錢,也不必營生幹什麼,家裡也不分配工作給他,就是要給他養老,結果他總是閒不住,一定要東摸摸、西摸摸,這樣動一動、作一作,你問他為什麼?「我也不知道。」他就這麼答。這也是無明。所以無明的表現有很多種狀態,因此無明跟任何有情都息息相關、念念相應,就說為眾生的母親。
因此「無明為母」就會產生各種行,有時候他坐在那裡,眼睛發呆看著前方地上,他也沒在想什麼,就呆呆的坐在那裡,這也是無明。你說:「奇怪!可是他沒有行啊!」不!坐在那裡不動時也有行,他的心行有點類似定,但又不是定,他心中也不起妄想,就在那裡呆呆的坐著。這也是無明的表現,所以無明的樣態很多種,隨時都會顯示出來。
無明具體的表現就是行,所以有這個五蘊在的時候,他就藉著五蘊有各種行相出現。可是行,行之已久變成串習,串習以後就生愛了。所以如果有人要請你上館子,能推就推,真推不掉的話,就跟他先約好,一次為限;因為你不想串習,如果串習成功了,串習上一年以後,換你邀約他:「這裡又有家新館子開了,那個素食做得很好吃,你來、你來,我請客,我請客。」成為串習以後,接著還會影響別人,會呼朋引伴。從這樣的串習成功,由行生愛就必然了。如果能夠究竟滅盡,也就是徹底的把它滅盡了,這個無明怨害就消失了。所以無明是一切有情之母,當然要把它殺掉,這樣殺掉就成就第一逆。
接下來:「倒想為父,離於顛倒,除滅欲愛。」顛倒想就是眾生受生的原因之一,由於種種的顛倒,所以會有種種的行,然後執著說:「我這樣才對,你那樣不對。」而其實他說的不一定對。所以這樣的顛倒想,就是促使他繼續受生的因緣,因為不能如理作意了知實相,對假名的我與法看不透,無法遠離二取,就會繼續對蘊處界有所貪愛。如果顛倒想滅除了,他再也沒有顛倒,欲愛也就滅了,那就是殺父,具足第二逆。今天只能講到這裡。
世尊弘法有五時三教之別,分為藏、通、別、圓四教之理,本經是大乘般若期前的通教經典,所說之大乘般若正理與所證解脫果,通於二乘解脫道,佛法智慧則通大乘般若,皆屬大乘般若與解脫甚深之理,故其所證解脫果位通於二乘法教;而其中所說第八識無分別法之正理,即是世尊降生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如是第八識能仁而且寂靜,恆順眾生於生死之中從無乖違,識體中所藏之本來無漏性的有為法以及真如涅槃境界,皆能助益學人最後成就佛道;此謂釋迦意為能仁,牟尼意為寂靜,此第八識即名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即是能仁寂靜的第八識真如;若有人聽聞如是第八識常住、如來不滅之正理,信受奉行之人皆有大乘實證之因緣,永得不退於成佛之道,是故聽聞釋迦牟尼名號而解其義者,皆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未來世中必有實證之因緣。
自序
正覺同修會諸同修們證悟的事實,藉由《我的菩提路》第一輯披露以後,在臺灣與大陸某些自稱證悟者跟著仿效,也開始舉辦四天三夜的禪三,並且也要求學員同樣撰寫見道報告,模仿本會同修們寫的報告;然而都只是徒具表相似是而非的假佛法報告,與三乘菩提中的見道全然無關,因為所證的所謂第八識如來藏,全都仍墮五陰之中,未曾脫離,只能說是末法時代佛門外史的又一章罷了,並無實質。
此乃因於大乘佛法之見道極為甚難,何況能以相似的表相佛法而撰寫見道報告。衡之以第八識如來藏的妙法深妙難解,乃至聞者亦難信受,難有實證者出現於世;觀乎釋印順等一派學人,主動承嗣於天竺部派佛教諸聲聞僧的六識論邪見,與密宗應成派中觀古今所有諸師的六識論常見同一步伐,所說並無絲毫差異,然而至死不肯認錯;反而以其見取見而發起鬥爭之業,對所有評論其法之人大力撻伐,不遺餘力,唯獨放過平實一人,對於平實十餘年來於書中多方面公開評論其謬等事,似如一無所知、一無所見,默然以對。由是可知大乘佛法實證之義極難可知、可思、可議、可證、可傳。
而此一法即是第八識如來藏,亦名真如、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教外別傳的禪宗名之為本地風光、莫邪劍、花藥欄、綠瓦、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等無數名,於《佛藏經》中 世尊說之為「無名相法、無分別法」,以如來藏運行之一切時中皆不墮於名相及分別之中故。若人滅其無明,則此識隨時可證,證已即時發起般若正觀,佛菩提中名之為「諦現觀」,即入第七住位而無退失;若人往昔無量阿僧祇劫前曾謗此第八識妙法,則是已墮無間地獄而次第輪轉三惡道中,其數無量阿僧祇劫受諸苦惱,終於業盡受生人間,歷經九十九億佛所奉事、供養、勤心修學,來到 釋迦世尊座下重新受學已,而仍然不得順忍;每聞第八識如來藏妙法心便不喜,連聲聞果的實證都不可能,遑論大乘菩提,由是故說此第八識妙法難聞、難信、難解、難證、難持、難忍。今於此《不退轉法輪經》中重說此法,令一切學人聞「此經」及「釋迦牟尼佛」聖名已,盡未來際不復退轉於此第八識妙法,未來當得不退轉於大乘法輪;以是緣故,特為學人講授之。今以講授圓滿而整理完畢,用饗佛門四眾,普願皆得早立信心,殷重受學,有日必得證悟,得階菩薩僧數之中,是所至盼。
佛子 平實 謹序
公元二○二二年小暑 誌於松柏山居
- 出版社:正智出版社
- 裝訂:平裝
- 規格:平裝 / 326 / 32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首刷
- 出版地: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第一輯【出版日期】2024年01月 【書號】ISBN 978-626-97355-8-7
- 第二輯【出版日期】2024年03月 【書號】ISBN 978-626-98256-2-2
- 第三輯【出版日期】2024年05月 【書號】ISBN 978-626-98256-5-3
- 第四輯【出版日期】2024年07月 【書號】ISBN 978-626-75170-0-0
- 第五輯【出版日期】2024年09月 【書號】ISBN 978-626-7517-04-8
- 第六輯【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書號】ISBN 978-626-7517-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