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实导师

【出版日期】参见

【书号】参见

【定价】NT$300 / 辑

延伸阅读《不退转法轮经》经本

  • 内容试阅

  • 书籍简介

  • 自序

  • 详细资料

经文:【时二菩萨白佛言:「世尊!释迦牟尼佛说法为最甚难。」佛言:「释迦牟尼佛说法实为甚难。」善音、善声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快得善利,不生如是下劣恶国。」尔时佛答二菩萨言:「莫作是语,当疾舍离。」善音、善声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令舍是语?彼恶世中说此法难,以是故,我等今者不生喜乐。」佛言:「于此世界二十亿那由他劫修诸善根,不如娑婆世界于一食顷与诸般若波罗蜜相应,令一众生归依三宝受持五戒,远离声闻、辟支佛心,使发无上菩提道意,甚难于彼二十亿那由他劫者;况复有能劝人出家赞叹功德,广为说法令出三界,作如是教、逮得己利,修习善法入诸禅定;何以故?此诸众生,多为烦恼之所浊乱。」】

讲义:上周最后一段,两位菩萨请问 善住光华开敷如来说:「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说三乘法?」佛就告诉他们说:「因为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比较下劣,不能直接宣说唯一佛乘,所以要分成三乘;等到因缘成熟了,再从二乘菩提引入大乘菩提中。

由于有人是从这一部《不退转法轮经》开讲,才来正觉听经的,我还是得要稍微说明一下:诸佛世界不是全都像我们娑婆这样的世界,于五浊恶世而有 佛来降生示现,这是很少数的状况;必须有大慈大悲,还要往昔有大愿才作得到,因此到这里来说法时就不同于纯一清净的佛世界。在纯一清净的佛世界中,直接就是向大乘佛法修学,所以该如何修?从十信位开始;诸佛就从十信位开始讲起,然后讲初住位,讲二住、三住位,一直到七住、八住等,直接讲到佛地去。那诸位不用替他们发愁说:「这要听到什么时候才能听完?」因为那种纯一清净世界,人寿很长,动辄十万岁、二十万岁、五百万岁……,因此可以慢慢讲。

如果在这里就不行!在娑婆世界若是这样讲,而且要具足宣说时,老实讲,整整八十岁还不够!那么这里的世界与众生由于五浊的缘故,特别是命浊和见浊,所以不能直接就开讲「唯一佛乘」,必须要借着二乘菩提,佐以人天善法一起来宣说,让大家可以亲自体验:确实可以出离三界解脱生死苦。当大家那样实证了,然后有信心,如来所说莫不信受,这时候才可以教他修学大乘菩提。

这等于是把很长的修证时间,包括闻、思、修、证四个阶段浓缩在几十年里面完成,就必须分成三乘菩提来宣讲;这也是不得不然,因为这里的众生有五浊的因缘,就得如是。但是从他方世界的佛弟子们来看,如果刚开始只看到表相,他们会觉得奇怪:佛教的修行明明就是一个大乘菩提,就是佛菩提道呀!为什么还要分成三乘来讲?看来这娑婆世界的 世尊未免也太辛苦了吧!然后一定对娑婆世界不欢喜。而且事相上也令人不喜,因为这个世界是污浊、不清净的。这两位菩萨直接想到的,就是这个道理,但他们没有想到背后的缘由。

语译:【所以这两位菩萨就向善住光华开敷佛禀告说:「世尊!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说法,那是最为困难的事啊!」佛答复他们说:「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说法确实很困难。」善音、善声两位菩萨就禀白善住光华开敷佛说:「世尊!我们两个人如今觉得好快乐!真是得到了最好的利益,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那种下劣的国度。」这时候善住光华开敷佛就答复他们两位菩萨说:「你们不要讲这样的话,应该把这样的想法赶快弃舍。」这时候善音、善声两位菩萨又禀白佛陀说:「世尊!到底是什么缘故,您要叫我们舍掉这样的话?在那个五浊恶世里面,演说这个佛法是那样的困难,由于这样的缘故,我们如今对那个国度没有产生欢喜心、快乐的心。」那位佛陀就告诉他们说:「我们在这个世界经过二十亿个那由他劫来修行、修集各种的善根,不如在娑婆世界只要在吃一顿饭的时间,能跟般若波罗蜜相应,而能够使一个众生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并且远离声闻心和辟支佛心,使他们发起佛菩提道的无上道意,我说的『甚难于彼二十亿那由他劫』还有其他的意思;是说何况是还有人能劝别人出家、赞叹出家的功德,广为众生说法而度他们证得出离三界的解脱果,作这样的教导、而让众生能够得到对自己有利益的事,而且能修学、熏习各种善法,进入各种禅定的境界中;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一些娑婆世界的众生,大多是被烦恼所污浊、所扰乱的缘故。」】

讲义:诸位现在有没有觉得说,生在娑婆世界很好?别光只是笑啊!有就说有嘛!(众答:有!)对啊!大家都没想到这一点。他们那两位大菩萨就没看到这一点,只看到表相,就说:「哇!在娑婆世界那里当世尊,太辛苦了!」没想到 善住光华开敷佛马上劝令他们:「赶快把这种话舍弃!」就是要他们收回。但他们一时不懂,所以认为说:「在那五浊恶世里面,在那里为众生说法太难了!所以我们不想要去那里。我们对那里连想都不想!所以对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不生喜乐。」没想到 善住光华开敷佛就告诉他们:「你们大众在这个净土世界二十亿个那由他劫,」不是二十亿劫喔!是二十亿个那由他劫,「修诸善根,还不如在娑婆世界吃一顿饭的时间,在那么短的时间跟各种智慧到彼岸的正法相应。

想想看哪:在那里修行求开悟需要多久呢?但在这里开悟真的是一顿饭的时间而已啊!(大众笑…)对吧?「禅三」四天三夜,跟我吃饭就悟了,就这么一顿饭哪!然后过堂以后的小参,监香老师说:「欸!你怎么就会了?」很惊讶问他,因为过堂前小参时都还不会呢!他就说:「我在过堂的时候,导师说怎么样、怎么样啊,我就会了!」真的是「一食顷」。可是你如果在纯一清净世界,诸佛如来不太用教外别传的法指导,就纯粹说法。那你如果熏习很多了(说真的,真的要熏习很多),然后才在闻法或日常生活中一念相应,才能悟入。

有时候想一想说,在娑婆世界追随 释迦如来,真幸福啊!真的叫作「化长劫入短劫」,因为 世尊不是只有宣讲大般若的义理,当祂宣讲摩诃般若的过程中,因为那要讲很久,那么大家追随听讲的过程中,在讲经以外的时间,有时 世尊就会给予机锋。如果 世尊给了机锋大家都不懂,有时菩萨就来帮忙。我讲过很多遍 世尊跟天帝释提桓因的例子。比如有一天走在路上,世尊突然捡了一根树枝,就在地上画一个圈圈,然后就说:「此处宜建梵刹。」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建立一所清净的寺院。大众当时并不了解,释提桓因正好来奉侍 如来,他听了就去路边摘了一根草,往那画圈的沙地上一插,随即合掌禀告 世尊:「梵刹建竟!」说一所清净的寺院已经盖好了。当下会的就会了,还不用「一食顷」,多快!可是你若在纯一清净世界,跟着诸佛如来学佛,那是好整以暇为你演说诸经;然后你何时相应,就是你自己的事情。

所以在那里「修诸善根」,善根有五个:信、进、念、定、慧。从信根到慧根五个善根,那你得要慢慢听经,听很久以后,终于从信根发展到慧根;然后再从五善根发展成信力、精进力乃至慧力,那时候你才能悟入般若。所以在那一种纯一清净世界,二十亿个那由他劫修集各种善根,不如在娑婆世界努力修行于吃一餐饭的时间与般若相应。如果是纯一清净世界的菩萨听到我这里讲的,还没有听到后面,他们会想:「你们娑婆世界的饭有什么好吃?(大众笑…)那是不清净的食物!我们才不稀罕!」欸!等到我继续讲下去,他们可后悔了;因为在这里吃一餐饭,有很多的因缘可以让你悟入。虽然那饭都是土长出来的,不清净!尤其长出来的过程都还浇粪,或是由粪等不清净的物质制成的黑颗粒肥料帮助生长的;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是吃土长大的,但是吃这一顿饭往往就能够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当你和「般若波罗蜜」相应了,你就跟「布施波罗蜜」相应,也跟「持戒波罗蜜」相应,乃至跟「静虑波罗蜜」相应;每一度都通,这就是「与诸般若波罗蜜相应」──每一度里面都有般若。如果在纯一清净世界,那你就慢慢等吧!反正你能活二十万岁或是活无量岁,不急啊!不但诸佛如来这样想,学的人也会这样想:「我这一生目前活了十万岁,那我未来还有十万岁或无量岁可以活,急什么?」诸菩萨也会这样想说:「众生就是这样想的,就慢慢悟吧!」那时 如来当然也不用急,反正还有十万岁或无量岁可以活,急什么?可是在这里,佛菩萨就不这样看,要适应这里的众生。想一想:如果你这一世活一百岁,现在已经六十岁了,那不帮你快一点悟入不行!所以呢,就有许多的方便施设来帮助你。那么这样一来,你是要去活在那二十万岁之时,还是活这一百岁?啊!你们都是要活这里的一百岁喔?

对啊!比如我早期讲「禅净圆融」,可以说是佛教界第一次有人提出来:速行道与缓行道、易行道与难行道,以前没有人讲啊!所以生在这个娑婆世界,有很多的因缘可以证悟;不过这么「一食顷」,就能「与诸般若波罗蜜相应」。如果「与诸般若波罗蜜相应」,每一度都是三轮体空,六度就通了;那么布施时三轮体空,当你从所证的如来藏来看「布施」这件事,既没有布施的人,没有受施的人,也没有布施这回事。同样的道理,你从如来藏来看「持戒」这件事,没有持戒的人,没有持戒的对象,而且也没有持戒这件事;所以布施这件事,也没有所谓对众生无畏布施的事,也是三轮体空。乃至忍辱、精进、静虑、般若莫不如是,全都三轮体空;这时候就叫作「与诸般若波罗蜜相应」,六度全都是波罗蜜,不是只有般若才叫作波罗蜜。

这时候有慧眼,悟后继续作观行,越来越深入;从如来藏的各个别相去观行,有很好的别相智了,可以出来教导有情;本来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看起来也没什么;没想到这一悟了,说法滔滔不绝,连声闻阿罗汉都听不懂,这时候可以度人了。度人的时候,大家只有仰慕你的分儿,没有质难的资格!这时候要教导一个众生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不为难事;众生看到你这么有智慧,他们很仰慕,希望自己也能到达这个境界。那他们跟着你修学,你教导他们说:「你们要先归依三宝,得是个佛弟子才成;如果是个外道,我不帮你实证,因为这是如来家中最尊贵的珍宝。」那时你叫他们归依三宝,他们就归依啊!归依之后你跟他们说:「这样还不能证得这个智慧境界,条件还不够!你们得要再受持五戒。」他们听了,就乖乖受戒。五戒受持久了,天天习惯了五戒,你仍继续教导他们:「这个法是菩萨法,如来不传给声闻阿罗汉的。你们如果想要得这个法,先把声闻法、缘觉法学好了,但是不能落入声闻心、辟支佛心,得要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也就是叫他们发「四宏誓愿」。他们听了,也就乖乖去发心了。

我们现在三归依时都叫大家要发四宏誓愿,仪轨中就已安排好了,但古时不是这样的。古时三归是由信众闻法之后,自行在佛前胡跪合掌说:「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优婆塞(如果女众就说「为优婆夷」),尽形寿受持五戒。」以前是这样的,没有仪轨,就自己在佛前这样长跪合掌,或者胡跪叉手,自己宣誓,同时要自己受五戒;这样说完就是佛弟子了。但现在不一样,三归时的仪轨就把这四宏誓愿也放进去了。

但以前是三归之后继续学法,学声闻法、学缘觉法、学菩萨法;等到有一天,他想要实证了,就叫他发「无上菩提道意」,也就是发「四宏誓愿」。那时候「佛道无上誓愿成」得发了!可是单发这一愿不作数,还得要其他三个愿一起发。发了这四个大愿,表示他将来证得罗汉果的时候,不可以入无余涅槃。如果发了四宏誓愿,证罗汉果就想要入涅槃了,任何菩萨都会赶来,在他入涅槃前打他巴掌,要把他打醒;然后就质问他:「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要自食其言吗?还有很多烦恼你没有断,你不断吗?还有很多法要学,你不学吗?还有很多众生等着你度,你不度吗?四宏誓愿忘了吗?」这时候他就会清醒,再也不入涅槃了。所以在大乘法中,三归依之后,没有谁可以再入无余涅槃;如果入涅槃,那就叫作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也等于拿刀子割自己的肉吃一样的愚痴。

所以当他发起「无上菩提道意」,菩萨道的阵容又增加了一分,这只有在娑婆世界才容易办到。你如果是在纯一清净的佛世界,在那种净土世界,要叫一个人发「无上菩提道意」并不容易,因为人寿很长。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留意到,释迦如来为我们说法时有举出很多世界,也举出某一些圣弟子被祂授记将来成佛。其他的清净纯一世界中,众生的寿命很长,但是正法流传的时间往往等于众生一世的寿命就没有了,不是像我们的世界可以流传好几世或好几倍。我们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但人寿不过百岁,那真的是很多倍。可是那种纯一清净世界,假使佛寿十万岁,舍寿入涅槃之后,正法继续住世十万岁,然后就没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寿十万岁的日子过得很安逸,人们不太会跟解脱之法相应,大家觉得日子很好过。那么这一世十万岁过完了,下一世照样十万岁这么好过,大不了减一岁,那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呀!所以那一些与正法有缘的人舍报之后,他们最多再来一世,就不再来了!追随诸佛去了!所以正法住世就等于那个地方、那个世界人的寿命一倍而已;不过话说回来,即使一倍,也比我们一万一千五百年多很久了,所以你要叫他学佛很困难!因此你要叫他们发「四宏誓愿」并不容易。

信行品〉第二

经文:【尔时世尊说是偈已,阿难白佛言:「如来今为文殊师利转不退法轮?」作如是问。佛言:「如是!如是!」阿难复白佛言:「世尊!如来今转不退法轮耶?」佛言:「如是!如是!阿难!如来实转不退转法轮。」阿难复白佛言:「如来云何方便说于信行、法行如是八辈: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辟支佛?是诸人等,如来皆为显示菩萨法耶?何故复言『为下劣众生出五浊世不解大乘,如来自在成就方便,见诸众生大心者少,多怀下劣,是故世尊知其根性,开示佛法方便济度,以无量善法教化众生,令灭诸苦得尽生死,离诸衰恼令住正道证无为涅槃,乃至使得一切种智』?」】

讲义:现在进入〈信行品〉。信行就是对 如来所说的法,从深心之中生起了大信,因此而有信行的种种法相出现。所以接着说:

语译:【这时世尊说完这一首偈以后,阿难禀白佛陀说:「如来今为文殊师利转不退法轮吗?」阿难向如来发出这样的问话。佛陀说了:「如是!如是!」阿难又禀白佛陀说:「世尊!如来如今真的要转不退法轮吗?」佛陀说:「就像是这样!就像是这样!阿难!如来真实的要运转不退转法轮。」阿难又禀白佛陀说:「如来要怎样以方便来解说于信行、法行等八辈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辟支佛?这一些人等并非菩萨,如来全都要为他们显示菩萨法吗?是什么缘故又说『为了下劣众生出生于五浊恶世而不能理解大乘,如来已得自在而成就方便善巧,看见诸多众生发大心者很少,大多心中怀着下劣之心,由于世尊了知他们的根性,所以开示佛法而方便救济及度化他们,以无量的善法来教化众生,使他们灭除诸苦而穷尽生死,远离种种衰恼而使他们住于佛菩提正道中,证得无为性的涅槃,乃至继续进修而使他们证得一切种智』?」】

讲义:这一段经文有点意思。以前大乘经典没什么人要批注,偶尔批注的时候也都只是依文解义,无法理解其中真实的意旨。但是我们清楚知道:这一部经叫作《不退转法轮经》,所以 世尊说偈完了,阿难立刻禀白 佛陀说:「如来于今是为文殊师利运转不退法轮吗?」讲经一定要有合适的对象,并不是面对任何人都可以讲,所以想要讲经的人,必须在这一些经典上面多所研考、求证,并且加以核实;所以〈信行品〉讲的当然是为大众产生信行而演说的。

那么阿难就是向 佛提出这样的请问,而 佛陀答复说:「就像是这样!就像是这样啊!」那阿难又重新再禀白 佛陀说:「世尊!如来今转不退法轮耶?」说 如来是不是现在就真的要运转「不退法轮」呢?佛陀答得很爽快:「就像是这样!就像是这样!阿难!如来真实要运转不退转法轮。」阿难又再次禀白 佛陀说:「如来是怎么样方便为大众演说于信行和法行等八辈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辟支佛这一些人等,如来都为他们显示菩萨法吗?」这就有问题了!如果只讲一切声闻法,没有大乘法的内容,那就不需要施设三乘菩提了;可是现在明明施设了有三乘菩提,但三乘菩提的修证中就有这六种人,所以 如来就为这些佛弟子众来显示菩萨法。

但是又因为什么样的缘故?重新又说:「为了下劣众生出现在五浊恶世中,而不能理解大乘法,如来是大自在者,成就方便,见诸众生大心者少,多怀下劣,」而这些人看来都是声闻人,如何能帮他们取证「不退法轮」呢?所以 世尊知道他们的根性,「开示佛法」时以「方便济度」,就「以无量善法教化众生」,使得大众可以灭除种种的苦而可以了尽生死,离开了各种的衰恼,使得他们住在正道之中,证得「无为涅槃」,乃至使他们未来也能得到佛菩提中的「一切种智」。

这意思是说,在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们,他们都知道众生是胸怀声闻菩提,想要实证声闻菩提,所以有须陀洹到阿罗汉的果位。那么须陀洹到阿罗汉的果位,各自都有「向」与「果」,所以成为四双八辈。这四向四果称为八辈,就成为声闻人与辟支佛两大类;而这些人 如来都要为他们显示菩萨法吗?这是一个重点。现在这个重点提出来了,又接着再问:「是什么缘故?」又说:「为下劣众生出于五浊恶世中不解大乘?」而 如来自在地成就了各种方便法,却是看见诸众生们发大心的人很少,心中大部分怀着下劣的心态,所以 世尊知道他们的根性,就为他们各自施设不同的次法。

这时候是为所有声闻人的根性来开示佛法,而作出各种方便来济度他们,因此 世尊就以无量善法来教化众生,使得众生可以灭除种种苦而得尽生死。尽生死之后,离开各种衰微烦恼,使得大众住于正道之中,都能证得无为的涅槃,「乃至使得一切种智」。修学佛法最怕的是没有依照佛道的内涵与次第去修学,直接就想证悟佛菩提;像这样证悟的人,他们的次法都不具足,很难转依成功。而这样的人和所谓的证悟,其实也只是知识而已,他并不是真实地实证了。所以才必须要教化众生依于信行而努力修行,最后可以「证无为涅槃」,乃至于使得大众最后都能证得佛地「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是如来地的果证,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中含藏着一切法的功能差别,此时已经具足亲证了。这一切法都能够亲自证实,到最后无所不知,那时就成佛了,称为「一切种智」。如果他还没有证得「一切种智」,就只能证得道种智。道种智是诸地菩萨乃至妙觉菩萨之所修证。下至三贤位,当他进入第七住位,成为位不退菩萨之后,他证得的也是「无为涅槃」,这时的般若智慧都还不是诸地的道种智,所以 世尊为大众解说声闻法,加上缘觉法,最后再引入大乘法中;这就是 如来的「自在成就方便」而施设出来的利乐有情的次第与内涵。下一段:

经文:【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菩萨摩诃萨为无量无边众生,令生信解佛之知见,及无数诸佛所知之法,无色乃至受、想、行、识,无染无著,是名信行。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能信如来一切法空,作如是解,亦复名为菩萨信行。菩萨摩诃萨信佛智慧,心生欣乐;云何智慧?都不见法,以不见故名为信行。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不染五欲,不舍信心,是名菩萨信行。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以不思议法施诸众生,犹如如相。』能信如是不思议法施者,是名菩萨信行。菩萨摩诃萨以欢喜故,能舍己身而不厌足,于一切处不生嫉恚,所作之施皆悉回向,作是回向已,而亦不取菩提之相;以不坏故,是名菩萨信行。」】

语译:【这时候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菩萨摩诃萨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使他们生起信解诸佛实质之知见,以及无数诸佛所知之法,是无色乃至无受、想、行、识,无染无著,这样具足信心的人名为信行。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能信如来一切法空,作出这样的胜解,亦可以名之为菩萨信行。菩萨摩诃萨信受诸佛所得的智慧,心中生起欢欣与爱乐;这到底是什么智慧呢?第八识的境界中都没有看见法,由于看不见的缘故称之为信行。此外,阿难!菩萨摩诃萨不染著世间的五欲,不舍离对三宝的信心,这样叫作菩萨的信行。菩萨摩诃萨又生起这样的念想:『以不思议法布施给众生,犹如真如的法相一样。』能信受像这样的不可思议法施的人,这个人就称为菩萨的信行。菩萨摩诃萨以欢喜的缘故,能够舍弃己身而不厌足于内财之施,于一切处都不产生嫉恚,所作之施全部都回向成佛,作了这样的回向以后,同时也不取菩提之相;由于不坏信故,这就称为菩萨信行。」】

讲义:如来如今为了文殊师利转不退转法轮吗?」这是阿难所问的。但是 佛陀答复说:「当然是这样啊!当然是这样啊!」阿难再度禀白 佛陀说:「世尊!如来现在真的想要运转不退转法轮吗?」佛陀再度表示说:「就像是这样!就像是这样!阿难!如来真实要运转不退转法轮。」那么这时候 世尊就开示给阿难尊者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促请 世尊为众生「转不退法轮」,要使他们产生了「信解佛」的知见。那么佛到底是什么?是有情、或者非有情?诸位想想看: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众答:非有情、非无情)喔!你们很厉害!非有情、非无情。这是信行成就的第一步。

那么为了一切众生可以信解佛地的所知以及所见,因此要教导声闻、缘觉法。假使一开始就弘传大乘之法,在人间都没有佛法存在的前提下,这样弘法是不会成功的;一定要先让大家可以实证二乘菩提,证二乘菩提之后,再让大家随从 如来听闻各种成佛之法,而成佛之法第一就是要修「信行」。修「信行」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能修「信行」,先由二乘菩提的实证之后,再来告诉大家无数诸佛所知之法;换句话说,诸佛所知的法很多,但可以归纳起来,就叫作三乘菩提。在修证二乘菩提的有情中,所修证的蕴处界诸法、五阴诸法的解脱智,都不可能久存于人间,但是却必须要让他们能够实证二乘菩提,获得解脱的智慧与功德,才能进修佛菩提道。因此为了让众生信解诸佛的所知、所见,以及无数诸佛所知的法,其中没有色阴乃至没有受、想、行、识阴,如是无有染污、无有执著,如是信者的修行便叫作「信行」。

接着来谈第二种「信行」。「菩萨摩诃萨能信如来一切法空」,作出这样的胜解,这也就名为「菩萨信行」。为什么菩萨摩诃萨要能信受 如来的境界是「一切法空」呢?如果不是「一切法空」,显然他会落入蕴处界入等三界法中,连二乘菩提都没办法实证;如果他能够观行,确认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五阴其实都是「一切法空」,能够产生这样的胜解,这也叫作「菩萨信行」。菩萨摩诃萨相信诸佛的智慧,心中生起了欢欣和快乐,也想要实证诸佛的智慧;但他们到底信受诸佛的甚么智慧?就是诸法实相的智慧。一切诸法与实相并存,不是虚相;如果没有实相而只是蕴处界入等法空,这只是虚相,那么这个法就不需要修证了。那诸佛的智慧因为是实相,所以能让人心生欢欣与快乐。

那么 佛的智慧到底是说什么?是说从来都不见一法!由于不见的缘故,所以说为「信行」。所以你依于 如来所证第八识的境界来看待诸法时,这诸法都不存在了,要这样信受才叫作信行者,却又无妨诸法同时继续存在。那么这样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是说「都不见法」。全部都没有看见任何一法,竟然说这叫作「信行」!有点怪吧?其实不怪!因为「无名相法、无分别法」的第八识如来藏的自身境界中,从来都没有这些法,所以「都不见法」;由于不见的缘故,就称为「信行」。

接着 世尊又说:「阿难!菩萨摩诃萨不染五欲,不舍信心,是名菩萨信行。」现在层次越来越低了,说菩萨摩诃萨不染著欲界中的五欲,但也不舍弃对诸佛所知、所见的信心,这个就叫作菩萨的「信行」。菩萨摩诃萨又作出这样的念想:「『以不可思议的佛法布施给所有的众生,而这些所布施的佛法仍然犹如真如之相。能够信受像这样不可思议的佛法布施的人,这便叫作菩萨的信行。

又说:「菩萨摩诃萨以欢喜佛法的缘故,能舍弃自己色身而不厌恶未来继续舍身,对于此类内财的布施不会产生厌恶或满足,并且于一切处所中的布施都不生起嫉妒或者瞋恚,他所作的各种布施全部都回向佛菩提,作了这个回向之后,同时也不取菩提之相;」所以说:「在佛法中实证的人,不但是这样舍弃己身而不厌足,对一切处所也都不生起嫉妒与瞋恚;而他把所作的各种布施全部都作了一定的回向,就是回向佛菩提;所作的这些布施,回向之后也不去记取菩提之相。」大乘菩提的证悟通常一个月之内就过去了,所以一个月之内会去多方探寻:所证的真如有什么样的特性?但是如果他悟得很深,才过去几天,他就忘光了;但是要用的时候,随时就拉上来,这就是证悟的菩萨所修的「信行」。

那么当他对于一切处不生嫉恚时,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而不生嫉恚?因为他认为:我证悟后必须要转变自己,依附于这个真如心;所以他这样子回向佛菩提之后,也不取菩提之相,因为菩提无相。虽然「无名相法」如来藏有真如的法相,但是真如无相,而且在回向之后,菩提的法相也真的不存在,所以说:「作是回向已,而亦不取菩提之相;以不坏故,是名菩萨信行。」所以菩萨证得第八识之后,转依成功了,他就把所有的诸法打包起来,放在脑袋里;想要用了,随时提出来用;不想要用时,就把它包着,可以进退俱利。所以菩萨证悟之后,在世间法上的修行、作为,并没有什么可议之处,而是完全顺从于真如的法相,所以「犹如如相」;像这样因为永远不毁坏的缘故,这就称为菩萨的「信行」。

《不退转法轮经》卷第二

〈声闻辟支佛品〉第四

经文:【阿难言:「云何如来世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须陀洹?」佛言:「须陀洹者,所谓入圣道流,名不思议佛法。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修,不见道及所修道,度一切相,流注佛法非色非生,于一切法无着,一切法无处,一切法无缘,一切法无住,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成就。菩萨摩诃萨若到是道,得坚精进、坚势力、坚智、坚慧,不生懈怠,安住寂灭,乘如实道,救护众生最胜无上;不取是道,亦复不住;修如是道求一切法,而无所得;不没不动,无住想,无道想,无世间想,无佛想;悉皆平等无诸盖障,智行境界无所罣碍;于一切法及诸邪见住平等相,开佛知见示深法门,分别身见出过我想,是名须陀洹。

讲义:现在进入《不退转法轮经》卷第二,首先开始的是〈声闻辟支佛品〉第三,但我们要把这一品改为第四。想来,我们也讲得够快,已经进入第四品了。

语译:【阿难说:「什么是如来世尊为诸菩萨摩诃萨所说的须陀洹呢?」佛陀说:「须陀洹这个名号,所说的就是已经进入圣道之流,名为不可思议的佛法。如果菩萨摩诃萨能像这样子修证,所证是没有看见修的方法以及应该走的道路,度过了一切的法相,所流注出来的佛法不是色法、也不是有生之法,对于一切法都没有执着,一切法也都没有处所,一切法也没有所缘,一切法也都没有住处,一切法全部无所有,一切法都不成就。菩萨摩诃萨如果到达这样的路途,得到了坚定的精进、坚固的势力、坚固的智、坚固的慧,不产生懈怠,安住于寂灭中,搭乘着如实之道,来救护一切众生,就是最殊胜的无上大法;然后不取这样的道路,也不住于这样的道;修这样的道来求一切法,而竟然无有所得;就像这样子不沉没也不摇动,没有安住的了知,没有道路的了知,也没有世间的了知,更没有佛的了知;全部都平等而没有各种覆盖或遮障,智慧所行的境界无所罣碍;于一切法乃至于各种的邪见中都住于平等相,为众生开示佛的知与见,并且演说了深妙的法门,也为众生分别身见,但是却超出和越过了五蕴等我的了知,这样就称为须陀洹。」】

讲义:现在也许有人想:「糟了!得这样才叫作初果人,那我们怎么办哪?」别担心啦!因为这个须陀洹是通教的须陀洹,只要你常常有机会去打禅三,打上十次你就会了!有什么问题?禅三只要打上十次,考不过去就用棒子打也把你打过去,有什么难哉!怕的是上山的机会不够多。可是要老实说,假使咱们不帮助,上山二十次也过不了,这是事实啊!但是初果须陀洹是你上山后,在证悟之前就得要证得的。有的人上禅三,上了五次、八次,结果竟然还没有断我见;但有的人只要上一次就断了,所以每一个人的状况各不相同,千差万别。

但其实断了我见,证得初果,那也是声闻教里的初果,或者叫作三藏教的初果;之后就要迈开步伐,继续追求第二个初果。听到这里,一定有人想:「嗄?还有第二个初果?」有啊!叫作通教初果,因为菩萨摩诃萨证悟如来藏之后,他所证的法可以通声闻法,也可以通别教菩萨的法,但所证只是般若的总相,所以通教初果是要再证如来藏的,否则只是三藏教的初果。那么这一个通教初果证得了,就是 如来说的这个模样;说这样的一个初果人:「须陀洹者,所谓入圣道流,名不思议佛法。

通教初果是进入圣道之流,对凡夫而言、对声闻教的初果而言,他确实是圣人;但是若从别教来讲就不算圣人,因为他只是进入圣道之流,还在贤位中。譬如这条路上走的都是圣者,你还没有成为圣者,但已经允许你进入这里面跟他们一起行走,就是「入圣道流」;这个说法跟声闻教有点不同,声闻教说的叫作预流。「预流」就是说预先把你算是圣人,你就进入圣人之道来走吧。但这个声闻教中的预流圣人进不了通教菩萨果,因为这里的「入圣道流」,讲的是大乘圣人的圣道,那得要证得这个如来藏而且要转依成功才行。虽然说他已经进入圣道之流了,还不算圣人;即使如此,他的所证已经叫作「不思议佛法」,因为这个法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猜测,所以这个法叫作「不思议佛法」。

可怜的是,这个「不思议佛法」到了二十世纪末,特别是二十世纪最后的一百年时,被一般佛教界骂作自性见外道,你看多冤枉!这是「不思议佛法」,竟然被他们骂作「自性见外道」;直到迈入二十一世纪,又走了几年之后,佛教界才终于不骂第八识妙法是自性见外道了,终于认定如来藏才是真正的佛法。你看我们费了多少唇舌、写了多少书把正法流通出去,才到达这个状况。所以「不思议佛法」,表示这个法是很难理解的;如果很容易理解,就应该所有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包括国文系教授都应该读过佛经就悟了。

你们不要觉得奇怪呀!因为在我们正觉弘法之前,好多大学教授都认为他们已经悟了;有的大学教授甚至还写佛法的书,印出来流通,还写得不少。没想到正觉出来弘法以后,他们才知道自己悟错了,连专业修行的释印顺都如此,由此可以想见这个如来藏妙法,真正要称为「不思议佛法」,因为祂不是用意识思惟想象所能了知的。以此缘故,如果菩萨摩诃萨能这样子修行,他就可以「不见道及所修道」,因为第八识真如的境界中没有「」,也没有「所修道」可说。

成佛之道,《华严经》讲得很清楚,或是在《十地经》、《解深密经》也都讲得很清楚,再不然律部的《菩萨璎珞本业经》、《优婆塞戒经》也讲得很清楚。但是这个「」分明摆在那里,末法时代的大师们全都看不见!可是哪一天等你证悟了以后,人家来问你成佛之道,你也是说:「什么道?根本就没有道!」因为祂的境界中真的没有道。那个成佛之道所讲的「」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下的,所以到这个地步,你说:「我没有看见什么道!」那么再请问你说:「应该要怎么修?」你说:「我也不懂得怎么修!因为『不见道及所修道』。」人家问说:「那你这样讲,怎么称为善知识?我跟着你,又怎么样修行?」你就说:「便如是修。

怪吧?这一讲,好像越来越玄了!其实不玄,只要你证了,祂就是你手里的,一点儿都不玄!善知识怎么说你就怎么悟,悟后看如来藏很清楚,所以 如来说:「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祂是清楚分明的,但是你转依的境界中却「不见道及所修道」;到这个时节,才说是「度一切相」。在一切相中,你所看见的一切莫非如来藏,再无二法,所以说度到无生无死的彼岸,就是这么一刹那,就这么一念就度过了。因为当你证悟之后发觉,自己生也在如来藏中生,修道也在如来藏中修道,乃至未来成佛还是在如来藏中成,所见一切莫非如来藏,当然就度过一切相了。

讲白一点,譬如看三界相好了!看现在每一个「人」全都在各自的如来藏里面,欲界天呢?也在他们自己的如来藏里面;那色界天人、无色界有情,也同样在各自的如来藏里面。有人想说:「你讲的都是天跟人,那三恶道有情可能不是吧?三恶道那个境界是那么差,心地是何等的染污,怎么也会在清净的如来藏里面?」可我告诉你:「都一样!都在各自的如来藏中。」因为如来藏可以圆满成就一切染净诸法,所以造作五逆十恶成一阐提的人,堕了无间地狱、阿鼻地狱受苦的时候,也是在他们自己的如来藏里面受苦,一切莫非如来藏。因为一切相,就是如来藏相,莫非如来藏所生所显,这样你就「度一切相」了。

所以说「度一切相」不难,难的是如何度。你得要去证如来藏,证得了,你去现观,果然如此!这时候可以有能力开始为人少分说法了,所以这时候开始「流注佛法」;这时候一天到晚都在思惟佛法,这个法、那个法不断地冒出来,很多的法一直冒出来:「喔!原来如此!当初我就听不懂,现在知道了!」然后明天又突然想到某一个法:「喔!原来如此!以前不懂,现在知道了!」这就是「流注佛法」,之后也开始为人说法了。

可是自己流注出来的佛法,为人演说的佛法却是「非色非生」。一切佛法都不是色法,色法都只是暂时而有;但是等你证悟之后,你却一反常态,反过来说:「一切色法不生不灭。」欸!很奇怪吧?既然不生也不灭,你可以说有生吗?不能!既然不生不灭,也不能说它有灭;因为是不生不灭的,所以非生;因为只是不生灭的如来藏所变化的色法在生灭不住,但一直都会存在着。你所说出来的,自己「流注佛法」所见到的,过去、未来生生世世每一世的色法都是如来藏,无二无别;既然都是如来藏中的法,当然「非色」、当然「非生」。

就好像一面明镜,里面永远都有影像,你不能叫一面明镜说:「欸!你不可以有影像!」怎么办?影像就是明镜中的一部分,你总不能到了镜子专卖店,告诉老板说:「老板!我要买一面镜子,没有影像的。」老板一定骂你说:「那你别家买去!」因为那就不成其为镜子了。如来藏就像明镜一样永远都有五阴身的影像,这时候影像归镜子所有、归如来藏所有,当然影像就跟着镜子如来藏不曾有生;因为有镜子以来,影像就在了,所以「流注佛法非色非生」。

这时候看一切法,莫非是如来藏;既然一切法都是如来藏,还需要执着吗?所以从此开始一味平怀,因为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大家都一样,有什么可傲人之处?看见所有的有情就是平等、平等了。所以你如果养了一只天竺鼠当宠物,养了一只八哥,你看牠们就跟自己一样,五阴有所不同是因为业报的关系,而本质上没有差别,同是如来藏,所以这时候「于一切法无着」。无执着之后,你会探讨:「为什么我于一切法无着?」因为「一切法无处」,一切法全都依如来藏而有,但如来藏无形无色没有处所,只是为了实现业报因果,所以让我们有这个色身;而如来藏从来没有处所,既无处所,那你就不能够说如来藏有处所;如来藏既然无处所,祂所生的一切法也就无处所。

接着说「一切法无缘」。还没有证悟之前,总是要不断地攀缘,特别是要去寻求善知识依止,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广结善缘,看有没有机会能够遇到善知识;可是等你证悟以后,你说:「原来一切法无缘,因为一切法本来就在自己身上,不需要向外去作任何攀缘。」这时候现前看见一切世间法都在自己身上,一切的佛法也都在自己身上;既然在自己身上,所以反求诸己,这样看待一切法时,就可以无所住了。

因为如来藏无所住,在无所住当中,无妨出生了五阴,而让五阴有所住,可是如来藏依旧无所住,那你就转依于无所住的如来藏,因此观察到生命最后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成佛;因为诸佛如来是一切生命的究竟地,一切生命的最究竟位就是如来,而你实证了,知道自己迟早有一天会成佛,因为成佛之道已经在你面前展开了。但成佛之道的实修就是要亲证及归依如来藏,而归依如来藏的时候发觉如来藏于一切法都无所住,那你自己就不必在世间法上努力追求,保持着那样原有的规模,继续去作你该作的事;有所得就用来增进自己的道业,这个过程中,对一切法就无所住。

可是你推究「一切法无住」时,知道能这样无所住的原因,却是因为「一切法无所有」。想想看,出生以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当学生。对吧?都在当学生!当到后来,也许当了大学教授,可是来到正觉学法时还是当学生。你来到正觉当学生的时候,亲教师却告诉你说:「你来正觉不是要当学生,是要当『学死』。」这一听说,心中好生纳闷:「嗄?来这里是要学死喔!」亲教师当然告诉你:「来正觉就是要学死啊!看怎么样好死。因为你要了生脱死,就是要学死。

如今证悟后,这时可以观察了:「一切法生也在如来藏中生,死也在如来藏中死,那到底一切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原来全都是生灭无常,都只是明镜中的影像而已。那我要问诸位了:「影像是真?或者明镜是真?」是明镜啊!你总不会说:「影像是真的,明镜是假的。」你一定说:「明镜才是真的,影像是明镜的附属品。」同样的道理,五阴出生也在如来藏中出生,五阴死了也在如来藏中死,五阴就是一切法;那么既然生也在如来藏中,死也在如来藏中,请问:「在生与死当中的一切法,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是假的啊!所以说「一切法无所有」。

那么既然「一切法无所有」,请问诸位:「圣人是真的、还是假的?」答得这么心虚!(大众笑…)圣人也只是个名词施设,因为他得解脱,所以把他叫作圣人。那么再请问:「圣人是不是人?」一样,答得这么虚!(大众笑…)圣人是人作的啊!但是当他成为圣人以后,他有多长了一只胳膊、或是多长了一只脚,有没有?没有嘛!换句话说,从他实证如来藏后的见地来看一切法时,没有一法成就,包括自己成为圣人这件事也不成就;因为圣人只是个假名设施,所以「一切法不成就」;但「一切法不成就」,不代表没有一切法。就好像说:「明镜中的影像不成就,不代表明镜没有影像。」道理是一样的。接着 世尊又开示说:

菩萨摩诃萨若到是道,得坚精进、坚势力、坚智、坚慧,不生懈怠,安住寂灭,乘如实道,救护众生最胜无上;」菩萨摩诃萨如果到达了道,也就是说,他已经走上正道,从此以后不会再懈怠了;所以「得坚精进、坚势力、坚智、坚慧,不生懈怠」,但为什么他悟后开始精进,叫作「坚精进」?因为他不会退转于道,绝对不会弃舍。如果会退转于道,表示他悟得不真切,那是人家送给他的,否则他绝对不会退转;从此以后精进地修行,你叫他说:「从此以后,把佛菩提道放着,吃喝玩乐去!」可是他放不下,吃喝玩乐对他来讲,已经不是重要的事了,所以「得坚精进」。

世尊弘法有五时三教之别,分为藏、通、别、圆四教之理,本经是大乘般若期前的通教经典,所说之大乘般若正理与所证解脱果,通于二乘解脱道,佛法智慧则通大乘般若,皆属大乘般若与解脱甚深之理,故其所证解脱果位通于二乘法教;而其中所说第八识无分别法之正理,即是世尊降生人间的唯一大事因缘。如是第八识能仁而且寂静,恒顺众生于生死之中从无乖违,识体中所藏之本来无漏性的有为法以及真如涅槃境界,皆能帮助学人最后成就佛道;此谓释迦意为能仁,牟尼意为寂静,此第八识即名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即是能仁寂静的第八识真如;若有人听闻如是第八识常住、如来不灭之正理,信受奉行之人皆有大乘实证之因缘,永得不退于成佛之道,是故听闻释迦牟尼名号而解其义者,皆得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未来世中必有实证之因缘。

自序

正觉同修会诸同修们证悟的事实,藉由《我的菩提路》第一辑披露以后,在台湾与大陆某些自称证悟者跟着仿效,也开始举办四天三夜的禅三,并且也要求学员同样撰写见道报告,模仿本会同修们写的报告;然而都只是徒具表相似是而非的假佛法报告,与三乘菩提中的见道全然无关,因为所证的所谓第八识如来藏,全都仍堕五阴之中,未曾脱离,只能说是末法时代佛门外史的又一章罢了,并无实质。

此乃因于大乘佛法之见道极为甚难,何况能以相似的表相佛法而撰写见道报告。衡之以第八识如来藏的妙法深妙难解,乃至闻者亦难信受,难有实证者出现于世;观乎释印顺等一派学人,主动承嗣于天竺部派佛教诸声闻僧的六识论邪见,与密宗应成派中观古今所有诸师的六识论常见同一步伐,所说并无丝毫差异,然而至死不肯认错;反而以其见取见而发起鬪争之业,对所有评论其法之人大力挞伐,不遗余力,唯独放过平实一人,对于平实十余年来于书中多方面公开评论其谬等事,似如一无所知、一无所见,默然以对。由是可知大乘佛法实证之义极难可知、可思、可议、可证、可传。

而此一法即是第八识如来藏,亦名真如、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教外别传的禅宗名之为本地风光、莫邪剑、花药栏、绿瓦、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等无数名,于《佛藏经》中 世尊说之为「无名相法、无分别法」,以如来藏运行之一切时中皆不堕于名相及分别之中故。若人灭其无明,则此识随时可证,证已实时发起般若正观,佛菩提中名之为「谛现观」,即入第七住位而无退失;若人往昔无量阿僧祇劫前曾谤此第八识妙法,则是已堕无间地狱而次第轮转三恶道中,其数无量阿僧祇劫受诸苦恼,终于业尽受生人间,历经九十九亿佛所奉事、供养、勤心修学,来到 释迦世尊座下重新受学已,而仍然不得顺忍;每闻第八识如来藏妙法心便不喜,连声闻果的实证都不可能,遑论大乘菩提,由是故说此第八识妙法难闻、难信、难解、难证、难持、难忍。今于此《不退转法轮经》中重说此法,令一切学人闻「此经」及「释迦牟尼佛」圣名已,尽未来际不复退转于此第八识妙法,未来当得不退转于大乘法轮;以是缘故,特为学人讲授之。今以讲授圆满而整理完毕,用飨佛门四众,普愿皆得早立信心,殷重受学,有日必得证悟,得阶菩萨僧数之中,是所至盼。

佛子 平实 谨序

公元二○二二年小暑 志于松柏山居

  • 出版社:正智出版社
  • 装订:平装
  • 规格:平装 / 326 / 32k / 普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首刷
  • 出版地:台湾
  • 语言:繁体中文
  • 第一辑【出版日期】2024年01月 【书号】ISBN 978-626-97355-8-7
  • 第二辑【出版日期】2024年03月 【书号】ISBN 978-626-98256-2-2
  • 第三辑【出版日期】2024年05月 【书号】ISBN 978-626-982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