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实导师

【出版日期】参见 

【书号】参见  

【开本】平装 / 365页 / 32k / 普级 / 单色印刷

【定价】NT$300 / 辑

新书快讯

延伸阅读《楞严经》下载 楞严咒下载

  • 书籍简介

  • 自序

  • 内容试阅

  • 详细资料

新书快讯介绍 新书快讯介绍

楞严经系密教部之重要经典,亦是大乘佛教中普受重视之经典;经中宣说明心与见性之内涵极为详细,将一切法都会归如来藏,亦阐释佛菩提道修学过程中之种种魔境,以及外道误会涅槃之状况。然因言句深涩难解,法义亦复深妙宽广,学人读之普难通达,是故读者大多误会,不能如实理解 佛所说之明心与见性内涵,亦因是故多有悟错之人引为开悟之証言,成就大妄语罪。今由平实导师详细讲解之后,整理成文,以易读易懂之语体文刊行天下,以利学人。

《楞严经讲记》是依据公元二○○一年夏初开讲《楞严经》时的录音,陆续整理为文字编辑所成,呈献给读者。期望经由此经的讲经记录,利益更多学佛人,藉以生起对大乘法教的仰信,愿意景行景从而发起菩萨性;亦借此书熏习大乘法义,渐次建立正知正见,远离常见外道意识境界,得断我见。同时可由深入此书中所述法义的如实理解,了知常住真心之义,得离断见外道邪见;进而可以明心证真,亲见万法都由如来藏中出生,成为位不退之实义菩萨,亲自观察所证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绝非常见外道所堕之神我。并能现观外道所堕神我,实由其如来藏所出生之识阴所含摄,不外于识阴范畴。乃至缘熟之时可以眼见佛性,得阶十住位中,顿时圆成身心世界如幻之现观,不由渐修而成,一时圆满十住位功德,或能得阶初行位中,顿超第一大阿僧祇劫三分有一。如是利益读者,诚乃平实深愿。

然而此经之讲述与整理出版,时隔九年,岁月淹久,时空早已转易;当时为令学人速断我见及速解经中如来藏妙义而作简略快讲,导致极多佛性义理略而未说,亦未对部分如来藏深妙法义加以阐释,已不符今时印书梓行及流传后世之考量,不符大乘法中菩萨广教无类及显示胜妙真如佛性义理之原则。是故应当加以深入补述,将前人所未曾言之如来藏深妙法义中,可以梓之于文者,以语体文作了大幅度增删,令读者(特别是已悟如来藏者)得以前后再三阅读思惟而深入理解经义。由此缘故,整理成文之后,于润色之时特地作了补述及大辐度增删,令读者得以一再阅读深思而理解之,藉以早日转入菩萨位中,远离声闻种性;并能弃舍声闻法义之侷限,成真菩萨。此外,本讲记是正觉同修会搬迁到承德路新讲堂时所讲,当时新购讲堂之录音设备尚未完善,更无录影设备,是故录音时亦有数次漏录情况,只能在出版前另以语体文补写,一并呈献给读者。

大乘经中所说法义,单说如来藏心体者,已经极难理解,是故每令历代名闻诸方之大师难以理解,更何况《楞严经》中非唯单说如来藏心,实亦兼涉佛性之实证与内涵。如来藏心体对六尘离见闻觉知,而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佛性─则对六尘不离见闻觉知,却不起分别,亦非识阴觉知心之见闻觉知;欲证如来藏心体及眼见佛性者,修学方向与实证条件差异极大,苟非一一实证者,纵使读懂此经文义,亦无法实证之。何况此经文句极为精炼简略,今时人之文言文造诣亦低,何能真实理解此经真义?而欲证知经中所说如来藏心与佛性义,欲求不起矛盾想者,极难、极难矣!特以佛性之实证、内涵、名义,古今佛教界中所述纷纭,类多未知佛性、或未实证眼见佛性现量之凡夫所说者;如斯等人或读此经,必然错会而误认六识之见闻知觉性为常住之佛性;以是缘故,亦应讲解此经而令佛教界广为修正旧有之错误知见。

然而此经中有时亦叙述如来藏具足令人成佛之体性,如同世亲菩萨所造《佛性论》之意涵,并非《大般涅槃经》中 世尊所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亦非此经中所说佛性─妙真如性─现量境界之实证真义;由是缘故,凡未亲证如来藏又未眼见佛性者,往往误会此经中所说十八界六入等境界相即是佛性境界,坠入六识之见闻知觉性中。是故九年前讲述此经时,已依此经所说佛性真义而略述之,并依此经所说第二月真义,略加旁述佛性之理;然未尽说,预留读者将来眼见佛性之因缘,故已隐覆佛性密意而略述佛性之义。借此覆护佛性密意之宣演佛性方式,促使读者将来明心之后更有眼见佛性之因缘,得以渐次成熟;或于此世、或于他世,得以一念相应而于山河大地之上,亲见自己的佛性,顿时成就世界身心如幻之肉眼所见现量境界,不由渐修而得,一念之间顿时圆成第十住满心位之身心世界如幻现观。

又,地上菩萨由无生法忍功德所成就之眼见佛性境界,能由如来藏直接与众生心相应;虽然凡夫、贤位众生之心仍不知已被感应,但地上菩萨往往已经于初次相见之时,即已感应其如来藏所流注之种子,由此而知彼众生往世曾与菩萨结下善缘或恶缘。未离胎昧之已入地菩萨眼见佛性时,具有如是功德,故能由此直接之感应,作出对彼凡夫位、贤位等菩萨应有之开示与因应,此即是三地以下菩萨随顺佛性以后,在无宿命通、天眼通之情形下,仍能妥善因应众生根性之缘由所在。如是,诸地菩萨于眼见佛性之后所得智慧,迥异十住菩萨之眼见佛性境界智慧,非十住位至十回向位菩萨所知。一切未眼见佛性而已明心之贤位菩萨,更未能知此。

至于尚未明心而长处无明长夜中之意识境界凡夫菩萨,更无论矣!皆名凡夫随顺佛性。声闻种性僧人及诸外道,总将识阴六识之见闻知觉性错认为佛性,据以诬谤十住菩萨之眼见佛性境界,何况能知诸地菩萨所随顺之佛性智慧境界?唯能臆想而妄加诽谤尔。然诸佛所见佛性,又异于十地、妙觉、等觉;谓诸佛眼见佛性后,成所作智现前,能以五识各自流注而成就无量利益众生之事,化身无量无边,非等觉及诸地菩萨所能臆测。故知眼见佛性者,层次参差不一,各各有别,少闻寡慧者并皆不知,乃至已经眼见佛性之十住菩萨仍不能具知也!如是眼见佛性境界,则非此经之所详述者;故我 世尊已于别经再作细说,以令圆满化缘,方得取灭而以应身方便示现进入涅槃。如斯佛道意涵,深邃难知,苟非已有深妙智慧者,难免误会而成就大妄语,或因难信而生疑,以致施以无根诽谤,未来舍寿后果堪忧;是故平实于此序文中预为说之,以警来兹,庶免少闻寡慧凡夫阅后恶口谤法,舍寿之后致遭重报。

此外,时值末法,每有魔子魔民身披佛教法衣演述常见外道法,转易佛门四众同入常见外道、断见外道知见中;更有甚者,身披法衣而住于如来庙堂之中,实行印度教外道性力派─坦特罗“佛教”─谭崔瑜伽男女双身合修之意识贪触境界,夜夜乃至白昼公然宣淫于寺院中,成为彼等众人寺院中的公开祕密,唯独浅学信徒不知尔。如是邪说邪行,已经广行于末法时代之学密佛教寺院中,台湾海峡两岸亦皆已普及,极难扭转其势,岂符 世尊法教真义而不违 佛制戒律?身披僧衣而广行贪淫之行,堕落识阴境界中,岂能相应于真心如来藏离六尘贪爱之清净境界?眼见如斯末法现象,平实不能不喟叹末法众生之福薄:屡遇如是宣扬外道法之邪师而不自知,更随之暗地实修双身法而广违佛戒,日日损减自己每年布施众生、供养三宝所得福德。

更有甚者,一心追随邪师而认定邪法为正法,不知邪师每每身现好相,佯为实证及清净之人;学人由无明所罩故,以护法之善心而与邪师共同造下破法之愚行,将了义胜妙之正法谤为外道神我、外道自性见;亦将弘扬正法之贤圣谤为外道、邪魔,坐令邪师势力增广,导致邪法弘传益加普及。是则因于无明及名师崇拜,以善心而造恶业;然犹不能自知真相,每以坏法谤贤圣之恶行得以成就,而沾沾自喜为护法大功焉,实可怜悯。今此经中,佛陀对此广有开示,读者若能摒弃以前追随名师所闻之先入为主观念,客观地深入此书中,一一比对佛语而能深细检验;然后一一加以深思,并依本经所说蕴处界功能本质及生灭性之现量加以现观,即可远离既有之邪见而转入正知正见之中;若能正确了知之后,益以正确之护法善行而积功累德,何愁此世无有实证如来藏而悟入大乘菩提之机缘?乃至福厚而极精进者,亦得眼见佛性而圆满十住位之世界身心如幻现观。

末后,令平实不能已于言者:对于中国佛门中已存在百年及密宗已存在数百年之宗喀巴外道法因缘观及菩提道次第,亦应由此经义而广破之。谓百年来常有大法师遵循日本学术界中少数人的错误观点,一心想要以学术研究所得取代佛法特重实证的经中教义;而日本近代此类所谓佛学学术研究者,本质仍属基督教信仰者急于脱亚入欧而提升日本在国际上之学术地位,想要与欧美学术界分庭抗礼;于是出之以哗众取宠方式而极力批判佛教,冀离中国佛教而且上于中国佛教,于是乃有批判中国传统佛教如来藏教义之举──三十年前日本“批判佛教”学派于焉诞生。于是专取四阿含文字表相法义,并扭曲四阿含法义,宣演外道六识论为基调之因缘观,取代佛教四阿含所载八识论之因缘观,自谓彼之谬论方属真正佛法,主张一切法因缘生故无常,诬指中国传统佛教如来藏教义为外道神我。然而,如来藏属第八识,能出生外道神我,而法界中亦无一法可破坏之,此是一切亲证如来藏者皆可现观而证实之现量;外道神我则属第六意识或识阴六识,被如来藏所生,乃生灭法;一主一从,二者天差地别,焉可等视齐观?由此证知日本?谷宪昭、松本史朗创立批判佛教之学说,纯属无明所言戏论,并无实义。

六十年来台湾佛教则由印顺及其派下门人,奉行印顺源自天竺密宗之宗喀巴六识论应成派中观,采用基督教信仰者反对实证之西洋神学研究方法,曲解四阿含中所演八识论因缘观正理,刻意否定中国禅宗法教之如来藏妙义,贬为野狐禅及外道神我;借此表相建立其不落“俗套”而异于传统佛教之“超然、不迷信”假象,然后佛光山、法鼓山、慈济追随印顺而奉行之。然而印顺派之思想本质,乃外道六识论之因缘观,近承日本不事修证之学术研究学说,远绍宗喀巴、阿底峡、寂天、月称、佛护等六识论诸凡夫论师;谓彼等因缘观外道如是主张:纯由根、尘作为因缘,即能出生六识:不必有本识如来藏持种,只藉六根六尘作为因缘即能出生六识。又主张意识常住不坏,公然违背圣教。如是外道因缘观,全违法界现量─违背现象界中可以现见之事实─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之事实,全违龙树中观之教示。

而印顺派所阐释之因缘观、应成派中观,正属龙树所破之他生共生之外道因缘观;复又违背四阿含中处处隐说、显说之八识论因缘观──由第八识如来藏藉所生根尘为因缘,出生识阴六识(详见拙著《阿含正义》七辑之举述),本质正属外道六识论邪见之因缘观。今此《楞严经》中更出之以五蕴、六入、六界、十二处、十八界皆属如来藏妙真如性所出生之深入辨正,以九处征心八还辨见之细腻法义,令知“识阴六识不能自生,根不能独生识,尘不能独生识,根尘不能共生识,虚空不能无因生识”等正理,完全符契四阿含诸经所说义理,而更深入阐述正义。如是深入辨正已,阿含声闻道所述佛门因缘观正理即得以彰显,突显佛门八识论因缘观异于印顺及宗喀巴之外道六识论因缘观所在,则佛门学人即可远离外道因缘观邪见,疾证声闻菩提乃至佛菩提,终不唐捐诸人一世之勤修也!

佛法特重智慧,是故成贤证圣而入实义菩萨位中,世世悦意而修菩萨道;或者舍寿后速入三涂永为凡夫而受苦难,多劫之中常与真实菩提绝缘,世世苦修仍不得入门,茫然无措;如是二类迥异之修学果报缘因,端在当前一念之中:是否愿意客观分辨,及实地理解诸方名师与平实所说法义之异同所在,不依道听涂说而盲从之,实即凭以入道或下堕之枢纽及因由也!愿我佛门四众弟子皆能冷静客观而深入比较及理解,然后理智而不盲从地作出抉择。审能如是,则此世即已建立修学佛道之正确方向;从此一世开始,佛道即能快速而悦意地修学及实证,非唯永离名义菩萨位,亦得永断三涂诸恶因缘,真成实义菩萨,何乐不为?

此书既然即将开始润色而准备梓行,于润色前不免发抒感想、书以为文;由是而造此序,以述平实心中感慨,即为此书印行之缘起。

佛弟子 平实 敬序于竹桂山居

时值公元二○○八年 春分

第十五辑-摘录精华篇

【阿难即从坐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讲记:阿难随即从座位起身,因为已经听闻 佛陀的开示与教诲,头顶礼敬而且钦奉忆持于自心之中不会失去了,就站在大众之中重新再向 佛陀禀白说:“如同佛陀所说五阴法相之中有五种虚妄,众生当作是本有的能知之心,我们这些人平常未曾亲蒙如来作出这么微细的开示。而且这个五阴区宇是应该同时一并销除呢?或者是从色阴开始次第销尽到识阴区宇?而这五重区宇,又是到达什么地步才是究竟销尽的边界?惟愿如来发起及宣扬出大慈之心,为这个法会中的大众清明心眼,也把这个开示留给末法时世的一切众生作为将来修习佛菩提时分辨真伪的慧眼。”佛陀就告诉阿难菩萨说:“精微真实胜妙的真觉光明,是本有的知觉而圆满清净的,不会停留于有死生的五阴以及种种尘垢之中,种种万法乃至虚空都是因为虚妄想的缘故所生起的。这个元来就在的本有知觉胜妙光明真实的万法之精,众生却由虚妄想为藉缘而发生各种三界中的器世间,犹如演若达多迷失自己的头而妄认外影为自己的头一般,向外寻求五阴及世界的来源。而众生的这些虚妄想本来就是无因生起的,是于虚妄想之中错误地建立,而说五阴的出生纯粹是因缘性;若是迷于因缘、不懂因缘法的人,就宣称五阴的出生是自然性;而那个无边的虚空性,犹是真正从虚妄想中幻生的,不是实有虚空性。这些凡夫或外道们所说的因缘生、自然生,全都是众生依虚妄心想错误认知而作的测度。阿难!因为知道五阴与世界是以虚妄想作为因缘所生起的,所以为大众解说虚妄出生的因缘;若因为虚妄本来就不存在,就为大众解说虚妄因缘其实是本来就无所有,何况是对不知因缘也不知道虚妄想而推给自然性的人呢?由于这个缘故,如来才会为你们发明说:五阴出生的本因同样都是基于虚妄想,你们的身体则是先因父母的虚妄想才能出生的,然而你们的心如果没有想─没有了知─就不可能来到父母的了知境界中传接生命了。”

阿难听完 世尊的开示以后,又为末世大众提出请问,让大众明白:世尊是特别为大众作了这些开示。因为对五阴和如来藏妙真如性之间的关联,像这样作出非常详细的开示,这是 佛陀在其他的经典中都不曾讲过的,只有在这部《楞严经》中才作了这样详细而全面性的完整开示。大家应该因此而感恩戴德,不要辜负了 世尊的大慈大悲,当然也就应该遵照 世尊的咐嘱,一起救护末法时世的学佛众生。阿难又为大众请问:“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又进而请问说:这五重的五阴区宇,是应该修到什么境界时,才算是每一阴已经破尽?由此可见阿难菩萨是如何为后世末法学佛众生着眼了。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精真妙明”的如来藏与祂的妙真如性,是本来就清净而不是修行以后才清净的;而真心如来藏的知觉也是六尘外的知觉,并且是本来就有的知觉,不是受生出胎以后才有的见闻觉知中的知觉,所以称为本觉。这个本觉是不会被六尘中的贪瞋痴所污染的,也不会停留于生死及尘垢中而被拘系;却能出生万法,乃至虚空也是众生因为妄想而生起于觉知心中,而这虚空一法却只是如来藏所蕴含的万法中的一法而已。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不懂佛法的人,总是认为佛法所说就只有四圣谛与因缘法,迷于正因,就不知道佛法是在探究万法的本源,所以外于如来藏或否定如来藏之后而说佛法,于是误认为一切有情及世界山河,全都是因缘生、因缘灭;这些人都是迷于自己本来就存在的头,却因为一直都是向外瞧而不懂得反观,所以看不到自己的头所在,然后就如同演若达多一般迷头认影,向外到处求索自己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头──万法的本源。众生也是一样,迷于自己本就存在的如来藏与佛性,向外法五阴之中遍寻不著常住法,于是不信有如来藏,也不信有佛性可以眼见,更不信未来世有佛性可以使自己发起成所作智;于是就在虚妄想之中建立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的理论,这就是被无始无明所迷惑而妄行建立因缘性,称为“于妄想中立因缘性”,然后就正式排除实相法如来藏与佛性本觉。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迷惑于因缘法而不懂因缘法的愚痴众生,干脆说众生的五阴与山河大地的出生,都是因为自然性,全都是自然而然就自动出生的,于是成为自然外道。若是依于法界实相来说,不论是否定万法生因的如来藏,而认定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的人,或是认定万法是自然生、自然灭的人,全都是依凡夫众生虚妄的觉知心想像而生起的错误认知与执著,并不是真实佛法的所说与所证。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知道五阴是无明虚妄想以及虚妄造业而生起的,就为他们解说各种会促使五阴生起的虚妄因缘。然而虚妄想和虚妄所造的种种业,其实本就虚妄而不存在;真实存在的还是如来藏和祂的佛性──妙真如性,因此菩萨证悟后都说虚妄的因缘法其实本来就不存在,都是由于不知实相而单在现象界中观察五阴的由来,才会说五阴是因缘生、因缘灭。世尊说这一类人都是迷于因缘法的人,因为 世尊在四阿含中所说的因缘法,其实都是依入胎而住的“识”─本住法如来藏─而说的,如来藏才是众生五阴与世界的生因;如果没有能够入胎而住的本识如来藏,就不可能在母胎中藉父母为因缘而出生色阴,也不能再藉色阴而出生识阴六识,自然也就没有受想行三阴的出现与存在了。众生都执著于自己的了知性─想─识阴的了知功能,因此而产生了错误的见解;所以五阴的出生与坏灭,本来都是缘于众生的虚妄想,以及虚妄想所缘的觉知心的了知性──想;若是灭除了知性──想,虚妄想即不可能出生,更不能来到父母了知性存在及运作的当下来受生。一定要有虚妄想而想要保持五阴了知性的存在,才会来父母之想中受生;这时若是没有了知性──想,父母也不可能和合,而自己也不可能来入胎,所以说:“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讲记:“如同我先前所说,由于心中想着酸醋的味道而使口中有唾涎出生,由于心中想着登上很高的悬崖而使足心有酸酸的感觉生起来;然而悬崖并不是真实有,酸醋之食物也没有真的来到自己的口中,那么你的身体如果不是由虚妄的种种法合成的,口水又如何能够因为醋梅等食物的虚妄谈论而生出来?由于这个缘故,应当知道你们现前的色身,就称为由坚固性所出生的第一种妄想。

就从这个我所说的面临高处而了知的心,能够使你的身形真实领受到酸涩的感觉,这种色身上的酸涩感觉则是由于有想─有了知性─而使受出生了,因此而能触动色法的身体;所以你如今现前身体有所顺益或违损,顺违等二种情况同时可以显现而不断运行,这就名为虚明性而不是物质性的第二种妄想。

由你的忆念与思惟审虑,来使用你的色身;而色身并非思虑忆念的心法一类,你的色身却又为何会因为觉知心随时生起的念头所使唤、而在种种六尘中摄取影像呢?当觉知心生起时就会有六尘等有色诸法被摄取,而能够与觉知心中的作意或欲望相应;这个了知性在清醒位中就是能知的心,睡着以后就成为种种梦境中的心;那么就在这个状态下由你的了知性与作意,摇动了虚妄法中的五尘中的种种情境,这就名为想阴融通色法的第三种妄想。

时时变化的真实理是永远都不会停住不动的,行阴则是不断持续运作而暗地里都在变移著,所以指甲渐渐增长而头发也逐渐在出生;随着日月的消逝,气力缓慢地销减而容貌也缓慢地变皱;这样子从白天到晚上不断地互相接替著,然而大众却从来都不曾觉知或领悟到这个行阴;阿难!这个行阴若说不是你自己,又如何会在身体上有种种暗中的变迁?如果因此就说这个行阴必定是真实的自己,那你为何无法在念念之中就觉察出来呢?那么你身中发生的种种不同的行阴,一直都是念念变化而不曾停住,就名为幽隐难觉的第四种妄想。

而且你的识阴觉知心处在很精明、澄湛而不摇动之处,就把这个觉知心名为恒常不坏的话;但这个离念灵知处于身中运作时,却都不能出离于见闻觉知之外;如果说这个离念灵知确实是精明的真我真实心,就应该不容许会熏习各种虚妄法,却是什么原因而使你们曾于昔年看见某一种奇物,经历了许多年岁以后都不曾再忆想它,而且连自己已经遗忘那个奇物以后都还不曾发觉自己已经遗忘它了;又于后来忽然重新再目睹以前所见过的异物时,为什么却发觉自己的记忆仍然那么清楚分明,从来就不曾遗失了这种记忆?那么这个精明而了了能知的澄湛不摇之中,念念都在受熏著种种虚妄诸法,你对此又有什么筹量与打算呢?难道还要把祂认定为真实的自我吗?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澄湛了知的心并非真实常住心,犹如急流的大江之水,远望犹如恬静不动一般;其实是流得很快而不能从表面上看得出来的,并非是没有在流动;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不是有觉知心的根元,又怎么可能会受觉知心的熏习呢?假使不是把你的六根修到互用而且可以随意和合或分开,这一类识阴的虚妄想就不会有灭除的时候;所以你现在于见闻觉知之中串习或多或少的种种法;那么这个澄湛了知的内心中的罔象虚无,就是第五种的颠倒细微精明的了知。”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每一人都是由于有了知性,才有可能会出生五阴。既有了知性存在,就会与色身互动了;所以想到酢梅时,口中就会觉得有酸味而使口水自然出生了;每当想到以前所攀附过的悬崖时,足心就会酸涩。然而心中设想酸梅与悬崖时,酸梅并没有来到自己的口中,而自己也没有去到悬崖上站立;一定是因为色身与觉知心可以有所互动,而觉知心与这些互动的世间诸法,必然全都是虚妄一类的法性,才可能互相影响。“伦”是某一个种类,“虚妄通伦”是说全都是与虚妄性相通的种类。正因为觉知心与色阴都是虚妄性,才有可能熏习这些虚妄法而产生了如来藏心中的记忆;所以后来只是回想以前所吃的酸梅与所攀附过的悬崖时,觉知心虽然并非物质,还是可以使物质的色身产生回应。而真实心是不可能熏习这种虚妄法的,只有觉知心与色阴才能熏习这些虚妄法,所以这个功能其实是缘于色阴的“坚固第一妄想”而来的。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在这个“临高想心”的举例说明中,大家都可以领会到:只是非物非色的觉知心的想像,就能使物质性的色身确实领受到足心的酸涩。这其实是因为觉知心有所领受而产生的,所以觉知心能够动发物质性的身体功能。于是由于心中大喜或大瞋,就会使色身产生或顺或违的受益或损害的情况发生,这正是受阴虚明妄想所产生的。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使”是运用或促发的意思,如同一般人说的“使唤”的意思。当觉知心中忆念与思虑时,就可以促使色身产生反应;然而色身并非无形无色的心等一类,也不是觉知心所想像或思虑的非色一类,却可以互知互动;所以当觉知心想要了知色尘像时,色身就会依照觉知心的需要而将色尘像摄进来让觉知心了知。这个觉知心与色法的色尘影像,并不是同一类的法性,觉知心是心,无形无色;色身与色尘影像都是色法,并不是心,却可以互相融通;不论是在清醒位或梦中,觉知心都可以和色法相应,这就是想阴了知性所产生的融通妄想,这是第三种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每一个人的色身都是每天暗中不断变化著,不曾停止过;譬如指甲的生长,头发的生长一般;成年以后,大家也都同样一日又一日渐渐销减了精气,而容貌也每天都日渐在增加皱纹之中;可是大家都没有办法在每一刹那中观察出来,这一定是有一个大家所不知道的真实心在运作著,因为这确实不是觉知心所运作出来的。然而这也只是一种现象,不能说这种现象就是真实心。而这一类的心行其实是每一个人在每一时刻都潜移密化著,从来不曾停止过;这样的身行行阴是与觉知心的行阴同样都念念不停地运作著,这就是第四种很幽隐的行阴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每一个人身中都有真实法如来藏与虚妄法五阴同时并存,同时共同在运作著;真实法不会熏习世间万法,不会改变其永远如如不动的法性,所以永远学不会世间万法;能熏习的永远都是虚妄心,而虚妄心永远不会变成真实法,因为真实法是本来就真实,不是经由修行以后才变成真实法的。真实法是函盖虚妄法的,也是遍于一切法中,不会被侷限在虚妄的见闻觉知之中;而错悟大师们自以为真实法的澄湛不摇的离念灵知心,却被侷限在见闻觉知心中,只能了知六尘及六尘中的诸法,无法了知以及运作六尘以外的诸法,譬如刚才所说的日运月移而日渐生长以及老化的种种行阴;也不能记忆很久以前的种种事情,总是忘了很久以后,又突然从真实法中记忆起来。所以真实法是遍于一切法中,不受限于见闻觉知之中,由此可见离念灵知心只是识阴,每夜中断而不存在,又怎能够记持一切所曾熏习的种种法呢?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世尊特地向阿难以及大众说明:识阴修除语言文字妄想以后,与定相应时虽然可以澄澄湛湛,看来似乎是不摇不动的真实心;其实只是如同河面很宽的急流水一般,看来水面是平静无波而似乎没有在流动,其实流得很急,因为宽广而不容易看见水流得很快。同样的道理,识阴六识就如同急流水一般,非常快速而平静地运作著;即使是住在定中一念不生时,也一样是快速在运作著,所以同样是刹那刹那都在了别的;而识阴就在这样快速运作的情况下,藉用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佛性─了知性,来领受种种六尘中的世间法熏习;于是就使佛性─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分出六个部分而分别在六根之中熏习种种世间法。这必须要经由如来藏金刚三昧的熏习与实证,再以远离六根功能的执著而住于自心内境,以“反流全一”回归佛性的方法,历经百劫勤加修习而修持静虑,才能达成“六根互用合开”的妙觉菩萨的功德,“识阴区宇”的种种妄想才有可能灭除,这才是识阴的边际。要这样实修,才能灭尽识阴的“颠倒细微精想”,成就妙觉菩萨六根互通的“识阴尽”境界,然后才能进而成就究竟佛果。

  • 第一辑【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书号】 978-986-6431-04-3
  • 第二辑【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书号】 978-986-6431-05-0
  • 第三辑【出版日期】2010年03月 【书号】 978-986-6431-06-7
  • 第四辑【出版日期】2010年05月 【书号】 978-986-6431-08-1
  • 第五辑【出版日期】2010年08月 【书号】 978-986-6431-09-8
  • 第六辑【出版日期】2010年09月 【书号】 978-986-6431-10-4
  • 第七辑【出版日期】2010年11月 【书号】 978-986-6431-11-1
  • 第八辑【出版日期】2011年01月 【书号】 978-986-6431-13-5
  • 第九辑【出版日期】2011年04月 【书号】 978-986-6431-15-9
  • 第十辑【出版日期】2011年06月 【书号】 978-986-6431-16-6
  • 第十一辑【出版日期】2011年07月 【书号】 978-986-6431-17-3
  • 第十二辑【出版日期】2011年09月 【书号】 978-986-6431-22-7
  • 第十三辑【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书号】 978-986-6431-23-4
  • 第十四辑【出版日期】2012年01月 【书号】 978-986-6431-25-8
  • 第十五辑【出版日期】2012年03月 【书号】 978-986-643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