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实导师

【出版日期】参见

【书号】参见

【定价】NT$300 / 辑

延伸阅读《大法鼓经》经本下载

  • 内容试阅

  • 书籍简介

  • 详细资料

要听闻这部《大法鼓经》也是这么困难!那诸位也许想说:好像没有困难,因为我现在就听见了;可是不要不信邪,如来接着会解释给我们听。而阿难也觉得怎么可能呢?所以他也要问,因此阿难就问说:「这些菩萨们从十方诸佛世界来到这里,要听这一部经,那难道不是一切诸佛都有这个法吗?」好有一问,问得真好!那一些十方菩萨们来这里,显然是在诸佛那里听不见这一部经。那诸佛知道 释迦如来演述这一部经,告诉他们,所以他们来了。那就好像是诸佛如来没有这个法,他们才要来娑婆世界听闻,所以他提出这么一问:「非一切诸佛有此法耶?」没想到 如来告诉阿难说:「三世诸佛都有这个法。」这好像有点奇怪,「三世诸佛」不但是当下的十方诸佛,包括过去的已成诸佛以及未来诸佛,包括诸位;诸位将来成佛时也都有这个法,这样听起来不是很奇怪吗?阿难就提出疑问来了:「如果像世尊您这样讲的话,那么十方诸佛世界来的那些菩萨们,都是人中之雄,否则他们怎么能够来到这里呢?其中有很多是凭自己的神通来的,不全部都是依据诸佛如来的神力加持。那如果诸佛如来都有这样的法,那他们为什么全部都集合到这个地方来?」然后又问了个问题:「那十方诸佛世界的如来是什么缘故,自己不在祂的净土世界中为大家演说呢?」阿难问的有道理呀!那我们来听听 如来是怎么开示的:

经文:【佛告阿难:「如有一阿练比丘隐居山窟。至时入村,方欲乞食,道见人兽诸杂死尸。见已生厌,断食而还:『呜呼苦哉!吾亦当然。』彼于异时,心得快乐,作是思惟:『我当更往观察死尸,令增厌离。』复向聚落求见死尸,修不净想。见已观察,得阿罗汉果。如是他方诸佛不说无常、苦、空、不净。所以者何?诸佛国土法应如是。彼诸如来为诸菩萨作如是说:『奇哉难行!释迦牟尼世尊于五浊国土出兴于世,为苦恼众生种种方便说《大法鼓经》。是故,诸善男子!当如是学。』彼诸菩萨咸欲见我、恭敬、礼拜,故来会此。既来会已,或得初住、乃至十住。是故,《大法鼓经》甚难值遇;是故,十方大菩萨众为闻法故普皆来集。」】

语译:世尊回答阿难说:「譬如有一个专门修『远离行』的比丘,隐居在深山的洞里面。他托钵的时间到了,进入村庄里,才刚刚想要开始乞食,在道路上看见人以及兽类的各种死尸。看见之后,生起了厌离之心,于是断除了食欲,而往所住的山洞回去了。心里面想:『呜呼!实在是痛苦啊!我将来也会像是这样。』他在其后的另一个时间,由于远离的缘故,心中得到了快乐,就这样子思惟说:『我应当再一次前往那个地方,观察各种的死尸,使我增加对于五阴的厌离。』于是又重新向聚落出发,寻求再看见死尸,方便他继续观修『不净想』。他去到那个地方,重新看见人与各种动物的死尸以后,就继续观察,终于对饮食和五阴具足了厌离,而证得阿罗汉果。就像是这样的道理,十方净土中的诸佛,不演说五阴无常、苦、空、不清净。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诸佛的净土世界的法应当就是这样。十方诸世界的如来为那一些菩萨们都这样子说明:『非常地奇特呀!非常地难行啊!释迦牟尼世尊在五浊恶世的国土中出兴于世间,为苦恼的众生们以种种的方便演说《大法鼓经》。由于这样的缘故,你们这一些善男子!应当要这样子修学。』那一些菩萨们因为听了诸佛如来这样开示,所以全部都想要看见我释迦牟尼佛,前来恭敬、礼拜,所以来到法会这个地方。既然来到这里互相聚会之后,或者得到初住位、二住位、三住位乃至于证得第十住位。由于这样的缘故,说《大法鼓经》非常难以值遇呀!正因为这样的缘故,十方大菩萨众为了听闻《大法鼓经》的缘故,全都来到娑婆世界聚集了。」

讲义:这一段经文 如来先作第一个部分的解释:为什么十方净土世界的诸佛不演说这一部经典。那么 如来就先说了一个譬喻:说有一个修远离行的比丘,或者说修苦行的比丘;「远离」就是远离人间的种种享乐,这叫作「远离行」。人间的种种享乐就是说:他具足了在人间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那如果人间一般都有的资源他事事匮乏、大部分都没有;换句话说,他只是过着最基本的生活,那就是「修苦行」。为什么说是苦行呢?因生活起来不充足、很匮乏,那生活是不愉快的。那最基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睡觉、不会饿死、不会挨冻、不会淋雨,这样就是最基本的生活。如果可以吃得够饱,那就不是基本生活;吃得够饱就已经过分了!对啊!依苦行来讲,吃饱就算过分了,所以只能够维持不饿死,这是在吃的方面。至于好味道、里面有足够的油质,那已经是过分了;苦行是这样修的,就是不会饿死的饮食上的基本。

那么睡觉呢,不能要求说:我这个床铺、这垫子最少要十几万元、二十几万元的。不可以这样要求,可以睡觉就行。那么可以睡觉,在古印度佛世的时候,修苦行的比丘可以睡觉的条件是什么?是不潮湿,睡的地方够柔软就好。那也许有人想说:够柔软,那搞不好就是有个比较差的床垫吧?我告诉你:没有床垫。是收集一些干的树叶,找个沙地铺一下,那在上面睡得软软的,这样就是最基本的卧具。那如果有个三件、五件僧伽梨,也就是僧服,那就把它铺平;三五件铺起来也睡得够好了,这就是最基本的卧具,这才叫作远离行──因远离世间诸法。其余的大致上依此类推,这就是远离行。所以远离行的生活是困苦的,因此又有一个名称叫作「苦行」。所以「阿练若」其实说的就是「远离行」,本意不是在说苦行,而是说他是「远离行」,远离世间诸法;因为那种生活是困苦的,所以就叫作「苦行」。

这个修「阿练若」的比丘,他住在这个村镇附近的山里面。那山里面因为有时会下雨,所以应该要有山洞来住,就找一个山洞住下来。住山洞通常都是一人独居,除非那个山洞很大。那么比丘们古来是不生火的,都是托钵的,所以叫作「比丘」。比丘的本意叫作「乞食」,或者叫作「勤习」。乞食就是说:不论是食物或者法食,身为比丘都要去乞求,这叫作「比丘」、叫作「乞食」。所以法上要求法食之时,就要向上位菩萨、向 如来或者向阿罗汉的师父──大阿罗汉乞求法食,所以叫作「比丘」。那么「勤习」呢?有两个意涵:一个就是精勤地修学熏习叫作「勤习」;另一个习是精勤地息灭烦恼,所以叫作「勤习」。

因此古时出家人都是不生火的,那是传到中国来以后,百丈大师才设立有伙房生火;以前都没有火,所以说出家人不食火食,也就是说要去托钵,自己不生火煮饭的。那百丈大师改变了这个规矩,是因为中国出家人在名山、深山里面,一上一下得要一天的时间,来往不是那么方便,乞食很不容易所以才开伙;此后才有耕田种植的事,也才有居士奉献了田地,把山里面的田地奉献给寺院;然后僧众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这样来的。那么比丘、比丘尼本来是不自己生火煮饭的,所以他们要去乞食。乞食的时间到了,譬如说快十一点了(就十点多将近十一点),那就要入村了,所以要到村庄里乞食,因为山里面不可能有乞食的地方。他们修远离行的人,在印度容易修「不净观」。

要修证解脱果,最困难的就是伏断人间的五欲。五欲里面最粗重的就是两个:一个是精美的饮食,第二个就是男女欲,这两个最难摆脱,其他的比较容易;因为有的人、或有很多人他没有想要拥有很多财产,他对名声也没有兴趣,就是这两样最难远离;所以男女欲跟饮食这两个,是系缚有情常住人间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余倒也还好,比较容易断。那修「远离行」的人主要是针对这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却不容易修,特别是后代的学佛人。如来在世的时候,那时还好修,那时候穷人还真不少。在印度,穷人家里有人死了,没有钱帮他买地埋葬,甚至于连帮他买一袭好衣服(我们中国叫作寿衣),连那个钱都没有;不说古时候印度,现在印度都还有很多这种穷人,住在垃圾堆里面;他没有钱,家里人死了怎么办?很辛苦、很辛苦存了两、三年的钱,也才不过那么几文!就只好用他平常睡觉的草席卷一卷,把他裹起来;然后用个绳子绑了,雇个背尸体的人,背去弃尸林丢弃,这样就完了。如果这家人跟他感情很好,积的钱稍微多一点点,就帮他买一些「白布」──没有染色的布,这就比较便宜,当然不像现在漂白过那么白,就是原色的布叫作「白布」;先把他包裹了,然后外面再用草席卷好再绑起来,雇个背尸人背到弃尸林去丢弃;在古印度这是很正常的事。

我二十几年前去朝礼圣地的时候,还看见他们有一种房子很奇特,我也是今生第一次见到。因为当时还没有把往世的所知找回来,所以真的是第一次见到。坐着游览车要去到另一个地方,那一段路途比较远,所以白天也看见、晚上也看见。白天看见,不晓得那是什么,以为是什么坟墓,因为是一堆土这样圆圆的,可是觉得奇怪,坟墓怎么会开个洞?觉得怪,就是不懂。结果下午要到另一个地方去住饭店,车子走着越来越晚,已经到黄昏了,因为我们去时已经是十一月(十月底十一月初),到五点多快六点的时候天晚了,看见野外有那个东西。欸!野外怎么会亮?原来点蜡烛。啊!才知道:原来那看起来像是坟墓的土堆,是人家住的地方!一个个单身汉就住那种土堆中,都只能住一个人,因为里面暗就点个蜡烛,这样过生活。那诸位想想:现在台湾所谓的「修苦行」的人,生活都过得比那种人还好;但是修「远离行」的人是连蜡烛都没有,就三衣一钵,大不了加个戒刀就没有了!

那么修「远离行」的人,那种生活其实就是这两样最难对治,就是「饮食」,好吃的,他忘不了;然后是「男女欲」。那有的人说:「欸!那些单身汉不都离欲的吗?」不!他不是真的离欲,他是讨不起老婆,不是离欲。有人也许想说:「那老人不就离欲了吗?」有吗?所以离欲有一个定义,就是发起「初禅」,那才叫作真正的离欲。那老人是因为没有性能力了,并不是真正的离欲。所以离欲的定义就是「梵行已立」──清净行已经建立,那就是已发起禅定作为他的证明。

所以现代的人要修「不净观」、要离欲很难;但古印度修不净观很容易,因为穷人很多;每一个市镇都会有一个地方成为弃尸林,没钱的人把死后的家人就丢弃到那边。如果要修「不净观」,就去弃尸林那边看;看着看着,详细地观察了,然后闭起眼来再去观想,观想那个影像,让自己生起对于这个色身的厌恶之心;接着进一步思惟:「色身之所从来是因为饮食,如果没有饮食,这个色身不能存在;那饮食吃进去以后,排泄出来是脏污不净的;然后饮食之后纵使被身体吸收了,身体也是不净的。」这样来让自己生起离欲之心,对于自我这个色身的执著就断除了。所以这个「不净观」的九想如果修不成功,就去弃尸林,每天去那里看;从这个青瘀想、膨胀想、脓烂想……等,这样去观察全部过程,一直到把一个尸体观察到它变成白骨为止。每天这样观察而不能成就「不净观」,天下没这回事!那如果没有尸体可以看,要修这个不净观就比较困难。

这个修「远离行」的比丘入村想要乞食。人如果饿的时候,那饭、面、杂粮都很好吃;不饿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好吃。可是真要饿得荒,什么都好吃了;即使有一点臭酸味了,也很好吃;假使他三天没吃了,只剩下那个,他也会觉得很香美。饿上三天,吃那个有一点馊的食物,保证不会泻肚子,因为吸收都来不及了!真的这样。所以你看那个流浪汉,说他饿了两天了,他从人家那个馊水桶捞出来吃,他却不会坏肚子。他就是不会!因为吃都不够了,这是事实。

那这个修「远离行」的人如果因缘好,要去乞食,路上看见人兽诸杂死尸,那是他修行的好机会。真的,是好机会!所以他在那边藉此机会观察,观察了以后当然会生起厌心:「啊,原来再过几年,我也不免如此!」他会这样想。那饮食吃了,再怎么香美,吃了也是一样,他心里面就想:「不要再吃了!再吃、继续吃就越贪爱,越贪爱就会轮回生死。吃是为了照顾这个色身,那照顾这个色身,结果就是继续轮回生死。」就像有人看见车祸血肉模糊以后,回到家吃不下饭一样,所以他「断食而还」,心里面想:「呜呼苦哉!」「呜呼」就是非常地感叹,就讲说:「啊,真的是太苦了!」对呀,在人间修「远离行」怎么能不苦?如果住在王宫里面享受,当然不苦;但是在人间修远离行,然后又看见人兽的死尸,当然觉得人生是苦,马上联想到自己。「当然」,「当」就是未来,目前还没有到的时候,将来也会是这样子。所以他这样想的时候,对于色身的执著就减轻了,那个负担减轻了,对于饮食的执著也减轻了。

因为这个烦恼减轻了,所以他觉得心里面快乐,这表示修行进步了。所以他就想:「欸!我心中得定了。」于解脱之道的修行心中得定,不会再有很多像以前那样的烦恼,于是在另外一个时间,他又想要去看。所以他得到快乐以后,心里面的想法是:「我应该再前往那个弃尸林,再去观察那些死尸,来使自己的厌离心可以增加。」这是他的想法,这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想法。可是如果是现在那一些密宗的喇嘛们,他们会怎么样?他们一定远远看见了,转头就走、掩鼻而行;因为他们要追逐五尘之乐啊!所以他们一定说:「唉呀!那个不好,赶快走、赶快走!」但是修远离行想要解脱的人呢,反而是要靠近去观察;臭才好!不臭不能够增长他观行的成就,反而是要臭而且很丑陋。因为首先是青瘀,皮肤变黄,然后有乌青色的斑点出现;接着就会开始膨胀,膨胀起来就很难看了!然后呢,接着就是爆裂……等,那会有许多的过程;接着会有蛇鼠来咬、或者野狗来咬,就是一片狼籍,骨肉狼籍等等。那个过程都是很臭又很难看的,那这样子,他的这个「不净观」一定可以成就。

有的人不能成阿罗汉,问题就出在「贪欲」;其他的部分都对治了,可是贪欲没有对治,所以他永远不能成就。这时候,他只要这个厌离成就,借着不净观修「厌离想」;厌离想成就,他就可以成为阿罗汉。所以成就阿罗汉的障碍有很多种:有的人对于世间名放不下,有的人对于瞋恚心舍不了……等各有不同;其他的部分都对治好了,但是这个部分对治不了,他就没有办法成为阿罗汉。所以有的时候有弟子来求见 如来,说他始终没有办法成就解脱。如来观察他,知道他的问题是瞋心断不了,其他都没有问题啊,就只有一个瞋心。所以 如来告诉他:「你得把瞋心断了才行。好好去作慈心观,把瞋心断除了!」于是他去修慈心观成就的时候,瞋心断了,他就成阿罗汉了。

经文:【尔时,世尊告大迦叶:”有比丘名『信大方广』,若有四众闻其名者,贪恚痴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迦叶!譬如波斯匿王有耆婆子,名曰上药;若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告上药言:『汝今速持能为众生拔箭药来。』尔时上药即持消毒药,王以涂战鼓;若涂、若熏、若打,若彼众生被毒箭者,闻其鼓声,若一由旬、若二由旬,箭悉拔出。如是,迦叶!若有闻『信方广』比丘名者,贪恚痴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彼因『此经』增广正法,以彼现法成就故,得此大果。大迦叶!汝当观彼无心凡鼓,以无心药,若涂、若熏、若打,有如是力,饶益众生;况复闻彼菩萨摩诃萨『信方广』比丘名,而不能除众生三毒?“迦叶白佛言:”若闻菩萨名者,能除众生三种毒箭,况称世尊名号功德,言『南无释迦牟尼』?若称叹『释迦牟尼』名号功德,能拔众生三种毒箭,况复闻此《大法鼓经》安慰演说若偈、若句,况复广说而不能拔三种毒箭?“】今天只能讲到这里,下周继续解释。

《大法鼓经》上周第八页最后一段已经念完了,接着是要语译:

语译:【这个时候,世尊告诉大迦叶:”有一位比丘名为『信大方广』,如果有佛门四众听闻到他的名号时,贪欲、瞋恚、愚痴的毒箭全部都可以拔出。这是什么道理呢?迦叶!譬如波斯匿王有一个善于医术的耆婆的儿子,名字叫作『上药』;如果波斯匿王与敌国发生战争的时候,他告诉上药说:『你现在赶快去把能够为众生拔出箭的药拿来。』这时候名为『上药』这个人,就赶快去取来消毒的药,波斯匿王就把它涂在战鼓上;有时候不一定用涂的,也许用熏的;有时候是熏了给他的战士嗅闻;有时候是把那个战鼓敲打起来。那如果有众生被敌国的毒箭射到的话,只要听闻到这个消毒鼓的鼓声,也许距离一由旬或者两由旬,毒箭全部都可以拔除。就像是这个道理,大迦叶!如果有人听闻到『信大方广』比丘的名字,他们心中的贪欲、瞋恚、愚痴的毒箭全部可以拔除。这是什么道理呢?他们是因为『此经』如来藏而增广了正法;由于他们是在现法上面来成就的缘故,所以能得到这样伟大的果报。大迦叶啊!你应当观察那一面没有心的世间平凡的鼓,用那一种没有心的消毒的药,或者涂、或者熏、或者敲打起来,就有这样的力量可以饶益众生;何况又再听闻那一位菩萨摩诃萨名字叫作『信大方广』的比丘的名声,而不能够灭除众生贪、瞋、痴等三毒?“大迦叶禀白佛陀说:”如果听闻那位菩萨的名号的话,能够灭除众生的三种毒箭,何况称叹、受持世尊名号的功德,而在口中说『归命释迦牟尼』的人呢?或者称赞、赞叹『释迦牟尼』的名号与功德,能够拔除众生贪、瞋、痴等三种毒箭;更何况是听闻这一部《大法鼓经》来安慰演说──不论是以偈颂或者以字句来讲;更何况是将《大法鼓经》的偈颂与字句加以广说,而不能够拔除三毒之箭呢?“】

释义:这可不是一般人嘴里说的:”我相信哪!我信受啊!“甚至于有的人很高声地发誓说:”我绝对信受!我要是没有真的信受,死后就下地狱!“但其实那样说了也都不算数,因为”信”有许多种。有的人心性好,他从来不怀疑,随便你跟他讲什么他都信。譬如在台湾,且不说大陆,就有许多凡夫自称成佛;但是也有很多人信,那些信徒们绝不怀疑。如果我明天自称成佛,你们一定不信;这跟伤不伤感情无关,而是跟智慧有关,因为有正知见而生起了择法觉分时便可以去判断。可是有的人只要能够作出一点儿排场,让人看见觉得佩服,而那个人自称已经成佛了,他们就信;这叫什么信?(众答:迷信!)诸位讲得好!就是迷信,而且你想要改变他们,还真难哪!

迷信之后,有的人继续修学以后开始理解:什么叫作佛法?佛的境界是什么?然后对于诸佛以及诸大菩萨们的修证功德,他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求不可得,所以非常地仰慕;但是已经不会被那一些假名大师所欺瞒,这叫作仰信。那到了仰信的阶段,能不能说他就是”信大方广“呢?还谈不上!因为仰信之后,即使再努力地修行都还谈不上;得要实证了、转依成功了,这时候从”理”上以及从”事”修的过程中,去证明”此经“如来藏真实不虚,而且本来清净、本来涅槃,还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性,就是能生万法。他经由圣教量,也经由实证的理上面,从各种事相上去观察祂;现前观察了,所以他绝对的信入了,到这个时候才可以称为”信大方广“。

如果刚刚悟了还不算数,因为还没有能力去作各种现前的观察,从各个层面证明一切诸法都是由”此经“如来藏所生;当他没有能力深入观察时,他就没有绝对的信,心中常常生起疑惑,那这样就不能称为”信大方广“;因为这个信的层面要包含大、方、广。”大”就是层面很广大。”方”就是无所不至;一个四方形的土地很大,但是四方的每一个地点都走到了,这才叫作”方”,也就是穷极而无所遗漏。”广”表示祂的内涵太多了,如果才刚刚悟了,那就来跟我说再见,这表示什么?他没有大、也没有方、也没有广;那么他最多只能够安忍,而没有办法发起祂的功德。

所以要当上”信大方广“这位比丘,还真不容易啊。这表示什么?表示说他至少得有无生法忍;假使没有无生法忍,凭什么信他有大、有方、有广?只要他有无生法忍,他自己的信是已经通达的,通达了就能为人广说;这时他度的人多了,大众听闻他演述的法也多了,然后名声传出去了;别人听到这位”信大方广“比丘的名号就会信受,信受之后就只是信吗?就比如诸位原来是读了我的书,信了,可是不会满足于信,一定会设法去达到实证的阶段。所以一定会投入这个”法”里面去学,修学的结果就是贪、瞋、痴三毒之箭拔掉。所以首先就是断身见、证初果,再来就是证得”此经“,心得决定而不改变;就这样子一步一步迈进,这叫作”贪恚痴箭悉皆拔出“。

所以有时我跟诸位说:”你们继续努力修行,将来到弥勒尊佛下生人间成佛时,得要入地才行。“这话如果去外面讲,一定有很多道场会说:”你萧平实讲得一番狂傲之语,不怕下地狱吗?“会恐吓我欸!因为他们不信啊!佛教界就是会有两大类的人:一种人是随便告诉他说怎么样就是成佛了,他们就信了;另一种人是极度保守,总是想:”那大妄语业千万不可犯哪!萧平实竟然敢说那个时候就要入地!“他们会觉得你萧平实讲话太狂傲。但是我知道不狂,因为我说的是事实。也就是说,真实能够笃信不疑,是由于他能够现观”此经“如来藏之所以为大、为方、为广,所以心中再也无疑了;然后他就能够利乐好多人,同样实证”此经“;实证之后呢,次第进修,就拔除了贪、恚、痴箭。

那么有的人是新学菩萨,对佛法不太了解,所以 如来就作了个譬喻。譬如说波斯匿王他有个臣下,是良医耆婆之子,名字叫作”上药“。既然名为”上药“,表示他有最上品的好药。当波斯匿王要与敌国打仗的时候,往往人家会在箭头涂上毒药,只要被箭射中了都得死;那他告诉”上药“,去把拔除众生毒箭的药赶快拿来。他就赶快拿来了,波斯匿王就把这个药涂在战鼓上面,有时候他干脆用这个药来熏战鼓或熏他的士兵们。当战争一开始,搥起战鼓来,那个药的力量就借着鼓声传出去了;如果战士们有被敌国的毒箭射中的话,只要听闻到这个鼓声,凡是在一由旬、两由旬之内的人,那些箭毒全部都会自动拔掉。以这个作譬喻,说如果有人听闻到”信大方广“这位比丘的名号,他一定不会听了就算了,他一定会好好去修学,那么”三毒之箭“也就可以全部拔出来。

这”三毒之箭“为什么不是先拔贪箭,然后拔瞋箭,然后拔痴箭呢?为什么是一时全部拔出?因为当你学法努力修行,实证了之后,你会发觉:之所以会有贪、会起瞋,是因为没智慧。从世间法来看,有智慧的人永远不跟人家生气,绝对不跟人家起瞋,所以他永远不跟人家口角。那他有智慧时就不贪不义之财,作生意时逐什一之利;不会说我要逐一十之利,一块钱卖十块钱。他不干!老老实实,我卖十块钱,赚一块钱很合理,他有智慧。假使那是一块钱的东西,他卖十块钱,不断地卖;而众生愚痴,不断地买,有一天黑道一定会找上门来;那到底他聪明不聪明?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什么有人中了乐透都隐姓埋名?连亲戚都不让知道,还继续住那个破宅、继续开破车。为什么?因为他有世间智慧,他如果到处嚷嚷,不必一个月,就被亲戚要光了;要不然就是人家设局来骗他的钱财,所以他有世间智慧,就可以保住他的钱财。

那么学法的人也是一样,证得”此经“之后,发觉:”啊!我果然证得大法了!“这个法之大无可比拟,因为万法莫不从之生。世间人说:”天下再大,大不过我的父母吧!纵使我当了转轮圣王,见了父母依旧是要礼拜,要好好奉侍供养。“可是从”此经“来看,转轮圣王的父母也是”此经“所生。转轮圣王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不晓得往上推几代,也都是”此经“所生,那到底谁大?欸!懂了:”此经“最大!所以转依了”此经“之后,智慧开始出来了,就开始远离愚痴。

假使不能转依,只知道”此经“的密意是什么,但是不能转依成功,他的智慧就起不来。如果转依成功了,智慧开始起来,那就是愚痴的箭拔掉了。愚痴的箭拔掉以后,绝对不会再去贪非分之财或者非分的五欲;既然不贪!那就是贪这一支毒箭也拔了,然后转依于”此经“。菩萨来世间与有情共事,发觉用不着起瞋,因为于理不合;当你实证了这个理,而这个理是从来不起瞋的;再从世间法上来看,起瞋只会坏事,不能成事,所以这瞋恚之箭也给拔了。

所以说,根本就在于拔除了这个愚痴之箭,三而一,一而三!那不懂的人就是”三”,永远都不知道什么叫作”一”;可是真懂的人证得”此经“,发觉贪、瞋两支毒箭其实就是愚痴这一箭引生出来的。从”此经“来看,连”一”也没有;一之不存,何以说三?欸!跩个文。对啊!依于”此经“第八识来看,连一也没有,就不要说三毒了!所以听闻到”信大方广“比丘名的人,一定会精进修习;修学、熏习久了可以实证,实证了以后,贪、恚、痴箭悉皆拔除。如来也说明了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此经“可以增广正法,所有正法都由此经而得增广。

只有愚痴的人说:”我证得如来藏,可是如来藏看起来好像没什么。“这是我弘法以来一直都会遇到的状况,一直都有人这样。所以有时候我发现谁有这个心思时,我先跟他讲:”你别看这个心没什么,等你开始悟后起修了,你就知道祂真的有什么,因为一切法都从祂来呀。“所以只有证得”此经“,才能够依于”此经“第八识次第进修,才能够增广一切法;到最后诸佛如来的四无所畏、三不护、十力、十八不共法……等一切的法,乃至如来的十号,那些功德都从”此经“而得增广。

所以证得”此经“第八识之后,不断去作观行,增广的层次越来越高、越来越广大了,这一些功德都不是想象的,也不是用推理的,祂是”现法成就“。”现法“就是现前可以验证的法,如果是比量推理,不会有很好的智慧生起,最多就是能言善道;但是遇到个实证的人,就会看穿他的手脚。所以历年来总是有一些同修去打探”此经“的密意,打探之后知道密意了,后来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打探来的,但是他书读很多,我的每一本书他都读过两、三遍,那就可以把这个人笼罩。所以不是悟后就没事,而是悟后事更多,一定要好好地把我那些书详细地读上几番,一面读,一面现观;不然悟了,别人看来他头上好像有光环,其实那个光环是用纸板做的,因为他的智慧没有真的生起来。

所以学佛时一定得要是”现法成就“,然后悟后继续作观行,继续读善知识的书,或者经典或者论典,然后开始触类旁通去引生自己更多的智慧;这就是大乘证悟这个”真见道”之后,所应该继续进修的”相见道”位该修的法;由于这样的”现法成就“的缘故,才能得到这个大果报。如果单单是证悟了,然后得少为足,他的现法成就没什么可提的;看来好像很好,但其实套一句世俗人讲的歇后语,叫作”马尾巴拴豆腐”!绑豆腐应该用姑婆芋包起来,然后再绑好。古时候用姑婆芋把豆腐四面包起来,再用大甲蔺绑起来让人提回家。结果有人”聪明”,拿了马尾巴的一根长毛来,把它绑了就提,提起来时就变成四块豆腐!他有办法提回家吗?没办法!所以这句歇后语叫作”甭提了“!

还真有人这样呢,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出现这么一个人,所以佛菩萨怪我手头太奢侈。啊!没办法!可是我就想:”最好是每一个人都能悟了,那多好!“却是每隔两、三年就要收拾一个烂摊子。这叫作”自作孽,不可活“。意思就是说:佛法都得是”现法成就“,不能够只知道如来藏的密意,但是他没有实际的体验,就认为自己开悟了。在禅三时哭丧着脸说:”导师!救救我!“有一位大陆六、七十岁的法师也这样啊!我看了老大不忍,帮了他,结果又是后来给我扯了个烂摊子来。唉!你看我冤不冤啊?这一念心软,害他也害我自己,真的得不偿失!这样算是违背 弥勒菩萨的教诫。

弥勒菩萨说:”菩萨凡有所作,应当自利他利。“结果我一念心软,作了这个事情,自不利、他也不利;唉!真是傻瓜一个!智慧还不够啦!如果够智慧,我就不要心软,就没事了。对啊!欸!你们怎么……(大众笑…)没有认同我啊?事实真的是这样。我弘法二十几年,被咬了很多次了;去年底我又被一位大陆的法师咬了,真是冤枉!不过也不怪他,是怪我自己。也就是说:必须得把握对方可以是”现法成就“,才能放手,否则总是会出问题;因为他不得大果,然后就会拆烂污。一切的佛法都是”现法成就“,所以为什么佛法中要讲”谛现观“?为什么还要讲九种、十种的现观?因为这些都是”现法成就“。

所以假使有人自称说他入地了,那就要问他:”你的如幻观在哪里?阳焰观在哪里?你的如梦观在哪里?“对方一定会说:”我当然有啊,不然我哪敢这么讲?“那就问他:”你的如幻观是怎么成就的?讲讲你成就的过程与内涵。“并不是口头说了就算了。假使口头说了就算,那某甲如果今天说:”欸!我是美国总统。“那是不是呢?不是啊!得要经过选举的过程,然后宣誓,真的坐上那个白宫的宝座,才能算数。所以当他宣称有什么样的现观,他就得把那个过程与内涵讲出来,不然全部都是因中说果,都是大妄语业。那么如幻观如是,阳焰观、如梦观亦复如是。假使有一个人也没有禅定,而说他有如梦观,那他的如梦观是怎么来的?作梦来的?对啊!如梦喔!但如梦是好像梦,不是真的作梦。然而他只是作梦!那就不叫如梦观。所以那些内涵都是”现法成就“,假设不是”现法成就“,是靠思惟来的,那都是大妄语。

那么入地之前得有这三个现观,入地之后到七地满心,还有七个现观;那也是每一地到了满心位都要有的现观,所以佛法都是”现法成就“,不是用思惟所得,因为思惟所得都是比量。那么比量有两个现象:一个推论是正确的,另一个推论则是错误的。那么推论时如果是正确的,可不可以叫作现量?不行!那么推论若是错误的,叫作非量,表示它错误了。所以佛法如果不是”现法成就“都是有问题的,但是有的人对成就这两个字很有意见。

本经解说佛法的总成:法、非法。由开解法、非法二义,说明了义佛法与世间戏论法的差异,指出佛法实证之目标即是法——第八识如来藏;并显示实证后的智能,如实击大法鼓、演深妙法,演说如来秘密教法,非二乘定性及诸凡夫所能得闻,唯有具足菩萨性者方能得闻。正闻之后即得依于 世尊大愿而拔除邪见,入于正法而得实证;深解不了义经之方便说,亦能实解了义经所说之真实义,得以证法——如来藏,而得发起根本无分别智,乃至进修而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并坚持布施及受持清净戒而转化心性,得以现观真我真法如来藏之各种层面。此为第一义谛圣教,并授记末法最后余八十年时,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将继续护持此经所说正法。

目 录
  • 出版社:正智出版社
  • 装订:平装
  • 规格:平装 / 326 / 32k / 普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首刷
  • 出版地:台湾
  • 语言:繁体中文
  • 第一辑【出版日期】2023年01月30日 【书号】978-626-96703-2-1
  • 第二辑【出版日期】2023年03月30日 【书号】978-626-96703-5-2