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实导师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
【书号】
【开本】64开
【定价】免费结缘(索阅方式请参考“读者服务”)
PDF下载书 摘
导 读
本书略述念佛法门的内涵,并列举各种方便善巧,帮助学人念佛由有相转入无相,进而真正証得念佛三昧。
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顿兼修的修行法门。尤其适合繁忙紧张生活的现代人。念佛法门简单易学,八十老翁念得,三岁孩儿也念得;大学教授念得,贩夫走卒及不识一字的阿公阿婆也念得。但能信心具足,皆可依其根机而获得或多或少的利益和感应;若能深入佛法、细意思惟,乃至能因念佛法门而明心见性。有极少数人因为自视为利根人,不屑于念佛,而丧失修行上的大利益,颇令人惋惜感慨。
念佛虽然人人念得,却因根器及知见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层次。兹将持名念佛法门所修之境界,由浅至深,简略分述于后:
一、随兴持名︰此种人刚开始学习念佛法门,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念佛!甚至不知道“念”佛与“唸”佛之不同。只是听说念佛好,便跟着别人学念佛,从持唸佛名开始。口中虽在唸佛号,心中却老是在打妄想。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偶尔参加念佛共修,遇到刮风下雨或心情不佳,便不参加共修。平常心中默持佛号,也只是随兴默唸,大约是打妄想的时候多。
二、唸佛不辍︰此种人因为过去生所种善根福德为因,今生复有善侣提携接引为缘,常与念佛人伴党;渐渐知悉为什么要念佛,以及念佛有何好处,已能相续执持佛号。有时可以全心放在佛号上,时时默唱佛号。
亦有人不曾念佛,缘因父母师友平日常与念佛人共修念佛法门,一朝忽然见其舍弃报身,诸莲友们为其助念佛号,此人赌其父母师友往生时之瑞相,或见念佛人助念时之庄严自在,而接受念佛修行法门,时时默唱佛号。也开始了解所念之佛菩萨,其本愿与事蹟及其佛土世界之依正庄严,开始解知念佛之好处。
三、持名忆佛︰此人不但已知诸佛土(通常是指极乐世界净土)之依正庄严,深信有极乐世界,深信释迦世尊所说弥陀四十八大愿绝对真实,深信念佛可以往生彼国,而于深心之中发起誓愿,愿生彼国。因此开始探索念佛法门,欲求一心深入,时时系念思惟,渐渐深入研读善知识们阐述念佛法门之著作,了知唸佛号与念佛之差别。明白了知念佛共修时不但要口唸,还要心唸;不但要心唸,还要心听;不但要心听,还要忆念;不但要忆念,还要持续不断、放下万缘,不让妄想打断佛号与忆念。
如此每周或者每日精进地持唸佛号,配合忆念而不间断。此种共修念佛,不可大声唸佛号,以免伤气伤身。要点在于保持忆佛之念不离佛号;以佛号不断故,忆佛之念亦不断。若因昏沉或妄想减少时,即应随众不高吭不低沉地持唸佛号,同时忆念于佛。平时则于心中默唱佛号,心念心听。
若得心念心听、清楚分明,即应改为心念心忆,以默唸佛号配合忆佛。心念心听是心中默默念佛号,并专注一心,观照心中佛号之音声,使不间断;此是功夫,成就者少。若能成就此心念心听功夫、清晰分明而不间断者,即须进一步探讨:为何要心念心听?若细细观察思惟,便知心念心听之目的,其实是在集中精神排遣妄想,当时忆佛之念若有似无,并不分明。有时乃至全无忆佛之念,而处于定境。既已观察分明,便知转折。此时应改心念心听为心念心忆,配合心中连续不断的佛号而保持忆想佛菩萨之净念于不断。当我们修学念佛法门到此一地步时,应已在念佛过程中,或多或少得到佛菩萨的冥感或显相的感应,信心极强,不易退失。
四、无相念佛︰此类人之所以能修学至无相念佛之层次,应已于过去生中恭敬供养世尊、供养三宝,广种福田、深植善根,并曾兼修禅定,净定双修而不偏废。常亲近善知识,却绝不人云亦云。肯深入探索思惟念佛法门,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念佛层次。因此今生虽仍主修念佛法门,仍不忘摄取修定之知见;因净土法门及修定法门之基本知见已具备故,于精进不断的修学过程中,细法渐出,自然而然到达无相念佛之层次。心中忆佛之时,佛号、佛形了然不生。以具备深厚善根福慧之故,深知此种法门是真实念佛,毫无犹疑,一心决定,深入修持;自信必能于舍报之时以较高品位往生极乐净土。此法即是《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若能辅以无相忆念拜佛之方法,则可很容易地将无相念佛法门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而成就动静之中皆能无相念佛之功夫。
一旦修成此种念佛法门,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此种功夫者,我说此人对于佛法僧三宝,已经信心具足;于自己也一样信心具足。此生必定不离三宝,出三界之家的心念油然而生。若有自修或共修时,持名忆佛极为精进,持念至无佛号可唸之际,尔时佛号不起,而能一心系缘于所念之佛,心不散乱、忆念相续不断者,则能体会此种境界。
如果此人能更精进,于此法门深入忆念、思惟、修习,清楚分明地了知:佛之形像非佛,佛之名号非佛,佛号之音声非佛,乃至感应时佛所示现之佛形像非佛。佛者唯是一心,佛乃觉者。二千五百年前示现于印度之释迦牟尼佛,乃由法身所示现,是应化佛。佛之本际不生不灭,真实之佛不即空有而不离空有,唯是真心而已。是故吾人所念,既是此一心,心无名相,心无声相,心无形相;我所念之佛,唯是此心,何须经由声相、名相、形像来念佛呢?便于深心确定:念佛时应当舍离声相、名相、形像而念佛。若念佛人能一心思惟、深入此知见者,便能舍离声相、名相、形像而开始无相念佛,若能将此无相念佛之净念由坐中移转至日常生活中继续练习者,则无相念佛之功夫可于一至三天之中初步成功。若极精进之人,继续修习深入体会,一、二周乃至一、二月可以修至不忆而自忆之境地,忆佛之念犹如泉涌,源源不绝。无需刻意提撕此念,时时刻刻自然存在。
此忆佛之念虽然无相,然非忆十方佛,而是专忆特定之一尊佛。虽然无相,但是心中却清楚分明地了知所忆之佛是哪一尊。此忆佛之念,以无相故,较难体会。若已有持名忆佛之功夫,则较容易体会。末学另以无相忆念拜佛之法以为佐助,帮助念佛人迅速深入此一境界。读者欲知其详,可函佛教正觉同修会索取《无相念佛》一书,以便深入探讨。
欲修习无相念佛法门者,必须减少或消除攀缘心、觉观心、疑心、慢心。若有攀缘心,则不能舍离名相、声相、形像;即使能舍离,也不能保持净念之相继不断。若不舍离觉观之心,则会疑神疑鬼,或希求佛菩萨之感应,难以安住无相念佛(忆佛)之境界中,欲求净念相继,便不容易。
疑心不除,则怀疑此境界,认为无所根据;或疑此法非是佛法。此疑不除,则需等候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一百年后,此法之弘传已进入烂熟时期,彼方肯学。彼时或者垂垂老矣,或者已至来生,未必能遇此胜法,殊堪惋惜。却不知古今大德阐述此法者不少;而末法时期流通佛书者,常以为此境界难以修成,而予以忽略,未能广为弘扬;或有极少数人为方便故,将大德所述之“忆念”之旨,释为持名,致念佛人多有所疑,裹足不前。
复有一种人难修此法,所谓“慢心”。此辈人或以禅为贵,花费一、二十年光阴,虽摸不到“话头”,却仍锲而不舍,令人既敬佩又怜悯;或以皓首穷经为贵,成为佛学大家;时光荏苒,转眼垂老。
此二种人往往懒于念佛,不乐与念佛人为伴。需知佛教以莲花为象征,非无因缘;莲花象征佛法之清净尊贵,但莲花却于卑溼淤泥之中生长。学佛人若能去除慢心,则心谦卑、容易受法,修学念佛法门,易得成就。
末学自一九八九年五月起,以无相念佛法门助人学佛以来,深觉慢心之为害学佛人至深且钜。若无慢心则修学迅速,得法容易。若有慢心,则往往流于权威崇拜,而不信任没有名气之善知识。即使真正善知识现前,亦不肯学,失之交臂。是故,欲深入念佛法门,必除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