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平實導師

【出版日期】1999年7月

【書號】957-97840-1-9

【開本】32開,354頁

【定價】NT$500 / 輯

  • 書籍簡介

  • 序言

  • 內容試閱

繼宗門法眼之後,再以金剛之作略、慈悲之胸懷、犀利之筆觸,舉示寒山、拾得、布袋三大士之悟處,消弭當代錯悟者對於寒山大士……等之誤會及誹謗。 亦舉出民初以來與虛云和上齊名之蜀郡鹽亭袁煥仙夫子——南懷謹老師之師,其「悟處」何在?並蒐羅許多真悟祖師之証悟公案,顯示禪宗歷代祖師之睿智,指陳部份祖師、奧修及當代顯密大師之謬悟,作為殷挪,幫助禪子建立及修正參禪之方向及知見。假使讀者閱此書已,一時尚未能悟,亦可一面加功用行,一面以此宗門道眼辨別真假善知識,避開錯誤之印証及歧路,可免大妄語業之長劫慘痛果報。欲修禪宗之禪者,務請細讀。

2007年起,凡購買公案拈提第一輯至第七輯,每購一輯公案拈提,皆贈送本公司精制〈超意境〉CD一片,市售價格280元,多購多贈。

自 序

佛法浩瀚無涯,說者甚難;種性分為五類,中有不信。

具信機器有三,根性不同;欲令悉入佛法,必待權巧。

智慧方便雙全,唯我世尊;巧設五時三教,縱貫橫攝。

說法四十九年,三根普被;具闡成佛之道,化緣圓滿。

我佛化緣已圓,故取滅度;常住色究竟天,度攝十地;

貽我佛子遺教,深奧微妙;緣於迦葉諸聖,實義流傳。

輾轉至於震旦,端賴達摩;一華開敷五葉,應在慧能。

宗門法要弘開,而趨淺薄;咎在末代狂禪,歧視諸經;

遂使禪宗證悟,難入初地。

諸派弘法座主,多失宗旨;唯我大唐玄奘,宗教俱通。

然以陳義深廣,曲高和寡;一切種智奧義,後繼乏人;

遂令唯識妙法,理難彰化。

古今聰慧文人,附庸風雅;競研唯識義理,皆墮法相。

末了一切法相,皆依識變;迷失唯識宗旨,實義湮沒;

咎在唯識宗徒,不了能變。

能變之識有三,藏識為要。迷於藏識行者,不通唯識;

能證藏識禪者,復墮狂禪;遂令宗教二門,分道揚鑣;

佛道於焉支離,日漸飄零。

唯識研究學者,無能見道;宗門見道賢者,無力通達;

妙法輾轉至今,遂益膚淺;佛子尚怯見道,況求入地?

三乘入道差別,何能知之?

大乘宗門若歿,佛法難弘;雖有二乘佛法,難禦外道。

大乘微妙深廣,古今難證;欲宣唯一佛乘,須立階級;

狹廣粗細淺深,次第弘宣。

欲令佛法大興,須振禪宗;見道廣有多人,其勢遂壯;

能起佛子定信,禪法風流;無分貴賤老小,蔚成風氣;

遂令宗門真旨,漸被娑婆。

頓悟佛子漸眾,當宣法教;令學一切種智,入漸悟門;

令伏思惑性障,使永不起;令發十無盡願,悉入初地。

貫通三乘宗教,佛教綿延;是乃大乘佛子,所應荷擔。

伏惟大乘深廣,難得其涯;欲證一佛乘義,必須其人。

然以胎昧之障,不自知機;或赧自身根鈍,羞於自承;

或秉世智辯聰,謬居上聖;欲覓實義菩薩,極難可得。

必須先令培福,修集資糧;次令重修加行,以除我見;

末教修學宗門,觸證空性;終能起菩薩性,發勇猛必。

復須破邢顯正,摧伏眾慢;方能匡正佛法,萬年不斷。

是則應以著作,久遠流傳;乃造公案拈提,奉獻佛子;

即名宗門道眼,因之為序。至願釋尊正法,源遠流長;

今世後世人天,悉蒙普熏。

菩薩戒弟子 蕭平實 敬頌

公元一九九九年清明節於喧囂居

天台德韶國師因僧問云:「承古有言:若人見般若,即被般若縛﹔若人不見般若,亦被般若縛。既見般若,為什麼卻被縛?」師答:「爾道般若見什麼?」僧云:「不見般若,為什麼卻被縛?」師云:「爾道般若什麼處不見?」又云:「若見般若,不名般若﹔不見般若,亦不名般若﹔般若且作麼生說見不見?

臨濟義玄初至臨濟院開法時,其見地猶未離見聞覺知,真妄不分,何有見地?乃後人不知,竟將其早期開示奉為圭臬,直至如今,猶在誤導眾生﹔始作俑者非黃檗而何?此過平實不免,亦應自責﹔故近年來凡勘驗學人者,必令入室口說手呈,以免唯以機鋒勘驗之失,可以避免放過野狐也。看倌欲知其詳,請閱下則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