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者:郭正益 繪者:李憶婷

【出版日期】2025年8月10日

【書號】ISBN978-626-7517-18-5

【定價】450元台幣/ 輯

  • 書籍簡介

  • 自序

  • 內容試閱

以簡單易懂的文字及圖畫,讓人們從孩提時代就建立正知見,為將來證得解脫、出離生死苦,並為孩子預先打好未來實證佛菩提的基礎;圖文並茂,簡單易懂,讀完便能瞭解生命的實相,為自己也為孩子預先種下將來究竟解脫及成為賢聖菩薩、成佛的種子,是一本老少皆宜的讀物。

作者:郭正益

台大電機系暨研究所畢業,曾任職電腦業;於中覓尋佛法,觸證後回復數分證量。秉受「修行在於修心」、「佛道在於利他、幫助他人成佛」、「削減慢心,此消彼長,即增長菩薩性」、「斷除慢心,方能入佛道」正知見。來此娑婆為護持一闡提大願菩薩,永無「攝受佛土之畏、佛土不圓滿之畏、何時能成佛之畏」,行於菩薩正道。

繪者:李憶婷 Yiting Lee

出生苗栗,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
喜歡以輕柔筆觸與豐富色彩,描繪一幅幅小故事。
作品遍及臺灣、韓國、美國及歐洲。
個人繪本作品有《再等一下下!》、《動物們下班啦!》、《美好食堂》、《一封邀請函》、《美好動物園》和《再玩一下下嘛!》。

序言
藉真如心 邁向佛地

蕭平實

出版《八個奇妙的心》的目的,是因為每一個人或遲或早都要走上解脫之路、成佛之路,因為這是最究竟的境界,沒有一個世間境界可以比得上這個解脫、成佛的境界。然而想要證得成佛後的解脫與智慧境界,卻是要從最基本的實修境界開始,也就是如實觀察自己的五陰身心虛假,然後證真如,也就是親自證實確實有一個真實不壞法,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金剛心;祂與我們的身心同在,而這個第八識心名為如來藏,有時稱呼祂是阿賴耶識,祂是永遠都如如不動而本來解脫的心,卻是有很多功能而能出生我們每一世的身心、無窮無盡。好消息就是這個如來藏心是每一個人都有,不是經由修行以後才得來的;禪宗的開悟只是證實祂的本來存在而有各種功能,不是把覺知心修行變成如來藏。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眼識,就是能看到各種顏色的心,使我們能看見五顏六色的境界;也有耳識,是能聽的心,所以能聽見各種好聽、不好聽的聲音;也有鼻、舌、身識三個心,所以能嗅香、嚐味、知觸;而這五個心對五種所能了知的色、聲、香、味、觸的境界,並不能深入了知,只能在大致上來作了知,如果要對這五種境界加以詳細了知,就要由第六意識覺知心來作詳細的了知與整合,才能正常的生活在人間。

可是這六個心都只能存在一世,不能去到下一世,也不是從前世轉生過來的,那麼前世的生活中造作了許多善惡業,以及所學習的各種知識,死後變成種子而想要帶到這一世,或是這一世所學所作的種子要帶到未來世去,就得要有一個永遠都存在而不會壞滅的心來收藏,死後投胎而帶到下一世去,才能繼續生活在人間;所以人們生來就會飲食及走路,鳥生來就會飲食與飛翔,魚生來就會游水與飲食…… 等,這一世所熏習成功的各種技藝功能,都要由一個不理會善惡的心來收藏,死後投胎而帶去下一世。

但是在人間生活時,還要有一個時時刻刻在作決定的心,才能使前面的眼耳…… 等六個心正常地運作,這個心就是處於第八個心如來藏與前六個了知色聲香……等六種境界的心之間,作為前六個心與第八個心如來藏之間的起承轉合,這就是第七識意根,是根據前六個了知境界的心所知的境界,然後時時都在作決定的心。意識等前六個心都是依這第七識意根而從如來藏中現前、運行的,因此意根的存在是絕對必要的,不能一時一刻沒有這第七個剎那剎那作決定的心。這樣,每一個人就同樣都有八個心,如果沒有第七個剎那剎那作決定的心――意根,對六塵離見聞覺知的第八個心就不會運作了,前六個能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的覺知心也不會生起與運作,因此說,這第七個作決定的心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樞紐。

學佛而想要滅除前七個心,出離三界生死苦,成為無餘涅槃的無生無死的無痛苦境界,就是要永遠滅除前六個心;當前六個心對三界境界不再貪著而永遠滅除時,第七個心意根就會隨之消失,成為無餘涅槃,永遠不再領受生死中的種種痛苦了。若能證得第八個從來不作主、從來不會分別六塵境界的心,就能現前觀察祂是真實而如如的本來解脫的心,這心就是阿羅漢們入涅槃時滅除前七個心以後剩下的唯一常住不滅的心,這就是菩薩摩訶薩們所證的真如心,又名金剛不壞心。因為祂真實而且如如,並且能生萬法,而且永遠都不會改變這種真如的自性;菩薩依這八個心修行而在將來成佛時,也是依靠這第八個心而成佛,所以這個心是宇宙中最大的祕密,是諸佛的不傳之祕,只有進入佛教而被佛看中的人,成為真正的菩薩以後,努力修學一段時間才能證得這第八個心。如果您有興趣親證這第八個真如心,可以試著尋找善知識,看看有誰能教授而傳給您方法,依著他所教導的方法來求實證,有一天您證得這第八個心,就會成為真正的菩薩摩訶薩,您也就會有解脫與實相智慧的功德了。

 

序文作者 蕭平實

平實導師自修無相念佛法門,親證生命實相,通達佛法的真實義理。為了幫助學人走在正確的修行道路上,他開始弘揚佛陀的三乘菩提正法。現為佛教正覺同修會導師,除了講經著書,也定期舉辦精進禪三,引導有緣學人親自證得生命的真實相。

我們每個人都是由身體與心理所組成的,人們習慣上總是將生理現象之外的一切功能,包括認知、思惟、記憶、判斷、感受、情緒、決定等等,統稱為「心的作用」。但是一個人究竟有幾個心呢?

您可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雖然心裡知道生氣是不好的,可是卻控制不了憤怒的情緒,甚至管不住自己的嘴?

您是否想過:這想要不生氣的心,與決定出口罵人的心,是同一個嗎?又或者:對於課堂上的內容提不起興趣,聽著聽著開始昏昏欲睡,雖然努力作筆記想要趕走瞌睡蟲,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睡著了?

您是否曾經懷疑:這想要振作精神的心,與決定睡著的心,是同一個嗎?

自古以來,人類的心理活動一直是心理學家、哲學家、神經生理學家研究的重點,但是各家各派有著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些人,就依於不完整的觀察和自己的臆想,把人類的心劃分為不同的區域或層次,因此就有了潛意識、本我、超我、靈性、靈魂等等名詞的施設,甚至有人直接把心的作用當作是大腦的功能。

顯然,他們對心的瞭解都還不夠清楚。

 

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降生了一位悉達多太子,他長大之後,由於看到世人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因此想要尋求能讓人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於是他決心出家學道,後來在菩提樹下證得究竟圓滿的覺悟而成為佛陀,佛名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盡其一生教導大眾解脫生死以及成就佛道的方法,為人們演說生命的真相,詳細講述「心」的種種內涵,讓弟子們可以深入觀察自己的心。您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怎麼說的嗎?

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我們每個人都有八個功能各不相同的心。在佛經裡,這八個「心」通常被稱為八個「識」,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識」是指具有識別的功能,而這八個心識所能識別的內容與範圍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