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正德老師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
【書號】957-28743-8-1
【開本】32開,全書共5章,279頁
【定價】NT$200 (由正覺同修會購贈─索取方式請參考「讀者服務」)
書籍簡介
序言
內容試閱
本書目錄
佛法甚深極廣,般若玄微,非諸二乘聖僧所能知之,一切凡夫更無論矣!所謂一切證量皆歸淨土是也!是故大乘法中「聖道之淨土、淨土之聖道」,其義甚深,難可了知﹔乃至真悟之人,初心亦難知也。今有正德老師真實證悟後,復能深探淨土與聖道之緊密關係,憐憫眾生之誤會淨土實義,亦欲利益廣大淨土行人同入聖道,同獲淨土中之聖道門要義,乃振奮心神、書以成文,今得刊行天下。主文279頁,連同序文等共301頁,總有十一萬六千餘字,成本價200元。
平 實 導師 序
正德居士所造《淨土聖道》一書,對於淨土與聖道之關係,有極為精闢之闡揚,令佛法淨土門與聖道門之精義,顯示於淨土行者之面前,將對淨土與禪宗一切行者產生極大之利益,消除淨土與禪門行者以往對淨土真義、淨土內涵之誤解,提升大眾對淨土一門之正知見。是故正德居士將其所著《淨土聖道》一書之初稿示余,以邀余之序文,讀後生大歡喜,乃造此序略抒管見,以申余之所見及所喜焉。
古來多有淨土宗祖師教導學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者,然而彼諸祖師所說之語,常有誤導眾生之處,譬如倡言:「生西之後即是已經脫離三界生死。」然而事實則非完全如是,謂生西之後尚非完全等於已出三界生死輪迴故;此謂一般淨土行者若得果遂往生極樂之願者,大多為中品中、下生,間有上品下生及下品三生者。此意乃謂:以往淨土行者真能了知大乘菩提義理者極少,多屬被諸淨土大師所誤導,而將解脫道之修行法理,誤認為即是大乘菩提法者;是故大多難以取證上品之中生與下生品位,而成中品中下生之往生者,生西之後唯能取證二乘所證之解脫果,不能證得佛菩提果。或者多屬誤認行善即是佛法者,便以為世世行善而不取無餘涅槃者,即是修行大乘佛菩提;如是等人雖有大乘種性,卻因善知識之誤導,以致不能如實了知大乘之真實義,而以樂於行善、利益眾生之大乘種性,在知見不足之情況下,成為上品下生者。如是等品往生者,皆不能甫生極樂之後便立即出離三界生死,皆須住於極樂世界聞法熏習,多時進修之後,方能取證解脫果,佛菩提之見道則需待時久矣。
如是淨土行者,亦是修善止惡之大乘行人,卻因久被淨土宗古今善知識誤導故,往往不慎誤犯大妄語業,自稱可以生西之後即得解脫;卻不知生西之後,其實仍然不離三界中之有為境界相,仍有十八界法中之一一界,仍是三界中境界。只因蒙受彌陀世尊之大慈大悲攝受故,暫得免除三界中之生死輪迴果報;如果不是中品上生或上品上生者,生西之後皆未能立即出離三界有為生死,仍在三界境界之生死法中,需依彌陀世尊之攝受,方得壽命無量,暫得無死,然後緩緩進修佛菩提道。
必須是中品上生或上品上生者,往生之後始能立即斷除分段生死(初地無生法忍之智慧可以斷思惑而故意不斷之,留惑潤生,故亦方便攝在已斷分段生死位中),其餘皆待聞佛說法之後,多時進修以後,方能斷除思惑,方是真實已出三界生死者。此一事實,淨土宗祖師古來多有不知者;是故彼諸開示,多有誤導眾生之處;今者正德居士於此事實多有闡釋,凡我淨土行者讀已,當可即時改正,因此或可速入淨土之聖道門中,成就淨土之聖道。
二者,日本之本願念佛法門,傳來台灣已久,多有道場信受弘揚之者;然而本願念佛法門之見解,始從創宗之法然「上人」(源空)時起,便已處處曲解淨土三經,使令淨土三經所說之淨土易行道,被廣泛扭曲;由於廣被扭曲故,便將使得信受其說之淨土行者,下墮成為下品生人;或者成為懈怠之淨土行者,難與淨土門中本有之聖道門相應。乃至法然、親鸞二人貶抑淨土門中之聖道門,高抬日本淨土門中之下品往生者之證境,與經中佛語相違,已令淨土真宗所弘法義成為虛妄說。
又因淨土真宗極力排斥淨土門中本有之聖道門,乃至加以無根之誹謗,已成就誹謗方廣正法之大惡業,成為極樂世界彌陀世尊所不攝受之一闡提人;如是,心求往生而修淨土真宗之法,修學以後卻必須下墮三途,成為彌陀世尊所不攝受之人,乃是大可憐憫者。而此受害之原由,卻是因於修習日本之本願念佛法門所致;如是以善因而得惡果,實屬世間最大之悲哀,余人既已知之,寧無善念而欲救之?由是緣故,正德居士造此《淨土聖道》一書,揭櫫正見,此對日本傳來之本願念佛法門之種種邪見,令諸淨土行者悉能了知,速謀補救之道,非唯可令淨土真宗行者免除下墜之惡業,可以消除障礙生西之惡業,兼可提升生西之品位,真乃功德無量,正應極力讚歎而廣流通,以利眾多淨土門中之修學者。
三者,聖道門之淨土義,與淨土門之聖道義,自古以來,常有錯說妄解者,凡此錯解妄弘者,皆肇因於聖道門之內涵未曾如實理解,多所誤會;亦肇因於淨土之真實義涵不能如實理解所致,是故古來淨土祖師非議禪宗聖道門者,以及禪宗祖師非議聖道之淨土門者,比比皆是,造成佛教內部之互諍互鬥,亦令學人心生疑懼,不知何適。然而淨土門既是佛經中所說者,聖道門亦是佛經中所說者,法本是一,則分宗分派之後,應唯有高下廣狹之差別,而不應有所互異;若是互有大異而不能融合者,當知彼二門中,必有一門法義行門錯誤,或是二門之弘傳者俱墮誤解之中,是故導致二門互爭之狀況,令二宗學人各執其是、非其所非。
如是,自古以來,欲求禪淨圓融者,即難可得;所幸十年來之台灣地區,由於倡導禪淨雙修之道場漸多,漸成共識,禪淨二宗互爭之狀況已有改善;然而至今仍不能加以如實之匯通,何況能圓融之?由是緣故,余於公元一九九六年夏,宣講《禪淨圓融》,後亦整理成書而流通之,欲整合禪宗與淨土宗之宗義,欲合禪淨為一門之法;以此為始,漸漸整合各宗,欲令回復 釋迦世尊住世時之唯一佛乘正法:不分宗派,皆令回歸唯一佛乘正法。不樂再見唯一佛乘正法,被分宗分派而使正法漸漸成為分崩離析之狀況,將使今時後世學人更難修證大乘正法。
由因欲將分崩離析之現時佛教紛亂狀況,回歸一佛乘之正法內涵,是故乃有《宗通與說通》一書之出版,又以《邪見與佛法、心經密意…》等書,欲求達成此一目標。若此目標得能達成,則此後修學佛法之學人,皆可迅速而且正確了知佛道之內涵,皆可正確了知二乘菩提互相之關係,則欲修學佛道者,皆可事半而功倍。今觀正德居士之《淨土聖道》一書,能將禪宗聖道門與淨土宗之淨土門融和、結合為一門,正可大利禪門學者同生淨土而得增上果證,方可大利淨土行者同證聖道而得增上生西品位,乃是兩利之舉,亦可傳之後世、久遠廣弘,廣令後世學人皆得大利,讀之不禁大喜,因抒管見,宣余所見。普願天下佛法學人,皆得因於此書所宣之勝妙正理,同得大利。如是抒發管見已,即以為序!
佛子 平實 敬序
公元二00三年立秋
菩薩依妙觀察智,於一切有情中,觀其自心如來藏皆同一性——離見聞覺知(不與六塵相到故)、離思量性(從不作主故)、能了知眾生心行(為眾生造一切業故)、無我性(不了知自身故)、非有性(無形無色無十八界故)、非無性(具十八界種、三界六道種、世間出世間種故)、無智性(離見聞覺知故,不入法塵境故)、無無明性(離思量執著性故)、無增減性(不可分割合并故)、不生性(從來不滅故)、涅槃性(法爾如是故,不生不滅故,恆住寂滅境中)、清淨性(隨七轉識於六塵中運行,而自身不於六塵起任何貪厭取舍)、不來性(本不生故)、不去性(永不死故)、不異性(六根六塵六識由藏識生故)、不一性(藏識自心非即十八界故,現見其性非一故)、無所得性(離六塵取舍故)、無所失性(本來無所得故)、離四相性(不了知我人眾生壽者故)、離斷常性(體恒不滅故非斷,種有熏習之用故非常)、是出世間性(三十七道品依藏識方能生故)、是一切智性(解脫果依藏識方能証故)、是種智性(蘊含一切種)、是無作性(不起貪憎及思量性故)、是無住性(不著一切法故)、是菩提性(三乘菩提之根本故)、是輪回性(體永不滅,貫通三世)、是圓覺性(世世能生見聞知覺性乃至佛地四智圓明故)。
目 錄
- 平實導師 序 ………………………………1
- 自 序 ……………………………………7
- 第一章 緒言 ………………………………1
- 第二章 淨士之闡釋 ………………………6
- 第三章 西方極樂淨士之聖道門……………23
- 第一節 九品往生略述 ……………………23
- 第二節 信者與疑者之往生果報 …………36
- 第三節 謗大乘、謗正法者不得往生極樂 74
- 第四章 略評選擇本願念佛 ………………104
- 第一節 選擇本願念佛之真相……………104
- 第二節 評本願念佛之教…………………110
- 第三節 評本願念佛之行…………………127
- 第四節 評本願念佛之信…………………157
- 第五節 評本願念佛之証…………………183
- 第六節 回應楊仁山居士之闡教聲明……209
- 第五章 聖道門與淨土門互相含攝 ………220
- 第一節 聖道門之易行道與速行道………220
- 第二節 淨土法門行門之易行與速行……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