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实导师
【出版日期】参见 详细资料
【书号】参见 详细资料
【定价】NT$300 / 辑
延伸阅读《解深密经》经本
内容试阅
书籍简介
自序
详细资料
如今我们这一部经终于要开始讲了。可是《解深密经》要开始讲,讲的是第几识的事?第八识的事。那我就想起来,讲「此经」的因缘,是从郭故理事长开始的;现在我们要重讲了,就想起来有一本「宝贝」给大家看。现在还有谁手里有这一本?哦!还有呢?就只有这么几位了?侯师姊也有。这一本若是有的话,要好好保存起来呀!因为这一本绝版了,只印八百册;当时是告别式的时候发给大家。诸位现在去为同修们的往生家人助念,都有〈公奠文〉对不对?告别式的时候,也都念〈公奠文〉。但我告诉诸位:那〈公奠文〉就是从这里面节录出来的,这是我为郭故理事长写的、超长的偈。那既然要讲《解深密经》了,这超长的偈我就不要全念出来,我选后面跟「此经」有关系的念给诸位听;虽然只是后面的一小段,可也很长、很长!这就跟「此经」有关、跟禅有关。来!我念给诸位听:
「佛子闻此即知真如第一持身,若能真解余所说义则渐生慧;
是则郭公佛事功德成就五分,其余五分佛事始自达摩东来。
中则郭理事长生前修证已圆,所谓初证真如眼见众生佛性;
末则依于郭公宏愿于此演示,伏惟此法微妙甚深无上了义,
非诸凡夫及与二乘圣人所知,丛林说此名为宗门向上一路,
千圣出世不敢言传千佛禁诫,致令古今学人劳形如猿捉影。
兹以郭公佛事应行无上法施,不免效他诸祖大悲入泥入水!
干冒无闻佛子谤余精神异常(注一),要将从上宗门密意而作拈提,
成就郭公佛事最后五分功德。
只如古来丛林亡僧死了烧了,见闻觉知悉皆消失断灭不现,
光镜俱亡无我能知亦无我所;复是何物而名真如不生不灭?
且道亡僧死了烧了向何处去?农禅(注二)灵泉(注三)广大徒众应须留意,
莫向亡僧死已烧已之后寻觅,但向农耕作务之中寻祂密意,
复趣灵泉涌汤之处畅饮甘露。正是:
卸却农装同趣涌泉已是后觉,
哪堪更向山门观取稻浪金风?
只如郭公佛事所余五分功德最后一句作么生道?
抆眼哭云:苍天哪,苍天哪!
复云:若有会者,不唯是吾同修,亦乃郭公同修,便见郭公如在目前!
若不会者,佛事功圆之后,
且向知客主事讨取杯水润喉。(此时导师以抚尺往讲桌上一拍:啪!)」
精不精彩?所以这本《故郭公超星老师佛事记念册》是法宝啊!懂的人会收藏得好好的,我就把它收藏起来。如今我手里也不超过十本,都藏在佛龛最下面,人家找不到的地方(大众笑…)。如果你破参了,听听这一段就好,前面好几倍长,我们且不谈它!就听最后面这一小段,这就是禅。教外别传的禅,悟的正是《解深密经》讲的阿陀那识,又名阿赖耶识、异熟识、如来藏、无垢识,即是《金刚经》等诸经中说的「此经」。所以诸位想想:「我们正觉跟这一部经有缘、无缘?」(众答:有缘。)有缘啊!缘很深哪!我不但往世讲过这部经,这一世也已经讲过一次,现在已经是重讲第二遍了。我重讲的不是只有这部经,还有一部《成唯识论》,再过几个月也要重讲了。想想,那一些人在否定说我讲唯识时讲错了;可他们并不知道,我在二十几年前,就讲完《成唯识论》了;而我说的这一些法:唯识学、或者禅,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仍旧是这些法。所以谁是真懂唯识?于此分野。从这里就分清楚了:那些人是不懂的、这些人是懂的,就在这里分清楚!(注一:郭超星老师舍寿停灵于台大太平间时,平实前往开示后即使机锋,利益在场大众;被农禅寺前来助念的学人称为精神病,因为他们不懂禅门机锋。注二:指台北市的农禅寺。注三:指万里乡的灵泉寺。)
那我现在讲《解深密经》,他们宣称懂《成唯识论》的人,应该也能讲啊!那就讲出来给大家读读看、听听看。所以佛法懂与不懂,不是口头讲了就算,而是要有那个实质呈现出来。那我这样讲了一个钟头,本经还没开始讲欸!但推究其实,已经开讲了;因为《解深密经》的道理,这四个字我已经先作了大部分的说明。
这一部经还有另一个译本,叫作《深密解脱经》。表示是很深奥的、很微密的解脱,讲的就是第八阿陀那识的本来解脱;但我不采用那个版本,我采用玄奘所译的这个版本。因为玄奘的译经有个特色,就是三个字:信、达、雅。把「信」排在最前面,这跟鸠摩罗什的译经不一样!鸠摩罗什反过来,先「雅」,因为他知道中国人很喜欢典雅;如果译得雅、如果有一位喜欢,它就会不断地流传下去,他这个观察很正确。可是玄奘重视的是:要完全依照经典的原义如实翻译,「取信」为第一个重点,不能有丝毫的违背。
《解深密经》的「解」,就是把这个道理解释出来,让大家除掉迷惑;所有的疑全部灭尽,这就是「解」这一字的意思。那么这个「解」是解什么呢?是解开那个很深奥的、而且很微妙秘密的法义。为什么叫作深奥?因为「此经」如来藏很深奥,不容易了解;对一般人讲解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他们会误会是外道神我、或者误会是五阴的我,或者误会是十八界的我、六入的我等等;他们会这样误会,所以不对一般人讲解「此经」,可见「此经」如来藏的内涵是非常深奥的;乃至于二乘圣人成为阿罗汉、缘觉之后,都还不能理解,所以「此经」很深奥。
那为什么叫作「密」?因为这是诸佛如来不传之密。诸佛如来都有弟子是阿罗汉、是缘觉,可是如果他们不是菩萨种性,如来就不传这个法给他们。而佛弟子之中,有很多人虽然不是阿罗汉、不是缘觉,都还是个凡夫,但是他们有菩萨种性,如来就把这个法传给他们。因为这个法太秘密、太微细,很难得证,所以才叫作密;因此第八识就是诸佛如来不随便传的、最深奥的秘密。那这一部经专门解释这个最深奥、不传之密,所以叫作《解深密经》。
经由前面的说明、跟这一小段这样的解释,这《解深密经》的经题,我就讲完了。可不要再像《楞严经》那样讲,像《楞严经》这「大佛顶」三个字讲两个钟头。有的人也许说:「喔,受不了!」但真的「大佛顶」三个字是很深奥的法。那《解深密经》经过前面这一些因缘等等的铺陈,我这样一讲,诸位就懂了。
这一部经是「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什么奉诏?因为古时候译经费用很高,译经要多少的纸、多少的笔、多少的墨?古时的纸、笔、墨都很贵;还要加上多少人共同来润笔修饰才作得到?换算这些人工也要花很多银两;译好以后,要先誊稿再印出经典来,工程也很浩大,得要国家之力才办得到;那么皇帝愿意出这个钱,菩萨就说:「我奉诏译。」因为他出了好多钱、好多人力,菩萨也就自称为「臣玄奘」,这都可以的。如果现在有皇帝愿意支持佛教,我自称「孙子平实」也可以,没问题呀!只要能弘扬正法,我什么都肯干;所以玄奘菩萨就自称是「臣奉诏译」。
那么,到这里就正式要开讲了。请问诸位:「我这部经准备讲多久?」嗄?半年?还是怎么样?两年、三年?……最少两年?告诉诸位:「我也有可能一年内就讲完了。」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在这部经里面,如来几乎是明讲的;不是讲第八识时明讲,而是说:证第八识与相见道的修学过程,祂是明讲的,没有多少隐晦!所以讲起来会很快。但是你只要这部经听完了,相见道位该干什么事情,就大致了解了。然后,如果你已经在增上班,或者说你还在进阶班,但你已经触证到第八识真如了,还没有因缘得到我的印证,因为还考不过去;但是你至少可以用「此经」所说来作自我印证。我在弘法的早期,是以禅宗的立场来为大众印证的,所以只要找到如来藏就算数、就印证了;但后来因为有人开始退转,所以我们印证标准一直提高。
正觉现在的印证标准,不是前三次禅三那种禅宗的印证标准;所以有的人还在进阶班,其实从古时候的禅宗标准来看,他就已经是证悟的圣者了。但现在为预防退转,所以我们的印证标准很高,你必须要经过层层的考验;考验完了,表面看来是为我印证:你所证得的,确实是空性如来藏。其实是为你自己印证:这个确实是如来藏!由你们来为自己保证不退转,这样我度人才不会唐捐其功,这叫作保护战果。好!请诸位就张开眼睛,看看我到底这部经讲多久。现在从卷一开讲。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现作众生一切义利,灭诸烦恼、灾横、缠垢,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
从第一卷开始,首先是〈序品〉;就是这一部经要开始之前,先有一些铺陈。就好像人家演戏,同样也有序场;所谓出将入相,一个一个先亮相一下。在闽南话比如说,戏要开演之前,或者木偶戏、傀儡戏要开演之前,一个一个都出来亮相过;闽南话把它叫作「扮仙」。有没有听过?(有人答:有。)对!也就是说,先把这些人物主角、配角一一跟大家先介绍过一遍。同样的,「经」要开始讲之前,也有〈序品〉。本经第一品的〈序品〉,是先交代这一部经开讲的因缘。
语译:【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我也不解释了,诸位听多了。就说有一个时间,佛陀住在最殊胜的、光耀的七宝庄严之中,放出了大光明,普遍照耀一切无边世界的无量方所;这时有各种胜妙的装饰间杂排列出来、显示它的庄严,而这个光明的周圆是没有边际的,它的量很难以测量,因为它超过了三界所行之处,而且远远超胜而出过于世间所有善根之所生起,是以最极自在的清净识作为它的行相,这是一切如来之所统帅的境界;这时诸大菩萨、大众们,都如同天上的云一样集合到这里来,还有无量的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人与非人等翼从于诸多的大菩萨众,他们都是由广大的法味和喜乐所受持的;此时这些菩萨、大众与天龙八部等都显现出他们的自在,为众生作一切有益的义利,他们也都灭除了烦恼、灾横以及缠与垢,远离了四魔,超过了种种的庄严,他们这样的所依都是如来的庄严之所依处;这一些大众都有大念也有慧行,以大念跟慧行作为他们所游行之路,并且还有大止以及胜妙的观行、作为他们游行时之所乘坐,以大空、无相、无愿的解脱作为他们之所入门,在这样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的大宝花王、大众之所建立的大宫殿中。】
讲义:请问诸位:这到底是什么境界?先来说说:「最胜光曜七宝庄严」,这到底是说什么?我跟诸位讲,这个「最胜光曜七宝庄严」都在诸位身上,不在别的地方!请诸位回想一下《楞伽经》的〈序品〉,如来到了楞伽山,不也是七宝庄严吗?诸位身上有什么七宝?不要再把祂叫作七转识吧!(大众笑…)这名称有点儿看轻祂欸!因为真如的境界中一无所有,连真如法性亦无,那要靠什么来庄严呢?要靠七宝。七宝就是你的眼识、耳识乃至意识与意根。每一个有情之所以能得庄严,都因为靠这七识;而这七识每一天都在绽放光明,这不就是「最胜光曜」吗?三界中所有一切的庄严,都靠这七个识;这七个识可以让你修行成为解脱的圣者,也可以让你证得实相的智慧,乃至最后究竟成佛,所以这七识就是你的七宝。而这七识每天都在放光明,光明一放散出来真的庄严。
诸位可以去想想看:三界内、外,所有一切的光明其实都在三界内,因为三界外无法,如何庄严?「三界外」就是如来藏独住的无余涅槃境界;而三界中所有一切有情,无论哪一个有情,他的庄严都缘于这七识而有。譬如说,金轮王游行四大部洲的时候,那真的够庄严了;可是那个庄严,还是要借着他的七识心才能够显示出来,因为他的第八识真如心从来不曾也不会想要作什么,都在七识心的作意与思心所之下才会作出来各种庄严。那金轮王上升到忉利天时,释提桓因分了半座与他共坐;可是他不满足,还想着说:「我干脆取而代之。」结果因这一念,他便下堕了;表示释提桓因的庄严远超过他呀!然而释提桓因的庄严,还是要由他的七转识来起作意与思心所,他的第八识才会实现出来。那么比释提桓因庄严的呢?例如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于色界顶第四禅天中,还有五不还天,包括报身佛的境界,不也都要靠七识庄严出来的吗?而这七识在诸位身上,各个具足,分毫不少。
本经是所有寻求大乘见道及悟后欲入地及完成十地修证者所应详读串习的三经之一,即是《楞伽经》、《解深密经》、《楞严经》三经中的一经,亦可作为见道真假的自我印证依据。此经是 世尊晚年第三转法轮时,宣说地上菩萨所应熏修之无生法忍唯识正义经典;经中总说真见道位所见的智慧总相,兼及相见道位所应熏修的七真如等法;亦开示入地应修之十地真如等义理,乃是大乘一切种智增上慧学,以阿陀那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为成佛之道的主体。禅宗之证悟者,若欲修证初地无生法忍、八地无生法忍乃至十地心者,必须修学《楞伽经、解深密经、楞严经》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种智。此三经所说正法,方是真正成佛之道。
自序
佛菩提道之实修极为困难,原因有五:一者,佛菩提道函盖二乘菩提解脱道,如是二乘解脱道流传至末法时代亦已难知难解、难修、难证,而佛菩提道自身内涵广大深妙,复更倍加难信难知难解是故更难亲证;乃至真见道证真如之后欲得成佛,犹有极为长远难行之道,是故不论证与未证,欲求圆满佛菩提道皆极艰难!二者,佛菩提道亲证者,非如二乘菩提解脱道之所证唯限此时此地之娑婆人间,是故大乘讲经时通常是天界及他方闻风而来的菩萨共同参与法会,并非一般肉眼凡夫之所能信。三者,佛菩提道之弘传衰败极快,往往不到百年便从兴盛而至失传,是故实证者百年之后往往不存于世,有赖大善知识重新出于世间,方能再度复兴;然二乘菩提衰败亦快,却无法凭二乘圣人自力振兴,要依赖菩萨出世而后复兴,佛菩提道函盖二乘菩提故。四者,大善知识出于世间之时机往往求不可得,乃因外在环境不利于正法之广弘,是故要待有缘众生法缘成熟时节乃出于世,以令大众知已来聚,方能大传。五者,佛菩提道之移师易地而传如由天竺移徙华夏,要先有佛子易地受生之后译经住世,令真见道之后人得有经中圣教以为依凭,不被相似像法之佛门外道广大势力所推翻,然后方能广弘。由是五因,说佛菩提道之广弘甚为不易。
以如是五因之故,佛菩提道之复兴大业极难成就。而且 世尊于经中说:「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佛菩提道之实证内涵大违世间学佛人之想望,以大乘所证解脱涅槃之境并非世间学人想象爱乐之境界故;复以佛菩提道之所证实相法界第八识空性心并非世间法、世间心,若无大善知识依圣教及理证之现量、比量加以摄受者,欲求生忍而得安住不退者亦属难事,是故佛菩提道广弘时极为困难,并非大多数学人之所能信,证之不退转者更难。
犹如《罗云忍辱经》所载:【世尊又曰:「宁以利剑贯腹截肌,自投火中,慎无履恶;宁戴须弥,夺毁其命,投于巨海,鱼鳖所吞,慎无为恶矣;不知其义,慎无妄言。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侫相仇,邪常嫉正;故着欲之人,不好我无欲之行也。」】诚如 世尊所说:「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侫相仇,邪常嫉正;」是故了义究竟正法弘传于世之时,必然遭受诸多堕在相似像法中的凡夫大法师们群起而攻,谤为外道乃至邪魔等,此即平实出世弘法、全心全力为众生慧命努力时所遭遇之实际情况也。
然而 世尊早已告诫曰:「宁以利剑贯腹截肌,自投火中,慎无履恶;宁戴须弥,夺毁其命,投于巨海,鱼鳖所吞,慎无为恶矣;不知其义,慎无妄言。」由是平实劝之不已而不可得,乃继之以破邪显正之手段,一方面以理证,另一方面以圣教量及比量,面对诸方凡夫大法师之佛门外道法大力加以评破,令相似像法大幅度萎缩,而令佛门了义正法之义理得以廓清,帮助了义究竟正法得以住世;所愿者,唯盼诸方未证言证之凡夫大法师们如 佛所说,停止再造口业而免陷自身未来无量世于三恶道中,免受长劫之苦异熟果。
再者,大乘佛法中之经教妙法,最难解义者无过三经一律二论。三经者谓《楞伽经》、《楞严经》、《解深密经》,一律者谓《菩萨璎珞本业经》,二论者谓《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三十余年来,平实已曾讲解《楞伽经》、《楞严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现又重讲《成唯识论》并著作《成唯识论释》,逐辑陆续公开梓行中;于今《解深密经》亦已讲解圆满,并由同修整理成文字,修饰之后编辑成书,总有十二辑,将于《不退转法轮经讲义》梓行完毕之后开始逐辑付梓流通,以飨佛教界有心于大乘正法修证之学人。关于极深妙而令佛教界难以解义之一律,谓《菩萨璎珞本业经》,亦已开讲,演述圆满之后亦将整理成文,并付印梓行流通,以利当代、后代佛门真学佛菩提道之诸方学人,得以遵循此一律经所说了义正法而无违背,乃至次第迈向佛地。
至于《瑜伽师地论》总有一百卷之巨大篇幅,欲将所讲整理成书者实无可能,亦因讲解之时掺杂见道密意于其中,亦不宜公开梓行,唯有正觉会内已悟菩萨得以亲聆,未来将持续于正觉同修会增上班中不断回放而永续流传。如是三经一律二论之解说圆满,即是平实此世讲经任务之重点所在,唯盼佛教界认清此一事实,敬心尊重此三经一律二论,庶于自身道业有所增益。至于附佛外道之密宗等人,诚属外道而无丝毫菩萨种姓成分,宜其继续谤之不已而堕三恶道中,吾人亦无所能救也,是则默置而待之以未来劫可也。
佛子 平 实 谨序
公元二○二四年秋分 于松柏山居
- 出版社:正智出版社
- 装订:平装
- 规格:平装 / 329 / 32k / 普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首刷
- 出版地:台湾
- 语言:繁体中文
- 第一辑【出版日期】2025年09月 【书号】 978-626-751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