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恆毓博士

【出版日期】2005年1月

【書號】957-41-2468-1

【開本】32開,全書共7章,153頁

【定價】免費結緣(索取方式請參考「讀者服務」)

  • 書 摘

  • 導 讀

  • 序 言

本書是從佛學學術界的觀點,針對佛法的實質來研究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判定其本質是否符合佛教正法?並對印順法師的學說將對佛教的現在與未來所造成的影響,而作極為深入的舉証與論述,一切關心佛教未來的人們,都應該細心的加以閱讀及研判。

通過探討中觀的定位問題、有關禪密淨土的爭論、急証精神問題、大乘菩薩道的真義問題、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合法性問題等五方面的佛法問題,我們發現:被不少人高度敬仰的印順法師,在佛法上所存在的思想、邏輯和知識性錯誤,多得驚人!僅僅在我們探討的五個問題中,我們所發現的印順法師在佛法上的錯誤就至少有十二個方面:第一,印順法師的「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的論斷不符合佛教的實際情況,事實上,它只是「渡江之筏」而已﹔第二,印順法師「人菩薩」這一概念,對菩薩道來說不合法,其作為行為主體也與印順法師所說的菩薩行為其實是無法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凡夫是不可能做到四攝六度的﹔第三,印順法師「人菩薩行」這一概念不合法,以無住涅槃為基礎的菩薩行為,事實上也無法在人身上得到落實,將其視為大乘佛法的本意,更是純粹的凡夫之見﹔第四,印順法師「人間」這一概念,縮小了佛教對人法界的規定,不符合佛教的十法界思想,因而從佛教的角度說是不如法的﹔第五,印順法師「人間佛教」這一概念不合法,它限定了本來應平等地通於十法界的佛教,而使之成為了僅僅是、或者主要是人間的佛教﹔……

【自 序】

──寫於第一版向全球發行之際

  龍樹大師在《中論·觀因緣品第一》中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從佛法的勝義諦上說,一切法無生;不過,從世俗諦上說,則一切法分明。凡事之興,必有因緣;本書之作,勢在必然。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印順法師的著作《般若經講記》。由於這部著作主要是解釋《金剛經》的,而眾所週知的是,《金剛經》在中國佛教乃至民間皆有相當廣泛的流傳,人們都認為《金剛經》的語言十分優美、思想非常深邃。然而無比遺憾,我對印順法師的《般若經講記》讀之再三,始終感受不到佛法的氣息,所以就乾脆不看印順法師的書了。幾年後,我意外地與大陸佛學家胡曉光先生相識,可謂一見如故,彼此就佛法問題作了深入的長談。我們對印順法師的一致看法是:印順法師的思維過於簡單,與無比深刻、嚴謹的佛法思維很不相稱。事隔多年,如今在海外,接觸印順法師著作的機會無形中增加了許多。然而令我無比吃驚的是:印順法師的著作中居然大量存在違背佛法的論斷,和對佛法的種種曲解,這是我以前從未料到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臺灣的佛教。因為,從佛教的角度說,人們需要的是正知正見,而印順法師的思想卻極大地背離了佛法的正見,這對於臺灣的學佛者來說無疑是不利的。

  與此同時,在臺灣眾多的佛教團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現代禪。這是因為,現代禪自從創立以來就一直在臺灣倍受各界的關注,而與之相關的法義之爭也一直持續不斷。雖然現代禪只是個佛教修煉團體而不以學術研究為己任,規模也不算大,但是現代禪已經出版的數百萬字的各種著作中所流露出來的卻是不同於臺灣其他佛教團體的另一番景象。我個人認為,現代禪的著作不僅有知識性的表述,更為重要的是,其始終貫穿著佛門的智慧。雖然我並不認為現代禪的著作完美無缺,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其字裏行間所流露的基本上都是其對佛法的把握。這,在當今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中是極其難得的。

  相形之下,印順法師的著作只是充滿了各種知識性的言論,很少有佛法的智慧,而其所表述的知識又往往是正確與謬誤不相上下。因為現代禪一直宣稱自己是受了印順法師的影響才發展起來的,這就不能不促使我探究:為什麼現代禪能夠與印順法師的思想和作為,形成如此強烈的反差。事實上,本論的撰寫,基本上就是在這樣的疑問中開始並最終完成的。

  在內容上,根據佛教的現實,本論無意探究現代禪與印順法師之間的法義之爭的前因後果,更無意將那些與佛法本身無甚關聯的純粹的學者之見引入其中,而是努力以佛法為探討的最高準繩而僅僅探究一下印順法師本人的相關思想是否符合佛法,因為這才是廣大佛教信眾所真正關心的問題,而絕大多數學者基本上只是討論歷史和文化問題而不是討論佛法本身的問題。我認為,通過對相關的佛法理論問題的澄清,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的真實情況當能夠大白於天下,而學佛者也將不致於因盲目閱讀印順法師的著作而落入邪見之中。基於這一考慮,在撰寫過程中,本論的主題僅僅限定在現代禪質疑印順法師的五個方面的問題上,即:中觀的定位問題,有關禪、密、淨土的爭論,急證精神問題,大乘菩薩道的真義問題,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合法性問題。至於其他的相關問題,本論原則上不予探究。而且,即使是對現代禪,本論也不過多涉及;現代禪方面的觀點,基本上只是在作必要的對照時才以最少的文字加以引用。本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印順法師的佛學思想的確如我先前所感受的那樣,充滿了錯誤的內容。別的且不說,僅僅是本論所探討的五方面問題,我們所揭示的印順法師的理論、邏輯和知識性錯誤就至少有十二個方面。而這,其實在我所發現的印順法師所存在的相關問題中不過是冰山之一角,還有大量的問題;我真的不忍心寫出來,畢竟印順法師這麼多年寫這點東西很不容易!然而,從佛法的角度出發,我不能不寫一些,以便讓讀者讀到他的作品時能夠明辨是非。

  在體例上,由於本論採用的是學術方式,為確保風格的統一,所有引文中夾帶的註釋一律移到文後,以文後註的形式出現。與此同時,為了便於讀者區別這些註釋與本論作者對相關內容的註釋,我們一律以「這裏,印順法師在括號中解釋說……」這樣的形式加以說明。對於引文中出現的書刊、文章的名稱,凡是原作者以引號代替書名號的,均根據中文出版物的中國國家出版規範改為書名號。

  眾所週知,學術要講道理,佛法要講修證。不過,在這無奇不有的世界上,理有真、謬之分,修有正、邪之別。不獨世間如此,以出世為目標的佛教中也存在同樣的現象,而口口聲聲要弘揚「純正之佛法」的印順法師就是明顯的一例。僧睿大師在《中論·序》中說:「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以『論』?稱者,盡其言也。實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釋不盡,故假『論』以明之。其實既宣,其言既明,於菩薩之行、道場之照朗然懸解矣。」雖然《中論》是闡述中觀思想的核心著作,是印順法師所最為推崇的,但是印順法師的實際思想卻告訴我們:僧睿大師過高地估計了《中論》的作用,印順法師對《中論》的崇拜並沒有使他「於菩薩之行、道場之照朗然懸解」。相反,倒是滋長了他不少曲解佛法的習氣。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佛教的悲哀,也不能不說是印順法師的悲哀。以此因緣,遂命其名曰《印順法師的悲哀──以現代禪的質疑為線索》。

  值得慶幸的是,承蒙十方如來加被,本論得以圓滿完成。所有功德,迴向法界一切有情,願有緣者皆登覺岸。不妥之處,望見聞者不吝賜教,以期更上一層樓。話不在多,在此,謹向長期以來支持我的各國友人表示我深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