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实导师

【出版日期】参见

【书号】参见

【定价】NT$300 / 辑

延伸阅读《大法鼓经》经本下载

  • 内容试阅

  • 书籍简介

  • 详细资料

要听闻这部《大法鼓经》也是这么困难!那诸位也许想说:好像没有困难,因为我现在就听见了;可是不要不信邪,如来接着会解释给我们听。而阿难也觉得怎么可能呢?所以他也要问,因此阿难就问说:「这些菩萨们从十方诸佛世界来到这里,要听这一部经,那难道不是一切诸佛都有这个法吗?」好有一问,问得真好!那一些十方菩萨们来这里,显然是在诸佛那里听不见这一部经。那诸佛知道 释迦如来演述这一部经,告诉他们,所以他们来了。那就好像是诸佛如来没有这个法,他们才要来娑婆世界听闻,所以他提出这么一问:「非一切诸佛有此法耶?」没想到 如来告诉阿难说:「三世诸佛都有这个法。」这好像有点奇怪,「三世诸佛」不但是当下的十方诸佛,包括过去的已成诸佛以及未来诸佛,包括诸位;诸位将来成佛时也都有这个法,这样听起来不是很奇怪吗?阿难就提出疑问来了:「如果像世尊您这样讲的话,那么十方诸佛世界来的那些菩萨们,都是人中之雄,否则他们怎么能够来到这里呢?其中有很多是凭自己的神通来的,不全部都是依据诸佛如来的神力加持。那如果诸佛如来都有这样的法,那他们为什么全部都集合到这个地方来?」然后又问了个问题:「那十方诸佛世界的如来是什么缘故,自己不在祂的净土世界中为大家演说呢?」阿难问的有道理呀!那我们来听听 如来是怎么开示的:

经文:【佛告阿难:「如有一阿练比丘隐居山窟。至时入村,方欲乞食,道见人兽诸杂死尸。见已生厌,断食而还:『呜呼苦哉!吾亦当然。』彼于异时,心得快乐,作是思惟:『我当更往观察死尸,令增厌离。』复向聚落求见死尸,修不净想。见已观察,得阿罗汉果。如是他方诸佛不说无常、苦、空、不净。所以者何?诸佛国土法应如是。彼诸如来为诸菩萨作如是说:『奇哉难行!释迦牟尼世尊于五浊国土出兴于世,为苦恼众生种种方便说《大法鼓经》。是故,诸善男子!当如是学。』彼诸菩萨咸欲见我、恭敬、礼拜,故来会此。既来会已,或得初住、乃至十住。是故,《大法鼓经》甚难值遇;是故,十方大菩萨众为闻法故普皆来集。」】

语译:世尊回答阿难说:「譬如有一个专门修『远离行』的比丘,隐居在深山的洞里面。他托钵的时间到了,进入村庄里,才刚刚想要开始乞食,在道路上看见人以及兽类的各种死尸。看见之后,生起了厌离之心,于是断除了食欲,而往所住的山洞回去了。心里面想:『呜呼!实在是痛苦啊!我将来也会像是这样。』他在其后的另一个时间,由于远离的缘故,心中得到了快乐,就这样子思惟说:『我应当再一次前往那个地方,观察各种的死尸,使我增加对于五阴的厌离。』于是又重新向聚落出发,寻求再看见死尸,方便他继续观修『不净想』。他去到那个地方,重新看见人与各种动物的死尸以后,就继续观察,终于对饮食和五阴具足了厌离,而证得阿罗汉果。就像是这样的道理,十方净土中的诸佛,不演说五阴无常、苦、空、不清净。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诸佛的净土世界的法应当就是这样。十方诸世界的如来为那一些菩萨们都这样子说明:『非常地奇特呀!非常地难行啊!释迦牟尼世尊在五浊恶世的国土中出兴于世间,为苦恼的众生们以种种的方便演说《大法鼓经》。由于这样的缘故,你们这一些善男子!应当要这样子修学。』那一些菩萨们因为听了诸佛如来这样开示,所以全部都想要看见我释迦牟尼佛,前来恭敬、礼拜,所以来到法会这个地方。既然来到这里互相聚会之后,或者得到初住位、二住位、三住位乃至于证得第十住位。由于这样的缘故,说《大法鼓经》非常难以值遇呀!正因为这样的缘故,十方大菩萨众为了听闻《大法鼓经》的缘故,全都来到娑婆世界聚集了。」

讲义:这一段经文 如来先作第一个部分的解释:为什么十方净土世界的诸佛不演说这一部经典。那么 如来就先说了一个譬喻:说有一个修远离行的比丘,或者说修苦行的比丘;「远离」就是远离人间的种种享乐,这叫作「远离行」。人间的种种享乐就是说:他具足了在人间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那如果人间一般都有的资源他事事匮乏、大部分都没有;换句话说,他只是过着最基本的生活,那就是「修苦行」。为什么说是苦行呢?因生活起来不充足、很匮乏,那生活是不愉快的。那最基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睡觉、不会饿死、不会挨冻、不会淋雨,这样就是最基本的生活。如果可以吃得够饱,那就不是基本生活;吃得够饱就已经过分了!对啊!依苦行来讲,吃饱就算过分了,所以只能够维持不饿死,这是在吃的方面。至于好味道、里面有足够的油质,那已经是过分了;苦行是这样修的,就是不会饿死的饮食上的基本。

那么睡觉呢,不能要求说:我这个床铺、这垫子最少要十几万元、二十几万元的。不可以这样要求,可以睡觉就行。那么可以睡觉,在古印度佛世的时候,修苦行的比丘可以睡觉的条件是什么?是不潮湿,睡的地方够柔软就好。那也许有人想说:够柔软,那搞不好就是有个比较差的床垫吧?我告诉你:没有床垫。是收集一些干的树叶,找个沙地铺一下,那在上面睡得软软的,这样就是最基本的卧具。那如果有个三件、五件僧伽梨,也就是僧服,那就把它铺平;三五件铺起来也睡得够好了,这就是最基本的卧具,这才叫作远离行──因远离世间诸法。其余的大致上依此类推,这就是远离行。所以远离行的生活是困苦的,因此又有一个名称叫作「苦行」。所以「阿练若」其实说的就是「远离行」,本意不是在说苦行,而是说他是「远离行」,远离世间诸法;因为那种生活是困苦的,所以就叫作「苦行」。

这个修「阿练若」的比丘,他住在这个村镇附近的山里面。那山里面因为有时会下雨,所以应该要有山洞来住,就找一个山洞住下来。住山洞通常都是一人独居,除非那个山洞很大。那么比丘们古来是不生火的,都是托钵的,所以叫作「比丘」。比丘的本意叫作「乞食」,或者叫作「勤习」。乞食就是说:不论是食物或者法食,身为比丘都要去乞求,这叫作「比丘」、叫作「乞食」。所以法上要求法食之时,就要向上位菩萨、向 如来或者向阿罗汉的师父──大阿罗汉乞求法食,所以叫作「比丘」。那么「勤习」呢?有两个意涵:一个就是精勤地修学熏习叫作「勤习」;另一个习是精勤地息灭烦恼,所以叫作「勤习」。

因此古时出家人都是不生火的,那是传到中国来以后,百丈大师才设立有伙房生火;以前都没有火,所以说出家人不食火食,也就是说要去托钵,自己不生火煮饭的。那百丈大师改变了这个规矩,是因为中国出家人在名山、深山里面,一上一下得要一天的时间,来往不是那么方便,乞食很不容易所以才开伙;此后才有耕田种植的事,也才有居士奉献了田地,把山里面的田地奉献给寺院;然后僧众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这样来的。那么比丘、比丘尼本来是不自己生火煮饭的,所以他们要去乞食。乞食的时间到了,譬如说快十一点了(就十点多将近十一点),那就要入村了,所以要到村庄里乞食,因为山里面不可能有乞食的地方。他们修远离行的人,在印度容易修「不净观」。

要修证解脱果,最困难的就是伏断人间的五欲。五欲里面最粗重的就是两个:一个是精美的饮食,第二个就是男女欲,这两个最难摆脱,其他的比较容易;因为有的人、或有很多人他没有想要拥有很多财产,他对名声也没有兴趣,就是这两样最难远离;所以男女欲跟饮食这两个,是系缚有情常住人间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余倒也还好,比较容易断。那修「远离行」的人主要是针对这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却不容易修,特别是后代的学佛人。如来在世的时候,那时还好修,那时候穷人还真不少。在印度,穷人家里有人死了,没有钱帮他买地埋葬,甚至于连帮他买一袭好衣服(我们中国叫作寿衣),连那个钱都没有;不说古时候印度,现在印度都还有很多这种穷人,住在垃圾堆里面;他没有钱,家里人死了怎么办?很辛苦、很辛苦存了两、三年的钱,也才不过那么几文!就只好用他平常睡觉的草席卷一卷,把他裹起来;然后用个绳子绑了,雇个背尸体的人,背去弃尸林丢弃,这样就完了。如果这家人跟他感情很好,积的钱稍微多一点点,就帮他买一些「白布」──没有染色的布,这就比较便宜,当然不像现在漂白过那么白,就是原色的布叫作「白布」;先把他包裹了,然后外面再用草席卷好再绑起来,雇个背尸人背到弃尸林去丢弃;在古印度这是很正常的事。

我二十几年前去朝礼圣地的时候,还看见他们有一种房子很奇特,我也是今生第一次见到。因为当时还没有把往世的所知找回来,所以真的是第一次见到。坐着游览车要去到另一个地方,那一段路途比较远,所以白天也看见、晚上也看见。白天看见,不晓得那是什么,以为是什么坟墓,因为是一堆土这样圆圆的,可是觉得奇怪,坟墓怎么会开个洞?觉得怪,就是不懂。结果下午要到另一个地方去住饭店,车子走着越来越晚,已经到黄昏了,因为我们去时已经是十一月(十月底十一月初),到五点多快六点的时候天晚了,看见野外有那个东西。欸!野外怎么会亮?原来点蜡烛。啊!才知道:原来那看起来像是坟墓的土堆,是人家住的地方!一个个单身汉就住那种土堆中,都只能住一个人,因为里面暗就点个蜡烛,这样过生活。那诸位想想:现在台湾所谓的「修苦行」的人,生活都过得比那种人还好;但是修「远离行」的人是连蜡烛都没有,就三衣一钵,大不了加个戒刀就没有了!

那么修「远离行」的人,那种生活其实就是这两样最难对治,就是「饮食」,好吃的,他忘不了;然后是「男女欲」。那有的人说:「欸!那些单身汉不都离欲的吗?」不!他不是真的离欲,他是讨不起老婆,不是离欲。有人也许想说:「那老人不就离欲了吗?」有吗?所以离欲有一个定义,就是发起「初禅」,那才叫作真正的离欲。那老人是因为没有性能力了,并不是真正的离欲。所以离欲的定义就是「梵行已立」──清净行已经建立,那就是已发起禅定作为他的证明。

所以现代的人要修「不净观」、要离欲很难;但古印度修不净观很容易,因为穷人很多;每一个市镇都会有一个地方成为弃尸林,没钱的人把死后的家人就丢弃到那边。如果要修「不净观」,就去弃尸林那边看;看着看着,详细地观察了,然后闭起眼来再去观想,观想那个影像,让自己生起对于这个色身的厌恶之心;接着进一步思惟:「色身之所从来是因为饮食,如果没有饮食,这个色身不能存在;那饮食吃进去以后,排泄出来是脏污不净的;然后饮食之后纵使被身体吸收了,身体也是不净的。」这样来让自己生起离欲之心,对于自我这个色身的执著就断除了。所以这个「不净观」的九想如果修不成功,就去弃尸林,每天去那里看;从这个青瘀想、膨胀想、脓烂想……等,这样去观察全部过程,一直到把一个尸体观察到它变成白骨为止。每天这样观察而不能成就「不净观」,天下没这回事!那如果没有尸体可以看,要修这个不净观就比较困难。

这个修「远离行」的比丘入村想要乞食。人如果饿的时候,那饭、面、杂粮都很好吃;不饿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好吃。可是真要饿得荒,什么都好吃了;即使有一点臭酸味了,也很好吃;假使他三天没吃了,只剩下那个,他也会觉得很香美。饿上三天,吃那个有一点馊的食物,保证不会泻肚子,因为吸收都来不及了!真的这样。所以你看那个流浪汉,说他饿了两天了,他从人家那个馊水桶捞出来吃,他却不会坏肚子。他就是不会!因为吃都不够了,这是事实。

那这个修「远离行」的人如果因缘好,要去乞食,路上看见人兽诸杂死尸,那是他修行的好机会。真的,是好机会!所以他在那边藉此机会观察,观察了以后当然会生起厌心:「啊,原来再过几年,我也不免如此!」他会这样想。那饮食吃了,再怎么香美,吃了也是一样,他心里面就想:「不要再吃了!再吃、继续吃就越贪爱,越贪爱就会轮回生死。吃是为了照顾这个色身,那照顾这个色身,结果就是继续轮回生死。」就像有人看见车祸血肉模糊以后,回到家吃不下饭一样,所以他「断食而还」,心里面想:「呜呼苦哉!」「呜呼」就是非常地感叹,就讲说:「啊,真的是太苦了!」对呀,在人间修「远离行」怎么能不苦?如果住在王宫里面享受,当然不苦;但是在人间修远离行,然后又看见人兽的死尸,当然觉得人生是苦,马上联想到自己。「当然」,「当」就是未来,目前还没有到的时候,将来也会是这样子。所以他这样想的时候,对于色身的执著就减轻了,那个负担减轻了,对于饮食的执著也减轻了。

因为这个烦恼减轻了,所以他觉得心里面快乐,这表示修行进步了。所以他就想:「欸!我心中得定了。」于解脱之道的修行心中得定,不会再有很多像以前那样的烦恼,于是在另外一个时间,他又想要去看。所以他得到快乐以后,心里面的想法是:「我应该再前往那个弃尸林,再去观察那些死尸,来使自己的厌离心可以增加。」这是他的想法,这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想法。可是如果是现在那一些密宗的喇嘛们,他们会怎么样?他们一定远远看见了,转头就走、掩鼻而行;因为他们要追逐五尘之乐啊!所以他们一定说:「唉呀!那个不好,赶快走、赶快走!」但是修远离行想要解脱的人呢,反而是要靠近去观察;臭才好!不臭不能够增长他观行的成就,反而是要臭而且很丑陋。因为首先是青瘀,皮肤变黄,然后有乌青色的斑点出现;接着就会开始膨胀,膨胀起来就很难看了!然后呢,接着就是爆裂……等,那会有许多的过程;接着会有蛇鼠来咬、或者野狗来咬,就是一片狼籍,骨肉狼籍等等。那个过程都是很臭又很难看的,那这样子,他的这个「不净观」一定可以成就。

有的人不能成阿罗汉,问题就出在「贪欲」;其他的部分都对治了,可是贪欲没有对治,所以他永远不能成就。这时候,他只要这个厌离成就,借着不净观修「厌离想」;厌离想成就,他就可以成为阿罗汉。所以成就阿罗汉的障碍有很多种:有的人对于世间名放不下,有的人对于瞋恚心舍不了……等各有不同;其他的部分都对治好了,但是这个部分对治不了,他就没有办法成为阿罗汉。所以有的时候有弟子来求见 如来,说他始终没有办法成就解脱。如来观察他,知道他的问题是瞋心断不了,其他都没有问题啊,就只有一个瞋心。所以 如来告诉他:「你得把瞋心断了才行。好好去作慈心观,把瞋心断除了!」于是他去修慈心观成就的时候,瞋心断了,他就成阿罗汉了。

经文:【尔时,世尊告大迦叶:”有比丘名『信大方广』,若有四众闻其名者,贪恚痴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迦叶!譬如波斯匿王有耆婆子,名曰上药;若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告上药言:『汝今速持能为众生拔箭药来。』尔时上药即持消毒药,王以涂战鼓;若涂、若熏、若打,若彼众生被毒箭者,闻其鼓声,若一由旬、若二由旬,箭悉拔出。如是,迦叶!若有闻『信方广』比丘名者,贪恚痴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彼因『此经』增广正法,以彼现法成就故,得此大果。大迦叶!汝当观彼无心凡鼓,以无心药,若涂、若熏、若打,有如是力,饶益众生;况复闻彼菩萨摩诃萨『信方广』比丘名,而不能除众生三毒?“迦叶白佛言:”若闻菩萨名者,能除众生三种毒箭,况称世尊名号功德,言『南无释迦牟尼』?若称叹『释迦牟尼』名号功德,能拔众生三种毒箭,况复闻此《大法鼓经》安慰演说若偈、若句,况复广说而不能拔三种毒箭?“】今天只能讲到这里,下周继续解释。

《大法鼓经》上周第八页最后一段已经念完了,接着是要语译:

语译:【这个时候,世尊告诉大迦叶:”有一位比丘名为『信大方广』,如果有佛门四众听闻到他的名号时,贪欲、瞋恚、愚痴的毒箭全部都可以拔出。这是什么道理呢?迦叶!譬如波斯匿王有一个善于医术的耆婆的儿子,名字叫作『上药』;如果波斯匿王与敌国发生战争的时候,他告诉上药说:『你现在赶快去把能够为众生拔出箭的药拿来。』这时候名为『上药』这个人,就赶快去取来消毒的药,波斯匿王就把它涂在战鼓上;有时候不一定用涂的,也许用熏的;有时候是熏了给他的战士嗅闻;有时候是把那个战鼓敲打起来。那如果有众生被敌国的毒箭射到的话,只要听闻到这个消毒鼓的鼓声,也许距离一由旬或者两由旬,毒箭全部都可以拔除。就像是这个道理,大迦叶!如果有人听闻到『信大方广』比丘的名字,他们心中的贪欲、瞋恚、愚痴的毒箭全部可以拔除。这是什么道理呢?他们是因为『此经』如来藏而增广了正法;由于他们是在现法上面来成就的缘故,所以能得到这样伟大的果报。大迦叶啊!你应当观察那一面没有心的世间平凡的鼓,用那一种没有心的消毒的药,或者涂、或者熏、或者敲打起来,就有这样的力量可以饶益众生;何况又再听闻那一位菩萨摩诃萨名字叫作『信大方广』的比丘的名声,而不能够灭除众生贪、瞋、痴等三毒?“大迦叶禀白佛陀说:”如果听闻那位菩萨的名号的话,能够灭除众生的三种毒箭,何况称叹、受持世尊名号的功德,而在口中说『归命释迦牟尼』的人呢?或者称赞、赞叹『释迦牟尼』的名号与功德,能够拔除众生贪、瞋、痴等三种毒箭;更何况是听闻这一部《大法鼓经》来安慰演说──不论是以偈颂或者以字句来讲;更何况是将《大法鼓经》的偈颂与字句加以广说,而不能够拔除三毒之箭呢?“】

释义:这可不是一般人嘴里说的:”我相信哪!我信受啊!“甚至于有的人很高声地发誓说:”我绝对信受!我要是没有真的信受,死后就下地狱!“但其实那样说了也都不算数,因为”信”有许多种。有的人心性好,他从来不怀疑,随便你跟他讲什么他都信。譬如在台湾,且不说大陆,就有许多凡夫自称成佛;但是也有很多人信,那些信徒们绝不怀疑。如果我明天自称成佛,你们一定不信;这跟伤不伤感情无关,而是跟智慧有关,因为有正知见而生起了择法觉分时便可以去判断。可是有的人只要能够作出一点儿排场,让人看见觉得佩服,而那个人自称已经成佛了,他们就信;这叫什么信?(众答:迷信!)诸位讲得好!就是迷信,而且你想要改变他们,还真难哪!

迷信之后,有的人继续修学以后开始理解:什么叫作佛法?佛的境界是什么?然后对于诸佛以及诸大菩萨们的修证功德,他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求不可得,所以非常地仰慕;但是已经不会被那一些假名大师所欺瞒,这叫作仰信。那到了仰信的阶段,能不能说他就是”信大方广“呢?还谈不上!因为仰信之后,即使再努力地修行都还谈不上;得要实证了、转依成功了,这时候从”理”上以及从”事”修的过程中,去证明”此经“如来藏真实不虚,而且本来清净、本来涅槃,还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性,就是能生万法。他经由圣教量,也经由实证的理上面,从各种事相上去观察祂;现前观察了,所以他绝对的信入了,到这个时候才可以称为”信大方广“。

如果刚刚悟了还不算数,因为还没有能力去作各种现前的观察,从各个层面证明一切诸法都是由”此经“如来藏所生;当他没有能力深入观察时,他就没有绝对的信,心中常常生起疑惑,那这样就不能称为”信大方广“;因为这个信的层面要包含大、方、广。”大”就是层面很广大。”方”就是无所不至;一个四方形的土地很大,但是四方的每一个地点都走到了,这才叫作”方”,也就是穷极而无所遗漏。”广”表示祂的内涵太多了,如果才刚刚悟了,那就来跟我说再见,这表示什么?他没有大、也没有方、也没有广;那么他最多只能够安忍,而没有办法发起祂的功德。

所以要当上”信大方广“这位比丘,还真不容易啊。这表示什么?表示说他至少得有无生法忍;假使没有无生法忍,凭什么信他有大、有方、有广?只要他有无生法忍,他自己的信是已经通达的,通达了就能为人广说;这时他度的人多了,大众听闻他演述的法也多了,然后名声传出去了;别人听到这位”信大方广“比丘的名号就会信受,信受之后就只是信吗?就比如诸位原来是读了我的书,信了,可是不会满足于信,一定会设法去达到实证的阶段。所以一定会投入这个”法”里面去学,修学的结果就是贪、瞋、痴三毒之箭拔掉。所以首先就是断身见、证初果,再来就是证得”此经“,心得决定而不改变;就这样子一步一步迈进,这叫作”贪恚痴箭悉皆拔出“。

所以有时我跟诸位说:”你们继续努力修行,将来到弥勒尊佛下生人间成佛时,得要入地才行。“这话如果去外面讲,一定有很多道场会说:”你萧平实讲得一番狂傲之语,不怕下地狱吗?“会恐吓我欸!因为他们不信啊!佛教界就是会有两大类的人:一种人是随便告诉他说怎么样就是成佛了,他们就信了;另一种人是极度保守,总是想:”那大妄语业千万不可犯哪!萧平实竟然敢说那个时候就要入地!“他们会觉得你萧平实讲话太狂傲。但是我知道不狂,因为我说的是事实。也就是说,真实能够笃信不疑,是由于他能够现观”此经“如来藏之所以为大、为方、为广,所以心中再也无疑了;然后他就能够利乐好多人,同样实证”此经“;实证之后呢,次第进修,就拔除了贪、恚、痴箭。

那么有的人是新学菩萨,对佛法不太了解,所以 如来就作了个譬喻。譬如说波斯匿王他有个臣下,是良医耆婆之子,名字叫作”上药“。既然名为”上药“,表示他有最上品的好药。当波斯匿王要与敌国打仗的时候,往往人家会在箭头涂上毒药,只要被箭射中了都得死;那他告诉”上药“,去把拔除众生毒箭的药赶快拿来。他就赶快拿来了,波斯匿王就把这个药涂在战鼓上面,有时候他干脆用这个药来熏战鼓或熏他的士兵们。当战争一开始,搥起战鼓来,那个药的力量就借着鼓声传出去了;如果战士们有被敌国的毒箭射中的话,只要听闻到这个鼓声,凡是在一由旬、两由旬之内的人,那些箭毒全部都会自动拔掉。以这个作譬喻,说如果有人听闻到”信大方广“这位比丘的名号,他一定不会听了就算了,他一定会好好去修学,那么”三毒之箭“也就可以全部拔出来。

这”三毒之箭“为什么不是先拔贪箭,然后拔瞋箭,然后拔痴箭呢?为什么是一时全部拔出?因为当你学法努力修行,实证了之后,你会发觉:之所以会有贪、会起瞋,是因为没智慧。从世间法来看,有智慧的人永远不跟人家生气,绝对不跟人家起瞋,所以他永远不跟人家口角。那他有智慧时就不贪不义之财,作生意时逐什一之利;不会说我要逐一十之利,一块钱卖十块钱。他不干!老老实实,我卖十块钱,赚一块钱很合理,他有智慧。假使那是一块钱的东西,他卖十块钱,不断地卖;而众生愚痴,不断地买,有一天黑道一定会找上门来;那到底他聪明不聪明?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什么有人中了乐透都隐姓埋名?连亲戚都不让知道,还继续住那个破宅、继续开破车。为什么?因为他有世间智慧,他如果到处嚷嚷,不必一个月,就被亲戚要光了;要不然就是人家设局来骗他的钱财,所以他有世间智慧,就可以保住他的钱财。

那么学法的人也是一样,证得”此经“之后,发觉:”啊!我果然证得大法了!“这个法之大无可比拟,因为万法莫不从之生。世间人说:”天下再大,大不过我的父母吧!纵使我当了转轮圣王,见了父母依旧是要礼拜,要好好奉侍供养。“可是从”此经“来看,转轮圣王的父母也是”此经“所生。转轮圣王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不晓得往上推几代,也都是”此经“所生,那到底谁大?欸!懂了:”此经“最大!所以转依了”此经“之后,智慧开始出来了,就开始远离愚痴。

假使不能转依,只知道”此经“的密意是什么,但是不能转依成功,他的智慧就起不来。如果转依成功了,智慧开始起来,那就是愚痴的箭拔掉了。愚痴的箭拔掉以后,绝对不会再去贪非分之财或者非分的五欲;既然不贪!那就是贪这一支毒箭也拔了,然后转依于”此经“。菩萨来世间与有情共事,发觉用不着起瞋,因为于理不合;当你实证了这个理,而这个理是从来不起瞋的;再从世间法上来看,起瞋只会坏事,不能成事,所以这瞋恚之箭也给拔了。

所以说,根本就在于拔除了这个愚痴之箭,三而一,一而三!那不懂的人就是”三”,永远都不知道什么叫作”一”;可是真懂的人证得”此经“,发觉贪、瞋两支毒箭其实就是愚痴这一箭引生出来的。从”此经“来看,连”一”也没有;一之不存,何以说三?欸!跩个文。对啊!依于”此经“第八识来看,连一也没有,就不要说三毒了!所以听闻到”信大方广“比丘名的人,一定会精进修习;修学、熏习久了可以实证,实证了以后,贪、恚、痴箭悉皆拔除。如来也说明了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此经“可以增广正法,所有正法都由此经而得增广。

只有愚痴的人说:”我证得如来藏,可是如来藏看起来好像没什么。“这是我弘法以来一直都会遇到的状况,一直都有人这样。所以有时候我发现谁有这个心思时,我先跟他讲:”你别看这个心没什么,等你开始悟后起修了,你就知道祂真的有什么,因为一切法都从祂来呀。“所以只有证得”此经“,才能够依于”此经“第八识次第进修,才能够增广一切法;到最后诸佛如来的四无所畏、三不护、十力、十八不共法……等一切的法,乃至如来的十号,那些功德都从”此经“而得增广。

所以证得”此经“第八识之后,不断去作观行,增广的层次越来越高、越来越广大了,这一些功德都不是想象的,也不是用推理的,祂是”现法成就“。”现法“就是现前可以验证的法,如果是比量推理,不会有很好的智慧生起,最多就是能言善道;但是遇到个实证的人,就会看穿他的手脚。所以历年来总是有一些同修去打探”此经“的密意,打探之后知道密意了,后来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打探来的,但是他书读很多,我的每一本书他都读过两、三遍,那就可以把这个人笼罩。所以不是悟后就没事,而是悟后事更多,一定要好好地把我那些书详细地读上几番,一面读,一面现观;不然悟了,别人看来他头上好像有光环,其实那个光环是用纸板做的,因为他的智慧没有真的生起来。

所以学佛时一定得要是”现法成就“,然后悟后继续作观行,继续读善知识的书,或者经典或者论典,然后开始触类旁通去引生自己更多的智慧;这就是大乘证悟这个”真见道”之后,所应该继续进修的”相见道”位该修的法;由于这样的”现法成就“的缘故,才能得到这个大果报。如果单单是证悟了,然后得少为足,他的现法成就没什么可提的;看来好像很好,但其实套一句世俗人讲的歇后语,叫作”马尾巴拴豆腐”!绑豆腐应该用姑婆芋包起来,然后再绑好。古时候用姑婆芋把豆腐四面包起来,再用大甲蔺绑起来让人提回家。结果有人”聪明”,拿了马尾巴的一根长毛来,把它绑了就提,提起来时就变成四块豆腐!他有办法提回家吗?没办法!所以这句歇后语叫作”甭提了“!

还真有人这样呢,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出现这么一个人,所以佛菩萨怪我手头太奢侈。啊!没办法!可是我就想:”最好是每一个人都能悟了,那多好!“却是每隔两、三年就要收拾一个烂摊子。这叫作”自作孽,不可活“。意思就是说:佛法都得是”现法成就“,不能够只知道如来藏的密意,但是他没有实际的体验,就认为自己开悟了。在禅三时哭丧着脸说:”导师!救救我!“有一位大陆六、七十岁的法师也这样啊!我看了老大不忍,帮了他,结果又是后来给我扯了个烂摊子来。唉!你看我冤不冤啊?这一念心软,害他也害我自己,真的得不偿失!这样算是违背 弥勒菩萨的教诫。

弥勒菩萨说:”菩萨凡有所作,应当自利他利。“结果我一念心软,作了这个事情,自不利、他也不利;唉!真是傻瓜一个!智慧还不够啦!如果够智慧,我就不要心软,就没事了。对啊!欸!你们怎么……(大众笑…)没有认同我啊?事实真的是这样。我弘法二十几年,被咬了很多次了;去年底我又被一位大陆的法师咬了,真是冤枉!不过也不怪他,是怪我自己。也就是说:必须得把握对方可以是”现法成就“,才能放手,否则总是会出问题;因为他不得大果,然后就会拆烂污。一切的佛法都是”现法成就“,所以为什么佛法中要讲”谛现观“?为什么还要讲九种、十种的现观?因为这些都是”现法成就“。

所以假使有人自称说他入地了,那就要问他:”你的如幻观在哪里?阳焰观在哪里?你的如梦观在哪里?“对方一定会说:”我当然有啊,不然我哪敢这么讲?“那就问他:”你的如幻观是怎么成就的?讲讲你成就的过程与内涵。“并不是口头说了就算了。假使口头说了就算,那某甲如果今天说:”欸!我是美国总统。“那是不是呢?不是啊!得要经过选举的过程,然后宣誓,真的坐上那个白宫的宝座,才能算数。所以当他宣称有什么样的现观,他就得把那个过程与内涵讲出来,不然全部都是因中说果,都是大妄语业。那么如幻观如是,阳焰观、如梦观亦复如是。假使有一个人也没有禅定,而说他有如梦观,那他的如梦观是怎么来的?作梦来的?对啊!如梦喔!但如梦是好像梦,不是真的作梦。然而他只是作梦!那就不叫如梦观。所以那些内涵都是”现法成就“,假设不是”现法成就“,是靠思惟来的,那都是大妄语。

那么入地之前得有这三个现观,入地之后到七地满心,还有七个现观;那也是每一地到了满心位都要有的现观,所以佛法都是”现法成就“,不是用思惟所得,因为思惟所得都是比量。那么比量有两个现象:一个推论是正确的,另一个推论则是错误的。那么推论时如果是正确的,可不可以叫作现量?不行!那么推论若是错误的,叫作非量,表示它错误了。所以佛法如果不是”现法成就“都是有问题的,但是有的人对成就这两个字很有意见。

经文:【迦叶白佛言:「一切无始,佛谁化?谁教?」佛告迦叶:「无始者,非一切声闻、缘觉思量所知。若有士夫出于世间,智慧多闻如舍利弗,长夜思惟终不能知;佛之无始谁最为先,乃至涅盘、中间,亦不能知。复次,迦叶!如大目连以神通力求最初佛世界,无始终不能得。如是一切声闻、缘觉、十地菩萨,如弥勒等,悉不能知。如佛元起难可得知,众生元起亦复如是。」迦叶白佛言:「是故,世尊!无有作者,无有受者。」佛告迦叶:「因是作者、受者。」】

语译:【摩诃迦叶禀白佛陀说:「既然一切都是无始,那么佛陀是由谁来度化,由谁来教导?」佛陀告诉摩诃迦叶:「关于无始这一件事情,不是一切声闻、缘觉他们经由思量所能得知的。如果有人出现在世间,他的智慧以及多闻犹如舍利弗一样,用尽了所有的时间,一直思惟到晚上都不睡觉,这样努力思惟之后,终究无法了知;佛的无始,是哪一尊佛最在前面,是第一佛?乃至于诸佛涅盘,以及涅盘后中间下一尊佛出世之前,怎么样思惟也不能了知。此外,迦叶!例如大目犍连以他的神通力,想要求知最早的第一个佛世界,那也是无始,终究求不能得。就像是这样子,一切声闻、缘觉、十地菩萨,犹如弥勒菩萨等等,全部都不能了知。犹如诸佛的缘起难以了知,众生的缘起也像是这样难可得知。」摩诃迦叶禀白佛陀说:「就由于这样的缘故,世尊!没有一个作者,也没有一个领受者。」佛陀告诉摩诃迦叶:「因是作者,也是受者。」】

讲义:你看,摩诃迦叶那是入地后的菩萨,又是 佛的长子;但他讲出来的,佛陀补上去以后又不同了。所以,不是证悟就了不得了,证悟才是刚刚注册,还没有真正的实修。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的实修?喔!诸位都知道喔!初地才开始修行啊!因为初地的住地心开始才叫作修道位,在入初地之前乃至入地心时,都还在见道位中。所以刚证悟的时候,也许五天、也许五个月、也许五年、也许五世、也许五劫都还在「真见道位」原地踏步。精进的人,过个一年半载就进入「相见道位」了。然而相见道位从第八住开始,一直到第十回向位,都属于「相见道」。那么入地时总该修道了吧?也还没有!入初地时还有个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的差别,所以初地也有三心。

如果进入初地以后就原地踏步,觉得说:「哇!我证得初地了,很满足了。」那就原地踏步,那么他这个入地心也有可能五世、十世、百世、千世,都不一定。要走过这个入地心,真正开始修道了,这时叫作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此开始一分一分去断除习气种子,这才叫作修道位。如果悟后一直都在应付现行,那就不是修道位了。这样子证悟般若了,值得用下巴看人吗?就不用了!可是往年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证悟的圣者」,看人都用下巴。那诸位来判定,他们到底悟了没有?对喔!当然就是没悟啦!这是很容易判定的一个标准。

所以证悟这回事不值得炫耀,但可以自豪,只是有个前提:只能放在心中,不能显露出来。比如说,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许多比丘、比丘尼都还不懂得进入正觉,就别提证悟了。那你看见了,心里面可以自豪说:「好在我进入正觉证悟了!」但是别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你既然转依了如来藏,如来藏是无我性的,凭什么说个「我」证悟了?证悟了以后,无我亦无人,什么叫作「我证悟了」?因为你所看到的都是如来藏,只是一个又一个如来藏,哪里有我?哪里有人?「我证悟了」就表示有「人」存在,那就有众生了。

现在回归到这句经文来,摩诃迦叶禀白 佛陀说:「一切无始。」对啊!一切都是无始的,假使你想要探究自己往世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好像那些生物学家说恐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那都是猜测而言,叫作愚痴人。所以那些生物学家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说人类是从恐龙变成的,而且是从最坏的恐龙变成的,叫作暴龙。问题来了:现在考古学界发现了古时候三趾龙的化石,有一个人类的脚印踩在三趾龙的脚印上面,显然人类跟恐龙是同时存在的。这不就被推翻了吗?而且还有卵生、胎生要如何进化改变等问题存在。所以那一些科学家讲的东西一直在变、一直在改,只有佛法讲的始终不易,永远不改变。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一切无始」表示众生是无始本有的。也许哪一个人,以前是一神教的,被教导几十年了,从小就被教导说:「我们人都是上帝生的。」另一个一神教说:「我们都是阿拉生的、真主生的。」现在有个命题出现了:「你上帝可以无始本有,为什么我们人类就不可以无始本有?」因为法界是平等的啊!法界里面是没有高低差别的,你可以无始,我就可以无始。就好像佛法中说的一样:「我可以成佛,所以你们将来也可以成佛。」这才是真平等。不可以说:「我是上帝,本来就是上帝;你们当我的羔羊,永远就是当羔羊。」那就是不平等。不平等的法就不是法界的真实相。

所以,上帝如果可以说他是无始的,我们就可以主张:「我们也是无始的。」所以你要探究自己: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你往前追,饶你宿命通无量无边,远远超过八万大劫的无量百千万倍,你也追溯不到,因为众生是无始本有。所以众生如果不学二乘菩提,那么众生就是无始无终,生死轮回没有终了的一天。假使哪一天去信基督教,而被上帝打入地狱,永不超生,可是时间到了,一样超生,上帝也无可奈何!那你如果出来主张说:「你上帝讲的不对!众生是无始本有,不是你创造的。你胡说八道!」骂了他胡说八道,他瞋心大发,想要把你打入地狱,要让你永不超生。结果打不下去,为什么?因为你说的是真理。说真理,无过、有功!所以他无法把你打下去。这表示什么?表示真实的法是平等的,平等的法一定是无始的。

只有不平等的法才是生灭的,譬如蕴处界不会平等:有的人高头大马,有的人矮小瘦弱;有的人一生无病无痛,有的人一生病痛不断。都不平等!所以有的人生来就是要当国王的,有的人生来就是当贱民,也不平等!但这些不平等法都是生灭法。在实相的境界中,永远是平等的;凡是平等的法就是实相,实相是永无生灭;所以,假使有人来正觉提问:「你们证得如来藏了,那我请问你:『你知不知道如来藏是何时生的?』你都没有办法证明如来藏是何时生的,怎么叫作证悟如来藏?」那就表示他是个门外汉。因为如来藏本来无生,法尔如是,才是家珍;而他想要的只是生灭法,将来必坏,即是愚人。

这就是说,如来藏是无始的,所以众生就是无始。那如果不学二乘菩提,永不入无余涅盘,他就是「无始无终」,一世又一世不断轮转生死,永无尽期,直到他学二乘菩提有成。那么他如果是个定性声闻,是不回心的阿罗汉,他就是「无始有终」,他将会入无余涅盘,从此「不受后有」;可是如果他是不定种姓,有一天遇见了佛,或是遇见了菩萨,听闻佛菩提道之后,心中有向往,于是回心大乘,开始行菩萨道,那他将来也是「无始无终」;因为现见无余涅盘的解脱境界当下已经存在,并不需要把蕴处界灭尽,那又何必入无余涅盘?那么他就一世又一世起受生愿,继续在三界中受生,自度度他,那当然就无始无终。

以上说的是「无始」,现在接着来说,既然一切众生是无始的,那总有一段时间会出现第一尊佛吧?因为所有的有情要成佛,都不会是生来就是佛,不会说他无始以来本来就是佛,不会这样的。所有的有情都同样要经由两个部分的修证才能成佛,那就是断尽烦恼障以及断尽所知障。烦恼障有三界爱的现行以及习气种子随眠的部分要断;所知障就是无始无明,关于如来藏所含藏一切异熟种子,要把这变易生死断尽;若没有经过这两个部分的断与证,不可能成佛。那么诸位想想:有没有哪一尊佛是无始以来本来就是佛?不必修行、不必断二障而本来就是佛?不可能!如果有佛是本来就是佛,那我们应该也可以像祂一样,但为什么我们不能?表示最开始(当然「最开始」这三个字是有语病的,因为无始)祂本来就是佛,那就不是众生;那么如果众生要成佛,得要断尽二障,而祂本来就是佛,我为什么不可以本来也是佛?这个命题出现了,并且这个命题不可解;因为既是平等法,就应该大家都一样。譬如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如来藏,狗、鱼、鸟、蚂蚁、细菌也都各有自己的如来藏,而且一切有情的如来藏自性都一样,那才叫平等。如果有佛是本来就是佛,而众生本来是众生,那就不是平等法,所以没有所谓的谁本来就是佛的事。

但是回到上一段的最后一句「无始佛教」,表示什么?表示诸佛无始以来就有。为什么说无始以来就有?因为众生无始便有,你要往前去追溯到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阿僧祇劫前,不管你怎么追溯,一定已经有佛,所以无始的佛是你难以追溯的时节,你没办法追溯的!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到底 释迦佛有没有说明「无始劫以来是哪一尊佛最先成佛」?(请欧老师把它播出来。)

我们以前讲过《妙法莲华经》了,先举示《妙法莲华经》来讲。卷六〈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释迦如来说祂自己成佛以来,是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来到现在,祂成佛以来已经过那么久了。但是比起这个「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那又短很多了。这里讲的是 威音王如来,是二万亿 威音王佛中的第一尊佛,是在那个时候成佛。再来看《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一样是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再来看《佛说华手经》卷六〈验行品第二十二〉:「乃往过去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劫名妙智。尔时有佛号普德增上云音灯佛。」时间一样。但是为什么佛教界古来一直有人说:「有个最初佛──本初佛。」天竺佛教界没有这样讲,中国佛教界才有,应该是被密宗所误导了。

我们接着再来看下一段,《妙法莲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末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你看这个时间要怎么算?现在就不去谈它。这样看来,大通智胜佛成佛的时间,似乎又比 威音王佛更久了,但是从经文中也无法证明是比第一尊 威音王佛的时间更早。

诸佛如来被 释迦如来讲过成佛最早的,我搜集出来就是这几段经文,同样都是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可是这几位 如来都同样是「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就没有说更早的了。但是,这表示没有比祂们这三位 如来更早的吗?不是!因为 如来并没有说祂们是最早成佛的啊!只是说那么早以前有什么如来出现。可是为什么中国佛教一直有人讲,说有一尊佛叫作 威音王佛,是最早成佛的?其实他们是误会了,断章取义!我们再来看下一段,这就是个证明。

《妙法莲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那后面经文就不必再援引了。这里有讲「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可是这「最初」两字,不是讲 威音王如来是最早的佛;但是有的禅师误会了,所以就讲 威音王佛以前如何、如何。其实 威音王佛不是最早成佛的,而这里「最初」两个字是讲第一尊 威音王佛示现灭度后,正法、像法过去以后,有第二尊 威音王佛示现在人间;这样连续两万亿尊 威音王如来陆续出现在人间。而这两万亿 威音王如来的第一尊就是「最初威音王如来」,是指两万亿同名 威音王如来中的第一尊;不是说这第一尊的 威音王如来就是诸佛中最初的佛。所以这个就是中国佛教界的误会,这里要讲清楚。

接着后来的密宗,他们读了佛经也就误会了,就来施设一个叫作「本初佛」。说有的佛是本来就成佛的,或者说他是一切佛中的第一尊佛,所以叫作本初佛。那么这个本初佛,是在印度佛教被密宗渗入以后才出现的,那就是《大日经》讲的那个如来──大日如来。那部《大日经》讲的大日如来,并不是佛教《华严经》中讲的 大日如来。因为那部《大日经》的大日如来只是密宗的如来,他是抱着女人双运的,不是佛教经典中说的 大日如来毘卢遮那佛。

可是那密宗为何把他叫作本初佛?本初佛在印度叫作「阿低不达」。可是台湾南部,看见有人供密宗那种双身交抱的佛像时,就说:「拜那个什么『阿里不达』!」就开骂了。「阿里不达」在台湾话意思叫作「不正经」,表示大家不认同;但密宗为什么说那叫作本初佛?因为他们认为一切人是修双运法成佛的,同样都是由父母所生的,那一对父母就是本初佛。原来密宗是以这个五阴身作中心,认为五阴是真实的,所以谁生了你这个五蕴,那就是本初佛。那么恭喜了!诸位堂上都有两尊佛。对啊!依密宗所说,都可以叫作本初佛!可是,我说那个讲法也叫作「阿里不达」!

因此,在佛法中没有本来就是佛的人,因为所有佛同样都是要经由断尽二障才能成佛,没有例外。可是众生无始,所以在无法推溯的无数劫前就已经有人成佛了,所以当然可以追溯到无始劫前的第一尊佛,但不是我们所能知。那个无始劫,你没有办法用人间的计算单位来说它是多少劫以前成佛,因为众生是无始的。既然众生无始,那么众生修行后成佛,也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你没有办法用人间所施设的那一些计算的单位,来说明是多少劫以前。比如刚才我举示了经文说,这几尊 如来都是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成佛,但那个「前」字,有没有限制是什么时候?没有限制啊!在那个时劫「之前」的多久时候?佛没有讲。但是诸佛如来能不能知?能!然而没有其他人知道,也没有人间的时间单位可以用来形容有多久。那如果你很想知道,很简单,赶快成佛吧。

回到经文来:「一切无始,佛谁化?」喔?问题来了:「既然能够成佛,那是谁来化度的啊?」如果没有人化度,而后来终于成佛,那他就有可能是无始来的第一尊佛;可是那第一尊佛的成佛之道,绝对不会是三大阿僧祇劫,一定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的阿僧祇劫。因为都是靠自己摸索的,根本不晓得现在距离成佛还有多远?老实说,连佛的名字都还不能建立。所以要追溯无始以来哪一尊佛是第一尊佛是很困难的,因为众生无始以来就存在了。那既然无始,就表示一定也有佛,成佛也是无始。但那个无始,不是像众生一样的无始,而是说不可追溯的无始。所以前一段最后一句才会说「无始佛教」。

那既然一切无始,成佛的有情是谁所化度的?最早修行的时候,大家都还没有成佛,都没有谁已经成佛,大家都还在摸索,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成佛,因为「佛」这个名词都还没有出现。大家都在修行,想要达到最究竟位,也没有人知道最究竟位是什么?一定要有人已经全部走过了,去穷尽一切法,而能够知道再也无可进修了,那才能够说成佛了;所以那时大家都是摸索,但摸索的时候,总要有人来化度,所以由走在前面的人化度后面的人;由先实证的人来教导后面的人,这样互相化度、互相教导。

可是大家都尚未成佛,由谁来化度?由谁来教导?这要从两个层面来讲。从理上来讲,由各个有情的根本因来化度、来教导;从事相上来讲,要有早成之佛来化度、来教导。但是早成之佛,由于无始,所以你难以追溯;直到你成佛了,你可以具足了知,未成佛前都无法了知的。所以迦叶这么请示之后,佛陀告诉摩诃迦叶:「无始这件事情,不是一切声闻、缘觉去思量所能知道的。」既然是无始,就表示无可追溯。无可追溯,就必须要到如来位才能了知。声闻、缘觉纵使已经到达三明六通的阶段,无可再学了,最多也只能看到八万大劫前。想要知道一个阿僧祇劫前,根本就不可能,更不要说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之前。那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即使修到了八地、九地,所知一样是有限,只是比声闻知道的更多,多上十百千倍;也不过就是十百千倍,终究无法了知无始。那缘觉也是一样,因为菩萨到八地、九地、十地都还无法了知无始。

那么 如来作了个譬喻:「假使有人出生在世间,他的智慧像舍利弗那么好,而且又多闻像舍利弗那样,让他从白天思惟到黑夜,又继续思惟到天亮,终究不可能知道诸佛的无始是哪一尊佛最先。」世尊这一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是有一尊佛最先,只是二乘圣者乃至回小向大以后的舍利弗也无法了知。所以「长夜思惟终不能知;佛之无始谁最为先」,表示是有最先成佛的一尊佛,但是因为以现在人间的计数单位来讲时,只能说无始,没有甚么计算的单位,可以来说明是在那个单位的数目之前的那一劫成佛,只能够用「无始」来讲。

那么无始以来的第一尊佛是谁?除非成佛,不可知!乃至于说第一尊佛,成佛之后入无余涅盘,第二尊佛还没出现之前的那个中间,也不可知。因为比起那一尊佛出现的时间,那一尊佛入灭以及第二尊佛出现的那一段时间,其实还是无始,你根本不可能了知。所以我才说:「你如果真想了知,那你就赶快成佛。」以外别无他途,因为太久远!众生既然无始,那无始以来就会有人成佛,同样也只能说是无始;虽然有个先后,但还是无始,因为你不可究竟了知。

经文:【「迦叶!如郁单越自然之食,众共取之,无有损减。所以者何?以彼尽寿,无我所想及悭贪想。如是,迦叶!此阎浮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此深经,书持读诵,究竟通利,广为人说,终不疲厌,不疑、不谤,以佛神力,常得自然如意供养,乃至菩提无乏无尽,除定报业。」】

语译:【如来又说:「迦叶啊!犹如郁单越洲有自然生成的食物,大众共同去摄取来吃,而不会有所损减。为何是这样呢?因为郁单越洲的众生们,他们从出生一直到老死寿命终了,都是没有我所想,也不会生起悭贪之想。就像是这个道理,迦叶!这个阎浮提洲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到这一部深妙经典时,愿意加以书写、受持、读诵,终于究竟而通达其中的真义了,然后广而为人演说,自始至终都不疲劳、不厌倦,心中不怀疑、口中不毁谤;由于佛如来的威神之力,一世又一世都能得到自然而来的如意供养,乃至于成就究竟菩提,也就是成佛的时候,都能够无缺乏、不会穷尽,除非有定报之业。」】

讲义:「郁单越」,娑婆世界的每一小世界有四大部洲,每一个部洲有许多的洲渚,每一个洲渚里面有许多的国土世界。那这四大部洲的人各不相同,在我们南赡部洲,大家都要去耕作,稻谷即将成熟的时候要去守护,不然会被人家盗割。那「郁单越」就没有这回事,他们有天然的食物吃不完,需要的人就去摘取来吃,吃了以后又会继续生长,永远无穷无尽。我们南赡部洲,人间刚生成而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南赡部洲世界初成的时候,其实还没有人类。那人类是怎么来的?是从光音天开始下堕,一天一天下堕,最后下堕到人间来;下堕到人间的时候,那时还没有太阳,那时候人都会飞。你们现在有谁会飞?都不会呀!为什么不会?因为吃饭,身体粗重了就不会飞。那时候刚到人间来的那些下堕的天人,没有太阳也无所谓,因为他们都有身光,身体会放光几丈,还能飞行。

刚开始时,有人看见地上有东西,觉得有点奇怪,不晓得那是什么?好奇心起来时,就去把它触一下,拿到口里尝一下,觉得这个很好吃!就好像小孩子看见那个叫作什么花?好像喇叭的,有点像野姜花的叶子,那叫甚么花?不是野姜花,类似孤挺花,叶子像野姜花;不是朱槿!它的花看起来类似野姜花,但是花瓣比较大,有黄色的也有红色的。不是月桃!月桃有毒。啊!美人蕉啦!你说对了!这么多人,才一个人懂(大众笑…),我们小时候,生活困苦,会去把那个花往上抽起来,然后拿到嘴里吸一下,是甜的!它也正是因为这样,吸引蜜蜂来授粉。

那么刚下来人间的天人就是这样,看见地上有点很奇特的东西,叫作地酥或地蜜;有人沾一下、吃一下,欸!好吃!那就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来试试看,同样觉得好吃!因天上没有那个东西。但是吃多了、吃久了以后呢,身光减少,身体开始有些粗重了,没有办法一次飞很远了。后来因为大家都来吃,那个地蜜就开始消失了!消失以后,开始长出什么呢?长出地肥,大家就改吃地肥,那也不错!没有地蜜那么好吃,但还可以,大家就继续吃,后来继续吃就吃光了。

接着就有粳米出现,就是因为众生需要,共业众生的如来藏就会共同运作,所以粳米出现了!那粳米采下来不用舂米皮,直接可以吃,入口即化。粳米出现以后,大家努力吃,人越来越多了,后来粳米也吃光了,才变成后来的稻米。到这个时节,都还是天然的,还没有人去种植,也没有人去守护。可是这稻米出现之后,有的人很聪明:「我每天去那边采也是个麻烦,不如我今天一次采两天份回来,明天就不用再来了。」别的人看见说:「你一次可以采这么多,那我也跟你一样。」大家跟进,然后有的人就说:「那我一次采三天份。」「我一次采七天份、十天份。」结果,被采光了!所以后来稻田开始有人拿着棍棒去守护。

本来人间刚开始不需要守这个、守那个,不需要护这个、护那个,都不用!但因为有人那样作了,所以开始有人守护:这一区是我的,那一区是你的;我不采你的,你也别采我的,就开始各自拥有了。有守护接着就有斗争,有斗争就开始有纷乱;后来说理说不成时,就得要有仲裁者,仲裁者后来就当了酋长或是小国王。每一次仲裁,得要拿多少稻米给仲裁者;然后越来越演变,酋长就变成国王了。所以国王、皇帝不能叫作天子,那叫凡夫俗子,这就是人间。而那一些生物学家说:「人类是恐龙变成的。」如今也被推翻了,因为考古学家已经出来讲:「人类不是恐龙变成的,人类跟恐龙是同时存在的。」所以那一些所谓的科学家讲的其实都不科学,都渐渐被推翻了。

那么,「郁单越」跟我们南阎浮提不一样,他们没有「我所想」。「我所想」就是说:「这是我所有,那是你所有!」他们没有这个想法!就是大家共有,倒有点儿像共产主义,可是并不是共产。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共产主义其实并没有真的共产,有权有势的人就拿多一点,没权没势的人就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这哪能叫作共产?共产是应该大家共同拥有,谁都有同样的一份权利,谁也不能获得两份、三份或是更多的权利,那才叫作真正的共产。共产是一种理想,但是五浊恶世的人心作不到,所以那只能说是一个理想。而现在所谓的共产主义也无法实现共产,所以大家都有我所之想的时候,就会据为己有;把这个也据为己有,把那个也据为己有,希望大家都不要来侵犯我,都不要偷我的,这叫作「我所想」。真正的共产时没有「我所想」,所以现在地球上的共产主义并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

那么郁单越洲的人没有「我所想」。这树上有什么水果,那里有什么粳米,那里有什么可吃的,随处都有,不需要据为己有,所以他们没有我所想;包括没有家庭。他们不会建立家庭,不会说:「欸!这是我老公,这是我老婆。」然后生了孩子说:「这是我儿子、我女儿!」这都是我所,他们全都没有!他们只要男女互相看中意了,去到某一棵树下,没有人去到那里,那树就自然垂护下来;他们就自己去欢喜,欢喜完了,树又回复原状,各人走各人的。

阿含部中的《起世因本经》怎么说?说这个南阎浮提,刚开始本来大家都是中性身,都是从色界天次第下堕来的。本来都是中性身,后来两个人看了,由于谈得来,很喜欢在一起,然后渐渐演变就使身根变成一男一女。既然有一男一女,要办事该怎么办?总不能当众作吧?又不是狗、禽兽,所以要弄一点木头、树叶遮一遮,这就是家的开始。本来南阎浮提洲刚开始也没有家,也没有男女的分别,后来有男女分别了,就有家了;有家就建立家庭了,这都是我所。

所以因为我所的关系,互相就有矛盾、有冲突,然后就有剎帝力出现,那他就要收税。中国的皇帝特别聪明,发明了一个名词叫作天子,说皇帝叫作天子。虽说是天子,纵使是真的,也不过是天的儿子。是哪一个天的儿子?四王天还是忉利天?还是夜摩天?但不管哪一天的天主,全都要拜菩萨为师。你们如果证悟了,他们都得要拜你们为师。那这样,天子大、还是你大?但是你也不用跟他计较,他说要怎样就怎样,随他去!你就随顺众生。经典里面讲的「恒顺众生」,因为「恒顺众生」时就可以继续把法传下去,继续利乐有情就够了;咱们不用计较,因为咱们没有我所想;但是南阎浮提洲的众生都有我所想。

有「我所想」之后,紧接着就是「悭贪想」。所以人家如果吃不够了:「拜托啦!你给我一点好不好?」「好!我今天给你一碗,你明天别再来喔!」就给他一碗了,告诉他明天别再来,这就是悭贪。有时候你去劝一个人布施,很难!对方不一定是穷人呢。我记得以前,那时还没有出来弘法,也帮某个道场按月收一点劝募款。有次遇到一个大老板,从纺纱、针织、染整……等,是一贯作业的,那真的是大老板。我说:「你这么有钱!培植一点福德吧,每个月捐一点啦。」他说:「你下个礼拜来,我一次给你!」我听了很欢喜,省了我好多麻烦,一次给我,多棒!结果下周去了,也为他办好事情所以我去了,他又说:「我一次给你!」然后从口袋把台币掏出来,一千块钱。意思是说:「你以后不要再找我要钱,就这一次!」我才恍然大悟说:「喔!『一次给你』是这个意思。」我们直爽,从来没想到是这个意思。那还是很有钱的人呢!当年台湾还有台湾小姐选美大会,一张门票当时卖两万块钱,他一次买四张、五张,有的送给朋友。可是布施到佛法里面来,「一次给你!一千块。」表示他的我所想发展到极至了,已经变成「悭贪想」。享受的,花再多钱都面不改色;可是要作善事呢,他就要想好,看怎么样给得顺利,一次就永绝后患,这个就是悭贪想。郁单越的人没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们一直到寿命终了,都没有我所想、没有悭贪想。

郁单越」人的寿命多久?活一千岁!我们这个南赡部洲呢?只活一百岁,而且「少出多减」,大部分的人减于一百岁,少部分的人多出一百岁。所以,如果大家都没有我所想、没有悭贪想,人寿也会跟着增长。那「郁单越」的人,尽寿都没有我所想、悭贪想,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们有自然之食,无有损减。那么 如来讲了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说:「就像是这个样子,迦叶!这个南阎浮提洲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到了这一部深妙的经典时,如果能够书写、受持、读诵而且到于究竟,能够通达而深得其中的法利,还能广为人说,终不疲倦。」这个很不容易!又说:「然后心里不怀疑,嘴上不毁谤,他会得到佛的神力加持。一世又一世(常,就是不间断地)都可以得到自然而来的、如意的供养。

得此深经」是得哪一部经?(众答:如来藏。)对呀!三句不离本行,就是如来藏经。好,得到这一部很深奥的经典,接着要「书、持、读诵」。「书」是什么?我们《法华经》讲过了,「书」的意思并不是写,你拿了笔记本在那边写,那不叫「书」;就是你每天都去运作祂,叫作「书写」。所以你们今天书写了没有?你们为什么没反应?没有书写喔?有喔?对呀!你早上书写到现在,写着、写着,写到讲堂来了。现在听我讲经,听得欢喜,笑了起来,一样是「书写」啊!那么书写了之后,怀疑不怀疑?(众答:不怀疑。)是不是坚定地认定这个法?(众答:是。)那就是「受持」啊!如果有因缘,为好朋友、亲戚说明一下时,那就叫作「读诵」。所以得到此经以后要书、持、读诵,那又问诸位:「你们有没有书写、受持、读诵?(众答:有。)欸!太棒了!今天讲到这里。

我们今天要从二十一页倒数第二行下半段开始讲:「究竟通利,广为人说,终不疲厌,不疑、不谤,以佛神力,常得自然如意供养,乃至菩提无乏无尽,除定报业。」好,到了卷下,如来有个地方要特别着墨的,就是不能缺少大乘法的实证所应该具备的福德而求「此经」。那么先说这一段,上回讲到「书持读诵」,接下来还得要「究竟通利」,不可以一知半解,也不可以只知道总相,然后别相都不知道,至于种智就不用提了。

我最近知道的,我们有位老师跟他班上的学生讲,说他跟随我二十几年了,二十来年了!从什么时候开始跟随的?从我春秋鼎盛时跟随的。是这样讲的!然后接着叫作耳顺,「耳顺」之年是几岁?六十之后。现今又加上两个字「古稀」,好像我很老了!这意思是说当年春秋鼎盛,很有气力呀;虽然现在古稀了,还是有那么一分力气为大众说法,因为我这个人一向上台一条龙、下台一条虫。没有关系!只要是上台一条龙就行,因为这有法乐。那我们这位老师跟学员们说:「原来『法』有那么多,不是一个明心就结了,而是很多、很多的法。」佛法固然就是一个如来藏,没有别的!二乘菩提也同样是如来藏,只是不明讲如来藏罢了。般若更是讲如来藏,那般若讲的如来藏主要是在别相上说;别相学完了,也只是满足三贤位罢了,后面还有如来藏含藏的一切种子,种子又名功能差别,这都要学啊。

那证悟之后要作的就是「书持读诵」,所以每天都要「书写」。不懂得书写的人买了一卡车的宣纸写了,也等于没写;懂得书写的人不用买宣纸就写得很好了,对吧?不用买啊!你们已经从家里写到这里来了。当你懂得书写的时候,叫你舍弃祂,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你一定会持续「受持」,就怕你不懂书写。受持之后呢,每天得要阅读祂。还记得《西游记》写唐三藏去到天竺取经回来,结果那本经是什么经──无字真经。为什么没有字的才是「真经」?是否意味说:有字的就不是真经?如果从实际理地这样来讲也无过啊!有字的不是真经啦!

那么这一本经你能书写、能读诵了,一定是每天受持的,舍不得祂!什么都能舍,就是这一部经不能舍。为什么舍不得?喔!舍掉就死掉了,你们都知道!所以叫你舍,你也舍不得。既然一直受持着,不肯舍,当然每天要读祂。有一首歌说「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也许你们年轻时都唱过了,这是老歌。那这一部经莫说千遍、万遍、亿遍,你一直要尽未来际读下去。到什么时节读完?成佛时!没有成佛之前,你一直都不可能读完的。所以 佛也不会叫你说:「你这部经一定要读完。」佛告诉你:「你悟后不就每天在读祂吗?有时候从这方面读祂,有时候从另一个方面读祂。但有时候觉得读过了,应该诵一诵吧!」那就看你怎么诵了,都行!诵的方法有很多,由着你来。没有人会跟你说:「你诵错了!」因为诵「此经」绝对不会错,因为是依现量观察而诵出来的,除非你没找到「此经」。

经文:【「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以彼性故,一切众生得般涅槃。如彼眼翳是可治病,未遇良医,其目常冥;既遇良医,疾得见色。如是,无量烦恼藏翳障如来性,乃至未遇诸佛,声闻、缘觉计『我、非我、我所』为『我』;若遇诸佛,声闻、缘觉乃知『真我』,如治病愈,其目开明。翳者谓诸烦恼,眼者谓如来性。」】

语译:【世尊又开示说:「一切众生全部都有佛性,无量的相好,也有庄严来照明一切;由于那个佛性的缘故,一切众生能够证得不生不死的涅槃。譬如那个眼睛有薄膜遮障的状况,是可以医治的病,但如果没有遇到好的医师,他的眼睛仍然是永远暗冥;后来既然遇到了良医,很快就可以看见色尘。就像是这个道理一样,蕴藏无量烦恼的真实心,有薄膜翳障着自心如来的法性而看不见,乃至于尚未遇见诸佛之前,声闻和缘觉错误的认知五阴有我,认知『五阴的这个我,或者认知非我,或是认知我所』作为真实的『我』;如果有因缘遇到了诸佛,声闻和缘觉才终于真的知道『真正的我』,犹如眼病被治愈了一样,他们的眼睛就能够张开而明了。这个薄膜的翳障,是说各种的烦恼遮障了如来性,眼就譬如所说的如来性。」】

讲义:「如来性」就是佛性,这里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说佛性「无量相好」,也许有的人就想:「那佛性大概有形相。」可是佛性没有形相,虽然佛性可以眼见。这个眼见佛性和开悟明心是不同的,虽然佛性也是如来藏的法性之一,是如来藏的另一个层面,却是跟明心大不相同。以往总是有人跟我们争执,说我们的法是自己创造的,说我们的眼见佛性是没有圣教根据的,这是第二次法难时就有的质疑。到后来也有个法师质疑我们:「说什么佛性可以肉眼看得见?没有这个道理!你们正觉自己乱讲。」其实不是乱讲,因为真的可以眼见哪!而我们弘法早期,也有很多人把看见如来藏的自性当作是眼见佛性,所以就来找我说:「我明心时就看见佛性了!佛性怎么样、怎么样。」我就说:「你讲的都是明心的境界,跟眼见佛性无干。」可是有的人依旧不信,我就得以灯与光来作譬喻,所以这里面是有差别的。

譬如说你看见了如来藏,想来是跟眼见佛性大概差不多,其实是相差很远!开悟明心的人可以从自己身上看见如来藏,也可以从别人身上看见别人的如来藏;然而见性的人可以从自己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也可以从别人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那你明心的人能够从别人身上看见自己的如来藏吗?不能!当你见性的时候,可以从无情上面也看见自己的佛性,那你明心的人能从无情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或佛性吗?也不能!你能从别人身上看见他的佛性,这个跟明心倒有一点类似,但明心的人不能从别人身上看见别人的佛性,也看不见自己的佛性,而且在别人身上连自己的如来藏都看不见,那明心与见性怎么会相同呢?所以,明心与见性是完全不同的境界,虽然那佛性仍然是如来藏的一部分,也就是如来藏的另一总相上的层面。

所以见性的事情很玄,但是等你将来看见了佛性时,你会说:「本来就是这样,没什么玄的。」若是没有眼见的人,开悟明心了,听到见性的人所说时也总是想,但是想不透。所以以前有人质疑,我不得不把这些差异讲出来,但是有的人依旧怀疑。我再讲一个差异好了,眼见佛性后,如果你的定力丧失了,就看不见佛性了;可是明心了以后,不会因为定力退失就不知道如来藏在哪里。那么看不见佛性了,继续努力,把定力锻炼回来,又开始看见了;明心却不会这样,这就是完全不同的层面。所以,这佛性还真的难说,但是佛性不离于如来藏心。

我们弘法早期,那时有好多个学员是在一家工程顾问公司任职,那几位现在都不在会里了。他们一直跟我争执:「看见如来藏了,就是看见佛性。」我说:「不!如来藏与佛性虽然不一不异,但可以从太阳和光来作譬喻。太阳与光不相离,但是光不等于太阳。」我又说:「犹如灯与灯光,光与灯不相离,但是光不等于灯。」我说:「如果你认为光就是灯,那么把电源关了,灯还在,可是光哪里去了?显然光不等于灯。」那佛性也是如此,假使像阿罗汉一样入了无余涅槃,佛性就消失不见了,可是如来藏依旧常住不灭,那佛性怎么会是如来藏呢?显然不同啊!

这里我倒想要告诉大家,如来藏是心体,而且如来藏有性用。这个性用,当如来藏住在三界中而未入无余涅槃之前,祂是时时刻刻、刹那刹那都在作用的;但这个佛性不等于如来藏,所以如来藏是「体」,佛性是「用」。但是已经开悟的人或找到如来藏的人,一定会想:「啊!那我知道了,我看见如来藏有各种的作用,有各种自性,那我就是见性了。」对不起!那依旧不是见性,那只是看见如来藏的自性与功能。「欸!那佛性到底是什么?」我说,这是唯证乃知的事。所以如果知道了佛性的名义,成为解悟的人,依旧看不见佛性,也一样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换句话说,佛性,如果是解悟的人,也听不懂我在讲什么;而已经明心的人听我这么讲时,他把如来藏套上佛性去印证时也都对。全都对啊!但就不是眼见佛性。你说这道理,古来有哪个祖师讲过?说实话,就算祖师们之中有见性的人,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没有人能像我这样讲解。

那么有的人会想:「啊!既然是如来藏的自性,那我知道啦!祂就是本来清净,本来涅槃,祂就是中道,这就是祂的自性。那我看见如来藏就是这样啊,那我不是就见性了吗?」其实不然,眼见佛性并不是见到这一些自性或功能。而我说的,佛性是如来藏或者说是真如的性用,但并不是你悟后用如来藏的性用套上去所想的那样。在《护法集》中我也曾经讲过,为了破斥月溪法师那个常见外道,为了破斥那些自性见外道,因为他们说:「佛性就是见闻觉知。」但我说:「佛性不是见闻觉知,却跟见闻觉知同时同处。」这就难理解了。可是也不难理解,见闻觉知是六识心的体性,但佛性不是六识心的体性,却跟六识心同在一起,也和意根同在一起,真的和如来藏同在一起。那诸位一定想:「那到底是什么?」我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议、不可议,思惟之所难及。」即使真的开悟明心了也一样,思惟不及。

那我说个「佛性随缘应物」,开悟的人又想:「那我知道了,就是如来藏随缘应物啊!」套上去说的都对,也符合法界中的实相,可就不是眼见佛性,你看到的只是如来藏的随缘应物。要不然我再作个说明:「佛性其实就是如来藏的见分,祂了众生心行。」欸!开悟明心的人听了一定又会想:「对啊!我知道啊!如来藏了众生心行啊。那我这样不就是见性了吗?」我说:「不!依旧不是见性。」「那到底佛性是什么?」「啊!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量相好。」说了很多的解释,用开悟明心的见地套上佛性去讲时完全都对,百分之一百都对,但依旧不是眼见佛性的境界。

譬如说,你看见花好美、好美喔!但你也可以在花上面看见你自己的佛性,用佛性来看时那花更美,天下绝无仅有。这一放眼望去,不但那花儿够美,连狗屎都美!但你从花、大地上的狗屎看见自己的佛性时,却不能从那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怎么可能如来藏跟所见的佛性会是同一个?怎么可以说:明心了就是见性?可是我说了这么多,那到底佛性的本质是什么?自古以来也没人讲过。其实佛性的本质,祂就是如来藏的五遍行心所法。然而古来有谁能知?全都不知道!连见性的大部分祖师们也都不知道。

可是我这一说,一定有很多人更觉得奇怪:「佛性是如来藏的心所法?心所法无形无色,凭什么看得见?而且还说是眼见呢!」以前有人质疑:「什么眼见佛性?那是你萧平实自个儿说的。」可是我们把《大般涅槃经》请了出来,告诉他们,如来说了「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这下没话可说。如来又说了:「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但 如来也有说:「十住菩萨见不分明,诸佛如来眼见分明。」这又有差别了。所以,这佛性是每一个众生都有的,全都分明现前;因此说,眼见佛性的菩萨们,可以从别人身上看见对方的佛性,也可以从别人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这才是怪的地方。但是,当你看见了,觉得一点都不怪。叫你说明为什么是这样?你说:「没有什么道理可以说,因为本来就这样。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每一个人的佛性都是「无量相好,庄严照明」,这表示一定是时时刻刻分明显现的,但为什么大家看不见?一定也会有人想:「既然你说这佛性是第八识的心所法,那心所法无形无色,怎么可能看得见?」然而就是看得见,所以聪明伶俐、世智辩聪,到此皆无所用。世间好多人非常聪明伶俐,简直就是口才便给,滔滔不绝犹如天河一般,但是来到佛性这里,一点儿都派不上用场。既然 佛都说「无量相好,庄严照明」,为什么看不见?这当然有原因。那么这个道理:为什么看不见呢?咱们先不说它,先回到经文来:

无量相好,庄严照明。」看起来是有形相的呀!然而其实没有!无形无色,却不是明心所见的那样。那佛性为什么「无量相好」?因为佛性不但是在第八识上显现,也在意根显现,也在六识心显现;见性的当下,不用去分别,也不需要分别,祂就那么完整地显现给你看见。可要是解悟佛性的话,或者一般人、一般的大法师们所谓的见性,都只是看见了六识的自性而已,那都只是凡夫随顺佛性,不是眼见佛性。而佛性在诸法上面不断地显现出来,只要你见性了,就可以看见,所以说祂「无量相好」。

那为什么说祂「庄严照明」?因为假使没有佛性,如来藏想要「了众生心行」就不可能了;假使如来藏没有佛性,这七转识想要照见六尘,也不可能了!所以正因为有佛性,这八识心王才能够照明一切诸法,才能在一切诸法之中运为不辍而不错乱,当然要说祂「庄严照明」。也正因为有佛性的缘故,一切众生才能得般涅槃;如果没有佛性,你八识心王连动都动不了,又如何能够证般涅槃及入般涅槃?欸!这就是佛性的妙用。所以,佛性不等于第八识真如,也就是不等于如来藏,因为祂是如来藏的妙用。当你看见佛性的时候,你发觉八识心王皆不离佛性,是一个整体。所以开悟以后,别在如来藏的自性上面去用心、去观察、去思惟,想要如此看见佛性,那不可能成功的,一定要依止大善知识修学才行!稍后,我们再来说这一点。

如来说了:「如彼眼翳是可治病,未遇良医,其目常冥。」眼病,有的可治,有的不可治。假使那个眼病是胜义根的眼根出了问题,那就不可治;若是扶尘根有问题,有可能治愈,尤其现代的医学发达。但是胜义根出问题时,则无法治;若是扶尘根出问题而没有遇到良医,他终其一生都是住在暗冥的境界中。「既遇良医,疾得见色。」既然遇到了好的医师,很快就看见了色尘。但是不是一看见良医马上就好了?不会!得要动手术。所以呢,明心开悟后想要看见佛性,你得要遇见良医。良医是指谁呀?(众答:导师。) 那 瞿昙老爸就不是吗?欸!因为我这个眼见佛性也是从祂来的啊。

那以前很多人都说:「明心见性、明心见性;那明心等于见性,见性等于明心,所以明心与见性是摆在一起的。」其实不同,大大的不同啊!以前也有很多人说他们见性了。等到我们提出「见性」的定义,而且我们还有圣教依据,不是只有现量,所以大家闭嘴了。打从我们讲「眼见佛性」以来,天下所有见性的人都死光了,再也看不见一个了。因为他们没有遇到良医萧平实,所以就没辙。可是遇到了,马上就看见了吗?良医得要动手术啊!而在手术之前有很多准备功夫,然后动手术是最后,手术完了再等他痊愈,拆下绷带时就看见了!所以「既遇良医,疾得见色」,这个「疾」字还真急不来!这个「疾」是有个过程的,是相对于一生都不见色的人,来说「疾」。

接着 如来就解释那个原因了:「如是,无量烦恼藏翳障如来性,乃至未遇诸佛,声闻、缘觉计『我、非我、我所』为『我』;若遇诸佛,声闻、缘觉乃知『真我』,如治病愈,其目开明。」如来藏所显示的佛性其实永远恒常显示,非常分明而不隐覆,但是如果众生被「无量烦恼藏」给遮覆了,那就看不见佛性了。就好像白内障,它只是一层薄膜盖着,患者就是看不见色尘。遇到良医,把那个薄膜拿掉了,患者就看见了。

所以你们悟后想求见性,我一定要作很多的准备。但这些准备,不是由我来准备,是我来教诸位要怎么准备。准备好了,然后去到禅三,再精进努力个三天,我就动手了,等于是动手术。动手之后你就能看见吗?不一定,因为动手之后,你如果还有其他的问题,就看不见了。换句话说,想要见佛性,必定要先把「烦恼藏」除掉。烦恼的聚藏,它是一堆、一团、一聚存在第八识心中,这些种子没有除掉之前,不可能看见如来藏,更不可能看见佛性的。必须要把「烦恼藏」给灭除了,良医才能动手术把那个翳障除掉。

譬如说,声闻、缘觉已经可以出三界得解脱,但是他们对于真实的我——第八识,还是有所疑惑。能出三界就不得了了,已经成为人天应供,但是他们听闻 如来说有第八识真实我,心里面臆测、思量:「这真实我究竟是什么?」推测的过程当中,往往把五蕴这个我的局部或少分当作真我。有时候也许想:「祂是有一个『非我』的,叫作真我。」但有时候又把「我所」当作真我,但他们始终无法明白: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我」?一直要到回小向大之后,般若义理熏习成就了,如来才会施予教外别传,指导他们亲证这个真实的我——「如来藏」;这就像一个眼睛有病的人被治愈了,他的眼睛就可以张开,可以有光明。

如来又说:「翳者谓诸烦恼,眼者谓如来性。」那一层遮住患者能见之性的「薄膜」是指各种烦恼的聚藏,名为「烦恼藏」,而「眼」讲的是「如来性」,「如来性」就是「佛性」。请注意喔!这里说:「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又说「如来性」,不是讲「此经」,也不说是「无名相法」,也不是说「真我」,而是讲「如来性」,这义理是有差别的。但是悟后要如何看见「佛性」?我还得再卖个关子,因为四种譬喻,现在只讲了第一种,后面还有三个譬喻。我们要等这三个譬喻讲完了,再来说明怎么见性。

经文:【「迦叶!我于过去久远世时,在毘舍离城作转轮王,名难提斯那。尔时毘舍离城如四天下阎浮提,如忍世界,其余天下亦复如是。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我时寿命不可思议,我作如是转轮圣王,行阿僧祇殊胜布施及诸功德,持戒清净修诸善行,合集如是无量福德。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一乘《大法鼓经》戏笑而往,乃至一念,所得功德胜前福业不可称记,算数譬喻所不能计。如有咒王名曰焰照,一说此咒,四月善护。迦叶当知,世间凡咒势力如是,何况一读《大法鼓经》而力不能尽寿为护?是故,有能供养『此经』者,是诸众生为无上菩提作决定因,乃至究竟菩提不离『是经』。」】

语译:【世尊又说了:「迦叶!我于过去很久、很远的世代,那时我在毘舍离城作转轮王,那时的名号叫作难提斯那。当时毘舍离城犹如四天下的南阎浮提洲,犹如这个忍世界一样,其余的天下也像是这样。就像是这样子,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我当时的寿命不可思议,我作这样的转轮圣王,实行了无量数的殊胜布施以及各种功德,持戒清净而修学种种的善行,合集了像这样的无量福德。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菩萨演说唯一佛乘的《大法鼓经》之后,以戏笑的态度而离开了,乃至于只有一念记忆,他所得到的功德胜过前面我那时当转轮圣王时所修的福业,没有办法来数说、来记别,算数和譬喻都没有办法来计算说明的。犹如有一个咒王名字叫作焰照,只要有人一念诵这个咒,四个月之中都会得到妥善的保护。迦叶你应当知道,世间凡人的咒语势力尚且像这样子,何况能够一读《大法鼓经》而祂的力量不能够尽寿为他守护呢?由于这样的缘故,有能够供养『此经』的人,这一些众生可以作为无上菩提的决定因,乃至于将来究竟菩提成佛的时候,也都不离这一部经。」】

讲义:过去久远时,在毘舍离城作转轮圣王,名为难提斯那。当时毘舍离城犹如四天下的南阎浮提一样,犹如这个堪忍世界,那其余的天下也是这样。是说当时 释迦如来在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寿命不可思议,也就是长寿到无法想象。当时作转轮圣王,当然是一切资财具足。转轮圣王永远都是资财具足,因为他有七宝;只要其中那个典藏臣宝,叫他每天弄很多的财宝来就行了,要怎么样布施都行。又有无量数的寿命,可以不断地布施;而且始终清净持戒,修各种的善行,把这么多的无量福德合集起来,那福德当然很大。从另一面来讲,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人家演说这一部《大法鼓经》,这个唯一佛乘的经典;听完了,一面欢喜、一面谈笑着离去,甚至于有一点点嘲笑的味道而离去;这个功德就胜过前面难提斯那转轮圣王那么长的时间所修集的福德。

不单是这样,乃至于有人听完了以后,只有一念说:「欸!这部经也不错!」只有这么一念,这样的功德也胜过前面难提斯那转轮圣王那么长寿布施、修集一切善行的功德;不但胜过了,而且是好几倍。究竟是几倍呢?是「算数譬喻所不能计」。然而这一部《大法鼓经》叫作什么经?(众答:如来藏经。)对了!就是如来藏经。

诸位这一部经快听完了,心中欢喜,不是像他们那些人「戏笑而往」,是欢喜信受!要知道这福德有多大!而这功德有多大!所以呢,跟对了善知识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跟错了善知识,不但没有这个好的功德,而且还跟着造恶业,都会谤佛、谤法兼谤胜义僧。所以我刚刚说,诸位能够坐在这里都有前因;没有过去世的因,不可能今天会坐在这里听这一部经,因为你一定坐不住,来一次就如坐针毡,再也不来了。

那么你看:「乃至一念,所得功德胜前福业不可称记,算数譬喻所不能计。」为什么如此?因为你听闻到这一部经之后,从此生生世世跟第八识如来藏相应,生生世世永劫都会跟「此经」相应;「此经」就是如来藏,那你就会继续往佛地前进。人家讲其他的表相佛法,你都听不进去了,听着就当作耳边风;虽然你不会说他讲得不好、说那个法不对,但是你会把它当作耳边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讲的都只是一些思想,没有实质,都是意识思惟想象所知的内容,并非有第八识真实法可以实证,等于是无根的浮萍一样,都是外门修学佛法(编案:二○二○年退转的琅琊阁、张志成……等人即是如此);可是一听到如来藏的殊胜法,你打从心里振奋起来,眼睛亮了:「这个我要听,这个我要学!」你就会相应,学而时习之,久了就一定会证悟「此经」,进入内门广修佛法。所以我说这个功德太大,因为这个是尽未来际的;所以 世尊这个譬喻一点儿都没有超过。我们今天只能讲到这里。

《大法鼓经》上周讲到四十一页倒数第二行。今天从第三句说起:「如有咒王名曰焰照,一说此咒,四月善护。迦叶当知,世间凡咒势力如是,何况一读《大法鼓经》而力不能尽寿为护?」现在先谈这一小段。如来举示一个例子说,譬如世间的咒里面,有一个咒王叫作焰照,顾名思义就是它的光焰非常强烈,可以遍照一切。持这个咒的人,他只要把这个咒念上一遍,这个咒的威神力就会在整四个月当中对他善加护持。

那么「咒」真的是有点奇怪,所以念咒的时候会有一些作用产生;但那个作用是怎么来的?难道是那个声音会有作用吗?其实呢,每一首咒背后都有发了大愿要护持诵那一首咒的有情;那一些有情,或者是诸佛菩萨,或者是阿罗汉、通教的菩萨,或者是鬼神、天王不等。说一件奇特的事给诸位听听,譬如有的人染着了皮蛇,有在胸前、肚子、头上都有。其实很多药都可以治,但严重的话真的治不了。但是又有一种祖传的治法,他就是跟你拉着手,念念有辞;念完了咒以后不许你离开,就在那儿跟着他待一段时间,渐渐就好了。只是有一个禁忌,回家后不可以吃蛋,吃了蛋又会马上发作起来。这是我们几位同修的亲身体验。

还有,比如说咱们〈正觉总持咒〉。我们有一个师姊住公寓的五楼,五楼上面不是有平台吗?屋顶她加盖了佛堂。隔壁邻居没加盖,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请神来,乩童也来了,在那边敲敲打打之后,乩童吸了一点香,然后就起乩了。这师姊觉得每个月都这样来吵吵闹闹,因为只隔着一个墙壁,然后前后窗户都会透进来,觉得很吵。有一次异想天开,当他们又开始敲敲打打,乩童快起乩了,她就开始持起〈正觉总持咒〉。持了以后,他们弄了老半天,那鬼神上不了身,所以无法起乩。大家纳闷:「今天为什么没办法请得动神来降乩?」再经过一次,总共两次都无法起乩,然后就不来了,因为这里神无法上身,所以不来了。

那究竟是什么缘故?因为有佛菩萨护持着,有某一部或几部的护法神在护持这个咒,因为这是佛法的总持。就像我们台中游老师一直推广〈正觉总持咒〉,他印了很多而且护贝然后到处去发,让人家去念;藉这个方法,让世俗人跟正法结下一个缘;而他们感应很好,所以就开始传开了,就有许多人在中南部持这个咒;他们学法的因缘还没有到,但因为有感应,就种下这个种子了。所以声音的本身、咒的本身没有功用,但是有一些有力的有情,他们发愿要护持什么咒时;谁持那个咒,他们就去护持,于是离诸衰恼,是这样来的。所以如果学了义法始终有业障的话,多持〈正觉总持咒〉也是好的;曾经得罪的鬼神,不管是往世的、今世的鬼神,干扰渐渐会减少,这就是「咒」的功用之所从来。

那么 如来举了这个「焰照咒王」作为例子说:「迦叶你应当知道,世间凡俗中的咒,势力已经可以这样,何况你读过一遍《大法鼓经》,而这个威神力不能够尽寿来为你护持?」当然,如果他读了不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如果你读懂,至少有法义上的胜解,即使没有亲证也没关系,你有胜解就够了。也就是说:「有善知识如实解说,而你听了有胜解,那你就可以尽寿被《大法鼓经》所摄受。」这是从「事相」上来讲,可是在「理」上,你念诵过一次「此经」,你就要有信心知道「此经」一直在护持你。不要怀疑!等你哪天悟了,你就知道我没有说任何谎言,说的是诚实语——尽形寿护持你,而且这种子还会在尽未来世护持你。

所以 如来接着开示说:「是故,有能供养『此经』者,是诸众生为无上菩提作决定因,乃至究竟菩提不离『是经』。」如果有人能够供养此经,这一些众生因为供养「此经」,就可以用这个因缘作为「无上菩提」将来亲证的「决定因」;不是一般的藉种种缘而产生的缘因,而是「决定因」。换句话说,你要有胜解,你知道有「此经」和自己同在一起,始终不变地护持我们;当你知道了、信受了,那么这就是「决定因」——决定你未来一定会实证「此经」。那个时间的长短就看个人的因缘,但只要你信了,你就有这个「决定因」;就是未来际,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而已,看个人修学十信位和六度的状况来决定;但不论迟与早的差别,终有一天或者终有一世会实证「此经」,你就会亲自证实:果然「此经」每一世都是尽形寿护持你。

所以有胜解之后,不论悟与未悟都应该要「供养」此经;但是未悟之前供养「此经」,跟证悟之后供养「此经」,不能够是同一种方式。还没有证悟之前,你们来听经,听这一部经开讲之前,都有发给你们一本;你就每天供在佛案上,别把它摆在经橱里面。每天早上上香供佛时,就把这经本请了,在佛前齐眉,然后再放回佛案上,这就是你供养「此经」的方法。然后,再上香、上净水等供养,然后再礼拜,也就是礼拜佛菩萨时就顺带礼拜「此经」。每天要作,不能停,这很重要,因为这是为你将来的证悟作「决定因」。

那你礼拜「此经」、供养「此经」的时候,你心中有个作意:「我身上也有这部经,跟我五阴同在一起。」一定有这个作意,因为你已听完「此经」有胜解了,这个作意就会在,那你每天就这样供养「此经」。如果你心中想说:「难道就这样供养?不够至诚吧!」不然你每天准备一朵花也行,或着几粒米饭也行,一颗糖果也行,你就供在「此经」经本前面也可以,不怕复杂。这是还没有证悟「此经」之前,就这样供养《大法鼓经》。

那如果有一天证悟了,不用这么麻烦了!来到佛菩萨圣像面前上供之时,你只要望着这「经本」,一个合掌就好了。如果合掌合上一年了,你说:「也够了,供养够了,我把它供上经橱里面。」也可以。你每天礼拜佛菩萨、供养佛菩萨时,你就是已经供养「此经」了。为何如此呢?不用我解释,等你哪天悟后就懂了;所以悟了以后,只要这样供养,作为将来成佛的「决定因」;至于还没有悟的人这么供养,也作为未来证悟无上菩提的「决定因」。

这一供养过了,乃至究竟菩提,也就是最后成究竟佛了,你依旧不离「此经」,所以「此经」太重要了!请问「此经」叫作什么?(众答:如来藏。)又名什么?(众答:《大法鼓经》!)又名《金刚经》、又名《法华经》、又名《华严经》。啊!不管什么经都是「此经」,因为都是依此第八识心而演述出来的经典。所以如果你来听此经来得晚,没有领到《大法鼓经》的经本,没关系!你就把前面听的《法华经》的经本拿上来供也可以,因为《法华经》就是《大法鼓经》,就是《金刚经》,就是《大般若经》。有一天亲证了,继续把见道位的法学尽,到了通达位时,亲自证实:乃至成佛都不离「此经」。这就了解了:此经多么胜妙啊!那我这样讲了,有没有辜负人?(众答:没有。)因为咱们理、事双全,都教给大家了。所以要记得今天我讲的,好好供养「此经」。那 如来这么胜妙的开示说完了,大众是怎么反应的呢?

经文:【时诸大众同声唱言:「善哉!善哉!甚奇!世尊!今此童子当为持佛名比丘,若般涅槃者,祇洹林神无所依怙。所以者何?彼从南方来至佛所而般涅槃。」佛告大众:「彼亦不来,『我』自往彼示现其身,先遣『此经』,然后乃往。所以者何?若『此经』不往至彼手中,则彼生退心。若彼有众生应调伏者,『我』与大众往住其前;彼见『我』已,当即还往迎彼;已,便般涅槃,随其所欲度众生处而般涅槃。尔时天帝释子,名阿毘曼儒,当乘神通而来至此。彼虽幼小,真心清净信乐大乘,唯独一人无有俦匹,于天人中持此大乘甚深经典;是故彼为说解脱因,得受佛记。」时诸大众同声说偈:

奇哉一切世间乐见,为比丘像击大法鼓,

护持佛法令得久住,般涅槃后世间虚空,

彼灭度后无与等者。如是比丘世间难得,

能为世间说究竟道。

尔时迦叶、阿难、贤护菩萨等无量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语译:【这时候,所有的大众异口同声大声地说出来:「太好了!太好了!真的奇特!世尊!如今这位童子将会成为持佛名的比丘,如果他般涅槃的话,祇洹精舍这一些林神就没有所依怙的对象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位童子从南方来,到达佛的所在而般涅槃了。」佛陀告诉大众:「他其实也没有来,『我』亲自往那个地方,示现那个色身;先派遣『此经』前往,然后我才前往。为何这样说呢?如果这一部经不前往到他的手中,那他就会生起退转之心。如果那边有众生是应该调伏的话,『我』和大众前往住在他们的前面;他们看见了『我』以后,就会立即前往迎接那位童子;证悟不退时,然后就般涅槃了,随着他所想要度化的众生的处所而般涅槃。在那个时候,释提桓因的儿子名为阿毘曼儒,将会乘着神通而来到这个地方。他虽然还幼小,但是他真实的心地中是清净、信受、爱乐大乘法的,唯独他这么一个人,世间没有人能和他一样相提并论,在诸天众人之中受持这一部大乘甚深的经典;由于这样的缘故,他为大众解说解脱因,而得到佛陀的授记。」这时候所有的大众们异口同声说了这样一首偈:

真的很奇特呀!一切世间乐见童子,将来成为持佛名比丘,示现出家相而敲击大法鼓;

护持佛的正法使得长久住于人间,当他般涅槃之后,世间就显得空虚了;

当他灭度之后,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这样住持正法了。像这样的比丘,在世间非常的难得,能够为世间演说究竟之道。

这时摩诃迦叶、阿难和贤护菩萨等无量的大众,听闻到佛陀的解说,大家欢喜奉行。】

本经解说佛法的总成:法、非法。由开解法、非法二义,说明了义佛法与世间戏论法的差异,指出佛法实证之目标即是法——第八识如来藏;并显示实证后的智能,如实击大法鼓、演深妙法,演说如来秘密教法,非二乘定性及诸凡夫所能得闻,唯有具足菩萨性者方能得闻。正闻之后即得依于 世尊大愿而拔除邪见,入于正法而得实证;深解不了义经之方便说,亦能实解了义经所说之真实义,得以证法——如来藏,而得发起根本无分别智,乃至进修而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并坚持布施及受持清净戒而转化心性,得以现观真我真法如来藏之各种层面。此为第一义谛圣教,并授记末法最后余八十年时,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将继续护持此经所说正法。

目 录
  • 出版社:正智出版社
  • 装订:平装
  • 规格:平装 / 326 / 32k / 普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首刷
  • 出版地:台湾
  • 语言:繁体中文
  • 第一辑【出版日期】2023年01月30日 【书号】978-626-96703-2-1
  • 第二辑【出版日期】2023年03月30日 【书号】978-626-96703-5-2
  • 第三辑【出版日期】2023年05月30日 【书号】978-626-96703-8-3
  • 第四辑【出版日期】2023年07月30日 【书号】978-626-97355-2-5
  • 第五辑【出版日期】2023年09月30日 【书号】978-626-97355-4-9
  • 第六辑【出版日期】2023年11月30日 【书号】978-626-973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