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實導師
【出版日期】參見 詳細資料
【書號】參見 詳細資料
【定價】NT$300 / 輯
延伸閱讀《解深密經》經本
內容試閱
書籍簡介
自序
詳細資料
如今我們這一部經終於要開始講了。可是《解深密經》要開始講,講的是第幾識的事?第八識的事。那我就想起來,講「此經」的因緣,是從郭故理事長開始的;現在我們要重講了,就想起來有一本「寶貝」給大家看。現在還有誰手裡有這一本?哦!還有呢?就只有這麼幾位了?侯師姊也有。這一本若是有的話,要好好保存起來呀!因為這一本絕版了,只印八百冊;當時是告別式的時候發給大家。諸位現在去為同修們的往生家人助念,都有〈公奠文〉對不對?告別式的時候,也都唸〈公奠文〉。但我告訴諸位:那〈公奠文〉就是從這裡面節錄出來的,這是我為郭故理事長寫的、超長的偈。那既然要講《解深密經》了,這超長的偈我就不要全唸出來,我選後面跟「此經」有關係的唸給諸位聽;雖然只是後面的一小段,可也很長、很長!這就跟「此經」有關、跟禪有關。來!我唸給諸位聽:
「佛子聞此即知真如第一持身,若能真解余所說義則漸生慧;
是則郭公佛事功德成就五分,其餘五分佛事始自達摩東來。
中則郭理事長生前修證已圓,所謂初證真如眼見眾生佛性;
末則依於郭公宏願於此演示,伏惟此法微妙甚深無上了義,
非諸凡夫及與二乘聖人所知,叢林說此名為宗門向上一路,
千聖出世不敢言傳千佛禁誡,致令古今學人勞形如猿捉影。
茲以郭公佛事應行無上法施,不免效他諸祖大悲入泥入水!
干冒無聞佛子謗余精神異常(註一),要將從上宗門密意而作拈提,
成就郭公佛事最後五分功德。
只如古來叢林亡僧死了燒了,見聞覺知悉皆消失斷滅不現,
光鏡俱亡無我能知亦無我所;復是何物而名真如不生不滅?
且道亡僧死了燒了向何處去?農禪(註二)靈泉(註三)廣大徒眾應須留意,
莫向亡僧死已燒已之後尋覓,但向農耕作務之中尋祂密意,
復趣靈泉湧湯之處暢飲甘露。正是:
卸卻農裝同趣湧泉已是後覺,
哪堪更向山門觀取稻浪金風?
只如郭公佛事所餘五分功德最後一句作麼生道?
抆眼哭云:蒼天哪,蒼天哪!
復云:若有會者,不唯是吾同修,亦乃郭公同修,便見郭公如在目前!
若不會者,佛事功圓之後,
且向知客主事討取杯水潤喉。(此時導師以撫尺往講桌上一拍:啪!)」
精不精彩?所以這本《故郭公超星老師佛事記念冊》是法寶啊!懂的人會收藏得好好的,我就把它收藏起來。如今我手裡也不超過十本,都藏在佛龕最下面,人家找不到的地方(大眾笑…)。如果你破參了,聽聽這一段就好,前面好幾倍長,我們且不談它!就聽最後面這一小段,這就是禪。教外別傳的禪,悟的正是《解深密經》講的阿陀那識,又名阿賴耶識、異熟識、如來藏、無垢識,即是《金剛經》等諸經中說的「此經」。所以諸位想想:「我們正覺跟這一部經有緣、無緣?」(眾答:有緣。)有緣啊!緣很深哪!我不但往世講過這部經,這一世也已經講過一次,現在已經是重講第二遍了。我重講的不是只有這部經,還有一部《成唯識論》,再過幾個月也要重講了。想想,那一些人在否定說我講唯識時講錯了;可他們並不知道,我在二十幾年前,就講完《成唯識論》了;而我說的這一些法:唯識學、或者禪,到現在依然沒有改變,仍舊是這些法。所以誰是真懂唯識?於此分野。從這裡就分清楚了:那些人是不懂的、這些人是懂的,就在這裡分清楚!(註一:郭超星老師捨壽停靈於臺大太平間時,平實前往開示後即使機鋒,利益在場大眾;被農禪寺前來助唸的學人稱為精神病,因為他們不懂禪門機鋒。註二:指臺北市的農禪寺。註三:指萬里鄉的靈泉寺。)
那我現在講《解深密經》,他們宣稱懂《成唯識論》的人,應該也能講啊!那就講出來給大家讀讀看、聽聽看。所以佛法懂與不懂,不是口頭講了就算,而是要有那個實質呈現出來。那我這樣講了一個鐘頭,本經還沒開始講欸!但推究其實,已經開講了;因為《解深密經》的道理,這四個字我已經先作了大部分的說明。
這一部經還有另一個譯本,叫作《深密解脫經》。表示是很深奧的、很微密的解脫,講的就是第八阿陀那識的本來解脫;但我不採用那個版本,我採用玄奘所譯的這個版本。因為玄奘的譯經有個特色,就是三個字:信、達、雅。把「信」排在最前面,這跟鳩摩羅什的譯經不一樣!鳩摩羅什反過來,先「雅」,因為他知道中國人很喜歡典雅;如果譯得雅、如果有一位喜歡,它就會不斷地流傳下去,他這個觀察很正確。可是玄奘重視的是:要完全依照經典的原義如實翻譯,「取信」為第一個重點,不能有絲毫的違背。
《解深密經》的「解」,就是把這個道理解釋出來,讓大家除掉迷惑;所有的疑全部滅盡,這就是「解」這一字的意思。那麼這個「解」是解什麼呢?是解開那個很深奧的、而且很微妙祕密的法義。為什麼叫作深奧?因為「此經」如來藏很深奧,不容易瞭解;對一般人講解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他們會誤會是外道神我、或者誤會是五陰的我,或者誤會是十八界的我、六入的我等等;他們會這樣誤會,所以不對一般人講解「此經」,可見「此經」如來藏的內涵是非常深奧的;乃至於二乘聖人成為阿羅漢、緣覺之後,都還不能理解,所以「此經」很深奧。
那為什麼叫作「密」?因為這是諸佛如來不傳之密。諸佛如來都有弟子是阿羅漢、是緣覺,可是如果他們不是菩薩種性,如來就不傳這個法給他們。而佛弟子之中,有很多人雖然不是阿羅漢、不是緣覺,都還是個凡夫,但是他們有菩薩種性,如來就把這個法傳給他們。因為這個法太祕密、太微細,很難得證,所以才叫作密;因此第八識就是諸佛如來不隨便傳的、最深奧的祕密。那這一部經專門解釋這個最深奧、不傳之密,所以叫作《解深密經》。
經由前面的說明、跟這一小段這樣的解釋,這《解深密經》的經題,我就講完了。可不要再像《楞嚴經》那樣講,像《楞嚴經》這「大佛頂」三個字講兩個鐘頭。有的人也許說:「喔,受不了!」但真的「大佛頂」三個字是很深奧的法。那《解深密經》經過前面這一些因緣等等的鋪陳,我這樣一講,諸位就懂了。
這一部經是「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什麼奉詔?因為古時候譯經費用很高,譯經要多少的紙、多少的筆、多少的墨?古時的紙、筆、墨都很貴;還要加上多少人共同來潤筆修飾才作得到?換算這些人工也要花很多銀兩;譯好以後,要先謄稿再印出經典來,工程也很浩大,得要國家之力才辦得到;那麼皇帝願意出這個錢,菩薩就說:「我奉詔譯。」因為他出了好多錢、好多人力,菩薩也就自稱為「臣玄奘」,這都可以的。如果現在有皇帝願意支持佛教,我自稱「孫子平實」也可以,沒問題呀!只要能弘揚正法,我什麼都肯幹;所以玄奘菩薩就自稱是「臣奉詔譯」。
那麼,到這裡就正式要開講了。請問諸位:「我這部經準備講多久?」嗄?半年?還是怎麼樣?兩年、三年?……最少兩年?告訴諸位:「我也有可能一年內就講完了。」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在這部經裡面,如來幾乎是明講的;不是講第八識時明講,而是說:證第八識與相見道的修學過程,祂是明講的,沒有多少隱晦!所以講起來會很快。但是你只要這部經聽完了,相見道位該幹什麼事情,就大致瞭解了。然後,如果你已經在增上班,或者說你還在進階班,但你已經觸證到第八識真如了,還沒有因緣得到我的印證,因為還考不過去;但是你至少可以用「此經」所說來作自我印證。我在弘法的早期,是以禪宗的立場來為大眾印證的,所以只要找到如來藏就算數、就印證了;但後來因為有人開始退轉,所以我們印證標準一直提高。
正覺現在的印證標準,不是前三次禪三那種禪宗的印證標準;所以有的人還在進階班,其實從古時候的禪宗標準來看,他就已經是證悟的聖者了。但現在為預防退轉,所以我們的印證標準很高,你必須要經過層層的考驗;考驗完了,表面看來是為我印證:你所證得的,確實是空性如來藏。其實是為你自己印證:這個確實是如來藏!由你們來為自己保證不退轉,這樣我度人才不會唐捐其功,這叫作保護戰果。好!請諸位就張開眼睛,看看我到底這部經講多久。現在從卷一開講。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現作眾生一切義利,滅諸煩惱、災橫、纏垢,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大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花王眾所建立大宮殿中。】
從第一卷開始,首先是〈序品〉;就是這一部經要開始之前,先有一些鋪陳。就好像人家演戲,同樣也有序場;所謂出將入相,一個一個先亮相一下。在閩南話比如說,戲要開演之前,或者布袋戲、傀儡戲要開演之前,一個一個都出來亮相過;閩南話把它叫作「扮仙」。有沒有聽過?(有人答:有。)對!也就是說,先把這些人物主角、配角一一跟大家先介紹過一遍。同樣的,「經」要開始講之前,也有〈序品〉。本經第一品的〈序品〉,是先交代這一部經開講的因緣。
語譯:【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我也不解釋了,諸位聽多了。就說有一個時間,佛陀住在最殊勝的、光耀的七寶莊嚴之中,放出了大光明,普遍照耀一切無邊世界的無量方所;這時有各種勝妙的裝飾間雜排列出來、顯示它的莊嚴,而這個光明的周圓是沒有邊際的,它的量很難以測量,因為它超過了三界所行之處,而且遠遠超勝而出過於世間所有善根之所生起,是以最極自在的清淨識作為它的行相,這是一切如來之所統帥的境界;這時諸大菩薩、大眾們,都如同天上的雲一樣集合到這裡來,還有無量的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與非人等翼從於諸多的大菩薩眾,他們都是由廣大的法味和喜樂所受持的;此時這些菩薩、大眾與天龍八部等都顯現出他們的自在,為眾生作一切有益的義利,他們也都滅除了煩惱、災橫以及纏與垢,遠離了四魔,超過了種種的莊嚴,他們這樣的所依都是如來的莊嚴之所依處;這一些大眾都有大念也有慧行,以大念跟慧行作為他們所遊行之路,並且還有大止以及勝妙的觀行、作為他們遊行時之所乘坐,以大空、無相、無願的解脫作為他們之所入門,在這樣無量功德眾所莊嚴的大寶花王、大眾之所建立的大宮殿中。】
講義:請問諸位:這到底是什麼境界?先來說說:「最勝光曜七寶莊嚴」,這到底是說什麼?我跟諸位講,這個「最勝光曜七寶莊嚴」都在諸位身上,不在別的地方!請諸位回想一下《楞伽經》的〈序品〉,如來到了楞伽山,不也是七寶莊嚴嗎?諸位身上有什麼七寶?不要再把祂叫作七轉識吧!(大眾笑…)這名稱有點兒看輕祂欸!因為真如的境界中一無所有,連真如法性亦無,那要靠什麼來莊嚴呢?要靠七寶。七寶就是你的眼識、耳識乃至意識與意根。每一個有情之所以能得莊嚴,都因為靠這七識;而這七識每一天都在綻放光明,這不就是「最勝光曜」嗎?三界中所有一切的莊嚴,都靠這七個識;這七個識可以讓你修行成為解脫的聖者,也可以讓你證得實相的智慧,乃至最後究竟成佛,所以這七識就是你的七寶。而這七識每天都在放光明,光明一放散出來真的莊嚴。
諸位可以去想想看:三界內、外,所有一切的光明其實都在三界內,因為三界外無法,如何莊嚴?「三界外」就是如來藏獨住的無餘涅槃境界;而三界中所有一切有情,無論哪一個有情,他的莊嚴都緣於這七識而有。譬如說,金輪王遊行四大部洲的時候,那真的夠莊嚴了;可是那個莊嚴,還是要藉著他的七識心才能夠顯示出來,因為他的第八識真如心從來不曾也不會想要作什麼,都在七識心的作意與思心所之下才會作出來各種莊嚴。那金輪王上升到忉利天時,釋提桓因分了半座與他共坐;可是他不滿足,還想著說:「我乾脆取而代之。」結果因這一念,他便下墮了;表示釋提桓因的莊嚴遠超過他呀!然而釋提桓因的莊嚴,還是要由他的七轉識來起作意與思心所,他的第八識才會實現出來。那麼比釋提桓因莊嚴的呢?例如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於色界頂第四禪天中,還有五不還天,包括報身佛的境界,不也都要靠七識莊嚴出來的嗎?而這七識在諸位身上,各個具足,分毫不少。
經文:【「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語譯:【這時世尊又開示說:「廣慧啊!如果諸多的菩薩們,對於自己在五陰身心之內實證了阿陀那,但是卻各自都如實地沒有看見阿陀那的功能,也不見阿陀那識心體;並且不看見阿賴耶集藏生死種子的體性,也沒有看見阿賴耶識這個心體;沒有看見第八識具有積集諸法種子的自性,也沒有看見第八識這個心;沒有看見眼的功能、和色塵的功能,也沒有看見眼識;沒有看見耳的功能、聲的功能以及耳識;沒有看見鼻的功能、香的功能以及鼻識;沒有看見舌的功能、味的功能以及舌識;沒有看見身的功能、觸的功能以及身識;沒有看見意的功能、法的功能以及意識;這樣的人就稱之為於勝義有善巧的菩薩,如來又施設說這樣的人叫作於勝義善巧的菩薩。廣慧!要到達這個地步的人,我說他叫作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的菩薩,如來就依於這樣的標準來施設說,這樣的人就是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的菩薩。」這時世尊想要重新宣示這個義理,而說了一首頌:「
阿陀那識非常地深奧以及微細,這第八識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猶如大水流一樣的瀑流;
這個阿陀那識的義理我對於凡夫和二乘愚人不作開示和演說,因為恐怕他們對阿陀那識錯誤地生起分別而執著為五陰的我。」】
講義:佛陀先呼喚廣慧,也就是要讓他注意聽著:如果諸菩薩於各自不同的五陰身心中「如實不見阿陀那」,也就是每一個實證者都同樣的如實沒有看見阿陀那的功能,也沒有看見阿陀那識心體。但什麼叫作「沒有看見阿陀那」?當你證得第八阿陀那識以後要如實觀察,不但你是這樣,其他的菩薩們也一樣,全都要各別如是詳細觀察:證悟第八識之後轉依成功了,不是單單不跟人家計較東、計較西而已,乃至於對阿陀那識這個阿陀那的功能,你還得要連看都沒看見;沒看見這個阿陀那的自性以後,還要對阿陀那這個第八識心也沒有看見。這樣聽起來,有沒有很奇怪?是很奇怪吧?對呀,對一般人來講,要很奇怪才對啊!
例如禪師,人家問他說:「你懂佛法了沒有?」他說:「我不懂。」人家問:「禪師!你不是開悟了?一定懂佛法,為什麼卻說都不懂?」他說:「我也不懂!」那一般人聽了,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那為什麼他這麼講?明明他說起佛法來,頭頭是道,口若懸河;而他卻告訴你說不懂佛法,原來他講的是轉依後的第八識真我的境界。當你轉依於如來藏時,如來藏不懂佛法,你就說是不懂佛法。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如來藏不懂佛法?因為如來藏的不懂佛法是你要親證的事,祂不會親證自己的不懂佛法。
這聽起來像是繞口令,但實相就是這樣;所以你悟了以後,是你五陰懂佛法,而如來藏不懂佛法;那你轉依了不懂佛法的如來藏時,你就說自己是不懂佛法;像這樣不懂佛法的人,才是真懂佛法的人。所以這個證解很重要,一定要親證了,才能夠真正地生起勝解;否則我這些話,你聽了雖然不會白聽,但不是真正的證解。不是真的證解時,就表示還沒有發起離繫果,也就不會有證悟後的等流果等四果。
所以為什麼 如來還要施設教外別傳?如來不是單單講般若,講完就算了;祂講般若時,同時有教外別傳的施設,在私底下看誰的因緣熟了,就指導他證悟般若。這個教外別傳不是沒意義的,因為這個教外別傳是證解般若與大乘佛法的第一步。在佛法中,你要證解的內容太多了!但你要證解所有的佛法,第一步就是真見道,就是證悟這個第八識而現觀祂的真如法性,而第八識心體是你所要證悟的標的;而第八識祂不需要證悟,祂也不需要知道任何諸法。所以你證悟之後,有沒有轉依成功?就看這個。沒有轉依成功的人,就不是「於心、意、識祕密善巧」的「菩薩」。所以你對於心、對於意、對於六識的密意有了善巧,表示你轉依成功了;而你轉依成功時卻是「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樣才是真解脫,否則就被法所繫縛了。也就是說,一般人總是想:「我要是悟了,就能飛天遁地,百般的神通。」他沒想到的是:悟了轉依如來藏,是什麼都沒有的,全都要歸於空性心第八識。
所以轉依之後,每一個菩薩各別都是要這樣的。要怎麼樣呢?要「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也就是說,你知道阿陀那是什麼了,確定這第八識的功能,而且你已經證得阿陀那識了,但是當你轉依之後卻「如實不見阿陀那」,也「不見阿陀那識」,所以祂對五陰與各類種子的執藏性,你都住於第八識自住境界而不再看見,也就都不執著於阿陀那識以及祂的功能;因為你轉依了祂,依止祂的境界而住時就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時才是解脫。如果什麼都有呢?完了!你連覺都睡不好。
如果你有滿屋的金銀財寶,能睡覺嗎?你一定要雇請保全來看顧,才有辦法睡覺。那很小心的人還會想:「那保全會不會監守自盜?」所以還要再雇請一個人,來監視那些保全;因為他的「有」太多了!如果他一貧如洗,家徒四壁,門都不用關,照樣睡覺。如果竊賊來了,笑一笑,跟那個竊賊講:「我白天都找不到什麼值錢的東西了,你晚上還能找得到嗎?」(大眾笑…)那竊賊聽了,也只好摸摸鼻子走了。所以佛世的出家人就只有三衣一缽,山洞、樹下過夜,擁有太多就被繫縛。
同樣的道理,你證得阿陀那識心體,也執著於祂的阿陀那自性,就被阿陀那識心體與自性所繫縛,這在唯識學裡面叫作「恆內執我」。所以證得以後,不要看見路上出家人在走路,就搖頭、搖頭、搖頭,都不用了,因為若是這樣的表現,就是「恆內執我」;而祂第八識對此是完全不知道的,當祂完全不反觀自己的自性而不知道,你轉依於祂這個解脫境界時,也就是「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就是本來解脫。你放下了,「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而祂自己也「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時祂不是跟你五陰身心一樣了嗎?是不是?是喔?或者不是?也就是說,你轉依阿陀那識以後,逾越繫縛,不被阿陀那識所繫縛;所以你如實地「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樣才是真解脫,離繫果就現前了。證真如也是這個道理,每一個位階的真如實證,都告訴你說:「你實證並且轉依成功之後,要現觀你所轉依的那個智慧境界、與第八識真如心平等平等。」換句話說,你轉依阿陀那識以後而擁有的解脫智慧,這個智慧跟你的阿陀那識心體平等平等;那你就不會被這智慧所繫縛了,因為阿陀那識沒有被繫縛,祂是本來就解脫的。
那麼同樣的道理,「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什麼叫作阿賴耶?就是對於三界生死種子的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你的七轉識有貪愛三界法的表現時,第八識就會有這種執藏分段生死各類種子的識性,那你就要探究說你這個第八識為何會有這樣的種子,就叫作阿賴耶?但修行不是叫阿賴耶識修行,而是你七轉識自己要修行;你經由修行,把這個七轉識藉種種行而造成第八識心體的阿賴耶性,也就是貪愛三界生死法的心性種子滅除時,第八識心體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這種集藏性: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自性,就會跟著滅除而不再有阿賴耶性。因為這三種集藏性的種子流注出來時是與你七轉識相應,不跟第八識自己相應的;那麼悟後轉依真如而進修一段長時間,滅了分段生死種子的集藏性以後,你的阿賴耶識就沒有這些種子,就不再叫作阿賴耶識了,這時就叫作「滅阿賴耶」,或是「滅阿賴耶識」。這並不是說阿賴耶識心體可滅,因為阿賴耶識這個心體永不可滅,祂是金剛心,沒有一法可以壞滅祂;但是你悟後修行要滅的是「阿賴耶」的自性,所以當你悟後修行如實轉依阿賴耶識心體的真如法性以後,不再貪愛三界生死法時,第八識心體就不會再有阿賴耶的自性,所以叫作「不見阿賴耶」。
所以你剛證悟時,發覺自己意識每天還是在分段生死的種子上面現行、以及受熏,但是有這個現行與受熏不打緊,你只要自己把七轉識這個執藏分段生死的行為,一步一步慢慢地去把它修除,這樣就行了。到最後,你把這些外我所、內我所,包括自我的貪愛全部滅除了,阿賴耶性就消失了,你的第八識心體就沒有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功能存在,這時候就解脫了,因為你第八識中的種子已經沒有了阿賴耶性;沒有了這個自性以後,你也就不會看見阿賴耶識,所見的第八識就變成是異熟識了。
所以悟後過一段時間,不應該繼續觀察自己阿賴耶識心體在不在,只有剛悟的人會說:「欸!這個第八識很奇特欸!」每天空閒沒事,就把祂拿來玩一玩;可是久了以後覺得這很自然,就沒什麼奇特的,本來就這樣。這就是法界,套一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就是這樣。這時候就是「不見阿賴耶識」,因為你轉依阿賴耶識自體的真如性以後,祂的自體境界中已無有任何一法存在,「無智亦無得」,這時還怎麼看得見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自己不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自己也不見阿賴耶性,這樣轉依成功之後,就是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
接下來,「不見積集,不見心;」前面有說過「心意識祕密善巧」。心,為什麼名之為心,因為祂有積集性;凡所有一切種子,祂都累積下來,集合在自己心中;有這種積集性的識,就叫作心,因為這個能積集各類種子的心才是有情的真正主體。這個心會有這個積集性的原因,卻是七轉識不斷地虛妄熏習而成就給祂的,並不是說祂想要這樣子害你七轉識流轉生死。而你七轉識曾經什麼時候流轉生死?其實你七識之中只有意根能流轉生死,而你的六識都只有一世住,何曾流轉生死?但是因為意識背後有個意根,意根是作決定的思量心,凡所造業都是意根造的。
意根有時會聽意識的,那是被意識所瞞,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意根在決定;除非修行得力了,意識說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而意根聽受了,所以才有了改變;可是一旦境界現前時,意根又依著原來的習性而不聽意識的了,所以造惡的其實就是意根。意根很奇特,偏又是無記性;但因為祂的有覆性,就導致眾生不斷地輪迴生死;而輪迴生死之中,祂又不領受苦、樂、憂、喜、捨;可是不領受當中,只要意識同時現起時祂又全部領受了;但其實是意識跟五識領受的,意根卻認為是自己領受的,你說怪不怪?這就是佛法,諸佛菩薩全部都同一見,都是這樣見的,所以同證解脫。
因此說,能積集諸法種子叫作心;不但是分段生死的種子,包括異熟性的無記種子,祂也全部都積集在自己心中。所以年輕人崇拜歌星,有沒有?某一個歌星要辦演唱會了,他們擠著去買門票。那些被年輕人崇拜而當歌星,他們的身分到底是什麼?是來娛樂大家的,對不對?有沒有人異議?請舉手!沒有。而歌星為什麼要會唱歌?因為往世在忉利天就是娛樂釋提桓因的人,他們就是釋提桓因的歌神,名為緊那羅。那麼究竟是釋提桓因尊貴、還是歌神尊貴?對了!那你去聽他們唱歌,你是消費者,他是賺你金錢的人,是來服務你、娛樂你的人;那麼是你尊貴、還是他尊貴?結果那些年輕人顛倒啊!崇拜歌星崇拜得不得了!那叫作沒智慧。而我們學佛的人不這樣,所以你悟得第八識時,轉依了第八識真如;你再來看看第八識會不會反觀自己有這個積集種子的功能?不會!祂也沒有反觀自己的功能,你轉依祂這個自性,所以就說你是「不見積集」。
因為有積集種子的功能就叫作心,既然是積集種子的心,這心能不能分別?能不能?能!可是問題來了,經中又告訴你,祂叫作「無分別法」,這表示:祂之所分別,跟你六識心的分別不同。你六識分別的是六塵境界中的事,可是六塵境界以外,有更多的那些事情全部都是第八識「心」在分別;所以祂於六塵不分別,可是祂會分別器世間、會分別五陰身、會分別四大種子、會分別七轉識的心行與種子,也會分別業種等,舉凡六塵以外的都是祂所分別,就叫作「心」。
所以七轉識在想什麼,都瞞不過祂,祂都知道。因此,當你肚子餓了,看見人家正在飲食,你心裡面想:「餓了,該吃飯了!」於是,祂就幫你流口水出來。口水是你讓它流的嗎?不是啊!是第八識心流的。但是你不要以為說:「喔!我知道了!原來這就是如來藏。」還差得遠呢!天差地別。你轉依成功以後,沒有看見了;因為你依於如來藏而住,所以如來藏沒有看見時,你就等於沒有看見;這時你就沒有看見祂的積集性,你也不會看見祂在六塵外的分別心,就是「不見心」,因為祂不會反觀自己,看不見自己,而你悟後轉依祂的境界而住時,就是如實不見心、不見有分別。
本經是所有尋求大乘見道及悟後欲入地及完成十地修證者所應詳讀串習的三經之一,即是《楞伽經》、《解深密經》、《楞嚴經》三經中的一經,亦可作為見道真假的自我印證依據。此經是 世尊晚年第三轉法輪時,宣說地上菩薩所應熏修之無生法忍唯識正義經典;經中總說真見道位所見的智慧總相,兼及相見道位所應熏修的七真如等法;亦開示入地應修之十地真如等義理,乃是大乘一切種智增上慧學,以阿陀那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為成佛之道的主體。禪宗之證悟者,若欲修證初地無生法忍、八地無生法忍乃至十地心者,必須修學《楞伽經、解深密經、楞嚴經》所說之八識心王一切種智。此三經所說正法,方是真正成佛之道。
自序
佛菩提道之實修極為困難,原因有五:一者,佛菩提道函蓋二乘菩提解脫道,如是二乘解脫道流傳至末法時代亦已難知難解、難修、難證,而佛菩提道自身內涵廣大深妙,復更倍加難信難知難解是故更難親證;乃至真見道證真如之後欲得成佛,猶有極為長遠難行之道,是故不論證與未證,欲求圓滿佛菩提道皆極艱難!二者,佛菩提道親證者,非如二乘菩提解脫道之所證唯限此時此地之娑婆人間,是故大乘講經時通常是天界及他方聞風而來的菩薩共同參與法會,並非一般肉眼凡夫之所能信。三者,佛菩提道之弘傳衰敗極快,往往不到百年便從興盛而至失傳,是故實證者百年之後往往不存於世,有賴大善知識重新出於世間,方能再度復興;然二乘菩提衰敗亦快,卻無法憑二乘聖人自力振興,要依賴菩薩出世而後復興,佛菩提道函蓋二乘菩提故。四者,大善知識出於世間之時機往往求不可得,乃因外在環境不利於正法之廣弘,是故要待有緣眾生法緣成熟時節乃出於世,以令大眾知已來聚,方能大傳。五者,佛菩提道之移師易地而傳如由天竺移徙華夏,要先有佛子易地受生之後譯經住世,令真見道之後人得有經中聖教以為依憑,不被相似像法之佛門外道廣大勢力所推翻,然後方能廣弘。由是五因,說佛菩提道之廣弘甚為不易。
以如是五因之故,佛菩提道之復興大業極難成就。而且 世尊於經中說:「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佛菩提道之實證內涵大違世間學佛人之想望,以大乘所證解脫涅槃之境並非世間學人想像愛樂之境界故;復以佛菩提道之所證實相法界第八識空性心並非世間法、世間心,若無大善知識依聖教及理證之現量、比量加以攝受者,欲求生忍而得安住不退者亦屬難事,是故佛菩提道廣弘時極為困難,並非大多數學人之所能信,證之不退轉者更難。
猶如《羅云忍辱經》所載:【世尊又曰:「寧以利劍貫腹截肌,自投火中,慎無履惡;寧戴須彌,奪毀其命,投于巨海,魚鱉所吞,慎無為惡矣;不知其義,慎無妄言。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侫相仇,邪常嫉正;故著欲之人,不好我無慾之行也。」】誠如 世尊所說:「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侫相仇,邪常嫉正;」是故了義究竟正法弘傳於世之時,必然遭受諸多墮在相似像法中的凡夫大法師們群起而攻,謗為外道乃至邪魔等,此即平實出世弘法、全心全力為眾生慧命努力時所遭遇之實際情況也。
然而 世尊早已告誡曰:「寧以利劍貫腹截肌,自投火中,慎無履惡;寧戴須彌,奪毀其命,投于巨海,魚鱉所吞,慎無為惡矣;不知其義,慎無妄言。」由是平實勸之不已而不可得,乃繼之以破邪顯正之手段,一方面以理證,另一方面以聖教量及比量,面對諸方凡夫大法師之佛門外道法大力加以評破,令相似像法大幅度萎縮,而令佛門了義正法之義理得以廓清,助益了義究竟正法得以住世;所願者,唯盼諸方未證言證之凡夫大法師們如 佛所說,停止再造口業而免陷自身未來無量世於三惡道中,免受長劫之苦異熟果。
再者,大乘佛法中之經教妙法,最難解義者無過三經一律二論。三經者謂《楞伽經》、《楞嚴經》、《解深密經》,一律者謂《菩薩瓔珞本業經》,二論者謂《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三十餘年來,平實已曾講解《楞伽經》、《楞嚴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現又重講《成唯識論》並著作《成唯識論釋》,逐輯陸續公開梓行中;於今《解深密經》亦已講解圓滿,並由同修整理成文字,修飾之後編輯成書,總有十二輯,將於《不退轉法輪經講義》梓行完畢之後開始逐輯付梓流通,以饗佛教界有心於大乘正法修證之學人。關於極深妙而令佛教界難以解義之一律,謂《菩薩瓔珞本業經》,亦已開講,演述圓滿之後亦將整理成文,並付印梓行流通,以利當代、後代佛門真學佛菩提道之諸方學人,得以遵循此一律經所說了義正法而無違背,乃至次第邁向佛地。
至於《瑜伽師地論》總有一百卷之鉅大篇幅,欲將所講整理成書者實無可能,亦因講解之時摻雜見道密意於其中,亦不宜公開梓行,唯有正覺會內已悟菩薩得以親聆,未來將持續於正覺同修會增上班中不斷重播而永續流傳。如是三經一律二論之解說圓滿,即是平實此世講經任務之重點所在,唯盼佛教界認清此一事實,敬心尊重此三經一律二論,庶於自身道業有所增益。至於附佛外道之密宗等人,誠屬外道而無絲毫菩薩種姓成分,宜其繼續謗之不已而墮三惡道中,吾人亦無所能救也,是則默置而待之以未來劫可也。
佛子 平 實 謹序
公元二○二四年秋分 於松柏山居
- 出版社:正智出版社
- 裝訂:平裝
- 規格:平裝 / 329 / 32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首刷
- 出版地: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第一輯【出版日期】2025年09月 【書號】 978-626-7517-20-8
- 第二輯【出版日期】2025年11月 【書號】 978-626-751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