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实导师

【出版日期】参见

【书号】参见

【定价】NT$300 / 辑

延伸阅读《不退转法轮经》经本

  • 内容试阅

  • 书籍简介

  • 自序

  • 详细资料

经文:【时二菩萨白佛言:「世尊!释迦牟尼佛说法为最甚难。」佛言:「释迦牟尼佛说法实为甚难。」善音、善声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快得善利,不生如是下劣恶国。」尔时佛答二菩萨言:「莫作是语,当疾舍离。」善音、善声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令舍是语?彼恶世中说此法难,以是故,我等今者不生喜乐。」佛言:「于此世界二十亿那由他劫修诸善根,不如娑婆世界于一食顷与诸般若波罗蜜相应,令一众生归依三宝受持五戒,远离声闻、辟支佛心,使发无上菩提道意,甚难于彼二十亿那由他劫者;况复有能劝人出家赞叹功德,广为说法令出三界,作如是教、逮得己利,修习善法入诸禅定;何以故?此诸众生,多为烦恼之所浊乱。」】

讲义:上周最后一段,两位菩萨请问 善住光华开敷如来说:「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说三乘法?」佛就告诉他们说:「因为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比较下劣,不能直接宣说唯一佛乘,所以要分成三乘;等到因缘成熟了,再从二乘菩提引入大乘菩提中。

由于有人是从这一部《不退转法轮经》开讲,才来正觉听经的,我还是得要稍微说明一下:诸佛世界不是全都像我们娑婆这样的世界,于五浊恶世而有 佛来降生示现,这是很少数的状况;必须有大慈大悲,还要往昔有大愿才作得到,因此到这里来说法时就不同于纯一清净的佛世界。在纯一清净的佛世界中,直接就是向大乘佛法修学,所以该如何修?从十信位开始;诸佛就从十信位开始讲起,然后讲初住位,讲二住、三住位,一直到七住、八住等,直接讲到佛地去。那诸位不用替他们发愁说:「这要听到什么时候才能听完?」因为那种纯一清净世界,人寿很长,动辄十万岁、二十万岁、五百万岁……,因此可以慢慢讲。

如果在这里就不行!在娑婆世界若是这样讲,而且要具足宣说时,老实讲,整整八十岁还不够!那么这里的世界与众生由于五浊的缘故,特别是命浊和见浊,所以不能直接就开讲「唯一佛乘」,必须要借着二乘菩提,佐以人天善法一起来宣说,让大家可以亲自体验:确实可以出离三界解脱生死苦。当大家那样实证了,然后有信心,如来所说莫不信受,这时候才可以教他修学大乘菩提。

这等于是把很长的修证时间,包括闻、思、修、证四个阶段浓缩在几十年里面完成,就必须分成三乘菩提来宣讲;这也是不得不然,因为这里的众生有五浊的因缘,就得如是。但是从他方世界的佛弟子们来看,如果刚开始只看到表相,他们会觉得奇怪:佛教的修行明明就是一个大乘菩提,就是佛菩提道呀!为什么还要分成三乘来讲?看来这娑婆世界的 世尊未免也太辛苦了吧!然后一定对娑婆世界不欢喜。而且事相上也令人不喜,因为这个世界是污浊、不清净的。这两位菩萨直接想到的,就是这个道理,但他们没有想到背后的缘由。

语译:【所以这两位菩萨就向善住光华开敷佛禀告说:「世尊!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说法,那是最为困难的事啊!」佛答复他们说:「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说法确实很困难。」善音、善声两位菩萨就禀白善住光华开敷佛说:「世尊!我们两个人如今觉得好快乐!真是得到了最好的利益,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那种下劣的国度。」这时候善住光华开敷佛就答复他们两位菩萨说:「你们不要讲这样的话,应该把这样的想法赶快弃舍。」这时候善音、善声两位菩萨又禀白佛陀说:「世尊!到底是什么缘故,您要叫我们舍掉这样的话?在那个五浊恶世里面,演说这个佛法是那样的困难,由于这样的缘故,我们如今对那个国度没有产生欢喜心、快乐的心。」那位佛陀就告诉他们说:「我们在这个世界经过二十亿个那由他劫来修行、修集各种的善根,不如在娑婆世界只要在吃一顿饭的时间,能跟般若波罗蜜相应,而能够使一个众生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并且远离声闻心和辟支佛心,使他们发起佛菩提道的无上道意,我说的『甚难于彼二十亿那由他劫』还有其他的意思;是说何况是还有人能劝别人出家、赞叹出家的功德,广为众生说法而度他们证得出离三界的解脱果,作这样的教导、而让众生能够得到对自己有利益的事,而且能修学、熏习各种善法,进入各种禅定的境界中;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一些娑婆世界的众生,大多是被烦恼所污浊、所扰乱的缘故。」】

讲义:诸位现在有没有觉得说,生在娑婆世界很好?别光只是笑啊!有就说有嘛!(众答:有!)对啊!大家都没想到这一点。他们那两位大菩萨就没看到这一点,只看到表相,就说:「哇!在娑婆世界那里当世尊,太辛苦了!」没想到 善住光华开敷佛马上劝令他们:「赶快把这种话舍弃!」就是要他们收回。但他们一时不懂,所以认为说:「在那五浊恶世里面,在那里为众生说法太难了!所以我们不想要去那里。我们对那里连想都不想!所以对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不生喜乐。」没想到 善住光华开敷佛就告诉他们:「你们大众在这个净土世界二十亿个那由他劫,」不是二十亿劫喔!是二十亿个那由他劫,「修诸善根,还不如在娑婆世界吃一顿饭的时间,在那么短的时间跟各种智慧到彼岸的正法相应。

想想看哪:在那里修行求开悟需要多久呢?但在这里开悟真的是一顿饭的时间而已啊!(大众笑…)对吧?「禅三」四天三夜,跟我吃饭就悟了,就这么一顿饭哪!然后过堂以后的小参,监香老师说:「欸!你怎么就会了?」很惊讶问他,因为过堂前小参时都还不会呢!他就说:「我在过堂的时候,导师说怎么样、怎么样啊,我就会了!」真的是「一食顷」。可是你如果在纯一清净世界,诸佛如来不太用教外别传的法指导,就纯粹说法。那你如果熏习很多了(说真的,真的要熏习很多),然后才在闻法或日常生活中一念相应,才能悟入。

有时候想一想说,在娑婆世界追随 释迦如来,真幸福啊!真的叫作「化长劫入短劫」,因为 世尊不是只有宣讲大般若的义理,当祂宣讲摩诃般若的过程中,因为那要讲很久,那么大家追随听讲的过程中,在讲经以外的时间,有时 世尊就会给予机锋。如果 世尊给了机锋大家都不懂,有时菩萨就来帮忙。我讲过很多遍 世尊跟天帝释提桓因的例子。比如有一天走在路上,世尊突然捡了一根树枝,就在地上画一个圈圈,然后就说:「此处宜建梵刹。」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建立一所清净的寺院。大众当时并不了解,释提桓因正好来奉侍 如来,他听了就去路边摘了一根草,往那画圈的沙地上一插,随即合掌禀告 世尊:「梵刹建竟!」说一所清净的寺院已经盖好了。当下会的就会了,还不用「一食顷」,多快!可是你若在纯一清净世界,跟着诸佛如来学佛,那是好整以暇为你演说诸经;然后你何时相应,就是你自己的事情。

所以在那里「修诸善根」,善根有五个:信、进、念、定、慧。从信根到慧根五个善根,那你得要慢慢听经,听很久以后,终于从信根发展到慧根;然后再从五善根发展成信力、精进力乃至慧力,那时候你才能悟入般若。所以在那一种纯一清净世界,二十亿个那由他劫修集各种善根,不如在娑婆世界努力修行于吃一餐饭的时间与般若相应。如果是纯一清净世界的菩萨听到我这里讲的,还没有听到后面,他们会想:「你们娑婆世界的饭有什么好吃?(大众笑…)那是不清净的食物!我们才不稀罕!」欸!等到我继续讲下去,他们可后悔了;因为在这里吃一餐饭,有很多的因缘可以让你悟入。虽然那饭都是土长出来的,不清净!尤其长出来的过程都还浇粪,或是由粪等不清净的物质制成的黑颗粒肥料帮助生长的;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是吃土长大的,但是吃这一顿饭往往就能够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当你和「般若波罗蜜」相应了,你就跟「布施波罗蜜」相应,也跟「持戒波罗蜜」相应,乃至跟「静虑波罗蜜」相应;每一度都通,这就是「与诸般若波罗蜜相应」──每一度里面都有般若。如果在纯一清净世界,那你就慢慢等吧!反正你能活二十万岁或是活无量岁,不急啊!不但诸佛如来这样想,学的人也会这样想:「我这一生目前活了十万岁,那我未来还有十万岁或无量岁可以活,急什么?」诸菩萨也会这样想说:「众生就是这样想的,就慢慢悟吧!」那时 如来当然也不用急,反正还有十万岁或无量岁可以活,急什么?可是在这里,佛菩萨就不这样看,要适应这里的众生。想一想:如果你这一世活一百岁,现在已经六十岁了,那不帮你快一点悟入不行!所以呢,就有许多的方便施设来帮助你。那么这样一来,你是要去活在那二十万岁之时,还是活这一百岁?啊!你们都是要活这里的一百岁喔?

对啊!比如我早期讲「禅净圆融」,可以说是佛教界第一次有人提出来:速行道与缓行道、易行道与难行道,以前没有人讲啊!所以生在这个娑婆世界,有很多的因缘可以证悟;不过这么「一食顷」,就能「与诸般若波罗蜜相应」。如果「与诸般若波罗蜜相应」,每一度都是三轮体空,六度就通了;那么布施时三轮体空,当你从所证的如来藏来看「布施」这件事,既没有布施的人,没有受施的人,也没有布施这回事。同样的道理,你从如来藏来看「持戒」这件事,没有持戒的人,没有持戒的对象,而且也没有持戒这件事;所以布施这件事,也没有所谓对众生无畏布施的事,也是三轮体空。乃至忍辱、精进、静虑、般若莫不如是,全都三轮体空;这时候就叫作「与诸般若波罗蜜相应」,六度全都是波罗蜜,不是只有般若才叫作波罗蜜。

这时候有慧眼,悟后继续作观行,越来越深入;从如来藏的各个别相去观行,有很好的别相智了,可以出来教导有情;本来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看起来也没什么;没想到这一悟了,说法滔滔不绝,连声闻阿罗汉都听不懂,这时候可以度人了。度人的时候,大家只有仰慕你的分儿,没有质难的资格!这时候要教导一个众生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不为难事;众生看到你这么有智慧,他们很仰慕,希望自己也能到达这个境界。那他们跟着你修学,你教导他们说:「你们要先归依三宝,得是个佛弟子才成;如果是个外道,我不帮你实证,因为这是如来家中最尊贵的珍宝。」那时你叫他们归依三宝,他们就归依啊!归依之后你跟他们说:「这样还不能证得这个智慧境界,条件还不够!你们得要再受持五戒。」他们听了,就乖乖受戒。五戒受持久了,天天习惯了五戒,你仍继续教导他们:「这个法是菩萨法,如来不传给声闻阿罗汉的。你们如果想要得这个法,先把声闻法、缘觉法学好了,但是不能落入声闻心、辟支佛心,得要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也就是叫他们发「四宏誓愿」。他们听了,也就乖乖去发心了。

我们现在三归依时都叫大家要发四宏誓愿,仪轨中就已安排好了,但古时不是这样的。古时三归是由信众闻法之后,自行在佛前胡跪合掌说:「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优婆塞(如果女众就说「为优婆夷」),尽形寿受持五戒。」以前是这样的,没有仪轨,就自己在佛前这样长跪合掌,或者胡跪叉手,自己宣誓,同时要自己受五戒;这样说完就是佛弟子了。但现在不一样,三归时的仪轨就把这四宏誓愿也放进去了。

但以前是三归之后继续学法,学声闻法、学缘觉法、学菩萨法;等到有一天,他想要实证了,就叫他发「无上菩提道意」,也就是发「四宏誓愿」。那时候「佛道无上誓愿成」得发了!可是单发这一愿不作数,还得要其他三个愿一起发。发了这四个大愿,表示他将来证得罗汉果的时候,不可以入无余涅槃。如果发了四宏誓愿,证罗汉果就想要入涅槃了,任何菩萨都会赶来,在他入涅槃前打他巴掌,要把他打醒;然后就质问他:「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要自食其言吗?还有很多烦恼你没有断,你不断吗?还有很多法要学,你不学吗?还有很多众生等着你度,你不度吗?四宏誓愿忘了吗?」这时候他就会清醒,再也不入涅槃了。所以在大乘法中,三归依之后,没有谁可以再入无余涅槃;如果入涅槃,那就叫作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也等于拿刀子割自己的肉吃一样的愚痴。

所以当他发起「无上菩提道意」,菩萨道的阵容又增加了一分,这只有在娑婆世界才容易办到。你如果是在纯一清净的佛世界,在那种净土世界,要叫一个人发「无上菩提道意」并不容易,因为人寿很长。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留意到,释迦如来为我们说法时有举出很多世界,也举出某一些圣弟子被祂授记将来成佛。其他的清净纯一世界中,众生的寿命很长,但是正法流传的时间往往等于众生一世的寿命就没有了,不是像我们的世界可以流传好几世或好几倍。我们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但人寿不过百岁,那真的是很多倍。可是那种纯一清净世界,假使佛寿十万岁,舍寿入涅槃之后,正法继续住世十万岁,然后就没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寿十万岁的日子过得很安逸,人们不太会跟解脱之法相应,大家觉得日子很好过。那么这一世十万岁过完了,下一世照样十万岁这么好过,大不了减一岁,那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呀!所以那一些与正法有缘的人舍报之后,他们最多再来一世,就不再来了!追随诸佛去了!所以正法住世就等于那个地方、那个世界人的寿命一倍而已;不过话说回来,即使一倍,也比我们一万一千五百年多很久了,所以你要叫他学佛很困难!因此你要叫他们发「四宏誓愿」并不容易。

信行品〉第二

经文:【尔时世尊说是偈已,阿难白佛言:「如来今为文殊师利转不退法轮?」作如是问。佛言:「如是!如是!」阿难复白佛言:「世尊!如来今转不退法轮耶?」佛言:「如是!如是!阿难!如来实转不退转法轮。」阿难复白佛言:「如来云何方便说于信行、法行如是八辈: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辟支佛?是诸人等,如来皆为显示菩萨法耶?何故复言『为下劣众生出五浊世不解大乘,如来自在成就方便,见诸众生大心者少,多怀下劣,是故世尊知其根性,开示佛法方便济度,以无量善法教化众生,令灭诸苦得尽生死,离诸衰恼令住正道证无为涅槃,乃至使得一切种智』?」】

讲义:现在进入〈信行品〉。信行就是对 如来所说的法,从深心之中生起了大信,因此而有信行的种种法相出现。所以接着说:

语译:【这时世尊说完这一首偈以后,阿难禀白佛陀说:「如来今为文殊师利转不退法轮吗?」阿难向如来发出这样的问话。佛陀说了:「如是!如是!」阿难又禀白佛陀说:「世尊!如来如今真的要转不退法轮吗?」佛陀说:「就像是这样!就像是这样!阿难!如来真实的要运转不退转法轮。」阿难又禀白佛陀说:「如来要怎样以方便来解说于信行、法行等八辈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辟支佛?这一些人等并非菩萨,如来全都要为他们显示菩萨法吗?是什么缘故又说『为了下劣众生出生于五浊恶世而不能理解大乘,如来已得自在而成就方便善巧,看见诸多众生发大心者很少,大多心中怀着下劣之心,由于世尊了知他们的根性,所以开示佛法而方便救济及度化他们,以无量的善法来教化众生,使他们灭除诸苦而穷尽生死,远离种种衰恼而使他们住于佛菩提正道中,证得无为性的涅槃,乃至继续进修而使他们证得一切种智』?」】

讲义:这一段经文有点意思。以前大乘经典没什么人要批注,偶尔批注的时候也都只是依文解义,无法理解其中真实的意旨。但是我们清楚知道:这一部经叫作《不退转法轮经》,所以 世尊说偈完了,阿难立刻禀白 佛陀说:「如来于今是为文殊师利运转不退法轮吗?」讲经一定要有合适的对象,并不是面对任何人都可以讲,所以想要讲经的人,必须在这一些经典上面多所研考、求证,并且加以核实;所以〈信行品〉讲的当然是为大众产生信行而演说的。

那么阿难就是向 佛提出这样的请问,而 佛陀答复说:「就像是这样!就像是这样啊!」那阿难又重新再禀白 佛陀说:「世尊!如来今转不退法轮耶?」说 如来是不是现在就真的要运转「不退法轮」呢?佛陀答得很爽快:「就像是这样!就像是这样!阿难!如来真实要运转不退转法轮。」阿难又再次禀白 佛陀说:「如来是怎么样方便为大众演说于信行和法行等八辈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辟支佛这一些人等,如来都为他们显示菩萨法吗?」这就有问题了!如果只讲一切声闻法,没有大乘法的内容,那就不需要施设三乘菩提了;可是现在明明施设了有三乘菩提,但三乘菩提的修证中就有这六种人,所以 如来就为这些佛弟子众来显示菩萨法。

但是又因为什么样的缘故?重新又说:「为了下劣众生出现在五浊恶世中,而不能理解大乘法,如来是大自在者,成就方便,见诸众生大心者少,多怀下劣,」而这些人看来都是声闻人,如何能帮他们取证「不退法轮」呢?所以 世尊知道他们的根性,「开示佛法」时以「方便济度」,就「以无量善法教化众生」,使得大众可以灭除种种的苦而可以了尽生死,离开了各种的衰恼,使得他们住在正道之中,证得「无为涅槃」,乃至使他们未来也能得到佛菩提中的「一切种智」。

这意思是说,在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们,他们都知道众生是胸怀声闻菩提,想要实证声闻菩提,所以有须陀洹到阿罗汉的果位。那么须陀洹到阿罗汉的果位,各自都有「向」与「果」,所以成为四双八辈。这四向四果称为八辈,就成为声闻人与辟支佛两大类;而这些人 如来都要为他们显示菩萨法吗?这是一个重点。现在这个重点提出来了,又接着再问:「是什么缘故?」又说:「为下劣众生出于五浊恶世中不解大乘?」而 如来自在地成就了各种方便法,却是看见诸众生们发大心的人很少,心中大部分怀着下劣的心态,所以 世尊知道他们的根性,就为他们各自施设不同的次法。

这时候是为所有声闻人的根性来开示佛法,而作出各种方便来济度他们,因此 世尊就以无量善法来教化众生,使得众生可以灭除种种苦而得尽生死。尽生死之后,离开各种衰微烦恼,使得大众住于正道之中,都能证得无为的涅槃,「乃至使得一切种智」。修学佛法最怕的是没有依照佛道的内涵与次第去修学,直接就想证悟佛菩提;像这样证悟的人,他们的次法都不具足,很难转依成功。而这样的人和所谓的证悟,其实也只是知识而已,他并不是真实地实证了。所以才必须要教化众生依于信行而努力修行,最后可以「证无为涅槃」,乃至于使得大众最后都能证得佛地「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是如来地的果证,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中含藏着一切法的功能差别,此时已经具足亲证了。这一切法都能够亲自证实,到最后无所不知,那时就成佛了,称为「一切种智」。如果他还没有证得「一切种智」,就只能证得道种智。道种智是诸地菩萨乃至妙觉菩萨之所修证。下至三贤位,当他进入第七住位,成为位不退菩萨之后,他证得的也是「无为涅槃」,这时的般若智慧都还不是诸地的道种智,所以 世尊为大众解说声闻法,加上缘觉法,最后再引入大乘法中;这就是 如来的「自在成就方便」而施设出来的利乐有情的次第与内涵。下一段:

经文:【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菩萨摩诃萨为无量无边众生,令生信解佛之知见,及无数诸佛所知之法,无色乃至受、想、行、识,无染无著,是名信行。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能信如来一切法空,作如是解,亦复名为菩萨信行。菩萨摩诃萨信佛智慧,心生欣乐;云何智慧?都不见法,以不见故名为信行。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不染五欲,不舍信心,是名菩萨信行。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以不思议法施诸众生,犹如如相。』能信如是不思议法施者,是名菩萨信行。菩萨摩诃萨以欢喜故,能舍己身而不厌足,于一切处不生嫉恚,所作之施皆悉回向,作是回向已,而亦不取菩提之相;以不坏故,是名菩萨信行。」】

语译:【这时候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菩萨摩诃萨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使他们生起信解诸佛实质之知见,以及无数诸佛所知之法,是无色乃至无受、想、行、识,无染无著,这样具足信心的人名为信行。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能信如来一切法空,作出这样的胜解,亦可以名之为菩萨信行。菩萨摩诃萨信受诸佛所得的智慧,心中生起欢欣与爱乐;这到底是什么智慧呢?第八识的境界中都没有看见法,由于看不见的缘故称之为信行。此外,阿难!菩萨摩诃萨不染著世间的五欲,不舍离对三宝的信心,这样叫作菩萨的信行。菩萨摩诃萨又生起这样的念想:『以不思议法布施给众生,犹如真如的法相一样。』能信受像这样的不可思议法施的人,这个人就称为菩萨的信行。菩萨摩诃萨以欢喜的缘故,能够舍弃己身而不厌足于内财之施,于一切处都不产生嫉恚,所作之施全部都回向成佛,作了这样的回向以后,同时也不取菩提之相;由于不坏信故,这就称为菩萨信行。」】

讲义:如来如今为了文殊师利转不退转法轮吗?」这是阿难所问的。但是 佛陀答复说:「当然是这样啊!当然是这样啊!」阿难再度禀白 佛陀说:「世尊!如来现在真的想要运转不退转法轮吗?」佛陀再度表示说:「就像是这样!就像是这样!阿难!如来真实要运转不退转法轮。」那么这时候 世尊就开示给阿难尊者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促请 世尊为众生「转不退法轮」,要使他们产生了「信解佛」的知见。那么佛到底是什么?是有情、或者非有情?诸位想想看: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众答:非有情、非无情)喔!你们很厉害!非有情、非无情。这是信行成就的第一步。

那么为了一切众生可以信解佛地的所知以及所见,因此要教导声闻、缘觉法。假使一开始就弘传大乘之法,在人间都没有佛法存在的前提下,这样弘法是不会成功的;一定要先让大家可以实证二乘菩提,证二乘菩提之后,再让大家随从 如来听闻各种成佛之法,而成佛之法第一就是要修「信行」。修「信行」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能修「信行」,先由二乘菩提的实证之后,再来告诉大家无数诸佛所知之法;换句话说,诸佛所知的法很多,但可以归纳起来,就叫作三乘菩提。在修证二乘菩提的有情中,所修证的蕴处界诸法、五阴诸法的解脱智,都不可能久存于人间,但是却必须要让他们能够实证二乘菩提,获得解脱的智慧与功德,才能进修佛菩提道。因此为了让众生信解诸佛的所知、所见,以及无数诸佛所知的法,其中没有色阴乃至没有受、想、行、识阴,如是无有染污、无有执著,如是信者的修行便叫作「信行」。

接着来谈第二种「信行」。「菩萨摩诃萨能信如来一切法空」,作出这样的胜解,这也就名为「菩萨信行」。为什么菩萨摩诃萨要能信受 如来的境界是「一切法空」呢?如果不是「一切法空」,显然他会落入蕴处界入等三界法中,连二乘菩提都没办法实证;如果他能够观行,确认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五阴其实都是「一切法空」,能够产生这样的胜解,这也叫作「菩萨信行」。菩萨摩诃萨相信诸佛的智慧,心中生起了欢欣和快乐,也想要实证诸佛的智慧;但他们到底信受诸佛的甚么智慧?就是诸法实相的智慧。一切诸法与实相并存,不是虚相;如果没有实相而只是蕴处界入等法空,这只是虚相,那么这个法就不需要修证了。那诸佛的智慧因为是实相,所以能让人心生欢欣与快乐。

那么 佛的智慧到底是说什么?是说从来都不见一法!由于不见的缘故,所以说为「信行」。所以你依于 如来所证第八识的境界来看待诸法时,这诸法都不存在了,要这样信受才叫作信行者,却又无妨诸法同时继续存在。那么这样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是说「都不见法」。全部都没有看见任何一法,竟然说这叫作「信行」!有点怪吧?其实不怪!因为「无名相法、无分别法」的第八识如来藏的自身境界中,从来都没有这些法,所以「都不见法」;由于不见的缘故,就称为「信行」。

接着 世尊又说:「阿难!菩萨摩诃萨不染五欲,不舍信心,是名菩萨信行。」现在层次越来越低了,说菩萨摩诃萨不染著欲界中的五欲,但也不舍弃对诸佛所知、所见的信心,这个就叫作菩萨的「信行」。菩萨摩诃萨又作出这样的念想:「『以不可思议的佛法布施给所有的众生,而这些所布施的佛法仍然犹如真如之相。能够信受像这样不可思议的佛法布施的人,这便叫作菩萨的信行。

又说:「菩萨摩诃萨以欢喜佛法的缘故,能舍弃自己色身而不厌恶未来继续舍身,对于此类内财的布施不会产生厌恶或满足,并且于一切处所中的布施都不生起嫉妒或者瞋恚,他所作的各种布施全部都回向佛菩提,作了这个回向之后,同时也不取菩提之相;」所以说:「在佛法中实证的人,不但是这样舍弃己身而不厌足,对一切处所也都不生起嫉妒与瞋恚;而他把所作的各种布施全部都作了一定的回向,就是回向佛菩提;所作的这些布施,回向之后也不去记取菩提之相。」大乘菩提的证悟通常一个月之内就过去了,所以一个月之内会去多方探寻:所证的真如有什么样的特性?但是如果他悟得很深,才过去几天,他就忘光了;但是要用的时候,随时就拉上来,这就是证悟的菩萨所修的「信行」。

那么当他对于一切处不生嫉恚时,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而不生嫉恚?因为他认为:我证悟后必须要转变自己,依附于这个真如心;所以他这样子回向佛菩提之后,也不取菩提之相,因为菩提无相。虽然「无名相法」如来藏有真如的法相,但是真如无相,而且在回向之后,菩提的法相也真的不存在,所以说:「作是回向已,而亦不取菩提之相;以不坏故,是名菩萨信行。」所以菩萨证得第八识之后,转依成功了,他就把所有的诸法打包起来,放在脑袋里;想要用了,随时提出来用;不想要用时,就把它包着,可以进退俱利。所以菩萨证悟之后,在世间法上的修行、作为,并没有什么可议之处,而是完全顺从于真如的法相,所以「犹如如相」;像这样因为永远不毁坏的缘故,这就称为菩萨的「信行」。

《不退转法轮经》卷第二

〈声闻辟支佛品〉第四

经文:【阿难言:「云何如来世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须陀洹?」佛言:「须陀洹者,所谓入圣道流,名不思议佛法。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修,不见道及所修道,度一切相,流注佛法非色非生,于一切法无着,一切法无处,一切法无缘,一切法无住,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成就。菩萨摩诃萨若到是道,得坚精进、坚势力、坚智、坚慧,不生懈怠,安住寂灭,乘如实道,救护众生最胜无上;不取是道,亦复不住;修如是道求一切法,而无所得;不没不动,无住想,无道想,无世间想,无佛想;悉皆平等无诸盖障,智行境界无所罣碍;于一切法及诸邪见住平等相,开佛知见示深法门,分别身见出过我想,是名须陀洹。

讲义:现在进入《不退转法轮经》卷第二,首先开始的是〈声闻辟支佛品〉第三,但我们要把这一品改为第四。想来,我们也讲得够快,已经进入第四品了。

语译:【阿难说:「什么是如来世尊为诸菩萨摩诃萨所说的须陀洹呢?」佛陀说:「须陀洹这个名号,所说的就是已经进入圣道之流,名为不可思议的佛法。如果菩萨摩诃萨能像这样子修证,所证是没有看见修的方法以及应该走的道路,度过了一切的法相,所流注出来的佛法不是色法、也不是有生之法,对于一切法都没有执着,一切法也都没有处所,一切法也没有所缘,一切法也都没有住处,一切法全部无所有,一切法都不成就。菩萨摩诃萨如果到达这样的路途,得到了坚定的精进、坚固的势力、坚固的智、坚固的慧,不产生懈怠,安住于寂灭中,搭乘着如实之道,来救护一切众生,就是最殊胜的无上大法;然后不取这样的道路,也不住于这样的道;修这样的道来求一切法,而竟然无有所得;就像这样子不沉没也不摇动,没有安住的了知,没有道路的了知,也没有世间的了知,更没有佛的了知;全部都平等而没有各种覆盖或遮障,智慧所行的境界无所罣碍;于一切法乃至于各种的邪见中都住于平等相,为众生开示佛的知与见,并且演说了深妙的法门,也为众生分别身见,但是却超出和越过了五蕴等我的了知,这样就称为须陀洹。」】

讲义:现在也许有人想:「糟了!得这样才叫作初果人,那我们怎么办哪?」别担心啦!因为这个须陀洹是通教的须陀洹,只要你常常有机会去打禅三,打上十次你就会了!有什么问题?禅三只要打上十次,考不过去就用棒子打也把你打过去,有什么难哉!怕的是上山的机会不够多。可是要老实说,假使咱们不帮助,上山二十次也过不了,这是事实啊!但是初果须陀洹是你上山后,在证悟之前就得要证得的。有的人上禅三,上了五次、八次,结果竟然还没有断我见;但有的人只要上一次就断了,所以每一个人的状况各不相同,千差万别。

但其实断了我见,证得初果,那也是声闻教里的初果,或者叫作三藏教的初果;之后就要迈开步伐,继续追求第二个初果。听到这里,一定有人想:「嗄?还有第二个初果?」有啊!叫作通教初果,因为菩萨摩诃萨证悟如来藏之后,他所证的法可以通声闻法,也可以通别教菩萨的法,但所证只是般若的总相,所以通教初果是要再证如来藏的,否则只是三藏教的初果。那么这一个通教初果证得了,就是 如来说的这个模样;说这样的一个初果人:「须陀洹者,所谓入圣道流,名不思议佛法。

通教初果是进入圣道之流,对凡夫而言、对声闻教的初果而言,他确实是圣人;但是若从别教来讲就不算圣人,因为他只是进入圣道之流,还在贤位中。譬如这条路上走的都是圣者,你还没有成为圣者,但已经允许你进入这里面跟他们一起行走,就是「入圣道流」;这个说法跟声闻教有点不同,声闻教说的叫作预流。「预流」就是说预先把你算是圣人,你就进入圣人之道来走吧。但这个声闻教中的预流圣人进不了通教菩萨果,因为这里的「入圣道流」,讲的是大乘圣人的圣道,那得要证得这个如来藏而且要转依成功才行。虽然说他已经进入圣道之流了,还不算圣人;即使如此,他的所证已经叫作「不思议佛法」,因为这个法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猜测,所以这个法叫作「不思议佛法」。

可怜的是,这个「不思议佛法」到了二十世纪末,特别是二十世纪最后的一百年时,被一般佛教界骂作自性见外道,你看多冤枉!这是「不思议佛法」,竟然被他们骂作「自性见外道」;直到迈入二十一世纪,又走了几年之后,佛教界才终于不骂第八识妙法是自性见外道了,终于认定如来藏才是真正的佛法。你看我们费了多少唇舌、写了多少书把正法流通出去,才到达这个状况。所以「不思议佛法」,表示这个法是很难理解的;如果很容易理解,就应该所有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包括国文系教授都应该读过佛经就悟了。

你们不要觉得奇怪呀!因为在我们正觉弘法之前,好多大学教授都认为他们已经悟了;有的大学教授甚至还写佛法的书,印出来流通,还写得不少。没想到正觉出来弘法以后,他们才知道自己悟错了,连专业修行的释印顺都如此,由此可以想见这个如来藏妙法,真正要称为「不思议佛法」,因为祂不是用意识思惟想象所能了知的。以此缘故,如果菩萨摩诃萨能这样子修行,他就可以「不见道及所修道」,因为第八识真如的境界中没有「」,也没有「所修道」可说。

成佛之道,《华严经》讲得很清楚,或是在《十地经》、《解深密经》也都讲得很清楚,再不然律部的《菩萨璎珞本业经》、《优婆塞戒经》也讲得很清楚。但是这个「」分明摆在那里,末法时代的大师们全都看不见!可是哪一天等你证悟了以后,人家来问你成佛之道,你也是说:「什么道?根本就没有道!」因为祂的境界中真的没有道。那个成佛之道所讲的「」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下的,所以到这个地步,你说:「我没有看见什么道!」那么再请问你说:「应该要怎么修?」你说:「我也不懂得怎么修!因为『不见道及所修道』。」人家问说:「那你这样讲,怎么称为善知识?我跟着你,又怎么样修行?」你就说:「便如是修。

怪吧?这一讲,好像越来越玄了!其实不玄,只要你证了,祂就是你手里的,一点儿都不玄!善知识怎么说你就怎么悟,悟后看如来藏很清楚,所以 如来说:「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祂是清楚分明的,但是你转依的境界中却「不见道及所修道」;到这个时节,才说是「度一切相」。在一切相中,你所看见的一切莫非如来藏,再无二法,所以说度到无生无死的彼岸,就是这么一刹那,就这么一念就度过了。因为当你证悟之后发觉,自己生也在如来藏中生,修道也在如来藏中修道,乃至未来成佛还是在如来藏中成,所见一切莫非如来藏,当然就度过一切相了。

讲白一点,譬如看三界相好了!看现在每一个「人」全都在各自的如来藏里面,欲界天呢?也在他们自己的如来藏里面;那色界天人、无色界有情,也同样在各自的如来藏里面。有人想说:「你讲的都是天跟人,那三恶道有情可能不是吧?三恶道那个境界是那么差,心地是何等的染污,怎么也会在清净的如来藏里面?」可我告诉你:「都一样!都在各自的如来藏中。」因为如来藏可以圆满成就一切染净诸法,所以造作五逆十恶成一阐提的人,堕了无间地狱、阿鼻地狱受苦的时候,也是在他们自己的如来藏里面受苦,一切莫非如来藏。因为一切相,就是如来藏相,莫非如来藏所生所显,这样你就「度一切相」了。

所以说「度一切相」不难,难的是如何度。你得要去证如来藏,证得了,你去现观,果然如此!这时候可以有能力开始为人少分说法了,所以这时候开始「流注佛法」;这时候一天到晚都在思惟佛法,这个法、那个法不断地冒出来,很多的法一直冒出来:「喔!原来如此!当初我就听不懂,现在知道了!」然后明天又突然想到某一个法:「喔!原来如此!以前不懂,现在知道了!」这就是「流注佛法」,之后也开始为人说法了。

可是自己流注出来的佛法,为人演说的佛法却是「非色非生」。一切佛法都不是色法,色法都只是暂时而有;但是等你证悟之后,你却一反常态,反过来说:「一切色法不生不灭。」欸!很奇怪吧?既然不生也不灭,你可以说有生吗?不能!既然不生不灭,也不能说它有灭;因为是不生不灭的,所以非生;因为只是不生灭的如来藏所变化的色法在生灭不住,但一直都会存在着。你所说出来的,自己「流注佛法」所见到的,过去、未来生生世世每一世的色法都是如来藏,无二无别;既然都是如来藏中的法,当然「非色」、当然「非生」。

就好像一面明镜,里面永远都有影像,你不能叫一面明镜说:「欸!你不可以有影像!」怎么办?影像就是明镜中的一部分,你总不能到了镜子专卖店,告诉老板说:「老板!我要买一面镜子,没有影像的。」老板一定骂你说:「那你别家买去!」因为那就不成其为镜子了。如来藏就像明镜一样永远都有五阴身的影像,这时候影像归镜子所有、归如来藏所有,当然影像就跟着镜子如来藏不曾有生;因为有镜子以来,影像就在了,所以「流注佛法非色非生」。

这时候看一切法,莫非是如来藏;既然一切法都是如来藏,还需要执着吗?所以从此开始一味平怀,因为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大家都一样,有什么可傲人之处?看见所有的有情就是平等、平等了。所以你如果养了一只天竺鼠当宠物,养了一只八哥,你看牠们就跟自己一样,五阴有所不同是因为业报的关系,而本质上没有差别,同是如来藏,所以这时候「于一切法无着」。无执着之后,你会探讨:「为什么我于一切法无着?」因为「一切法无处」,一切法全都依如来藏而有,但如来藏无形无色没有处所,只是为了实现业报因果,所以让我们有这个色身;而如来藏从来没有处所,既无处所,那你就不能够说如来藏有处所;如来藏既然无处所,祂所生的一切法也就无处所。

接着说「一切法无缘」。还没有证悟之前,总是要不断地攀缘,特别是要去寻求善知识依止,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广结善缘,看有没有机会能够遇到善知识;可是等你证悟以后,你说:「原来一切法无缘,因为一切法本来就在自己身上,不需要向外去作任何攀缘。」这时候现前看见一切世间法都在自己身上,一切的佛法也都在自己身上;既然在自己身上,所以反求诸己,这样看待一切法时,就可以无所住了。

因为如来藏无所住,在无所住当中,无妨出生了五阴,而让五阴有所住,可是如来藏依旧无所住,那你就转依于无所住的如来藏,因此观察到生命最后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成佛;因为诸佛如来是一切生命的究竟地,一切生命的最究竟位就是如来,而你实证了,知道自己迟早有一天会成佛,因为成佛之道已经在你面前展开了。但成佛之道的实修就是要亲证及归依如来藏,而归依如来藏的时候发觉如来藏于一切法都无所住,那你自己就不必在世间法上努力追求,保持着那样原有的规模,继续去作你该作的事;有所得就用来增进自己的道业,这个过程中,对一切法就无所住。

可是你推究「一切法无住」时,知道能这样无所住的原因,却是因为「一切法无所有」。想想看,出生以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当学生。对吧?都在当学生!当到后来,也许当了大学教授,可是来到正觉学法时还是当学生。你来到正觉当学生的时候,亲教师却告诉你说:「你来正觉不是要当学生,是要当『学死』。」这一听说,心中好生纳闷:「嗄?来这里是要学死喔!」亲教师当然告诉你:「来正觉就是要学死啊!看怎么样好死。因为你要了生脱死,就是要学死。

如今证悟后,这时可以观察了:「一切法生也在如来藏中生,死也在如来藏中死,那到底一切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原来全都是生灭无常,都只是明镜中的影像而已。那我要问诸位了:「影像是真?或者明镜是真?」是明镜啊!你总不会说:「影像是真的,明镜是假的。」你一定说:「明镜才是真的,影像是明镜的附属品。」同样的道理,五阴出生也在如来藏中出生,五阴死了也在如来藏中死,五阴就是一切法;那么既然生也在如来藏中,死也在如来藏中,请问:「在生与死当中的一切法,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是假的啊!所以说「一切法无所有」。

那么既然「一切法无所有」,请问诸位:「圣人是真的、还是假的?」答得这么心虚!(大众笑…)圣人也只是个名词施设,因为他得解脱,所以把他叫作圣人。那么再请问:「圣人是不是人?」一样,答得这么虚!(大众笑…)圣人是人作的啊!但是当他成为圣人以后,他有多长了一只胳膊、或是多长了一只脚,有没有?没有嘛!换句话说,从他实证如来藏后的见地来看一切法时,没有一法成就,包括自己成为圣人这件事也不成就;因为圣人只是个假名设施,所以「一切法不成就」;但「一切法不成就」,不代表没有一切法。就好像说:「明镜中的影像不成就,不代表明镜没有影像。」道理是一样的。接着 世尊又开示说:

菩萨摩诃萨若到是道,得坚精进、坚势力、坚智、坚慧,不生懈怠,安住寂灭,乘如实道,救护众生最胜无上;」菩萨摩诃萨如果到达了道,也就是说,他已经走上正道,从此以后不会再懈怠了;所以「得坚精进、坚势力、坚智、坚慧,不生懈怠」,但为什么他悟后开始精进,叫作「坚精进」?因为他不会退转于道,绝对不会弃舍。如果会退转于道,表示他悟得不真切,那是人家送给他的,否则他绝对不会退转;从此以后精进地修行,你叫他说:「从此以后,把佛菩提道放着,吃喝玩乐去!」可是他放不下,吃喝玩乐对他来讲,已经不是重要的事了,所以「得坚精进」。

经文:【佛告阿难:「我今复说菩萨摩诃萨阿罗汉。灭一切行,修佛所行,舍诸有为,而能成熟一切众生,亦断一切众生苦恼,是名阿罗汉。不得众生相,亦不得苦恼相,是名阿罗汉。灭诸取着,住于无相;知诸法空,离一切相,悉无所有;除诸众生一切妄想颠倒痴惑,了达空法不可思议;是阿罗汉得不思议菩提,成就如是法,故名阿罗汉。如过去诸佛所应说法,未来、现在一切诸佛亦如是说,无有戏论,具足清白,演说真实菩提之法,名阿罗汉。安立众生住菩提道,无所取着,名阿罗汉。应行诸波罗蜜慈,得佛大慈,满足众生无相之慈,亦能安立一切众生;如是修慈无所分别,不取众生及以慈相,名阿罗汉。为一切众生说法,而于诸法都无所取,若能如是,名阿罗汉。分别显示根、力、觉、道,于诸众生无染无著,名阿罗汉。善知一切众生心行,发起菩提,能如是者名阿罗汉。演说一切有为诸行而不取着,名阿罗汉。亦为诸余一切众生,说无著行、无取行,作如是说,名阿罗汉。游诸佛国,心无去相;悉到佛所,以无相智如佛而见,名阿罗汉。若能如是成就佛国,具足诸功德,亦名不思议平等无垢清净福田、空行福田、阿鞞跋致福田、第一清净无女人相福田、离诸结使贪欲福田、如佛证知能尽一切盖障福田、摧伏诸魔尘劳福田、悉制外道邪见福田、一切福田、庄严福田、离于一切怖畏福田、无诤福田、寂灭福田、神通福田、最胜福田、无窟宅福田、无尽福田、具足菩萨所行福田、得佛自在最上福田、佛所护持福田、变化福田,以是法印印诸众生,令得安乐巧说福田;一切璎珞庄严佛界,决定涅槃寂灭福田,亦于一切福田中上;成就如是福田,能知一切法不生不灭,名阿罗汉。除诸染着,见来瞋者而心不恼,名阿罗汉。于一切法不取其相,名阿罗汉。灭除习智,修最上智而能速证,名阿罗汉。以是威仪建立菩提,菩提势力名阿罗汉。如是菩提亦名不思议,不思议者亦名不动;如是不动,能令无数亿种众生,安立菩提,无所取着,皆住平等,同于坏相无所有相,知一切法皆入菩提,住无所住,名阿罗汉。」】

语译:【佛陀告诉阿难说:「我如今接着再演说菩萨摩诃萨阿罗汉。灭除一切行,修学诸佛之所行,舍离一切的有为,而且能成熟一切的众生,也断除一切众生的苦恼,这样名为阿罗汉。在他身上找不到众生相,也找不到苦恼相,这样名为阿罗汉。灭除了种种摄取的执着,住于无相;了知诸法都是空性,远离一切世间相,全部都无所有;除灭诸众生心中一切的妄想颠倒愚痴和迷惑,了达空这个法的不可思议;这样的阿罗汉得到不可思议的觉悟,成就像这样的法,所以名为阿罗汉。犹如过去诸佛所应说的法,未来、现在一切诸佛也像是这样子演说,没有戏论,具足清明鲜白之法,演说真实不虚的觉悟之法,名为阿罗汉。安立众生住于佛菩提道,而心中没有任何的摄取或执着,名为阿罗汉。应当行于各种波罗蜜的慈心,得到佛的大慈,满足众生无相之慈,也能安立一切的众生;像是这样来修慈而无所分别,不取众生相以及慈心之相,名为阿罗汉。为一切众生演说佛法,而于所有的法都无所取,如果能像是这样,就称为阿罗汉。分别显示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分,于各类众生都没有污染、没有执着,名为阿罗汉。善于了知一切众生心行,发起菩提,能像是这样的人名为阿罗汉。演说一切有为诸行而没有摄取或执着,名为阿罗汉。也为所有其余的一切众生,演说无著行、无取行,作这样的说法者,名为阿罗汉。游行于诸佛国土,心中却没有去相;一一皆到诸佛的所在,以无相的智慧如佛而见,名为阿罗汉。如果能像是这样子成就佛国,而具足了种种的功德,也名为不思议平等无垢清净福田、又名为空行福田、不退转福田、第一清净无女人相福田、离诸结使贪欲福田、如佛证知能尽一切盖障福田、摧伏诸魔尘劳福田、悉能制伏外道邪见福田、一切有情的福田、庄严福智的福田、离于一切怖畏的福田、无诤的福田、寂灭的福田、神通的福田、最殊胜的福田、无窟宅福田、无尽的福田、具足菩萨所行福田、得佛自在最上福田、佛所护持的福田、变化的福田,以这样的法印来印定所有的众生,令众生皆得安乐而巧辩宣说的福田;一切璎珞都用来庄严诸佛法界,成为决定涅槃寂灭的福田,也是在一切福田之中的最上胜者;成就像这样的福田,能了知一切法不生不灭,名为阿罗汉。灭除各种的贪染执着,看见有人来生起瞋恚而他心中没有恼怒,名为阿罗汉。于一切法都不摄取其法相,名为阿罗汉。灭除各种习气或者熏习的各种智能,修学无上的智能而能快速证得,名为阿罗汉。以这样的威仪来建立他的觉悟,觉悟佛法的势力就称为阿罗汉。像这样的菩提也称为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意思也叫作不动;像这样子不动,能使令无数亿的众生,安立于佛菩提中,而无所执取贪着,全部都住于平等心中,他的心性是同于坏世间相和无所有相,了知一切法都入佛菩提之中,所以他住于无所住,名为阿罗汉。」】

讲义:佛陀告诉阿难说:「我如今继续来解说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中的阿罗汉。」接着就说明:「灭一切行,修佛所行,舍诸有为,而能成熟一切众生,亦断一切众生苦恼,是名阿罗汉。」佛陀提出的这个说法,定义非常明确,第一个要点就是「灭一切行」,所以阿罗汉一定要「灭一切行」;无论从二乘菩提、或从大乘菩提来说都得要灭。可是有的人也许想:「即使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阿罗汉们同样也都有行啊!何曾灭了任何一行?不说阿罗汉们,就说如来好了!日中一食,不也是行吗?下山托钵不也是行吗?那为什么阿罗汉得要灭一切行?」这就是说:心有所断、也有所证,所以说他「灭一切行」。

从表面上来看,阿罗汉们有身行、口行、意行,不然如何向 佛请法?又如何与同修之间互相沟通?但是虽然表面上看来有这三种行,实际上并没有行;因为他已经灭尽了,所以说他是「不受后有」的人。如果凡夫看着他们有身、口、意行,而听到说他们没有一切行,就跟着讲:「我跟阿罗汉一样,我也没有一切行,因为我修得离念灵知了。」这就好像有个人拥有几十亿元的身价,有一天出家了,全部财产一朝顿舍,全部都舍弃了,孤身寡人一个人出家了。另外有一个人,他拥有个破房子、一点点现金,可是他也跟人家说:「我也是可以舍弃一切我所的,我跟他一样。」但其实不一样。人家是从心里顿舍,可是他对那一点点财产还抓得牢牢的,所以记得很清楚财产的数目。也就是说,阿罗汉一定「灭一切行」,因为他是每一世都可以入无余涅槃的,这才是菩萨阿罗汉。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呢,他既然称为菩萨阿罗汉(不是二乘阿罗汉),所以他得「修佛所行」。所以 如来作什么,他得要跟着 如来一样去修、去作。这个「修佛所行」是菩萨阿罗汉之所必为,他不可以免掉这个部分。所以 如来下生人间,不为自利,只为利他,因为 如来的一切都是无功用行了;在人间修任何福德、修任何智慧,对祂自己都无所利益,因为祂在福德与智慧上面都已经究竟了;可是却得要来人间,纯粹是利他,这就是 佛的所行。那么他是菩萨阿罗汉,不是二乘阿罗汉,目前的证量也还不是无功用行,所以他也得「修佛所行」,因为他最后想要成佛啊。

第三个条件:「舍诸有为。」他的身、口、意行全然不落入有为法中,这是阿罗汉「灭一切行」所表现在外的状态。如果有人宣称成为阿罗汉了,却一天到晚跟弟子们诉苦:「师父都没钱用了!米缸里也没米了!」明明米缸里满满的,他先挖掉大部分去偷藏起来,再诉苦说只剩下那么一点点;明明钱就够用,他老是抱怨钱不够用,这还叫阿罗汉喔?所以菩萨阿罗汉「舍诸有为」,因此绝对不贪身外之财。如果他继续贪着身外之财,一天到晚告诉徒众们,暗示他们要来布施、要来供养;可是他其实用不了那么多,也吃不了那么多,那他就是贪,就不是阿罗汉,因为他落在有为法里面了。这样有三个条件了。

第四个条件:「而能成熟一切众生。」那什么叫作「成熟」?就是要教导众生:该断的断、该证的证。佛法跟声闻法不一样,声闻法是以断为证,只要断了那个烦恼就是证;可是大乘法不是这样,要断二乘人所断的那一些烦恼之外,还得有所证,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要证真如。所以大乘法方面的修学,一定要有所断,就是烦恼断;然后要有所证,叫作证真如、证佛性;所以从七住真如、十住真如、十行真如、十回向真如、初地真如,一直到佛地真如;各个阶位有不同层次的真如要去实证,这是大乘法异于二乘法之处。所以必须有断、有证,这样才是真正的「成熟」。如果烦恼都不能断,表示这个人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之前,你帮他证真如就会出事;保证出事的,因为他的烦恼还没有断。所以在大乘法中断与证是相对的,在二乘法只讲断,断就是证;但大乘佛法中有所断,也要有所证,是相对的;对众生要能这样教诫、教示,才能说是「成熟一切众生」。

教诫」就是让众生去断烦恼,劝诫说:这个烦恼不可以生起、这个事情不可以作……,这都属于教诫。「教示」呢,就是该证的真如或是佛性,应该要怎么修?怎么样去证?这叫作教示,或者说开示;这两个层面都教导了,才叫作「成熟一切众生」。可是「成熟」众生的过程中,这菩萨阿罗汉为大众开示了:你要断什么烦恼,然后要证什么真如。开示完了,大部分人也作了,可是少数人没有办法依止,无法信受奉行,于是阳奉阴违,表示他们的善根尚未「成熟」;于善根尚未「成熟」之前,千万不能帮他们实证。

我们以前就是这样,众生善根还没有「成熟」时就帮他们实证了;然后有的人一年两年退转了,有的人三年五载退转了,乃至有人迟至十几年才退转的;这表示他们的五善根尚未成熟,所以帮他们实证是不应该的。但有的人很会伪装,所以他来到善知识面前百依百顺、绝对地恭敬诚恳,可是背地里他是另一回事,那我们就要小心去观察。就像大陆这两年退转的那两、三个人或台湾的琅琊阁等人一样,我们没有从侧面再加以深入了解,看到他们来到台湾的表现,说这样的人很不错,于是帮他们证悟后就出事了!所以未来我们度人,一定要从侧面再观察:究竟他们的善根「成熟」了没?善根如果尚未「成熟」,就没有资格证真如。

善根有没有「成熟」?其实只要侧面求证一下就知道了。比如说:有个人固执己见,你跟他讲道理讲不通,他一定要跟你争个输赢,这叫作「见取见」;他认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而且自己比别人优越,根本不听人家说明,你为他解释什么都没用,这就是「见取见」;那这样的人,善根尚未「成熟」。所以身为菩萨阿罗汉当然必须善根成熟,因为菩萨须陀洹就必须具备这一点了,要善听人言。人家讲什么,他愿意倾听,然后再去作判断。可是这个人不一样,他坚持己见,而且一定要争到赢;这样的人将来悟了一定出事,因为他的善根还没有「成熟」。

所以善「能成熟一切众生」的菩萨阿罗汉,一定要能教诫众生,好好去断除烦恼,也要同时开示第一义谛。换句话说,解脱道的法、佛菩提道的法,全部都要开示。如果众弟子们哪一些烦恼断不了,他就要提出教诫,告诉他说:「你这样是犯戒,而你这个犯戒就叫作什么烦恼。」要告诉他,所以要有教诫、要有教授。教授是教导法上的,教诫是教导他如何断烦恼以及没有断的时候,就当面诃责他、当面要告诉他:「你这个是什么烦恼。你还没有断,得要赶快断。」这样子有教授、也有教诫,才是真正在「成熟一切众生」。

第五个条件:「亦断一切众生苦恼。」有教授、有教诫了,可是这个学人烦恼很多,所以他修道修得很苦恼,那就要在教诫上面,作另一个层面的加强;要依二乘解脱道之理告诉他:「五蕴无常无我、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不要落在我与我所里面。」当他不在我与我所上用心时,他的烦恼就渐渐减轻了,所以他渐次去远离那些烦恼,最后把烦恼断除,他的善根也就成熟了。所以菩萨阿罗汉要有这五个条件。要当菩萨阿罗汉并不容易,因为要律己利人。「律己」就是自己要先断一切行,永远不落入有为法中,这是律己。然后要教诫学人、也要教授学人,才能「成熟一切众生」,也才能「断一切众生苦恼」;如来说这样子「是名阿罗汉」,所以这是菩萨阿罗汉基本的条件。

那么表现在外,当然有其他的行相,所以 世尊又说:「不得众生相,亦不得苦恼相,是名阿罗汉。」菩萨阿罗汉如果一天到晚落在众生相里面,那他想的都是世间法,所以他的所思、所行都跟众生一样;众生心里面想的是色、声、香、味、触,他想的正是一样;众生心里想的财、色、名、食、睡,他想的也是一样,无异于众生,那就是众生相,不是菩萨阿罗汉。众生很怕死,他也很怕死,不是为了事情还没作完而不肯死,而是他真的怕死。

但众生有很多的行相,譬如说,听闻到大乘佛法,心中有所疑,疑根不断;他同样对大乘法有疑,这都是众生相,依此类推诸位就懂。所以有众生相的时候,就算让他当上了法主,他会要搞什么第一。比如说:「我们道场在佛教界中是学术研究上的第一。」「我们是寺庙最高的第一。」「我们是寺庙最多的第一。」「我们是救济众生中的第一。」「我们是信众最多的第一。」依此类推,求某种方面的第一,就是落入众生相中。我们有没有主张过说:「我们正觉是法上第一。」从来没有,证了真如法,转依成功之后就没有「第一」这回事了。有第一就是落在人我上,落在五阴中;然后从五阴来看时,我到底是排名第几?那就是众生相中的外我所了;所以「不得众生相」是表现在外的一个状态。

经文:【佛告阿难:「声闻法施不可思议,得证是道名不思议,以是不思议法施能生菩提;何以故?种子相似生故。无果为果,非财施所得;从闻信解,名为声闻。财施微少,法施为上,如是法施不嫉于他,亦无施想,不着是施;譬如幻化,无所分别不生愿求,不取施想无愿求故;阿难当知!如是施者成就菩提,从闻信解,名为声闻。尽一切相离诸结使,出过声闻一切僧上,发大音声演说佛法;何以故?得具足声,出过一切诸音声故;出是声已令闻佛法,知诸声相非一非异,成就正信,说法无二亦非不二;闻如是法,名为声闻。」】

语译:【佛陀告诉阿难说:「声闻的佛法布施不可思议,得能实证这样的道就名之为不可思议,以这个不可思议的法布施,能帮助众生生起觉悟;为何这么说呢?因为种子前后三世相似而出生的缘故。以没有果作为佛法实证的果,这个并不是财物布施的所得;从听闻而产生信受和胜解,名之为因声而听闻。财物布施的功德微少,佛法的布施功德为最殊胜,像这样的佛法布施不嫉妒于他人,也没有布施之想,也不执着这样的佛法布施;譬如本无而幻化出来之物一般,没有所分别也不产生愿求,不执取布施之想,因为没有愿求的缘故;阿难应当知道!像这样法布施的人成就了觉悟,从听闻而信解,就名之为声闻。究竟灭尽一切相而离了各种的结和五利使等,超出而且越过了一切声闻僧的究竟法,发出大音声而演说佛法;为何这样呢?能具足一切音声,而超出和越过一切诸音声的缘故;发出这样的音声以后令众生得闻佛法,了知各种音声的法相非一非异,成就了大众的如实信心,说法没有二法、也不是不二法;听闻像这样的法,名之为声闻。」】

讲义:现在「声闻」有另一种定义了。佛陀告诉阿难说:「声闻的法布施不可思议,而能够证得这种道的人也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说,佛法流传于人间都必须因声而听闻,无有不因声而闻者,所以说「声闻」这个法不可思议。不晓得诸位还记不记得?以前我们讲《楞严经》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之中,文殊菩萨评论最殊胜的法门是什么?观世音菩萨的……(众答:耳根圆通法门。)是耳根圆通啊!因为这个世界的有情耳根很利。耳根很利所以能藉由听闻音声去了解什么是佛法。

如果到二禅天,那天主用光的变化来说法,在人间要怎么理解它?难了!所以整个欲界中,最厉害的法门就是耳根圆通;但是到末法时代,大家都把耳根圆通给误会了!所以在我出来弘法之前,所谓「耳根圆通法门」都叫你要听声音;然后说那声音左耳进来、右耳出去;右耳进来、左耳出去,要把它流掉等等,其实全都误会了;所以「入流亡所、闻所闻尽」,不是他们讲的那个道理。真要了解那个道理,去读我的《楞严经讲记》吧,这里就不重讲了。也就是说,众生必须经由善知识说法的音声,可以听闻到许多的法进入他心中,然后把烦恼邪见流掉,这得要藉由耳根的运作才办得到;如果不是耳根的运作,根本作不到。

可是众生听闻音声之后,前提是那个音声必须是正确说法;如果他那个说法是错误的,听了也叫作白听,因为对他的修道、或者见道都无所帮助,而且有害。所以藉由音声的听闻,了解蕴处界等法、乃至蕴处界衍生出来的一切法;这一些法听闻之后,懂得这些都是假的,全都是生灭法,所以不复再议,然后就把它流去!流去之后还有一个能流的、所流的;这个能流的、所流的也要把它流去,一直进修到「闻所闻尽」,这才是真正的「耳根圆通」。「闻所闻尽」之后,就得去证实相法如来藏,耳根圆通讲的是这个道理;不是叫你去海边听海潮音,然后声音流进来就把它流出去;又不是修定,耳根圆通法门不是修定的法门。

所以这样的音声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唯有实证的善知识才能讲出这个道理;所以说菩萨始从须陀洹、末至阿罗汉,都必须用这样的音声,让众生听闻来作法布施。所以用音声来作法布施,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所说的内容难以理解,唯证乃知;在难以理解之中,大众听闻善知识的宣说,付诸于实修,然后终于实证了,这叫作「得证是道」。「得证是道」的人就知道为何「不可思议」,因为从世俗法来讲,你所证的如来藏很难令人信受;从实证后你所得的智慧来讲,也令人难以思议,所以说「得证是道名不思议」。

这个法确实难可思议!想想看那么多的大学教授,而且是哲学系的教授,他们读经文读过多少遍了依旧不懂;你也不能够说他们有文字障,因为他们都当上大学教授了,不可能有文字障,可为什么讲出来的就错?因为这个法「不可思议」,不是用意识思惟、体会、研究、分析所能够理解的。然而有人经由善知识的「声闻」之师所教,付诸于实修,终于实证了,所以说他「得证是道名不思议」。

有时候我们都会想:「要让众生实证这个法是多么困难。」这是我弘法近三十年得到的体会。可是当年我刚出来弘法,我说:「这个太简单了!就这样而已。」但是对我而言是很简单的事,对众生而言,却是非常困难的事。难,不是难在帮他实证;要帮人实证,方法广有多端,并不难!难在如何使他实证以后心中无疑,这才是问题。所以我们这六、七年来,禅三就增加了很多考题:七个题目细分下来,那是十几个题目。你们要能够通过那些考验。通过那些考验,就等于你们开了十几张的保单给我,那个保单叫作「保证不退转单」。如果这样考过了还能退转,我说那叫作天才;因为从正面证实这个心就是如来藏,再从反面证实意识心、妄心都不可能是这个如来藏,也证明不是常住法;正反两方面都证明了,总共细分下来是十几题,这样还能退转,那真叫作「天才」!当然啦!这个天才要加个上下引号;所以说这个法度众生的结果发觉,确实不可思议!让众生实证而不生疑,确实很难。

接着就说「以是不思议法施能生菩提」,换句话说,众生如果想要觉悟佛菩提,必须要经由善知识以这样的「不可思议」的法布施,然后才能产生觉悟的结果。菩提就是觉悟,所以想要产生觉悟的结果,必须要听闻善知识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宣说这个妙法,熏习到心中信了,然后实修,才可以实证。但多闻熏习之后,为何能信?是因为有胜解;所以来听经,一定要详细地听,要让自己有「胜解心所」;如果没有听懂,就要多听几遍、听到懂,终于了解:「喔!原来如此!」有胜解了,然后才可能如实付诸于实修,这样最后才是「能生菩提」,也就是产生觉悟的结果。

但是这个觉悟的结果是当生就能得吗?不见得啊!所以当生证得的通常都会退转,这很正常!每一个人都曾经退转过,不是只有那些退转的人,诸位往世也曾退转过,我个人无数劫前也曾退转过;乃至舍利弗、净目天子、王子法才,他们都曾退转过,这都是正常的事,因为这个法「不可思议」。当你找到如来藏的时候,疑惑一大堆,甚至于有的人叫作「满天乌云」,他其实不信受这个就是如来藏;本来以为如来藏很玄、很妙:「我要是能证得如来藏,就能飞天遁地了。」结果是这个很平实的心。「嘿!怎么可能?」所以能悟入并不容易,但是悟入以后不退转更不容易。

如来也点出关键来,告诉我们说:「纵使今生不能得悟,多闻熏习也是好的,因为功不唐捐。」所以 如来点出来说:「何以故?种子相似生故。」你这一世听闻妙法,也许悟不了;再经过十百千次听闻、继续听闻,每一世都听闻,叫作「串习」;串习到最后,有一生实修之后就可以觉悟了。那有的人这一世证悟,其实他往世已经悟过了;有的人这一世证悟,是往世十百千生不断地串习,而且是在六住位不断地串习,所以今生初次得悟。以往多闻熏习开始的时间,每一个人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等视齐观;有时候某甲接引了某乙进来,这某乙进了同修会,三年五载悟了而且不退转,可是某甲自己经过十年了还没悟,但不能因为这样就说:「我不白接引人了吗?」其实没有白接引人,因为这一世某甲接触这个法的因缘比较早;某乙这一世接触这个法的因缘比较晚,但某乙往世已经悟过了,只是因为胎昧所以忘记了;那他一进同修会来,很快就悟了,所以不能只看表相。

这就是说,前后三世的种子固然不同,但是「相似」;讲到这个道理,就要讲到自作自受、异作异受。还记得《优婆塞戒经讲记》咱们讲过这个道理。前世的五阴作了某些事情,导致这一世的五阴承受那个果报;可是前一世的五阴与这一世的五阴并不相同,所以叫作「异作异受」,就是不同的人作了,由不同的人来领受果报;但「异作异受」的当下,又是「自作自受」,因为五阴身心上,现前可得的意根以及如来藏是从前一世来,前后世是同一个意根与持种心如来藏。

前世修了佛菩提业,因缘成熟了,这世得以证悟;但前一世的五阴身心毕竟不是这一世的五阴身心,却是同一个如来藏、同一个意根在前世五阴身心造作的时候留下了种子;而这些种子留在如来藏中,来到这一世又继续流注出来;可是前一世落谢后的种子到这一世流注出来时,毕竟不是上一世的种子,所以「相似」而说为「异作异受」。但是上一世的如来藏和意根转生到这一世来,继续出生了五阴身心,又来领受前世造作的异熟果报,所以又叫作「自作自受」。也就是说,种子与五阴是前后世不同的,但是前后三世的种子却是「相似」的;你不能够说它是同一个,也不能够说它是两个,所以叫作「自作自受、异作异受」;所以这两句是要合在一起来讲的,不能把它切割开,所以说:种子相似生故,名为异作异受

如果有人说:「既然如此,下一世的我又不是这一世的我,这五阴根本不同,只有个意根相同;可是意根又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自己领受什么苦,除非跟意识同在一起;既然是这样,那么我造作恶业也无所谓,反正是后世别人来领受嘛!」对吧?为什么不点头?(大众笑…)不对喔?五阴真的不同啊!来世是来世的五阴,不是这一世的五阴!可是来世另一个五阴在受苦的时候,你想想他是怎么受苦的?如果换到自己身上呢,那还是受不了的喔!如果这样想的话,还是不能造恶业;就好像说,我这一世叫作王五,我上一世叫作李四;好在前世李四没有造恶业,我这一世王五免于领受恶业的苦异熟果;那这么一想就说:「那我还是别干恶业,免得下一世赵六要受苦。」那赵六受苦的时候,意根是同一个、如来藏也是同一个,所以还真的叫「自作自受」;但是在自作自受当中,却又同时是异作异受。所以前后三世种子相似而生,看来同样是种子,其实不同;种子相似,但仍然是自己如来藏的种子就这样流注出来,因此行善者有后世好的异熟果报;造恶者有后世不好的异熟果报,所以说「因果报应,昭昭不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有佛菩提智慧的人都可以现观,自己无始以来每一世的五阴,都是在自己的如来藏里面造业,当然那些业的种子不会散失。那这样子就了解了,当你对这个因与果有所了解,生起了胜解,就可以有所实证;付诸于实修以后,有一世终于实证了,自己有了现观;有现观之后再加以检查,重新再作确认的现观时还是这样;这时候就不叫现观了,就称为「谛现观」;于是死心塌地信受到底了,因为是「谛现观」。

可是这时候说你证果了,到底有没有果可证啊?这不像天神界玉皇大帝诰封某一个天神说:你叫作什么神。佛法的证果没有诰封这回事,因为无果可证。真实的证果,无果可得,所以说「无果为果」。世俗人总是说:「我如果证果了,就可以怎么样。」殊不知证得的果位越高,其实是舍离越多。诸位想想:刚证悟的时候叫作「人无我」,可是到达佛地究竟的无我的时候,是加上个「法无我」的圆满;五蕴身心无我,进修到最后连一切法都无我,那不是舍更多吗?所以「无果为果」才是正确的。

如果有人说:「我实证了什么,所以我开悟了。」那他就是没有开悟!实证了如来藏以后,是把自己彻底杀了,再也不信自己这个五阴身心有哪一分是真实有,这样才叫作证悟。所以我有时开玩笑说:「证果就是彻底自杀,把自己身心内外完全否定。」所以说「无果为果」。那这种果报不是财物布施之所得,所以《六祖坛经》告诉大家说:「作财物的布施,来世还得财物上的果报;可是作佛法的布施,不单是财物的果报,而且是有自受用的功德,再加上他受用的功德。」所以实证了佛法有智慧,但如果想要把财物布施当作是佛法的实证,像慈济那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六祖早就讲清楚了,所以这里说:「无果为果,非财施所得。」财施只是证这个「无果为果」的基本条件之一,而财施的本身不能证果,否则所有在初住位修行的那一些人早都该证悟了;因此修行布施的人还要继续修持戒、精进,一直到般若度,到般若度圆满了才能实证般若。

经文:【尔时阿难即为大众百千万亿众生故,以佛神力令自心知、亦知他心,问文殊师利言:「如是大众百千亿等,闻诸罗汉作是说已,皆生疑惑,唯愿文殊为我分别说其因缘。」尔时如来默然而住。文殊师利告阿难言:「是不退转地菩萨,见诸大德因缘,故作如是说。」阿难言:「文殊师利!不退转地是菩提耶?」文殊师利答言:「如是!如是!不退转地是诸大德菩提。」阿难问言:「诸尊者何故作如是说?

语译:【这时候阿难就为大众百千万亿众生的缘故,借着佛陀的神力令自己了知、也能了知他人心中所想,他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像这样子大众有百千亿等,大家听闻诸阿罗汉们作了这样的说法之后,心中全部都生起了疑惑,如今只有一个希望、盼望您文殊菩萨为我作这些道理上的分别,把这里面的因缘为我演说。」这时候如来依旧默然而住。文殊师利菩萨告诉阿难说:「这一些不退转地的菩萨们,看见诸位大德的因缘,所以作出了这样的说法。」阿难就问:「文殊师利!不退转地就是菩提吗?」文殊师利菩萨答复说:「就像你说的这样!就像你说的这样!不退转地是诸位大德的菩提。」阿难就问:「诸位尊者又是什么缘故作出这样的说法呢?」】

讲义:所以想要当佛也不轻松,因为要能知诸众生心;如果众生心在想什么而他不知道,就没资格当佛。所以末法时代很多的佛,连真如也不懂,连三缚结也不懂,就宣称自己是佛,这就怪了!其实不怪,那一些「佛」都叫作凡夫,因为 弥勒菩萨还没有来人间成佛以前,就不会有谁真的成佛了。就算有佛来示现,祂也不会以佛地的功德来示现,祂可能以八地、九地,可能以七地、三地的身分来示现;因为佛示现在人间不是小事,要有各种因缘条件的配合。如果是为度少数人,这一些人跟某一尊佛有缘,而祂有空闲就前来示现,因为有的世界人寿很长,那么在这里只要几十年就可以了,最多不超过一百年,所以祂可以来示现;但不会示现为佛,因为度那少数一些人,几十年就能度他们,祂不会示现为佛。

这时候 佛当然都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佛是法主,其实都安排好了,这些大菩萨们、阿难以及舍利弗等阿罗汉菩萨们,早就知道要干什么,因为追随 如来已经无量数劫了,当然知道,而且也知道各自要作什么,佛以他心通一个一个都通知好了,他们到时候就照本宣科。所以这时候由阿难来问 文殊师利:「像这样的大众有百千亿等,他们听闻诸阿罗汉作出这样的说法以后,心中全部都生起疑惑,我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请文殊师利菩萨为我分别一下,让我了知这舍利弗等大菩萨们,他们这样说的道理是什么。」其实阿难真的不知道吗?他也是明知故问,因为他一直都当 佛的侍者,一尊佛又一尊佛这样听闻过来,早就听过了,所以他是为大众而问,文殊师利当然配合演出,所以他就说:「这些不退转地的菩萨,因为看见诸位大德的因缘,所以才故意这样讲的。

不退转,不退转共有五种不退: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不退。那么《菩萨璎珞本业经》有说,菩萨在第六住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修到最后般若正观现前。正观现前好不好?好还是不好?(有人答:好。)好?不一定欸!不一定好,真的不一定好,因为有但书,所以 世尊又说:「值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所以常住不退有前提,他愿意被诸佛、诸菩萨、善知识所摄受;不愿意被摄受就退,退转的人会怎么样?如来说:「若一劫、若十劫退菩提心,」乃至「千劫之中无恶不造。」无恶不造的结果是怎么样呢?对啊!依戒律来讲就叫作「不起、有堕」,不起就是善根不会再生起了,有堕就是死后会下堕。从人间下堕要到哪里去?不会下堕在人间,当然就是三恶道,就看犯得重与轻来确定来世的去处。

因此说,位不退都难了,所以如果无法在第七住常住不退,譬如说否定第八识的证悟,说这个不叫证悟,不叫般若正观现前,而说思惟三无性才是证真如的现观,那就是否定正法,那就「不起、有堕」,因为第八识正法才是最重要的宗旨。譬如说佛教为什么能够成立与存在?是因为正法,如果正法被否定了,那就是最严重的罪,很简单。那么不退有这五种,三贤位要到第七住位开始叫作位不退,六住以下都称为有退,不是不退菩萨。那么到入地以后,那叫作行不退,八地开始叫作念不退,如来地是究竟不退。但是在唯识学中,究竟地有三位—等觉、妙觉、如来—都叫作究竟地,都叫作究竟不退。

现在 文殊师利菩萨说这一些不退转地菩萨,如果是三贤位的不退转菩萨,叫作不退转住;从不退转住开始是不退转行、不退转回向,但是都归类为不退转位,不能称为不退转地。表示舍利弗这一些大菩萨们都是地上的菩萨,不是三贤位的菩萨,因此称为不退转地菩萨。他们看见在座有许多大众有证悟的因缘,所以就说了那些看来不合逻辑的话,但 文殊菩萨知道为何这么说的原因,所以答复说:「见诸大德因缘,故作如是说。

那么既然 文殊说他们是不退转地菩萨,阿难就特地为大家问了一下:「不退转地是菩提耶?」说不退转地是从佛菩提来讲的吗?文殊就说:「如是!如是!不退转地就是诸位大德的菩提。」所以表示舍利弗等人是不退转地的大菩萨们,在座也有许多人未来将会成为不退转地的菩萨。你看,如来说一场法能利乐多少有情?

所以弘法到今天,我都觉得自己好差好差,增上班得不退转的也不过六百人,还有一些人正要退转中,唉!真是太差了。如来这一部经讲下来,多少人得无生忍,多少人发菩提心,那还都是其余的小事,有很多人会得无生法忍,这才是大事。所以我们要跟 如来比的话,只能说为枝末。但是你要成佛,总得有个开始;就像 如来在人间建立三宝僧团也有个开始,所以先对一位居士说了法;居士证果之后,接着就是对五比丘,也不过五个人,但总是有个开始。我们一样有开始,有开始就好,就怕没有开始;所以我们会里,你看亲教师们也没有领薪水,也没有领车马费,全都是义务的,他们来上课还要自己花车资,但是已经开始摄受佛土了,这就是一个开始,大家藉这个因缘继续行菩萨道。

阿难听了就问,当然要回到原来的主题问:「诸位尊者是什么缘故作出了这样的说法?」因为这样的说法是很奇怪的事,要「具足五逆」,然后还要把无量众生断了命根;断了命根以后,教他们都能证菩提、都能「入无余涅槃」;这真的很奇怪。这时候,我们来看 文殊师利菩萨怎么回答:

经文:【尔时文殊师利语阿难言:「无明为母,从行生爱;究竟灭尽,悉除怨害。倒想为父,离于颠倒,除灭欲爱。作阿罗汉坚固不坏,尽凡夫想及以僧想;坏是想故,能修一切无坏法想。乃至不取如来之想,习学无生,究竟永离。尊者阿难!诸大德作如是说:『我今云何具足五逆?』何以故?无来去想,是故名为具足五逆。又,阿难!言何者为五欲?是诸比丘,知于五欲如梦、如幻、如水上泡、如呼声响,如是智慧具足。云何具足智慧不增不减?云何五欲亦不增不减?何以故?如是五欲究竟无体无相,如实知已,即五欲相得证智慧,是故名为具足五欲。以是义故,诸大德作如是说:『我今具足五欲。』」

语译:【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告诉阿难尊者说:「无明就是母亲,从诸行之中出生了贪爱;究竟灭尽了,无行以后,就把所有的怨家灾害灭除了。颠倒想就是父亲,离开了各种的颠倒想,也就除灭了诸欲的贪爱。如果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心里想阿罗汉果是坚固不坏的,那么灭尽了凡夫想以及僧宝之想;毁坏了这样想的缘故,就能够修证一切无坏法之想。乃至于不取如来之想,习学无生之法,到达究竟的地步而永远舍离。尊者阿难!诸位大德他们这样子说:『我如今要怎么样具足五逆?』为什么呢?于五逆之中没有来去之想,由这个缘故就称为具足五逆。此外,阿难!说什么是五欲呢?这一些比丘们,知道五欲犹如梦境、又犹如幻化、如水上暂有的泡沫、犹如呼唤的声响,像这样子智慧具足。什么叫作具足智慧而不增不减?什么叫作五欲也不增不减呢?为何这么说呢?像这样的五欲从究竟地来看,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体,也没有什么法相可说,如实了知这个道理以后,就在五欲的行相当中得到了所证的智慧,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名为具足五欲。由于这个道理的缘故,诸位大德就这样子说:『我如今具足五欲。』」】

讲义:这里讲的「无明为母,倒想为父」,这跟《楞伽经》讲的有一点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楞伽经》里面说「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但这里有不同的说法,是说无明是一切有情的亲生母亲,诸位想想看是否如此?有时候说「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所以出生了这个五阴,道理是一样的。但是这里说无明为母,那么无明是母亲就表示无明跟众生最相应,时时刻刻都跟众生同在一起,所以众生才会不断的出生,犹如母亲一样。

无明有两种,就是无始无明、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属于烦恼障,无始无明属于所知障,所知障函盖烦恼障。所以《胜鬘经》也说,一念无明等无明叫作四住地无明,以无始无明为最大,因为一念无明也是无始无明中的一部分,所以烦恼障是所知障所摄,是所知障里的一部分,但是为了解脱道的实证,就把它分离出来叫作烦恼障,叫作一念无明。

所以无明就函盖了所有的不如理作意,以无明为母就会有种种行不断的出现。行就是无明的具体表现,除非你依无分别智或者依解脱智为出发点,然后去作任何事情,那才叫非无明,否则都是无明所行。但是无始无明有时候会以一种很奇特的模式表现,譬如说你们来学法,在正觉学法最有名的作功夫就是无相拜佛,要作无相念佛的功夫;可是学上两个月,后来有时会一两周就是无法拜佛,老是不想拜佛,心里想着就是要出去走一走。出去走一走到底要干嘛?也不干嘛,不贪不瞋、不烦不躁,但就是要出去走一走,不为什么。这就是无始无明的具体表现,没有目的,就是要出去走一走,所以无明会有很多状况出现。

一般人常常会说:「没办法呀!我们家里那位老人家就闲不住啊!」有没有听过?常常听过,他年纪大了又不必赚钱,也不必营生干什么,家里也不分配工作给他,就是要给他养老,结果他总是闲不住,一定要东摸摸、西摸摸,这样动一动、作一作,你问他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他就这么答。这也是无明。所以无明的表现有很多种状态,因此无明跟任何有情都息息相关、念念相应,就说为众生的母亲。

因此「无明为母」就会产生各种行,有时候他坐在那里,眼睛发呆看着前方地上,他也没在想什么,就呆呆的坐在那里,这也是无明。你说:「奇怪!可是他没有行啊!」不!坐在那里不动时也有行,他的心行有点类似定,但又不是定,他心中也不起妄想,就在那里呆呆的坐着。这也是无明的表现,所以无明的样态很多种,随时都会显示出来。

无明具体的表现就是行,所以有这个五蕴在的时候,他就借着五蕴有各种行相出现。可是行,行之已久变成串习,串习以后就生爱了。所以如果有人要请你上馆子,能推就推,真推不掉的话,就跟他先约好,一次为限;因为你不想串习,如果串习成功了,串习上一年以后,换你邀约他:「这里又有家新馆子开了,那个素食做得很好吃,你来、你来,我请客,我请客。」成为串习以后,接着还会影响别人,会呼朋引伴。从这样的串习成功,由行生爱就必然了。如果能够究竟灭尽,也就是彻底的把它灭尽了,这个无明怨害就消失了。所以无明是一切有情之母,当然要把它杀掉,这样杀掉就成就第一逆。

接下来:「倒想为父,离于颠倒,除灭欲爱。」颠倒想就是众生受生的原因之一,由于种种的颠倒,所以会有种种的行,然后执着说:「我这样才对,你那样不对。」而其实他说的不一定对。所以这样的颠倒想,就是促使他继续受生的因缘,因为不能如理作意了知实相,对假名的我与法看不透,无法远离二取,就会继续对蕴处界有所贪爱。如果颠倒想灭除了,他再也没有颠倒,欲爱也就灭了,那就是杀父,具足第二逆。今天只能讲到这里。

降魔品〉第七

经文:【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说是不退转法轮,能令恶魔使不扰乱,何以故?」佛言:「是文殊师利神通之力,能使波旬不令得闻。文殊师利发真实誓,能令恶魔闻空中声:释迦牟尼佛转不退法轮。」尔时波旬身毛皆竖、心生惊怖,作如是言:「见此世界皆非世界。」忧愁涕泣身变朽老。如百岁人发白面皱,是时魔王形体肤发亦皆俱老。尔时魔王将四种兵,魔及魔天皆诣佛所;亦如如来初成道时,严治器杖而来向佛,各见己身皆悉朽老,如百岁人形体挛曲,持杖而行到于佛前。时四种兵及虚空诸天,皆闻「释迦牟尼佛转不退法轮」,而此四兵皆不能进,即住一面心生惊疑,悉不能得随魔王意。尔时魔王独至佛所,无有伴党而白佛言:「世尊!我今衰老,愿赐手力。本所有国皆非我有,如来大悲怜愍一切,宁不与我一人以为手力?」于是佛告波旬:「我观众生界分甚多,譬如恒沙无有量数日日成佛得般涅槃,若一劫若过一劫,不能令彼众生界减。」尔时魔王白佛言:「世尊!众生界分虽多无量,我无一人可为手力;或当倾危,谁见扶侍?唯愿如来慈哀慰喻,令得还宫并诸眷属。」】

讲义:终于要进入〈降魔品〉了,这部经中精彩的地方就在这里,就在这一品!可是你想要听闻这一品而能够拍膝叫绝,你得要先听闻前面的详细解说,然后回归第八识如来藏妙法来听闻才有可能。好,回到经文来!看这一品之中 如来如何降魔?

语译:【这时候阿难尊者禀白佛陀说:「世尊演说这一部不退转法轮,能使得恶魔不来这里扰乱,这是什么缘故呢?」佛陀说:「这是由于文殊师利神通之力,能使天魔波旬不能听闻到。可是文殊师利发起真实的誓愿,就能使恶魔波旬听闻到空中有声音说:『释迦牟尼佛正在运转不退法轮。』」如来才刚说完,这时候天魔波旬浑身的毛都竖立起来,因为他此时听到了,心中非常地惊讶、非常地恐怖,讲出了这样一句话:「我看见这个世界已经都不是世界了。」于是他心中忧愁乃至于涕泣、色身同时也变得毁朽而成为一个老人。犹如人间活到一百岁的人类一样,头发变白、脸上满布了皱纹,这个时候魔王的身形体态、他的毛发肌肤也全部都老了。这时魔王携带了四种兵,魔王本身以及所有的魔天都前往佛陀的所在而来;他来到时,就好像 释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时候,天魔一样的严治器杖、把所有的兵器以及仪仗带着来向佛的所在;当他们到达的时候,各自都看见自己的色身全都已经变老变朽,犹如活到一百岁的人类一样,身形体态已经弯曲而站不直了,最后他只好自己一个人持着手杖行走来到佛陀的面前。在那个时候他所携带的四种兵以及跟随他而来的魔天等诸天,都听闻到「释迦牟尼佛转不退法轮」,所以这四种兵和魔天们全部都无法继续前进,他们就停住于一边,心里生起惊讶和怀疑,全部都无法让天魔波旬得意地命令他们前进。这时候天魔波旬这个魔王,只能独自一人来到佛的所在,身边连一个伴党也没有,他禀白佛陀说:「世尊!我如今已经衰老了,愿世尊赐给我一个人,让我这手可以扶着他的力气而行。本来属于我魔王所有的国度,如今看来都已经不是我所有了,如来您大悲而怜悯一切有情,难道就不能给我一个人、让我扶着他手上的力量吗?」于是佛陀告诉天魔波旬:「我观看众生的法界分非常非常的多,譬如恒河沙一样没有量、没有数,譬如每一天度化恒河沙数的无量数众生都成佛得般涅槃,这样在一劫之中或超过一劫来度众生,也不可能使那一些众生的法界分有一点点的损减。」这时候魔王波旬禀白佛陀说:「世尊!众生的法界分虽然多到无法计算,可是如今我没有一个人的力气让我来扶着,我无法藉那个人手上的力量而得行走;如果我不小心倾倒而产生危险,又有谁能够现前来扶侍我呢?唯愿如来您慈哀慰喻我,使得我可以返回天上的宫殿,连带着也把我这些眷属还给我一起回宫吧。」】

讲义:世尊说《不退转法轮经》那么久,天魔波旬竟然都没听到哩!所以阿难尊者这时候想到说:「这也怪呀!因为《不退转法轮经》很重要,众生如实听闻之后就不退转哪。」就像我们上周讲的,诸位听闻到「释迦牟尼佛」名号,就永远不退转于佛法;当然有个前提,就是你信受自身之中确实有一个能仁、寂静的第八识心,那你懂「释迦牟尼佛」这名号的意义了,如实信受、如实闻法,你将来就一定不退转于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现在问题是说:「世尊讲这部很重要的经典已经讲那么久了,天魔波旬竟然都没有来扰乱。」这里说:「能令恶魔使不扰乱」。阿难尊者是很慈祥的人,他竟然说天魔波旬叫作「恶魔」,因为天魔波旬一向与 佛为敌、一向都在障碍别人的法身慧命,所以阿难尊者以前就把他叫作「恶魔」。如果有人抵制正法、障碍诸位的法身慧命,是不是也叫作「恶魔」?(大众答:是。)对了,佛法就是这样定义,所以误导众生的还不叫「恶魔」,因为他不是有心之过;可是如果他故意要误导大众,是有居心的,并且用意识、意根的境界来取代如来藏的境界,那就是障碍大家的法身慧命,他便叫作「恶魔」;天魔波旬正是这样的人,所以叫作「恶魔」。

阿难尊者问了这个原因,佛说:「这是文殊师利的神通之力,他遮蔽了天魔波旬,让他听不到。那么文殊师利如果发起了真实的誓愿,想要让大家都听到的话,祂就可以使恶魔听闻到空中的声音在说:『释迦牟尼佛转不退法轮。』」佛这些话还没讲完,文殊师利菩萨就马上用神通之力让天魔波旬听见。这就是几个刹那的事而已。佛这话还没讲完,他就让天魔波旬听见了;听见以后,波旬当然很慌张,所以「身毛皆竖」。你们有没有过浑身汗毛都站起来的例子?有啊!我也有过几次的例子,就像第一次读到经典说「如来藏」的时候,浑身汗毛都竖起来,因为感应到了。

那他听闻到「释迦牟尼佛转不退法轮」,身毛皆竖,然后心中很惊讶、又觉得很恐怖;因为他知道所有的眷属都不再属于自己了!还记得以前《维摩诘经》说「燃无尽灯」的事吗?维摩诘菩萨把这个如来藏妙法传给天魔派来的那一些女人们,把她们度了,然后让她们带回天宫去弘传,一个人传一个人,传之无尽,叫作「无尽灯」。当然我们佛教界二、三十年前,也有很多道场都用蜡蠋在点「无尽灯」,可是他们点的灯却不是无尽,全都有尽!可是如果他们不服气来了,我点一盏「无尽灯」给他;他如果会了,就可以继续传,那才真的叫作「无尽灯」。那么天魔波旬为什么对 维摩诘大士那个「无尽灯」没有很生气呢?因为他知道其中有许多的天女会退转,不是每一个人都不退转!所以得「无尽灯」的人如果还能保有一半不退转就够好了,别期待太高了!可是现在 释迦牟尼佛「转不退法轮」,这是听闻的人如实理解以后都不会退转的。

从长期来讲,我们三次法难,另外三批退转的人,只是从现在这一世事相上看他们有退转,可是这个如来藏妙义已经深植入心;未来世听到如来藏,半信半疑,还会回来这个法,依旧叫作「不退转」;所以退转与不退转,要看你是从这一世、从未来际看,有不同的定义。这时候天魔波旬发出声音说:「我看见这个世界已经不是我的世界了。」因为他担心每一个人都「不退转」的时候,这世界还有谁会奉侍他?大家都当菩萨了,没有人愿意奉侍他,所以说:「见此世界皆非世界。」看到这个情形,他心中非常忧愁,忧愁到下涕、下泪而且哭出声音来。

诸位想想看,天魔波旬——他化自在天的天王,住于欲界顶呢!如果不是他化自在天,而是像《阿含经》中,或是像大乘法中有几部经说的,在他化自在天与初禅中间有个魔天;如果是这样,那就比他化自在天更高呢!他一个天魔波旬竟然忧愁到鼻涕流下来,而且哭出声音来。因为太忧愁,于是哭到后来「身变朽老」;「朽」就好像要毁坏了一样,「老」就是变成行动迟缓、反应很慢,这样的人叫作老。所以洋人说:「人生七十才开始。」如果这样讲,我今天也才五、六岁而已。(大众笑…)所以我行动没有变慢,而我反应也没有变慢,真的只有五、六岁啦!那么朽老的人就行动迟缓、反应也慢了,所以这时候他犹如一个活到一百岁的人类一般,头发都白了,脸上也都长满了皱纹;所以他的形体、肤发就像那个活到百岁的人一样,全部都老了!那他认为这样不行,因为整个世界都不是他所有的了,那还得了!天魔波旬的眷属欲很强,所以他就下令四种兵集合,带着这四种兵,他自己以及诸多魔天全部都向 佛的所在前进。

那么 佛在菩提树下那天晚上将要成佛时,天魔波旬就是带着四种兵,各自「严治器杖」;箭兵就带着弓箭,马兵骑着马等,所有的刀具各种武器都带着来向 佛,没想到被 佛陀降服。所以 佛把他们降服,然后以手按地时,发觉净土出现了,也就是开悟了!然后到夜后分,看见东方明星出时,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终于成佛了!言归正传,那时候天魔波旬就是带着四种兵来攻击 如来,那箭兵把箭射来,可是射到 佛陀面前的时候,都变成天花坠落,所以天魔波旬其实也知道自己奈何不了 如来;可是现在跟当时不同,当时想要阻止 世尊成佛,现在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以及维持色身的健康,所以现在不一样;虽然也是「严治器杖而来向佛」,可是这四种兵各个都看见自己的色身全部都已经又朽又老,就好像活到一百岁的人类一样,身体都弯曲了,没办法发动攻击。波旬没奈何,只好自己一个人持着手杖步行来到 佛陀面前;因为这时候他带来的四种兵、以及魔天、虚空诸天都听到说:「释迦牟尼佛转不退法轮。」他们四种兵也都惊怖衰老而不能前进,所以都住在一边,心里面生起惊惶和恐怖,然后疑心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时魔王要求他们前进,根本作不到,他们没有那个能力了!

这时魔王转个念,一个人独自来到 佛的所在,身边连一个陪伴的人都没有!他禀白 如来说:「世尊!我如今衰老了,愿世尊您赐给我一个人,让我可以扶着他的手。本来归我所有的国土,如今已经不是我所有的了。如来您大慈大悲,怜悯一切众生;而我也是众生之一,您难道不肯给我一个有力气的人让我扶着吗?」这时候他讲得好像很可怜,对不对?(大众笑…)真的可怜!本来形体充润、威仪万分,现在变成一个百岁老人一样;然而形势所逼,他也不得不这样子,就装可怜;其实也是可怜!因为他真的没办法干什么了,所以这时候求 佛了。

佛就告诉他说:「我观看众生,这一切众生的法界分太多太多了!有很多种界、也有很多种分量;假使像恒河沙一样无有量数,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成佛,而且都度很多众生得涅槃;像这样子经过一劫、或者超过一劫,也没有办法把那一些众生界损减。」意思是说:「你不必忧愁,我释迦牟尼佛再怎么度也度不完众生的;我度不完的众生就是你的眷属了,你急什么呢!你怕什么呢?」意思是这样。

可是魔王说:「世尊!众生的法界分虽然多到无量无数,可是我眼下连一个人可以作为手扶的力量都没有;万一我倾倒了,危急的时候又能看见谁来扶侍我呢?不会有人来扶持我、来侍奉我啊!所以我现在唯一的、最挚诚的心愿就是希望如来您慈愍于我、悲哀于我,来劝慰我、讲一些譬喻让我心生欢喜,可以又回复到年轻的状态;那我就可以带着这一些眷属们全部都回去天宫。」本来是要来杀 佛的,现在不杀 佛了;只求 佛帮助他,让他回复力气、回复年轻,然后带着眷属都回天宫去。他这样讲完,好像也有道理;因为他现在已经不想对 佛作什么不利的事情,佛弟子也都安全了。那么 如来究竟怎么回答他?

经文:【于是佛告波旬:「颠倒众生诸不信者皆属于汝,是汝手力,是即等侣。」尔时波旬甚大喜悦,作如是言:「我今当令一切众生不起信心、皆生疑惑,堕疑惑者悉是我力。」尔时波旬白佛言:「唯愿世尊重见慰喻、令我欢喜,如佛言曰:『若得闻佛、称其字号,皆得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愿如来默然,莫作是说:『若有闻者,是诸众生当勤精进修于菩提。』唯愿世尊,如是慰喻。」】

语译:【这时候佛陀告诉波旬说:「一切心生颠倒的众生、不信佛法的人,全部都属于你,就是你的手可以扶持的力气了;这些人就是你的伴侣,和你一样。」这时候天魔波旬听了就非常的欢喜,这样说:「我如今应当使令一切众生对佛法都不生起信心、全部都会生起疑惑,堕于疑惑当中的人就全部是我这只手所能扶持的力气了。」这时候波旬又向佛陀禀白说:「我现在非常希望的是世尊再一次来慰喻我,使我心中生起欢喜,诚如佛陀所说:『如果能够听闻释迦牟尼佛,口中称呼释迦牟尼佛的字号,全部都可以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我如今只有一个希望,祈求如来默然,不要再说法,不要再这样子说:『如果有听闻释迦牟尼佛名号的人,那一些众生都会精勤地修学佛菩提。』我非常希望世尊,这样子来慰喻于我。」】

讲义:你看,才刚好一点,他又进一步要求别的了!这真的叫作得寸进尺。这就是说,其实对佛法不信的人,或者进了佛门归依三宝以后,听到如来藏妙法又生疑的人,都是天魔波旬的眷属。如来的意思就是这样:「颠倒众生诸不信者皆属于汝。」听闻佛法以后,他们心生颠倒说:「如来藏是外道神我。」他们不相信如来藏妙义,那么这些人全都属于天魔波旬,这些人都是为天魔波旬效力;所以谁否定如来藏,谁就是天魔波旬的眷属。如来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诸位可以去检查会内、会外的人,如果对如来藏第八识不信受的人,或者心中生疑的人,他们都是天魔波旬的眷属。但是诸位记得一件事,不要当面说:「你是天魔波旬的眷属!(大众笑…)知道就好,放在心中,因为我们还是要摄受他们。佛这样说完了,天魔波旬「甚大喜悦」,很欢喜的时候就有力气了,因为 佛说这些人都归他所有。天魔波旬很清楚知道:「对佛法真实义心中生信不疑的人是少数!」其他的众生都生疑或者不信,那些人就全部是他的眷属,所以他心中很欢喜,有了力气,变年轻一些了!

他就进一步请求,因为他想:「如来大慈大悲,我请求时一定会满我的愿。」所以他提出请求说:「我如今应当令一切众生对佛法都不会生起信心,心中全部都会生起疑惑;如果他们落在疑心当中的话,那就是我的眷属;我要他们为我效力,他们就会为我效力。」所以他又向 佛陀禀白:「我至诚的只有一个希望,就是世尊您再度来慰喻于我,让我心生欢喜。」然后他就举例说:「就像佛陀您说的:『如果有人听闻到释迦牟尼佛,并且跟着称呼释迦牟尼佛的字号,就可以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那我现在希望的就是如来您默然,不要再这样讲:『如果有人听闻的话,那些众生都将会精进地勤修佛菩提。』您不要再这样讲!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如来这样慰喻于我。」你看!天魔波旬也很敢要求喔!(大众笑…)天魔波旬当面对 佛都提出这个要求,那么如果有人退转了,放话要求我让位给他,也是正常的事啊!对不对?因为这毕竟是五浊恶世,而且都已经到末法时代了!那我们看 如来怎么样满他的愿?

世尊弘法有五时三教之别,分为藏、通、别、圆四教之理,本经是大乘般若期前的通教经典,所说之大乘般若正理与所证解脱果,通于二乘解脱道,佛法智慧则通大乘般若,皆属大乘般若与解脱甚深之理,故其所证解脱果位通于二乘法教;而其中所说第八识无分别法之正理,即是世尊降生人间的唯一大事因缘。如是第八识能仁而且寂静,恒顺众生于生死之中从无乖违,识体中所藏之本来无漏性的有为法以及真如涅槃境界,皆能帮助学人最后成就佛道;此谓释迦意为能仁,牟尼意为寂静,此第八识即名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即是能仁寂静的第八识真如;若有人听闻如是第八识常住、如来不灭之正理,信受奉行之人皆有大乘实证之因缘,永得不退于成佛之道,是故听闻释迦牟尼名号而解其义者,皆得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未来世中必有实证之因缘。

自序

正觉同修会诸同修们证悟的事实,藉由《我的菩提路》第一辑披露以后,在台湾与大陆某些自称证悟者跟着仿效,也开始举办四天三夜的禅三,并且也要求学员同样撰写见道报告,模仿本会同修们写的报告;然而都只是徒具表相似是而非的假佛法报告,与三乘菩提中的见道全然无关,因为所证的所谓第八识如来藏,全都仍堕五阴之中,未曾脱离,只能说是末法时代佛门外史的又一章罢了,并无实质。

此乃因于大乘佛法之见道极为甚难,何况能以相似的表相佛法而撰写见道报告。衡之以第八识如来藏的妙法深妙难解,乃至闻者亦难信受,难有实证者出现于世;观乎释印顺等一派学人,主动承嗣于天竺部派佛教诸声闻僧的六识论邪见,与密宗应成派中观古今所有诸师的六识论常见同一步伐,所说并无丝毫差异,然而至死不肯认错;反而以其见取见而发起鬪争之业,对所有评论其法之人大力挞伐,不遗余力,唯独放过平实一人,对于平实十余年来于书中多方面公开评论其谬等事,似如一无所知、一无所见,默然以对。由是可知大乘佛法实证之义极难可知、可思、可议、可证、可传。

而此一法即是第八识如来藏,亦名真如、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教外别传的禅宗名之为本地风光、莫邪剑、花药栏、绿瓦、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等无数名,于《佛藏经》中 世尊说之为「无名相法、无分别法」,以如来藏运行之一切时中皆不堕于名相及分别之中故。若人灭其无明,则此识随时可证,证已实时发起般若正观,佛菩提中名之为「谛现观」,即入第七住位而无退失;若人往昔无量阿僧祇劫前曾谤此第八识妙法,则是已堕无间地狱而次第轮转三恶道中,其数无量阿僧祇劫受诸苦恼,终于业尽受生人间,历经九十九亿佛所奉事、供养、勤心修学,来到 释迦世尊座下重新受学已,而仍然不得顺忍;每闻第八识如来藏妙法心便不喜,连声闻果的实证都不可能,遑论大乘菩提,由是故说此第八识妙法难闻、难信、难解、难证、难持、难忍。今于此《不退转法轮经》中重说此法,令一切学人闻「此经」及「释迦牟尼佛」圣名已,尽未来际不复退转于此第八识妙法,未来当得不退转于大乘法轮;以是缘故,特为学人讲授之。今以讲授圆满而整理完毕,用飨佛门四众,普愿皆得早立信心,殷重受学,有日必得证悟,得阶菩萨僧数之中,是所至盼。

佛子 平实 谨序

公元二○二二年小暑 志于松柏山居

  • 出版社:正智出版社
  • 装订:平装
  • 规格:平装 / 326 / 32k / 普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首刷
  • 出版地:台湾
  • 语言:繁体中文
  • 第一辑【出版日期】2024年01月 【书号】ISBN 978-626-97355-8-7
  • 第二辑【出版日期】2024年03月 【书号】ISBN 978-626-98256-2-2
  • 第三辑【出版日期】2024年05月 【书号】ISBN 978-626-98256-5-3
  • 第四辑【出版日期】2024年07月 【书号】ISBN 978-626-75170-0-0
  • 第五辑【出版日期】2024年09月 【书号】ISBN 978-626-7517-04-8
  • 第六辑【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书号】ISBN 978-626-7517-06-2
  • 第七辑【出版日期】2025年1月30日 【书号】ISBN 978-626-7517-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